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場堪稱計劃完美的馬邑之戰,最後竟以這種結局告終。他黑著臉聽士兵將前線的經過報給他聽,手越握越緊,周身的氣壓也越來越冰冷。
原來,這次本以為絕對萬無一失的作戰計劃,竟在最後關頭,真的出現了意外。
聶壹從匈奴迴到馬邑後,就殺了一個牢獄裏被判了死囚的囚犯,把他的首級掛在了馬邑的城頭上,讓匈奴的使者以為,馬邑的官員已經被殺。匈奴單於接到報告後,便立即率領十萬多騎兵,進入了武州塞。這個時候,由韓安國指揮的三十多萬大漢朝的精兵,已經埋伏在了馬邑城旁的山穀之中,隻要單於一進入馬邑,就立即出兵進攻。
事情進展到這裏,本可以說是距離成功不遠了,可偏偏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單於率領騎兵進入武州塞,在距離馬邑還有一百多裏的時候,他察覺到四周有些不對勁,便揚手命令後方的軍隊停了下來。
隊伍停下後,單於身旁的大將駕馬上前,不解的問道:“大王,為何停下來了?”
單於麵色凝重的觀察著眼前的一切,沉聲說道:“本王感覺,有些不大對勁。”
大將聽了後,也立即警惕的環顧四周,可他沒有任何發現:“四周荒無人煙,屬下並未察覺有何不妥啊?”
“所以才不對勁!”單於眉頭突然緊皺,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以往我們在漢朝邊境打家劫舍的時候,都是一片慌亂的場麵,可是這次,你看,這原野上隻見畜牲,卻不見一個漢族百姓,放眼望去,房屋棚舍都在,可就是看不見人,如此冷清,絕對不正常。”
聽單於這麽一說,大將一驚,此刻眼前的茫茫大漠在他眼中看來,處處都透露了危機:“難道,是這些大漢百姓們提前得到了風聲?知道我們要來,所以,都及早離開了?”
單於雙眼一眯,聲音透著寒氣:“若真是如此,那我們就更不能繼續前進了!”他側過頭對大將說道:“派個人,去把此地的官員抓來,本王要好好審問審問!”
“是!”大將領命後,帶著一小支騎兵親自潛入武州,將武州尉史帶到了單於的麵前,經過一番逼問後,尉史老實交代,單於才知,原來馬邑有漢軍重兵伏擊。
大將聽了尉史的話後,也是驚出一身冷汗,還好他們單於厲害,提前察覺了漢軍的意圖,不然隻怕他們這群人注定有去無迴了啊!
“大王,我們該怎麽辦?”
單於注視著馬邑的方向,臉上的憤怒顯而易見。他揚手舉起刀猛地朝一旁跪在地上,抖得跟篩糠一樣的尉史砍去。隨後,單於轉過身,舉著還在滴著血的大刀對身後的將士們說道:“將士們!這些年來,我們匈奴已經給足了大漢皇帝的麵子,可是這一次,是他們毀約在先!中原有句話,叫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既然他們大漢的皇帝想要置我們於死地,那就別怪我們對他們無情了。”
“這一次!多虧有我們的神護佑我們,我們才能夠死裏逃生!現在,這個大漢的官員,已經被我砍於刀下,告慰我們的神!同時,本王今日也在這裏宣布,我們匈奴從此和大漢不共戴天!”
匈奴眾將士們被單於的話振奮的直高唿。單於他們撤兵離開武州塞後,單於迴身望了眼已經離得很遠的武州塞,不禁輕聲說道:“本王能夠得到漢朝的尉史,可真是天意啊!”
是啊,真是天意!
