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聞貴妃唿喚,旎嘯躬身行禮,恭敬說道:“稟娘娘,君臣之禮,下臣不敢逾越。待臣問娘娘幾句,便即刻退去,不敢驚擾娘娘。”
鄭貴妃聽罷,麵上略有不悅,但轉念一想,此年輕人深得陛下器重,又聞陛下暗示“太子輔衛”之意,或許將來兒子登基,此人便是近身輔佐之臣,豈能怠慢?
想到此處,她笑容滿麵,微微頷首,“旎嘯,想不到你年紀輕輕,便如此深諳禮數,我大明太子若得你輔佐,實乃大幸。”
旎嘯謙遜地推辭幾番,隨即詢問起當日之事。鄭貴妃自是不肯和盤托出,隻簡略提及夢中景象。
旎嘯聞之,心中疑惑更甚。
他暗想貴妃雖已四十有餘,卻紅光滿麵,氣色極佳,猶如二八佳人,怎會大清早便昏沉入夢?
他佯裝沉思,暗中迅速卜算一卦,結果令他大驚失色。
原來,宮中有奸人欲借貴妃之手暗害皇帝,且背後還隱藏著更大的陰謀。
旎嘯不敢繼續深算,深知卜算之能一旦施展,生死結局既定,便難以更改。萬一算出皇帝不測,或大明江山傾覆,那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這一卦卻也讓他擺脫了四麵樹敵的困境。
他對貴妃行禮告退,重返宴席,隻見皇帝與馬榮尚在,其餘人皆已離宮。
旎嘯並未在意這些,而是對皇帝稟報說:“稟陛下,貴妃娘娘隻怕已遭歹人暗算,用術法令其昏睡,再在夢中蠱惑,才引發後續之事。”
萬曆皇帝聽後,驚訝不已,問道:“旎嘯,此話當真?”
旎嘯躬身答道:“陛下,此事關乎社稷安危,臣豈敢妄言?所說句句屬實。隻是這術法實在詭異,臣雖不會施展,卻能分辨。祖上曾留下辨識此等術法的法門。”
皇帝念及旎嘯之出身,那梅花山莊曆史悠久,底蘊深厚,世間無一勢力能及,頓時恍然大悟。
他微微頷首:“如此說來,那歹人竟是欲借貴妃之手行事?”
“正是如此,臣以為,此人或許仍潛藏宮中。”旎嘯言及此處,本想提及方才與鄭貴妃前往偏殿時,察覺有人尾隨之事,轉念一想,又作罷。
皇帝見說,心中急轉,卻想不出可疑之人,又念及那歹人,竟敢利用貴妃圖謀行刺於他,不禁怒火中燒。
他邁步向前,沉聲道:“朕已接獲密報,行刺之事似有東瀛人與番僧參與其中,旎嘯,此事你必須給朕徹查到底,不論是誰!”
旎嘯領命,又與皇帝交談數語,便躬身告退。
他尚未踏出皇宮大門,忽見數丈之外有一身影,似在等候。
旎嘯走近一看,竟是當今太子朱常洛,他不禁心生驚訝,但轉念一想,又複歸於平靜。
他上前躬身行禮,“臣參見太子殿下。”
朱常洛似受驚嚇,連忙迴禮,“旎輔衛,本宮於你出宮途中相阻,實屬唐突,還望見諒。”
言罷,太子麵露歉疚之色。
旎嘯望見朱常洛麵上的不安,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位太子殿下乃李太後身邊一名都人所生。
那時,萬歲爺偶至李太後處請安,一時歡愉,寵幸了一名宮女。
次年,這宮女便誕下了朱常洛。所幸有李太後做主,皇帝才將朱常洛之母王氏冊封為恭妃,萬曆三十四年更晉升為皇貴妃。
朱常洛自幼便不得皇帝歡心,甚至招致幾分厭惡,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幸得朝中忠臣竭力相保,後宮又有李太後與皇後王喜姐庇護,朱常洛才得以穩坐大明儲君之位至今。
然而,旎嘯也心知肚明,朝中不乏支持福王為太子者,加之李太後年事已高,漸不理事,更難以左右皇帝心意了。
皇後雖一如既往護佑他母子,但皇帝受鄭貴妃迷惑,前往皇後寢宮的日子愈發稀少。
朱常洛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胡思亂想,生怕某日太子之位不保,被貶為庶民。
故而,今夜入夜時分,有朝臣暗地傳書於他,勸他竭誠與旎嘯結交。
如今旎嘯在大明如日中天,讓他放下太子之尊,誠心相待。
加之身邊太監王安極力相勸,朱常洛便一直守候於此,深知旎嘯出宮必經之路。
這時,旎嘯拱手說道:“殿下,夜色已深,外臣逗留宮中,多有不便。宮中耳目繁雜,你我若長談太久,恐遭人詬病,對殿下與我皆不利。
“望殿下三思,若真有要事相商,不如另擇吉日,於光天化日之下,你我坦然相對,相信無人敢妄加議論。即便此事傳入陛下耳中,你我亦能無愧於心。”
朱常洛聞之,臉色微變,躬身迴禮:“旎輔衛所言極是,改日我再請輔衛相聚。”
旎嘯微微行禮,隨即步出皇宮。
豈料宮外,幾位廠衛大人,連同六扇門大當家高穀陽,似在等候多時,不知已守候多久。
眾人皆知,旎嘯身為太子輔衛,雖無品階,卻炙手可熱,更兼手持皇帝親賜令牌,可自由出入宮廷。試想,若旎嘯對某人心生不滿,尋個由頭入宮麵聖,那後果不堪設想。
見他現身,眾人紛紛上前,恭賀道喜,爭相定下吉日,欲為他擺酒設宴。
旎嘯本不喜此等繁文縟節,但心中明了,自己已算朝廷命官,此類應酬難以推脫,便一一拱手應承下來。
至次日,千陽門大院之內,人潮湧動,絡繹不絕。
朝中諸多文臣武將紛紛前來道賀,皆因知曉朝廷之錦衣衛、東廠、六扇門皆對旎嘯巴結有加,大臣與武將豈敢怠慢?
