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舞,我們今天聊聊靈氣。”
“靈氣的變遷麽?”
“嗯,靈氣的概念古書記載就有了,不知道你看沒看過那方麵的小說?”
“玄幻古書麽?”
“是的,其實靈氣也隻是一個那時遙不可及的夢想,或者說不可能的事。外麵當時走的也是科技路線,雖然那時我們有量子態,但有本叫《三體》的書描述過那個狀態,所以當時我們土求一開始的判斷是,類似病毒感染,我們人類感染了三體,三體生物正是憑借比我們更接近量子的狀態才實現對量子的觀測。而之所以這麽想,也是基於什麽算宇宙,因此引申出一個虛界膜的概念,而他的狀態性質是比對黑洞。”
“比對黑洞。”
“嗯,那個雖然是天文現象,但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宇宙,那黑洞對你來說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球,當然因為這個光蛋宇宙尺度太小,所以我也不能明白你真的能理解那百億光年的概念嗎?”
“如果類比,那就像這個宇宙和我存在的黑念比較,如何?”
“不錯,路明非,行,很好。”
“所以,元師傅,黑洞怎麽了?”
“黑洞是個名字,他本身代表的是一種萬物歸零的變化,那他出現變化的關鍵在那時的猜想是引力過大導致光都無法逃脫,進而推導萬物不能出現逃逸能力,那量子能逃麽,中微子能逃麽,能量有逸散麽?”
“嗯,這麽來看,我的黑念是一個萬物歸一的存在,而形成黑念之前,嗯?元嬰類似黑洞核心的形成,化神是黑洞整體的演化,隻是不同於黑洞沒有思的物化,化神是在有思主導的情況下進行萬物歸零的過程,而這是基於晶看得見零點,進而做出的猜想然後發展出來的路線,所以你們才說現在也隻能到靈念境,本質是一個零點化一的實驗。而現在的靈念境,誰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未來真正的又一個零點。”
“想的不錯,不過跟著你的說,後麵就隻是猜想了。正如一開始說的,其實在零點之前,這光蛋宇宙之外已經有至少十二億年的曆史了,而這十二億年隻是基於一個土求自然死亡而做出的比例,所以由於之前的量子並沒有時間概念,所以那之前的存在,我們隻定義變化過程,所以,隻有性質定義,沒有存在真實的本體定義,不過,有整體定義,那就是虛膜,也是後來量子塔出來後的虛界膜的定義前身。”
“虛界膜,這段時間的表達來看,存在一個隔絕內外的邊界且內界能量守恆的存在,就是虛界膜,而對有理解虛界膜定義的生物群來說最大的虛界膜,即是宇宙。所以,黑洞對宇宙尺度來說,也是它的粒子基本單位,而原子對宇宙來說就是它的最小單位,誇克是他過去的黑洞,或者說是他的零點,隻是他零點裏思的濃度比例太小了,所以無序發展是他的客觀局限,但是誇克的來曆有它的一二三作來源、前提和基點,雖然沒有目的,但有自然過程,一定的物能的比例讓他有了穩定的虛膜,而思的存在為他保證了物能的平衡,最終通過膠子為它類似優勝劣汰中得到穩定有序的局麵,而原子更是其中存在自我複製能力,進而得到的主流結果,但過低的轉化率也是事實,副產物的不斷湧現,最終引起穩定有序的自我複刻的方向實現物種大爆發的極小概率出現,所謂存在即必然。而零點的出現也是一次更小概率的湧現縮影。不過談不上概率大小,古書上說,隻要給細菌一個合適環境,他創造的何嚐不是一個原子集合裏的子集呢?我們現在處於了黑洞之前,細菌其實已經是黑洞產生之後。”
“這就是虛界膜麽?宇宙就像那練氣上的最高的五個稱號:混沌,檮杌,窮奇,天火和饕餮。這五個稱號也是對五類虛界膜的尊稱。科學的零點是哲學,哲學的零點是玄學,而玄學的零點是科學。那他們誰是物,誰是能,誰是思?”
