第533章 朱紅讀奏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33章 朱紅讀奏
孟傳臣連忙說道:“秦相、六爺,我……我失陪了,皇上那裏還詔我呢,我就去了……”
劉夢棣揮了一下手之後那孟傳臣就往裏殿裏趕,而劉夢棣卻是接著與秦謙說著有的沒的。
“秦相,別以為本王不曉得,李蕘用他女兒對本王使美人計是你的主意吧?”
“六爺玩笑了!李侍郎是隴王的人,他不會聽我的!”
“他當然沒聽你的了,他要是真聽了你的,那他可就中了計了!李蕘那如花似玉的女兒是個人見著都垂涎三尺,我就不信大哥沒動過那種念頭?”
“隴王早已大婚,還有子嗣呢!”
“那又如何?休了以後娶一隴西李氏的女子,那多值得呀,如此就能把李家牢牢地塞進他隴王黨的馬車裏。隻要派人在大哥身邊說點李蕘女兒有多漂亮的話,他必然是會動心的。然後你便去逼李蕘,且讓李蕘覺得隴王黨靠不住,離間李蕘的同時還向他暗示本王能求他,再明裏暗裏的暗示他可以用女兒對本王使美人計!”
“六爺您的意思是,臣用李侍郎的女兒來引起大爺的嫉妒之心而與您相似相爭?六爺!這可是您慣用的伎倆,臣可沒您那麽本事,能將離間計使得那般完美,弄得臣與太子最近都生疏了!”
“李蕘的女兒,多漂亮一個人呀,本王多想把她抱在懷裏好好地親樂親樂。就因為你使的這一計,讓本王有所顧慮,到現在沒敢把她的肚兜給扯下來!”
劉夢棣正說著話,那後殿裏廳之中便傳出了一陣跌倒的響動聲來。
不一時孟傳臣便從裏頭急急得跑了出來,那表情與劉夢棣之前在秦相麵前表現的一模一樣。
隻不過孟傳臣此時隻是瞪大了雙眼不可置信地看著劉夢棣與秦謙,一句話也不敢說出口。
他即不是因為穩重而不開口,也不是因為怕被人聽到不說,而隻是單純地被嚇得發不出聲音而已。
此時劉夢棣與秦謙還在爭著嘴。
他們爭嘴好似也不是為了爭嘴而爭嘴,更像是在緩解皇帝不在的尷尬。
孟傳臣緩了好一會兒,這才用手指指著往裏廳的通道,磕磕巴巴地說道:“皇、皇上、他、他……仗儀……”
秦謙此時也不再與劉夢棣說話,而是衝著孟傳臣點了點頭。
那孟傳臣連忙向著劉夢棣看了過去。
劉夢棣翻了一下白眼,說道:“著什麽急!不就是皇上不見了麽?沒什麽大不了的,這世道少了誰,明天的太陽也一樣會升起來!”
“皇、皇上他……”孟傳臣還是不敢相信。
劉夢棣直白地說:“我比你早知道,不用與我說!問秦相去,他比我還早知曉!”
秦謙苦著臉說:“臣是知道的早,但那又如何?說得好像臣能把這事說出去似的!”
劉夢棣一指秦謙,說道:“看看看看!又學我說話!又學我說話了!”
秦謙被劉夢棣弄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他隻得對孟傳臣說道:“孟侍郎你且先坐下,此事……此事不太好說,不過你比六爺強,六爺剛剛還打碎了個什麽皇上的愛物呢!”
劉夢棣白了秦謙一眼,對吃驚的孟傳臣說道:“別問,問什麽爺我也是說不知道。今日局麵全是父皇一早安排好的,秦相都無可奈何。現在隻能盼著父皇平安歸來了!”
孟傳臣問道:“皇上、皇上哪裏去了?”
劉夢棣反問道:“知道了又如何?你以為你出得去找他?還是能指揮得動誰去追父皇?誰又能讓父皇自己乖乖地迴來?除了太後,怕是誰也追不迴他來!要不然你去與太後說一說?讓她騎上一匹快馬四處去尋找父皇?”
“六爺!”孟傳臣急道:“現在可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誰與你開什麽玩笑了!你有什麽辦法就說出來呀!若是有辦法我與秦相會在這裏閑得鬥嘴?”
“那、那現在、現在……”
秦謙說:“現在最要緊的還是那些奏疏,隻有把奏疏批了,並且下發下去,如此才能不讓他人起疑!”
孟傳臣連忙說道:“這大過年的,許多衙門都封印了,奏疏如何能下發得下去?”
劉夢棣應道:“緩事急辦,急事緩辦。衙門裏的那些花花繞你孟麟玉會不清楚?各地衙門都有留守值班之人,至於他們怎麽過手公文我們不管。我們要做的隻是把奏疏像父皇在時修一樣,批紅下發即是。父皇勤勉,也不是沒有過這種過年過節還往下麵發聖旨的情況。倒是一件都不發才顯得不正常!”