且眾人皆明了旎嘯此人,手段通天,行事狠辣,又非士子出身,於朝中看似不與人親近,正因如此,他行事無所顧忌,隻為皇帝效命。
他手中雖無尚方寶劍,但遇大事,亦有先斬後奏之權。
朝中大臣武將,各級官吏,乃至錦衣衛、東廠、六扇門之人,皆心知肚明,個個精明得很。
更莫說駱家之事,實則關乎天家,牽連甚廣,說不定哪天便會輪到自家頭上。
數日之後,旎嘯心生厭煩,索性攜百裏雲歌、駱風雁及三侍女,出城遊玩,以此避開那些絡繹不絕、上門巴結奉承之人。
一行六人,乘一馬車,出城往南行二三十裏。
至一地界,但見花香馥鬱,百花爭豔,色彩斑斕;青草萋萋,雜草叢生,形態萬千。
北地六月之景,宛若江南三五月春色,美不勝收。
駱風雁見狀,自是歡欣鼓舞,解子音等三侍女也是歡聲笑語,百裏雲歌含笑相隨,與眾姐妹同樂。
眾人下車,漫步於草叢花間,好不愜意。
旎嘯麵帶笑意,默默相隨其後,環顧四周,隻見此地荒涼偏僻,遠離大道,更有數片樹林遮掩,人跡罕至。
鄭貴妃聽罷,麵上略有不悅,但轉念一想,此年輕人深得陛下器重,又聞陛下暗示“太子輔衛”之意,或許將來兒子登基,此人便是近身輔佐之臣,豈能怠慢?
想到此處,她笑容滿麵,微微頷首,“旎嘯,想不到你年紀輕輕,便如此深諳禮數,我大明太子若得你輔佐,實乃大幸。”
旎嘯謙遜地推辭幾番,隨即詢問起當日之事。鄭貴妃自是不肯和盤托出,隻簡略提及夢中景象。
旎嘯聞之,心中疑惑更甚。
他暗想貴妃雖已四十有餘,卻紅光滿麵,氣色極佳,猶如二八佳人,怎會大清早便昏沉入夢?
他佯裝沉思,暗中迅速卜算一卦,結果令他大驚失色。
原來,宮中有奸人欲借貴妃之手暗害皇帝,且背後還隱藏著更大的陰謀。
旎嘯不敢繼續深算,深知卜算之能一旦施展,生死結局既定,便難以更改。萬一算出皇帝不測,或大明江山傾覆,那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這一卦卻也讓他擺脫了四麵樹敵的困境。
他對貴妃行禮告退,重返宴席,隻見皇帝與馬榮尚在,其餘人皆已離宮。
旎嘯並未在意這些,而是對皇帝稟報說:“稟陛下,貴妃娘娘隻怕已遭歹人暗算,用術法令其昏睡,再在夢中蠱惑,才引發後續之事。”
萬曆皇帝聽後,驚訝不已,問道:“旎嘯,此話當真?”
旎嘯躬身答道:“陛下,此事關乎社稷安危,臣豈敢妄言?所說句句屬實。隻是這術法實在詭異,臣雖不會施展,卻能分辨。祖上曾留下辨識此等術法的法門。”
皇帝念及旎嘯之出身,那梅花山莊曆史悠久,底蘊深厚,世間無一勢力能及,頓時恍然大悟。
他微微頷首:“如此說來,那歹人竟是欲借貴妃之手行事?”