“哲學是物,在於科學是能,之所以科學是能,是因為思需要能的極大成集引發質變。如果沒有那十二億年的科學發展,哪怕那時晶能看到零點,她後續一樣束手無策,因為光沒有那十二億年的積累,他和她的未來的上限也許就和古書曆史斷流之前的政治主導的世界一般了。外麵現在也隻是政治世界往前走了一步的狀態,而這靠的還是晶光類似恩威並重,實際也還沒能完成質變,褪去政治的外衣。所以,光蛋宇宙就是外麵世界的黑洞,至於未來的零點是否能成立,認知自會給出答案。”
“物本身沒有定義,或者不必要,物隻是對已經有的虛界膜的量化定義的共念,因此處於了平等位置,至於一生物與虛界膜的二的這個一,就是一,產生一的來源就是零,零一生物膜。虛界膜就是基於一這來源產生的前提二,那物就是以一為來源,虛界膜為前提二定義的基點三。是否存在虛界膜是物有無的界線,是否存在物能思是量與量子的邊界;是否存在思為主導是物與生物的界限,是否存在意識,是生物與生靈的邊界。而是否存在思想,在零點被發現後,成了生靈與人的界線,待到結晶大眾化後,也許是否存在認知,成為人與凡人的邊界。”
“路明非,用詞不錯,界線,邊界,界限,邊界;界線,邊界。奇數用偶數兩個詞表思的情態,偶數隻有邊界表自然的中性。奇為來源,成為概念,偶作前提,成為定義,最終推動對立統一的無數的三出現,而其中的大眾的三化出無數局麵,而其中真正撐得起三生萬物的那個三化為最終結果,而其他化為萬物。而這樣的三隻有兩個,要麽如能,讓後續以線作基點切割出界線形成麵場;要麽像思,讓後續以麵作基點包裹出界限形成類圓。由兩者糾纏中,於黑洞中形成新光,後續演化過程變成星光,周而複始,螺旋上升。所以,現在已經定義的靈氣的本質你理解了吧,至於靈氣作為概念的時期,一開始隻是寄托思的來源,後來是靈子計劃的理論依據。”
“嗯。”
“至於靈氣的過程,現在無靈氣的存在,之前你也猜到了,就是對線粒體的改進,通過現在更豐富的副產品的湧現為基礎。”
“這些東西暫時都還在你們手上,不過,也確實應該在你們手上,還得看對於量子來說,能不能完成人的渡劫境,成為大乘的凡人境。有這個認知的提升,才是普及的時候。”
“那靈氣就暫時說這麽多吧,接下來我們談談。”
“那今天第二個是什麽?”
“穩定,秩序,繁衍。你覺得我們那時為什麽沒有辦法基於我們定義的時間來確定前麵的時間,並認為我們是量子?”
“通過你說那幾個詞,因為你們土求那時和其他量子比,多的是秩序,共有的是相通的穩定。”
“沒錯,因為我們往前已經沒有其他可以被視為穩定的虛界膜了,十幾億年前我們剛到那時,對於宇宙有的是一種如夢似幻的破滅感,唯一帶來安心的也隻有那個量子宇宙泡。相對於古書的我們存在地表,這次的我們更像要自創地心,所以才有芯字。不隻是基於過去的通用,也有想在這裏發芽生根的夢想。所以那十二億餘年再多波折,慢慢還是有了不打破底線的一個基礎理論———必要時可以觸碰底線來對話,但可一可二不可再三。你覺得穩定,秩序和繁衍分別對應物能思哪個字。”
“雖然看起來穩定帶來秩序,但秩序和繁衍之間並沒有什麽直接關係。嗯,思反作用於物麽?繁衍可帶來穩定,可一直也存在不穩定的可能呀,鏡元,你說。”
“能是存在穩定和穩定的過程,帶來穩定的能讓思的出現更順暢,而不穩定的能讓思的形式更清晰,但最終思能夠從零到一,他必須有自身的穩定,才能有虛界膜的可能,擁有秩序才能成為不同於隻有虛界膜的物。所以穩定是念的第一定義,秩序是量的第一定義,繁衍是量子的第一定義,進而物成了念的共念,也就是物此時成了念的子集,直到繁衍的形式出現,量子成為新物,此時物與念互為真子集,此後隨著量從念中定義出來,最終念成了物的子集,隨著量子作為新物成為物的子集而歸於物,所以繁衍是物,穩定是能,秩序是思。能如果後續一直不能穩定,慢慢就失去了被觀測的量化前提,化為念,成為不可測的虛界膜,如同死去不可交流,隻能再歸於塵土,如念如物。而秩序一樣如果不能發展新物,慢慢秩序至死,成為物裏的它物,化為念,成為不可測的虛界膜,終究又歸於物。”