秦謙言道:“六爺現在才說了句正理之語!即是孟侍郎到了,那我們也就開始吧,省得被更多人知道皇上不在宮中!”
“開始什麽?”孟傳臣問。
劉夢棣應道:“秦相擬條讀奏,本王弄權下旨,你來捉刀批紅。懂了嗎?說得再明白一些,秦相怕我算計他,不敢一個人即擬條又批紅。而本王又不是率濱先生,那手字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才將你找了來!”
“那、那……”
孟傳臣結結巴巴地說話的同時,劉夢棣已經來到了之前郭健擺好的搖椅上坐了下來。
他催促著說:“別愣著了,坐到那個空位上去,快些開始快些結束!”
孟傳臣應道:“可臣也沒做過中書的書令或是舍人,真不知怎麽寫?”
劉夢棣生氣地說:“你以為爺我做過皇帝?知道聖旨怎麽下?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吧!秦相!你弄你的,一會兒他著手一寫也就會了,不必再教什麽。就是那什麽,孟傳臣你小心一些用筆,那是批紅用的朱砂,但凡掉在奏疏上一個點,上奏的臣子就會覺得父皇可能要寫他紅名,殺他了事!”
秦謙連忙說道:“六爺您就別嚇孟侍郎了!”
秦謙著說桌案邊拿起了一道奏疏,說道:“六爺,這些秦疏其實昨天夜裏臣都看過了。隻是您沒來,沒敢馬上擬條。且這本奏疏上的事情……蹊蹺得很,想請您參詳一二。”
“本王能參詳什麽,你且先擬你的條,本王替父皇下旨意就成!”
“臣不敢先擬,還是得先讓您知曉此事!”
“不是,到底什麽事情?”
“魏侍郎保薦了一個人上來,但裴吏部那邊不受,又給退迴去了。”
魏侍郎即是指的吏部侍郎魏景略,那是鐵打的太子黨。
而裴吏部即是吏部尚書裴綽,他與禮部的裴紱是堂兄弟。
劉夢棣聽得十分心疑,嘴上卻是說道:“黨爭黨爭,定又是黨爭!你且具體說事,別摻和那些有的沒的!”
秦謙言道:“四爺有一門客,名為蘇言息,字五誦,上一科的舉人,此人受其父教導博學多才。其父曾在鞏縣做過一任縣令,曾斷過一樁案子!”
“蘇言息?沒聽說過。什麽案子這般新奇,還能斷到禦前來?魏景略這麽一個吏部侍郎都能參和進來?”
“是刑案!”
“刑案?那不是知府衙門推官的責任麽?有他一個縣令什麽事情?”
秦謙解釋道:“當地有一男子在外經商,家中留有媳婦與老父。因老父無力耕種而被媳婦言語無用,氣得老父離家,欲往靈寶投其女兒。誰知當日暴雨,水淹橋麵。雨停後衝上來一具老頭的屍首!”
“嗯?”劉夢棣問道:“死了?”
“不是一迴事!蘇言息之父命衙役在縣中尋訪誰家走失過老人,那媳婦聞訊而來,見得家中雨具即在老人屍體之旁,於是便嚎嚎大哭,言說自己不孝,將與公公爭吵使其出走之事一一說出。”
“當時怎麽判的?”
“認罪悔過,自是輕判。卷宗傳進知府衙門,推官那裏也覺得此事沒什麽可疑,也覺得輕判沒有什麽問題,於是便傳進了刑部。可這事在刑部裏卻是變了味!刑部尚書杜明倫言說,此乃忤逆大罪,不能輕饒,至少要判個斬監侯,而牛祿牛侍郎在驗看過屍身以後覺得死者乃是溺亡而非他殺。媳婦雖有所過,但並非有意相害。折中的話,那就發配吧!”
劉夢棣又問:“大理寺怎麽說?”
“大理寺覺得應該以忤逆罪入刑,於是將案子又退迴了刑部。牛侍郎不服,一封奏疏將此事給推進了中書。臣覺得皇上以仁孝治天下,當寬厚待民,皇上亦是如此批複。但大理寺那邊就是不辦,說是罪有其實,不能免刑。”
劉夢棣卻是樂道:“鄭廷文可以呀,以前見他就是個混溜子,說話做事誰都不敢罪,卻是敢抗父皇的旨!”
“不是他敢抗旨,而是他收到了消息!”
“什麽消息?”
“那媳婦的公公在其女兒家中住了兩個月以後便迴到了家中!”
“阿?”劉夢棣一愣,問道:“人沒死?”
秦謙言道:“沒死!死的是一個穿著其公公雨具的另一個人!也就是說,蘇言息之父在初探之時便就錯了,後麵的人也沒有細查,一路錯到了禦前!”