劉徹憤怒的一拳捶在麵前的桌案上,桌案晃動,前來報告軍情的士兵也嚇得伏在地上直抖。就差一點點!就差這麽一點點,就能取下單於的首級了!可最後,竟然讓單於他們從眼皮子底下逃走了!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所以你們就這麽眼睜睜的看著單於退兵嗎?”劉徹冷冷的問道。
士兵跪伏在地,顫抖著聲音說道:“迴皇上,王大人他們得知單於退兵後,連忙帶兵猛追至關塞,可到了之後,已無匈奴人的身影了。於是,王大人為保住兵力,隻得撤兵返迴了。”
“廢物!都是一群廢物!”劉徹憤怒的站起身,焦躁的來迴走動,但他越想越咽不下這口氣,轉身對著士兵憤恨的說道:“迴去告訴王恢,讓他好好想想,迴來後該怎麽跟朕交代吧!退下!”
士兵離開後,劉徹便把自己關在宣室裏誰都不見!他想不明白,明明是個十分完美的計劃,可為何還是失敗了!他看著桌案上鋪放著的山河圖,左手放在標有匈奴的區域上,眼中閃著寒光死死的盯著那一塊,左手慢慢蜷縮起來,同時扯皺了匈奴的區域圖,將它緊緊攥握在手心。
不甘心!朕真的好不甘心!籌備了這麽久的對匈作戰,好不容易迎來了機遇,可竟然就這麽錯失了!這叫朕如何甘心!
劉徹的滔天怒火,皇宮上下沒有一個人招架的住,即使是衛子夫,也不能保證可以安撫劉徹的怒氣。所以,自馬邑之戰失敗的消息傳入長安後,劉徹除去上朝,其他時間全部把自己關在宣室內閉門不出,就算是在朝堂之上,也能感受到皇上的怒意,所以大臣們一個個都小心謹慎,不敢在這個時候惹怒皇上。
對於馬邑之城的失利,皇上很憤怒,大臣們都知道,自然連衛孺和衛青他們也知道。所以消息傳迴長安的第二日,衛孺和衛少兒便急急進宮,去見衛子夫。知道姐姐們進宮了,衛青猜到多半是因為馬邑之戰的事,便也去了猗蘭殿。
衛孺愁眉不展,十分憂心的對衛子夫說:“子夫,你說,馬邑那場戰事的失利,會不會讓皇上治夫君的罪啊?皇上現在這麽生氣,隻怕等夫君他們迴來後,迎接他們的會是牢獄之災啊!”
衛子夫連忙安撫衛孺:“不會的大姐,你放心吧,皇上是個賞罰分明的人。再說了,這一次對匈作戰,提議的是王恢大人,指揮的是韓安國大人,公孫大人隻是奉命出征,作戰的失敗也不是因他造成的,所以我想公孫大人並不是這一次的主帥,不需要擔主要的責任,頂多會連帶受一些責罰,所以大姐無需擔心。”
“是啊大姐,我是軍人所以也知軍法,這一次戰爭的失敗,是因為王大人在計策部署方麵出現了問題,公孫兄長隻是奉命行事,所以皇上對他定會從輕發落的。”見大姐如此擔憂,連衛青也出聲安撫道。
“看吧,我怎麽說的,我就說公孫大人肯定不會有事的!連子夫和青兒都這麽說了,所以大姐你就放心吧。”一路上都在安撫衛孺的衛少兒,在聽了衛子夫和衛青的話後,也開口說道。
衛孺看了眼她最親最信任的家人們,知道自己再怎麽擔心也沒用,隻能抱著希望,希望事情真如子夫他們說的那樣。
姐姐們離開後,衛子夫這才不放心的對身旁的衛青說的:“青兒,你說,公孫大人,真的會沒事嗎?”
雖然在前世,公孫賀確實是無事,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這一世,公孫賀真的出事了呢?衛子夫不敢想,若公孫賀真的出事了,那大姐和敬聲怎麽辦?
聽了衛子夫的話,衛青也是麵色沉重的說:“公孫兄長應該不會有什麽事,不過王大人,肯定是要難辭其咎了!”