“虛數i真是數學的一個偉大發現。”
“哈哈,虛數的量化定義,讓數走向了複平麵,與宇宙如今的三維空間有了一一對應,而時間與空間如果作為一個平麵坐標,複平麵為縱軸,就成了四維存在的三維變化。而其他三者也如此,也許從這些圖像裏一個不能貼合的圓心尺度而其他完全對應,也許就是零點的虛界,而其內的實地就是它的虛界膜。因為空間一處同時隻有三個互相垂直的維度,所以零點也隻能表現這三個維度的各自分合量的總向量,隨著零點內的運動,而導致了分合量的變動不能分別以不完全已知類別來預測,進而出現了不可預測的運動特性,不過這還是猜想,至少對我目前來說。而零點就像原子的基礎上誕生了類似原核細胞的擬核,而晶的可觀能力讓它有了進一步的能力,光輔助她完成了那個過程,而天道計劃就是為這個結果提供能量支持。而天道計劃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的,這也是暗的那場意外給了元嬰計劃更進一步的前提。你也不要操之過急,如今我和你完善的黑念最終會如何,後續也隻能慢慢去理解,才不至於陷入思維定式。”
“嗯,知道了。三維和四維的不同分層,看起來像一個不斷給零點拆分,把裏麵的內核用自身來放大。或許也是想找到那物演化出的最初穩定有序的絲,那思的前身到底是怎樣運作的,也許就可以像發展科學一樣,提高效率了吧。”
“那很難的,玄學的盡頭是哲學,而哲學本質是一個找共識的過程,什麽樣的哲學零點也會讓科學的發展變得不同,而發展的過程,零點自身也在毀滅與新生中複雜,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才說到了靈念境還是會受到先天的命數和後天的造化的雙重影響,最終隻敢提出在大乘後可能存在自定天命的開始,所以修行境界才隻寫到大乘。數學這個哲學也在自己的科學發展中,開始從自身哲學為零點的起源,以及科學的前提中誕生妙不可言的玄學,玄學和哲學最大的不同就是,玄學可以從科學中找映射,而哲學要從科學中求虛零。”
“哈哈,也許大抵如此。”
“好了,每次最多談兩個,其餘時候自己慢慢體悟,有問題了,有時間想好了再和你分析。”
“這裏,是世外桃源麽,雖然我自己沒有什麽時間感,具體過去多久了不知道,不過總感覺也過去了不少時間,如果沒有你在,我或許真的待不了這麽久。”
“外物對我們來說,都要經過我們的轉化,所以其他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一樣了,不管過去多久,就像黑洞那樣,隻要可能就好好靜靜待著,直到化為真正零點的那時候,外麵如何變化,你到時隻需要考慮能量吸收的問題,不必去擔心結構的演變。”
“不過做好準備了,就可以知道吸收那些東西可以讓自己修為直線上升,或許說最速曲線變化更好。”
“行了,明白了就好,去修煉吧。”
“是,師傅。”
路明非如魚龍般躍入水中,水波擴散,沙灘上一麵鏡子對著沒有太陽的白天,曬著陣法的亮光。
“光呀,你說,我們會成功麽?我們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
“不過他,時間倒是挺多的。晶有她的特殊,可是你們光,才是這宇宙最特殊的存在。”
“水,我們,還有機會,再見麵麽?”