孟傳臣連忙說道:“秦相、六爺,我……我失陪了,皇上那裏還詔我呢,我就去了……”
劉夢棣揮了一下手之後那孟傳臣就往裏殿裏趕,而劉夢棣卻是接著與秦謙說著有的沒的。
“秦相,別以為本王不曉得,李蕘用他女兒對本王使美人計是你的主意吧?”
“六爺玩笑了!李侍郎是隴王的人,他不會聽我的!”
“他當然沒聽你的了,他要是真聽了你的,那他可就中了計了!李蕘那如花似玉的女兒是個人見著都垂涎三尺,我就不信大哥沒動過那種念頭?”
“隴王早已大婚,還有子嗣呢!”
“那又如何?休了以後娶一隴西李氏的女子,那多值得呀,如此就能把李家牢牢地塞進他隴王黨的馬車裏。隻要派人在大哥身邊說點李蕘女兒有多漂亮的話,他必然是會動心的。然後你便去逼李蕘,且讓李蕘覺得隴王黨靠不住,離間李蕘的同時還向他暗示本王能求他,再明裏暗裏的暗示他可以用女兒對本王使美人計!”
“六爺您的意思是,臣用李侍郎的女兒來引起大爺的嫉妒之心而與您相似相爭?六爺!這可是您慣用的伎倆,臣可沒您那麽本事,能將離間計使得那般完美,弄得臣與太子最近都生疏了!”
“李蕘的女兒,多漂亮一個人呀,本王多想把她抱在懷裏好好地親樂親樂。就因為你使的這一計,讓本王有所顧慮,到現在沒敢把她的肚兜給扯下來!”
劉夢棣正說著話,那後殿裏廳之中便傳出了一陣跌倒的響動聲來。
不一時孟傳臣便從裏頭急急得跑了出來,那表情與劉夢棣之前在秦相麵前表現的一模一樣。
隻不過孟傳臣此時隻是瞪大了雙眼不可置信地看著劉夢棣與秦謙,一句話也不敢說出口。
他即不是因為穩重而不開口,也不是因為怕被人聽到不說,而隻是單純地被嚇得發不出聲音而已。
此時劉夢棣與秦謙還在爭著嘴。
他們爭嘴好似也不是為了爭嘴而爭嘴,更像是在緩解皇帝不在的尷尬。
孟傳臣緩了好一會兒,這才用手指指著往裏廳的通道,磕磕巴巴地說道:“皇、皇上、他、他……仗儀……”
秦謙此時也不再與劉夢棣說話,而是衝著孟傳臣點了點頭。
那孟傳臣連忙向著劉夢棣看了過去。
劉夢棣翻了一下白眼,說道:“著什麽急!不就是皇上不見了麽?沒什麽大不了的,這世道少了誰,明天的太陽也一樣會升起來!”
“皇、皇上他……”孟傳臣還是不敢相信。
劉夢棣直白地說:“我比你早知道,不用與我說!問秦相去,他比我還早知曉!”
秦謙苦著臉說:“臣是知道的早,但那又如何?說得好像臣能把這事說出去似的!”
劉夢棣一指秦謙,說道:“看看看看!又學我說話!又學我說話了!”
秦謙被劉夢棣弄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他隻得對孟傳臣說道:“孟侍郎你且先坐下,此事……此事不太好說,不過你比六爺強,六爺剛剛還打碎了個什麽皇上的愛物呢!”
劉夢棣白了秦謙一眼,對吃驚的孟傳臣說道:“別問,問什麽爺我也是說不知道。今日局麵全是父皇一早安排好的,秦相都無可奈何。現在隻能盼著父皇平安歸來了!”
孟傳臣問道:“皇上、皇上哪裏去了?”
劉夢棣反問道:“知道了又如何?你以為你出得去找他?還是能指揮得動誰去追父皇?誰又能讓父皇自己乖乖地迴來?除了太後,怕是誰也追不迴他來!要不然你去與太後說一說?讓她騎上一匹快馬四處去尋找父皇?”
“六爺!”孟傳臣急道:“現在可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誰與你開什麽玩笑了!你有什麽辦法就說出來呀!若是有辦法我與秦相會在這裏閑得鬥嘴?”
“那、那現在、現在……”
秦謙說:“現在最要緊的還是那些奏疏,隻有把奏疏批了,並且下發下去,如此才能不讓他人起疑!”
孟傳臣連忙說道:“這大過年的,許多衙門都封印了,奏疏如何能下發得下去?”
劉夢棣應道:“緩事急辦,急事緩辦。衙門裏的那些花花繞你孟麟玉會不清楚?各地衙門都有留守值班之人,至於他們怎麽過手公文我們不管。我們要做的隻是把奏疏像父皇在時修一樣,批紅下發即是。父皇勤勉,也不是沒有過這種過年過節還往下麵發聖旨的情況。倒是一件都不發才顯得不正常!”