“青兒的意思是……?”衛子夫不確定,衛青所說的難辭其咎會是怎樣難辭其咎之法。
衛青深深的看了眼衛子夫,麵露不忍的說道:“隻怕,王大人迴來後,迎接他的,會是死刑。”
衛子夫驚訝的張著嘴,不敢置信的說道:“這麽嚴重?”
衛子夫沉重的點點頭:“軍法如山,王大人決策上的失誤,引得三十多萬漢軍無功而發,皇上又無比震怒,隻怕王大人是兇多吉少了。”
“可是,王大人並沒有損兵折將啊,他還是保住了兵力啊!”衛子夫還是不相信,就這麽一件看似無功亦無過的事情,會要了王大人的命。
衛青輕輕搖了搖頭:“阿姊,你要知道,這是皇上第一次出兵匈奴,為了這一次,他準備了多久!蟄伏了多久!結果卻落得這麽一個下場,你覺得皇上能甘心嗎?沒錯,王大人也許是為了保住兵力這才撤兵,但是,正因為這樣,皇上才更生氣啊!好不容易等待了對匈奴作戰的機會,可是王大人卻沒有出擊單於的輜重,而是擅自罷兵,導致漢軍無功而返,你讓皇上如何咽的下這口氣!”
聽罷,衛子夫低垂著頭,不再說話了,對於軍事方麵,衛青是最了解皇上的人,也是和皇上探討最多的人,在這方麵,隻怕無人及得上衛青了解皇上的心思,既然連衛青都這麽說了,隻怕事情的最後,真如衛青所言。
果然,王恢一行人迴來之後,除王恢之外,其餘將領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減免俸祿之類的責罰,而王恢則是直接被帶去麵聖。
麵對劉徹的責問時,王恢承認了自己的失職,但也努力為自己辯解,他是為保住兵力才沒有繼續追擊匈奴的。劉徹聽後也不想再看到他,便把王恢交給了廷尉處置。
經過廷尉的一番審問後,廷尉依法判王恢當斬。王恢聽後覺得冤屈,立刻私下派人重金賄賂了丞相田蚡,希望他能為自己求情。
皇上這些日子以來的憤怒,田蚡都看在眼裏了,他怕親自去說會受到皇上的責罰,但萬一把王恢救下了,這可是在朝臣麵前樹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時機,於是田蚡權衡再三,便來到了長樂宮。
田蚡見到王太後後,將王恢的事告訴了太後,甚至有意無意的提到了已故的竇太後:“姐姐,馬邑之戰是王恢率先主張的,如果因為計謀失敗了就殺了王恢,那可是替匈奴人報仇啊!臣弟覺得,殺王恢有損皇上聲譽,還會讓將士們寒了心!最重要的是……”
田蚡突然壓低聲音,湊到王太後跟前說道:“當年,皇上一直想要出兵匈奴,但都被太皇太後給製止住了,這才會讓大臣們覺得,太皇太後的權利比皇上大。若姐姐這一次也能勸住皇上,救了王恢一命,這事一旦傳出去,那姐姐的威嚴肯定不亞於當年的太皇太後啊!”
王太後聽了田蚡的話,忍不住在腦海裏想起當年太皇太後的威風,最終禁不住權勢的誘惑,把田蚡的話跟皇上說了。
可誰知,事情的走向與王太後和田蚡設想的完全不一樣,劉徹聽了後,反而更加震怒,他對王太後說道:“馬邑之戰是王恢首先提出來的,正是他跟朕保證,絕對萬無一失,朕才派幾十萬大軍給他。再說了,就算匈奴單於抓不到,王恢若是選擇繼續追擊,攻擊單於的輜重,雖然會有損傷,但至少還能有收獲,還能以此安慰士大夫們的心。現在如果不殺了王恢,恐怕無法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吧!”
於是,王太後的勸說也是無功而返。王恢聽到後,終是不敢承受牢獄之災,最後在獄中自殺了。
此事傳到猗蘭殿時,江雀忍不住唏噓:“唉,王大人也真可憐,本以為可以凱旋歸來的,沒想到卻落得這麽一個下場。聽說連太後去跟皇上求情都沒用,反而引得皇上更生氣呢!”