“靈氣的變遷麽?”
“嗯,靈氣的概念古書記載就有了,不知道你看沒看過那方麵的小說?”
“玄幻古書麽?”
“是的,其實靈氣也隻是一個那時遙不可及的夢想,或者說不可能的事。外麵當時走的也是科技路線,雖然那時我們有量子態,但有本叫《三體》的書描述過那個狀態,所以當時我們土求一開始的判斷是,類似病毒感染,我們人類感染了三體,三體生物正是憑借比我們更接近量子的狀態才實現對量子的觀測。而之所以這麽想,也是基於什麽算宇宙,因此引申出一個虛界膜的概念,而他的狀態性質是比對黑洞。”
“比對黑洞。”
“嗯,那個雖然是天文現象,但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宇宙,那黑洞對你來說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球,當然因為這個光蛋宇宙尺度太小,所以我也不能明白你真的能理解那百億光年的概念嗎?”
“如果類比,那就像這個宇宙和我存在的黑念比較,如何?”
“不錯,路明非,行,很好。”
“所以,元師傅,黑洞怎麽了?”
“黑洞是個名字,他本身代表的是一種萬物歸零的變化,那他出現變化的關鍵在那時的猜想是引力過大導致光都無法逃脫,進而推導萬物不能出現逃逸能力,那量子能逃麽,中微子能逃麽,能量有逸散麽?”
“嗯,這麽來看,我的黑念是一個萬物歸一的存在,而形成黑念之前,嗯?元嬰類似黑洞核心的形成,化神是黑洞整體的演化,隻是不同於黑洞沒有思的物化,化神是在有思主導的情況下進行萬物歸零的過程,而這是基於晶看得見零點,進而做出的猜想然後發展出來的路線,所以你們才說現在也隻能到靈念境,本質是一個零點化一的實驗。而現在的靈念境,誰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未來真正的又一個零點。”
“想的不錯,不過跟著你的說,後麵就隻是猜想了。正如一開始說的,其實在零點之前,這光蛋宇宙之外已經有至少十二億年的曆史了,而這十二億年隻是基於一個土求自然死亡而做出的比例,所以由於之前的量子並沒有時間概念,所以那之前的存在,我們隻定義變化過程,所以,隻有性質定義,沒有存在真實的本體定義,不過,有整體定義,那就是虛膜,也是後來量子塔出來後的虛界膜的定義前身。”
“虛界膜,這段時間的表達來看,存在一個隔絕內外的邊界且內界能量守恆的存在,就是虛界膜,而對有理解虛界膜定義的生物群來說最大的虛界膜,即是宇宙。所以,黑洞對宇宙尺度來說,也是它的粒子基本單位,而原子對宇宙來說就是它的最小單位,誇克是他過去的黑洞,或者說是他的零點,隻是他零點裏思的濃度比例太小了,所以無序發展是他的客觀局限,但是誇克的來曆有它的一二三作來源、前提和基點,雖然沒有目的,但有自然過程,一定的物能的比例讓他有了穩定的虛膜,而思的存在為他保證了物能的平衡,最終通過膠子為它類似優勝劣汰中得到穩定有序的局麵,而原子更是其中存在自我複製能力,進而得到的主流結果,但過低的轉化率也是事實,副產物的不斷湧現,最終引起穩定有序的自我複刻的方向實現物種大爆發的極小概率出現,所謂存在即必然。而零點的出現也是一次更小概率的湧現縮影。不過談不上概率大小,古書上說,隻要給細菌一個合適環境,他創造的何嚐不是一個原子集合裏的子集呢?我們現在處於了黑洞之前,細菌其實已經是黑洞產生之後。”
“這就是虛界膜麽?宇宙就像那練氣上的最高的五個稱號:混沌,檮杌,窮奇,天火和饕餮。這五個稱號也是對五類虛界膜的尊稱。科學的零點是哲學,哲學的零點是玄學,而玄學的零點是科學。那他們誰是物,誰是能,誰是思?”
