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終了,萬曆皇帝微一頷首,司禮監掌印太監馬榮心領神會,揮手之間,樂聲戛然而止。
眾人也隨之靜默,目光齊聚於龍椅之上,皆心知肚明,聖上有要事宣示。
皇帝輕招手,示意旎嘯近前。旎嘯遂起身,行至萬歲爺跟前。
皇帝瞥向鄭貴妃,嘴角微揚,隨即自袖中取出一枚令牌,對旎嘯說道:“旎嘯,持此令牌,你便可隨時隨地,暢通無阻於宮中。”
馬榮見狀,連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自皇帝手中接過令牌,雙手奉上於旎嘯麵前。
旎嘯聞聽此言,心中雖然驚訝,然也從容接過禦賜的令牌。
他又知曉皇帝尚有未盡之言,便躬身側耳,靜待下文。
萬曆皇帝複對他說道:“昔日你屢建奇功,朕深知你無意仕途,不慕功名富貴。
“然時下大明江山,多有不安,諸多事務,非尋常官吏所能勝任,即便是錦衣衛與東廠,亦有其難處。有時尚未離京,機密便已泄露,是以諸多要務,還需仰仗你之力。”
言罷,皇帝目光如炬,掃視眾人。
錦衣衛、東廠幾位大人,以及高穀陽、方長風等人,在皇帝威嚴之下,麵露尷尬之色,隻得躬身行禮,附和聖意。
旎嘯聽罷,心中不免泛起苦笑。皇帝此話,既似誇讚,又似為他樹敵,意在使他遠離錦衣衛、東廠及六扇門之勢力。
可他也是深知,暗中結黨營私,乃君王之大忌。再者,梅花山莊曆來不會與朝中任何勢力勾結成黨。
念及此處,旎嘯躬身拱手,正色肅然道:“請聖上下旨,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使命。”
萬曆皇帝聞聽旎嘯之言,不禁嘴角微揚,心中暗自揣度,料想旎嘯已知此番任務非同小可,頗有棘手之處。
他又望向鄭貴妃,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之色。
鄭貴妃見狀,麵上五味雜陳,然見皇帝目光殷切,隻得勉強擠出一抹微笑,輕輕頷首。
原來,自那日宮外保安寺遇刺之後,皇帝心中疑惑難解,自然要追問貴妃,緣何無故前往寺中燒香。
鄭貴妃吞吞吐吐,言辭閃爍,道出其中緣由。
那日清晨,她慵懶困乏,不知為何,竟坐在那裏打起瞌睡來。
朦朧之中,似有一人對她言道,她與皇帝情深意重,數十年如一日,皆因前世與皇帝有諸多糾葛,此乃前世因緣,今生果報。
若欲來世再續前緣,成為夫妻,便需多拜仙佛菩薩。
那人又說,宮外保安寺中有一座三世佛殿,近日仙佛顯靈,甚是靈驗。
燒香拜佛之後,與皇帝的情分愈發深厚,說不定無需幾年,皇帝便會不顧朝臣反對,改立太子為福王。
鄭貴妃在半夢半醒之間,自是滿心歡喜,渴望成為皇後。
若福王被立為太子,日後太子登基,她便是太後了。
因此,夢醒之後,她便急不可耐地找到皇帝,纏著皇帝要去宮外保安寺燒香拜佛,還將夢中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皇帝。
當時萬曆皇帝聞之,未有異議,心知貴妃夢寐以求皇後之位,欲改立福王為大明儲君。
他憶及往昔,與貴妃恩愛纏綿,數十載情深意重,若真能來世再續前緣,豈不成就了三生三世夫妻之美談?
故而,皇帝欣然應允,欲與貴妃共赴保安寺。
然司禮監掌印太監馬榮,與宮中侍衛紛紛勸阻,言此行兇險萬分。
皇帝見狀,望向貴妃那滿含哀求之色,不禁怒斥馬榮及眾侍衛:“不過前往宮外保安寺,尚未出京,何來兇險?
“況且近日已誅殺無數暗敵,碧落守望殿亦已銷聲匿跡,白蓮教餘孽更是藏匿無蹤。眼下京城朗朗乾坤,豈有奸惡之徒膽敢青天白日之下行刺朕與貴妃?”