秦謙言道:“六爺現在才說了句正理之語!即是孟侍郎到了,那我們也就開始吧,省得被更多人知道皇上不在宮中!”
“開始什麽?”孟傳臣問。
劉夢棣應道:“秦相擬條讀奏,本王弄權下旨,你來捉刀批紅。懂了嗎?說得再明白一些,秦相怕我算計他,不敢一個人即擬條又批紅。而本王又不是率濱先生,那手字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才將你找了來!”
“那、那……”
孟傳臣結結巴巴地說話的同時,劉夢棣已經來到了之前郭健擺好的搖椅上坐了下來。
他催促著說:“別愣著了,坐到那個空位上去,快些開始快些結束!”
孟傳臣應道:“可臣也沒做過中書的書令或是舍人,真不知怎麽寫?”
劉夢棣生氣地說:“你以為爺我做過皇帝?知道聖旨怎麽下?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吧!秦相!你弄你的,一會兒他著手一寫也就會了,不必再教什麽。就是那什麽,孟傳臣你小心一些用筆,那是批紅用的朱砂,但凡掉在奏疏上一個點,上奏的臣子就會覺得父皇可能要寫他紅名,殺他了事!”
秦謙連忙說道:“六爺您就別嚇孟侍郎了!”
秦謙著說桌案邊拿起了一道奏疏,說道:“六爺,這些秦疏其實昨天夜裏臣都看過了。隻是您沒來,沒敢馬上擬條。且這本奏疏上的事情……蹊蹺得很,想請您參詳一二。”
“本王能參詳什麽,你且先擬你的條,本王替父皇下旨意就成!”
“臣不敢先擬,還是得先讓您知曉此事!”
“不是,到底什麽事情?”
“魏侍郎保薦了一個人上來,但裴吏部那邊不受,又給退迴去了。”
魏侍郎即是指的吏部侍郎魏景略,那是鐵打的太子黨。
而裴吏部即是吏部尚書裴綽,他與禮部的裴紱是堂兄弟。
劉夢棣聽得十分心疑,嘴上卻是說道:“黨爭黨爭,定又是黨爭!你且具體說事,別摻和那些有的沒的!”
秦謙言道:“四爺有一門客,名為蘇言息,字五誦,上一科的舉人,此人受其父教導博學多才。其父曾在鞏縣做過一任縣令,曾斷過一樁案子!”
“蘇言息?沒聽說過。什麽案子這般新奇,還能斷到禦前來?魏景略這麽一個吏部侍郎都能參和進來?”
“是刑案!”
“刑案?那不是知府衙門推官的責任麽?有他一個縣令什麽事情?”
秦謙解釋道:“當地有一男子在外經商,家中留有媳婦與老父。因老父無力耕種而被媳婦言語無用,氣得老父離家,欲往靈寶投其女兒。誰知當日暴雨,水淹橋麵。雨停後衝上來一具老頭的屍首!”
“嗯?”劉夢棣問道:“死了?”
“不是一迴事!蘇言息之父命衙役在縣中尋訪誰家走失過老人,那媳婦聞訊而來,見得家中雨具即在老人屍體之旁,於是便嚎嚎大哭,言說自己不孝,將與公公爭吵使其出走之事一一說出。”
“當時怎麽判的?”
“認罪悔過,自是輕判。卷宗傳進知府衙門,推官那裏也覺得此事沒什麽可疑,也覺得輕判沒有什麽問題,於是便傳進了刑部。可這事在刑部裏卻是變了味!刑部尚書杜明倫言說,此乃忤逆大罪,不能輕饒,至少要判個斬監侯,而牛祿牛侍郎在驗看過屍身以後覺得死者乃是溺亡而非他殺。媳婦雖有所過,但並非有意相害。折中的話,那就發配吧!”
劉夢棣又問:“大理寺怎麽說?”
“大理寺覺得應該以忤逆罪入刑,於是將案子又退迴了刑部。牛侍郎不服,一封奏疏將此事給推進了中書。臣覺得皇上以仁孝治天下,當寬厚待民,皇上亦是如此批複。但大理寺那邊就是不辦,說是罪有其實,不能免刑。”
劉夢棣卻是樂道:“鄭廷文可以呀,以前見他就是個混溜子,說話做事誰都不敢罪,卻是敢抗父皇的旨!”
“不是他敢抗旨,而是他收到了消息!”
“什麽消息?”
“那媳婦的公公在其女兒家中住了兩個月以後便迴到了家中!”
“阿?”劉夢棣一愣,問道:“人沒死?”
秦謙言道:“沒死!死的是一個穿著其公公雨具的另一個人!也就是說,蘇言息之父在初探之時便就錯了,後麵的人也沒有細查,一路錯到了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