“哲學是物,在於科學是能,之所以科學是能,是因為思需要能的極大成集引發質變。如果沒有那十二億年的科學發展,哪怕那時晶能看到零點,她後續一樣束手無策,因為光沒有那十二億年的積累,他和她的未來的上限也許就和古書曆史斷流之前的政治主導的世界一般了。外麵現在也隻是政治世界往前走了一步的狀態,而這靠的還是晶光類似恩威並重,實際也還沒能完成質變,褪去政治的外衣。所以,光蛋宇宙就是外麵世界的黑洞,至於未來的零點是否能成立,認知自會給出答案。”
“物本身沒有定義,或者不必要,物隻是對已經有的虛界膜的量化定義的共念,因此處於了平等位置,至於一生物與虛界膜的二的這個一,就是一,產生一的來源就是零,零一生物膜。虛界膜就是基於一這來源產生的前提二,那物就是以一為來源,虛界膜為前提二定義的基點三。是否存在虛界膜是物有無的界線,是否存在物能思是量與量子的邊界;是否存在思為主導是物與生物的界限,是否存在意識,是生物與生靈的邊界。而是否存在思想,在零點被發現後,成了生靈與人的界線,待到結晶大眾化後,也許是否存在認知,成為人與凡人的邊界。”
“路明非,用詞不錯,界線,邊界,界限,邊界;界線,邊界。奇數用偶數兩個詞表思的情態,偶數隻有邊界表自然的中性。奇為來源,成為概念,偶作前提,成為定義,最終推動對立統一的無數的三出現,而其中的大眾的三化出無數局麵,而其中真正撐得起三生萬物的那個三化為最終結果,而其他化為萬物。而這樣的三隻有兩個,要麽如能,讓後續以線作基點切割出界線形成麵場;要麽像思,讓後續以麵作基點包裹出界限形成類圓。由兩者糾纏中,於黑洞中形成新光,後續演化過程變成星光,周而複始,螺旋上升。所以,現在已經定義的靈氣的本質你理解了吧,至於靈氣作為概念的時期,一開始隻是寄托思的來源,後來是靈子計劃的理論依據。”
“嗯。”
“至於靈氣的過程,現在無靈氣的存在,之前你也猜到了,就是對線粒體的改進,通過現在更豐富的副產品的湧現為基礎。”
“這些東西暫時都還在你們手上,不過,也確實應該在你們手上,還得看對於量子來說,能不能完成人的渡劫境,成為大乘的凡人境。有這個認知的提升,才是普及的時候。”
“那靈氣就暫時說這麽多吧,接下來我們談談。”
“那今天第二個是什麽?”
“穩定,秩序,繁衍。你覺得我們那時為什麽沒有辦法基於我們定義的時間來確定前麵的時間,並認為我們是量子?”
“通過你說那幾個詞,因為你們土求那時和其他量子比,多的是秩序,共有的是相通的穩定。”
“沒錯,因為我們往前已經沒有其他可以被視為穩定的虛界膜了,十幾億年前我們剛到那時,對於宇宙有的是一種如夢似幻的破滅感,唯一帶來安心的也隻有那個量子宇宙泡。相對於古書的我們存在地表,這次的我們更像要自創地心,所以才有芯字。不隻是基於過去的通用,也有想在這裏發芽生根的夢想。所以那十二億餘年再多波折,慢慢還是有了不打破底線的一個基礎理論———必要時可以觸碰底線來對話,但可一可二不可再三。你覺得穩定,秩序和繁衍分別對應物能思哪個字。”
“雖然看起來穩定帶來秩序,但秩序和繁衍之間並沒有什麽直接關係。嗯,思反作用於物麽?繁衍可帶來穩定,可一直也存在不穩定的可能呀,鏡元,你說。”
“能是存在穩定和穩定的過程,帶來穩定的能讓思的出現更順暢,而不穩定的能讓思的形式更清晰,但最終思能夠從零到一,他必須有自身的穩定,才能有虛界膜的可能,擁有秩序才能成為不同於隻有虛界膜的物。所以穩定是念的第一定義,秩序是量的第一定義,繁衍是量子的第一定義,進而物成了念的共念,也就是物此時成了念的子集,直到繁衍的形式出現,量子成為新物,此時物與念互為真子集,此後隨著量從念中定義出來,最終念成了物的子集,隨著量子作為新物成為物的子集而歸於物,所以繁衍是物,穩定是能,秩序是思。能如果後續一直不能穩定,慢慢就失去了被觀測的量化前提,化為念,成為不可測的虛界膜,如同死去不可交流,隻能再歸於塵土,如念如物。而秩序一樣如果不能發展新物,慢慢秩序至死,成為物裏的它物,化為念,成為不可測的虛界膜,終究又歸於物。”