當日恰逢韓文慶當值,而侍衛首領方長風不在,馬榮與韓文慶及數名侍衛無奈,隻得匆匆籌備。
皇帝與貴妃換上便服,乘車出宮,直奔保安寺而去。
豈料,馬車尚未至寺,便遭奸賊埋伏,險些命喪黃泉。
幸得旎嘯於寺廟附近及時現身,救駕有功,皇帝與貴妃雖受輕傷,卻終得安然歸來。
待諸事處置妥當,皇帝屏退眾人,獨詢鄭貴妃。
貴妃豈敢有絲毫隱瞞,泣不成聲,細述那日夢中情形。
皇帝聽罷,與晨間所述並無二致,心知貴妃坦誠無欺。
至於行刺之事,顯然是臨時起意,皇帝心中暗自思量,定要徹查身邊之人,以絕後患。
這時,旎嘯見皇帝沉默不語,心中微動,不由自主地抬頭望向龍椅之上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察其神色,似是心意已決,緩緩而言:“前兩日,朕與貴妃隨性出宮,不料竟遭行刺,原本以為誅殺碧落守望殿上千賊人,搗毀韃靼在京秘點,白蓮教餘孽亦銷聲匿跡,京城已是一片清明,豈料奸敵逆賊仍潛藏暗處,令朕憂心忡忡。”
言罷,皇帝目光掃視眾人。
眾人見狀,慌忙跪倒在地,伏首而拜,“臣等惶恐,懇請聖上降罪責罰!”
皇帝卻置若罔聞,轉而對旎嘯說道:“朕深知你手段非凡,更知你所率千陽門勢力不容小覷。因此,朕命你領你的人,徹底查清那一日行刺之事。”
旎嘯聞此,心中泛起波瀾,深知此任艱巨,非但樹敵眾多,稍有不慎,恐連後宮嬪妃也是得罪不起。
試想,皇帝與鄭貴妃臨時出宮,定是身邊之人泄露天機,說不定還有後宮嬪妃參與其中。
然若推辭,便是違抗聖意。
正當旎嘯左右為難之際,忽憶起一事,便躬身說道:“臣鬥膽,懇請與貴妃娘娘單獨言談幾句,或有助查清此事。”
萬曆皇帝聽罷,望向貴妃,見她微微頷首,便點頭應允。
馬榮見狀,便引領貴妃與旎嘯至一幽靜宮殿。
旎嘯方欲踏入,忽覺背後似有微風拂過,像是有人尾隨其後。
他目光如炬,瞥見十多丈外,一殿柱之後,隱有黑影晃動。
那黑影見旎嘯步履遲疑,心知已被察覺,便悄然隱去身形。
旎嘯邊走邊靜心聆聽,確認那人已離去,心中暗自思量:這皇宮之內,暗影重重,不知隱匿了多少未知勢力的耳目。
待馬榮離去後,鄭貴妃收斂莊重之色,換上和顏悅色,輕聲招唿他:“旎嘯,你何必站得如此之遠,近前一些吧。”
因福王封地之事,旎嘯自是心中討厭那福王,連帶其母鄭貴妃亦心生排斥。
可皇命難違,他需偵緝行刺之事,又不願四麵樹敵,故而與貴妃保持距離。
眾人也隨之靜默,目光齊聚於龍椅之上,皆心知肚明,聖上有要事宣示。
皇帝輕招手,示意旎嘯近前。旎嘯遂起身,行至萬歲爺跟前。
皇帝瞥向鄭貴妃,嘴角微揚,隨即自袖中取出一枚令牌,對旎嘯說道:“旎嘯,持此令牌,你便可隨時隨地,暢通無阻於宮中。”
馬榮見狀,連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自皇帝手中接過令牌,雙手奉上於旎嘯麵前。
旎嘯聞聽此言,心中雖然驚訝,然也從容接過禦賜的令牌。
他又知曉皇帝尚有未盡之言,便躬身側耳,靜待下文。
萬曆皇帝複對他說道:“昔日你屢建奇功,朕深知你無意仕途,不慕功名富貴。
“然時下大明江山,多有不安,諸多事務,非尋常官吏所能勝任,即便是錦衣衛與東廠,亦有其難處。有時尚未離京,機密便已泄露,是以諸多要務,還需仰仗你之力。”
言罷,皇帝目光如炬,掃視眾人。
錦衣衛、東廠幾位大人,以及高穀陽、方長風等人,在皇帝威嚴之下,麵露尷尬之色,隻得躬身行禮,附和聖意。
旎嘯聽罷,心中不免泛起苦笑。皇帝此話,既似誇讚,又似為他樹敵,意在使他遠離錦衣衛、東廠及六扇門之勢力。
可他也是深知,暗中結黨營私,乃君王之大忌。再者,梅花山莊曆來不會與朝中任何勢力勾結成黨。
念及此處,旎嘯躬身拱手,正色肅然道:“請聖上下旨,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使命。”
萬曆皇帝聞聽旎嘯之言,不禁嘴角微揚,心中暗自揣度,料想旎嘯已知此番任務非同小可,頗有棘手之處。
他又望向鄭貴妃,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之色。
鄭貴妃見狀,麵上五味雜陳,然見皇帝目光殷切,隻得勉強擠出一抹微笑,輕輕頷首。
原來,自那日宮外保安寺遇刺之後,皇帝心中疑惑難解,自然要追問貴妃,緣何無故前往寺中燒香。
鄭貴妃吞吞吐吐,言辭閃爍,道出其中緣由。
那日清晨,她慵懶困乏,不知為何,竟坐在那裏打起瞌睡來。
朦朧之中,似有一人對她言道,她與皇帝情深意重,數十年如一日,皆因前世與皇帝有諸多糾葛,此乃前世因緣,今生果報。
若欲來世再續前緣,成為夫妻,便需多拜仙佛菩薩。
那人又說,宮外保安寺中有一座三世佛殿,近日仙佛顯靈,甚是靈驗。
燒香拜佛之後,與皇帝的情分愈發深厚,說不定無需幾年,皇帝便會不顧朝臣反對,改立太子為福王。
鄭貴妃在半夢半醒之間,自是滿心歡喜,渴望成為皇後。
若福王被立為太子,日後太子登基,她便是太後了。
因此,夢醒之後,她便急不可耐地找到皇帝,纏著皇帝要去宮外保安寺燒香拜佛,還將夢中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皇帝。
當時萬曆皇帝聞之,未有異議,心知貴妃夢寐以求皇後之位,欲改立福王為大明儲君。
他憶及往昔,與貴妃恩愛纏綿,數十載情深意重,若真能來世再續前緣,豈不成就了三生三世夫妻之美談?