因為早就聽了衛青的分析,所以對於王恢的結局,衛子夫早已知曉,便沒有像江雀那般感慨,隻是十分平靜的說道:“這次的作戰對皇上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王恢大人的失利,注定他會有這麽一個結局,隻不過我沒想到他會給自己找一個催命符。”
“什麽意思啊?什麽催命符啊?”江雀不解道。
雖然在軍事上,衛子夫沒有衛青對皇上那麽了解,可在後宮之事上,衛子夫可是十分清楚劉徹的脾性:“皇上雖在氣頭上,可若是等上些時日,再加上大臣們的勸解,也許皇上會一時心軟,饒了王大人的命。可王大人偏偏病急亂投醫,找錯了人!”
“外戚幹政,一直是皇上的忌憚。早先,皇上受製於太皇太後,可如今,太後和丞相也試圖牽製皇上,你說皇上能不惱怒嗎?太後一去求情,很明顯,是丞相大人說服太後去的,而丞相又是受何人之托,可想而知了。所以我才說,是王大人給自己找的催命符啊。”
“原來是這樣!”江雀恍悟,原本對王恢的惋惜之情也消淡一些。
此事過去後,漢匈之間徹底斷絕了和親,匈奴開始頻頻攻擊漢朝邊塞,入侵事件不斷發生,漢匈之爭一觸即發。就在眾人們以為皇上會繼續派兵攻打匈奴時,一向積極備戰的劉徹卻突然冷靜了下來,引得大臣們又開始揣測,皇上下一步究竟準備幹什麽?
原來,這次本以為絕對萬無一失的作戰計劃,竟在最後關頭,真的出現了意外。
聶壹從匈奴迴到馬邑後,就殺了一個牢獄裏被判了死囚的囚犯,把他的首級掛在了馬邑的城頭上,讓匈奴的使者以為,馬邑的官員已經被殺。匈奴單於接到報告後,便立即率領十萬多騎兵,進入了武州塞。這個時候,由韓安國指揮的三十多萬大漢朝的精兵,已經埋伏在了馬邑城旁的山穀之中,隻要單於一進入馬邑,就立即出兵進攻。
事情進展到這裏,本可以說是距離成功不遠了,可偏偏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單於率領騎兵進入武州塞,在距離馬邑還有一百多裏的時候,他察覺到四周有些不對勁,便揚手命令後方的軍隊停了下來。
隊伍停下後,單於身旁的大將駕馬上前,不解的問道:“大王,為何停下來了?”
單於麵色凝重的觀察著眼前的一切,沉聲說道:“本王感覺,有些不大對勁。”
大將聽了後,也立即警惕的環顧四周,可他沒有任何發現:“四周荒無人煙,屬下並未察覺有何不妥啊?”
“所以才不對勁!”單於眉頭突然緊皺,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以往我們在漢朝邊境打家劫舍的時候,都是一片慌亂的場麵,可是這次,你看,這原野上隻見畜牲,卻不見一個漢族百姓,放眼望去,房屋棚舍都在,可就是看不見人,如此冷清,絕對不正常。”
聽單於這麽一說,大將一驚,此刻眼前的茫茫大漠在他眼中看來,處處都透露了危機:“難道,是這些大漢百姓們提前得到了風聲?知道我們要來,所以,都及早離開了?”
單於雙眼一眯,聲音透著寒氣:“若真是如此,那我們就更不能繼續前進了!”他側過頭對大將說道:“派個人,去把此地的官員抓來,本王要好好審問審問!”
“是!”大將領命後,帶著一小支騎兵親自潛入武州,將武州尉史帶到了單於的麵前,經過一番逼問後,尉史老實交代,單於才知,原來馬邑有漢軍重兵伏擊。
大將聽了尉史的話後,也是驚出一身冷汗,還好他們單於厲害,提前察覺了漢軍的意圖,不然隻怕他們這群人注定有去無迴了啊!