“虛數i真是數學的一個偉大發現。”
“哈哈,虛數的量化定義,讓數走向了複平麵,與宇宙如今的三維空間有了一一對應,而時間與空間如果作為一個平麵坐標,複平麵為縱軸,就成了四維存在的三維變化。而其他三者也如此,也許從這些圖像裏一個不能貼合的圓心尺度而其他完全對應,也許就是零點的虛界,而其內的實地就是它的虛界膜。因為空間一處同時隻有三個互相垂直的維度,所以零點也隻能表現這三個維度的各自分合量的總向量,隨著零點內的運動,而導致了分合量的變動不能分別以不完全已知類別來預測,進而出現了不可預測的運動特性,不過這還是猜想,至少對我目前來說。而零點就像原子的基礎上誕生了類似原核細胞的擬核,而晶的可觀能力讓它有了進一步的能力,光輔助她完成了那個過程,而天道計劃就是為這個結果提供能量支持。而天道計劃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的,這也是暗的那場意外給了元嬰計劃更進一步的前提。你也不要操之過急,如今我和你完善的黑念最終會如何,後續也隻能慢慢去理解,才不至於陷入思維定式。”
“嗯,知道了。三維和四維的不同分層,看起來像一個不斷給零點拆分,把裏麵的內核用自身來放大。或許也是想找到那物演化出的最初穩定有序的絲,那思的前身到底是怎樣運作的,也許就可以像發展科學一樣,提高效率了吧。”
“那很難的,玄學的盡頭是哲學,而哲學本質是一個找共識的過程,什麽樣的哲學零點也會讓科學的發展變得不同,而發展的過程,零點自身也在毀滅與新生中複雜,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才說到了靈念境還是會受到先天的命數和後天的造化的雙重影響,最終隻敢提出在大乘後可能存在自定天命的開始,所以修行境界才隻寫到大乘。數學這個哲學也在自己的科學發展中,開始從自身哲學為零點的起源,以及科學的前提中誕生妙不可言的玄學,玄學和哲學最大的不同就是,玄學可以從科學中找映射,而哲學要從科學中求虛零。”
“哈哈,也許大抵如此。”
“好了,每次最多談兩個,其餘時候自己慢慢體悟,有問題了,有時間想好了再和你分析。”
“這裏,是世外桃源麽,雖然我自己沒有什麽時間感,具體過去多久了不知道,不過總感覺也過去了不少時間,如果沒有你在,我或許真的待不了這麽久。”
“外物對我們來說,都要經過我們的轉化,所以其他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一樣了,不管過去多久,就像黑洞那樣,隻要可能就好好靜靜待著,直到化為真正零點的那時候,外麵如何變化,你到時隻需要考慮能量吸收的問題,不必去擔心結構的演變。”
“不過做好準備了,就可以知道吸收那些東西可以讓自己修為直線上升,或許說最速曲線變化更好。”
“行了,明白了就好,去修煉吧。”
“是,師傅。”
路明非如魚龍般躍入水中,水波擴散,沙灘上一麵鏡子對著沒有太陽的白天,曬著陣法的亮光。
“光呀,你說,我們會成功麽?我們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
“不過他,時間倒是挺多的。晶有她的特殊,可是你們光,才是這宇宙最特殊的存在。”
“水,我們,還有機會,再見麵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