故而,皇帝欣然應允,欲與貴妃共赴保安寺。
然司禮監掌印太監馬榮,與宮中侍衛紛紛勸阻,言此行兇險萬分。
皇帝見狀,望向貴妃那滿含哀求之色,不禁怒斥馬榮及眾侍衛:“不過前往宮外保安寺,尚未出京,何來兇險?
“況且近日已誅殺無數暗敵,碧落守望殿亦已銷聲匿跡,白蓮教餘孽更是藏匿無蹤。眼下京城朗朗乾坤,豈有奸惡之徒膽敢青天白日之下行刺朕與貴妃?”
當日恰逢韓文慶當值,而侍衛首領方長風不在,馬榮與韓文慶及數名侍衛無奈,隻得匆匆籌備。
皇帝與貴妃換上便服,乘車出宮,直奔保安寺而去。
豈料,馬車尚未至寺,便遭奸賊埋伏,險些命喪黃泉。
幸得旎嘯於寺廟附近及時現身,救駕有功,皇帝與貴妃雖受輕傷,卻終得安然歸來。
待諸事處置妥當,皇帝屏退眾人,獨詢鄭貴妃。
貴妃豈敢有絲毫隱瞞,泣不成聲,細述那日夢中情形。
皇帝聽罷,與晨間所述並無二致,心知貴妃坦誠無欺。
至於行刺之事,顯然是臨時起意,皇帝心中暗自思量,定要徹查身邊之人,以絕後患。
這時,旎嘯見皇帝沉默不語,心中微動,不由自主地抬頭望向龍椅之上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察其神色,似是心意已決,緩緩而言:“前兩日,朕與貴妃隨性出宮,不料竟遭行刺,原本以為誅殺碧落守望殿上千賊人,搗毀韃靼在京秘點,白蓮教餘孽亦銷聲匿跡,京城已是一片清明,豈料奸敵逆賊仍潛藏暗處,令朕憂心忡忡。”
言罷,皇帝目光掃視眾人。
眾人見狀,慌忙跪倒在地,伏首而拜,“臣等惶恐,懇請聖上降罪責罰!”
皇帝卻置若罔聞,轉而對旎嘯說道:“朕深知你手段非凡,更知你所率千陽門勢力不容小覷。因此,朕命你領你的人,徹底查清那一日行刺之事。”
旎嘯聞此,心中泛起波瀾,深知此任艱巨,非但樹敵眾多,稍有不慎,恐連後宮嬪妃也是得罪不起。
試想,皇帝與鄭貴妃臨時出宮,定是身邊之人泄露天機,說不定還有後宮嬪妃參與其中。
然若推辭,便是違抗聖意。
正當旎嘯左右為難之際,忽憶起一事,便躬身說道:“臣鬥膽,懇請與貴妃娘娘單獨言談幾句,或有助查清此事。”
萬曆皇帝聽罷,望向貴妃,見她微微頷首,便點頭應允。
馬榮見狀,便引領貴妃與旎嘯至一幽靜宮殿。
旎嘯方欲踏入,忽覺背後似有微風拂過,像是有人尾隨其後。
他目光如炬,瞥見十多丈外,一殿柱之後,隱有黑影晃動。
那黑影見旎嘯步履遲疑,心知已被察覺,便悄然隱去身形。
旎嘯邊走邊靜心聆聽,確認那人已離去,心中暗自思量:這皇宮之內,暗影重重,不知隱匿了多少未知勢力的耳目。
待馬榮離去後,鄭貴妃收斂莊重之色,換上和顏悅色,輕聲招唿他:“旎嘯,你何必站得如此之遠,近前一些吧。”
因福王封地之事,旎嘯自是心中討厭那福王,連帶其母鄭貴妃亦心生排斥。
可皇命難違,他需偵緝行刺之事,又不願四麵樹敵,故而與貴妃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