“正是如此,臣以為,此人或許仍潛藏宮中。”旎嘯言及此處,本想提及方才與鄭貴妃前往偏殿時,察覺有人尾隨之事,轉念一想,又作罷。
皇帝見說,心中急轉,卻想不出可疑之人,又念及那歹人,竟敢利用貴妃圖謀行刺於他,不禁怒火中燒。
他邁步向前,沉聲道:“朕已接獲密報,行刺之事似有東瀛人與番僧參與其中,旎嘯,此事你必須給朕徹查到底,不論是誰!”
旎嘯領命,又與皇帝交談數語,便躬身告退。
他尚未踏出皇宮大門,忽見數丈之外有一身影,似在等候。
旎嘯走近一看,竟是當今太子朱常洛,他不禁心生驚訝,但轉念一想,又複歸於平靜。
他上前躬身行禮,“臣參見太子殿下。”
朱常洛似受驚嚇,連忙迴禮,“旎輔衛,本宮於你出宮途中相阻,實屬唐突,還望見諒。”
言罷,太子麵露歉疚之色。
旎嘯望見朱常洛麵上的不安,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位太子殿下乃李太後身邊一名都人所生。
那時,萬歲爺偶至李太後處請安,一時歡愉,寵幸了一名宮女。
次年,這宮女便誕下了朱常洛。所幸有李太後做主,皇帝才將朱常洛之母王氏冊封為恭妃,萬曆三十四年更晉升為皇貴妃。
朱常洛自幼便不得皇帝歡心,甚至招致幾分厭惡,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幸得朝中忠臣竭力相保,後宮又有李太後與皇後王喜姐庇護,朱常洛才得以穩坐大明儲君之位至今。
然而,旎嘯也心知肚明,朝中不乏支持福王為太子者,加之李太後年事已高,漸不理事,更難以左右皇帝心意了。
皇後雖一如既往護佑他母子,但皇帝受鄭貴妃迷惑,前往皇後寢宮的日子愈發稀少。
朱常洛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胡思亂想,生怕某日太子之位不保,被貶為庶民。
故而,今夜入夜時分,有朝臣暗地傳書於他,勸他竭誠與旎嘯結交。
如今旎嘯在大明如日中天,讓他放下太子之尊,誠心相待。
加之身邊太監王安極力相勸,朱常洛便一直守候於此,深知旎嘯出宮必經之路。
這時,旎嘯拱手說道:“殿下,夜色已深,外臣逗留宮中,多有不便。宮中耳目繁雜,你我若長談太久,恐遭人詬病,對殿下與我皆不利。
“望殿下三思,若真有要事相商,不如另擇吉日,於光天化日之下,你我坦然相對,相信無人敢妄加議論。即便此事傳入陛下耳中,你我亦能無愧於心。”
朱常洛聞之,臉色微變,躬身迴禮:“旎輔衛所言極是,改日我再請輔衛相聚。”
旎嘯微微行禮,隨即步出皇宮。
豈料宮外,幾位廠衛大人,連同六扇門大當家高穀陽,似在等候多時,不知已守候多久。
眾人皆知,旎嘯身為太子輔衛,雖無品階,卻炙手可熱,更兼手持皇帝親賜令牌,可自由出入宮廷。試想,若旎嘯對某人心生不滿,尋個由頭入宮麵聖,那後果不堪設想。
見他現身,眾人紛紛上前,恭賀道喜,爭相定下吉日,欲為他擺酒設宴。
旎嘯本不喜此等繁文縟節,但心中明了,自己已算朝廷命官,此類應酬難以推脫,便一一拱手應承下來。
至次日,千陽門大院之內,人潮湧動,絡繹不絕。
朝中諸多文臣武將紛紛前來道賀,皆因知曉朝廷之錦衣衛、東廠、六扇門皆對旎嘯巴結有加,大臣與武將豈敢怠慢?
且眾人皆明了旎嘯此人,手段通天,行事狠辣,又非士子出身,於朝中看似不與人親近,正因如此,他行事無所顧忌,隻為皇帝效命。
他手中雖無尚方寶劍,但遇大事,亦有先斬後奏之權。
朝中大臣武將,各級官吏,乃至錦衣衛、東廠、六扇門之人,皆心知肚明,個個精明得很。
更莫說駱家之事,實則關乎天家,牽連甚廣,說不定哪天便會輪到自家頭上。
數日之後,旎嘯心生厭煩,索性攜百裏雲歌、駱風雁及三侍女,出城遊玩,以此避開那些絡繹不絕、上門巴結奉承之人。
一行六人,乘一馬車,出城往南行二三十裏。
至一地界,但見花香馥鬱,百花爭豔,色彩斑斕;青草萋萋,雜草叢生,形態萬千。
北地六月之景,宛若江南三五月春色,美不勝收。
駱風雁見狀,自是歡欣鼓舞,解子音等三侍女也是歡聲笑語,百裏雲歌含笑相隨,與眾姐妹同樂。
眾人下車,漫步於草叢花間,好不愜意。
旎嘯麵帶笑意,默默相隨其後,環顧四周,隻見此地荒涼偏僻,遠離大道,更有數片樹林遮掩,人跡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