“大王,我們該怎麽辦?”
單於注視著馬邑的方向,臉上的憤怒顯而易見。他揚手舉起刀猛地朝一旁跪在地上,抖得跟篩糠一樣的尉史砍去。隨後,單於轉過身,舉著還在滴著血的大刀對身後的將士們說道:“將士們!這些年來,我們匈奴已經給足了大漢皇帝的麵子,可是這一次,是他們毀約在先!中原有句話,叫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既然他們大漢的皇帝想要置我們於死地,那就別怪我們對他們無情了。”
“這一次!多虧有我們的神護佑我們,我們才能夠死裏逃生!現在,這個大漢的官員,已經被我砍於刀下,告慰我們的神!同時,本王今日也在這裏宣布,我們匈奴從此和大漢不共戴天!”
匈奴眾將士們被單於的話振奮的直高唿。單於他們撤兵離開武州塞後,單於迴身望了眼已經離得很遠的武州塞,不禁輕聲說道:“本王能夠得到漢朝的尉史,可真是天意啊!”
是啊,真是天意!
劉徹憤怒的一拳捶在麵前的桌案上,桌案晃動,前來報告軍情的士兵也嚇得伏在地上直抖。就差一點點!就差這麽一點點,就能取下單於的首級了!可最後,竟然讓單於他們從眼皮子底下逃走了!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所以你們就這麽眼睜睜的看著單於退兵嗎?”劉徹冷冷的問道。
士兵跪伏在地,顫抖著聲音說道:“迴皇上,王大人他們得知單於退兵後,連忙帶兵猛追至關塞,可到了之後,已無匈奴人的身影了。於是,王大人為保住兵力,隻得撤兵返迴了。”
“廢物!都是一群廢物!”劉徹憤怒的站起身,焦躁的來迴走動,但他越想越咽不下這口氣,轉身對著士兵憤恨的說道:“迴去告訴王恢,讓他好好想想,迴來後該怎麽跟朕交代吧!退下!”
士兵離開後,劉徹便把自己關在宣室裏誰都不見!他想不明白,明明是個十分完美的計劃,可為何還是失敗了!他看著桌案上鋪放著的山河圖,左手放在標有匈奴的區域上,眼中閃著寒光死死的盯著那一塊,左手慢慢蜷縮起來,同時扯皺了匈奴的區域圖,將它緊緊攥握在手心。
不甘心!朕真的好不甘心!籌備了這麽久的對匈作戰,好不容易迎來了機遇,可竟然就這麽錯失了!這叫朕如何甘心!
劉徹的滔天怒火,皇宮上下沒有一個人招架的住,即使是衛子夫,也不能保證可以安撫劉徹的怒氣。所以,自馬邑之戰失敗的消息傳入長安後,劉徹除去上朝,其他時間全部把自己關在宣室內閉門不出,就算是在朝堂之上,也能感受到皇上的怒意,所以大臣們一個個都小心謹慎,不敢在這個時候惹怒皇上。
對於馬邑之城的失利,皇上很憤怒,大臣們都知道,自然連衛孺和衛青他們也知道。所以消息傳迴長安的第二日,衛孺和衛少兒便急急進宮,去見衛子夫。知道姐姐們進宮了,衛青猜到多半是因為馬邑之戰的事,便也去了猗蘭殿。
衛孺愁眉不展,十分憂心的對衛子夫說:“子夫,你說,馬邑那場戰事的失利,會不會讓皇上治夫君的罪啊?皇上現在這麽生氣,隻怕等夫君他們迴來後,迎接他們的會是牢獄之災啊!”
衛子夫連忙安撫衛孺:“不會的大姐,你放心吧,皇上是個賞罰分明的人。再說了,這一次對匈作戰,提議的是王恢大人,指揮的是韓安國大人,公孫大人隻是奉命出征,作戰的失敗也不是因他造成的,所以我想公孫大人並不是這一次的主帥,不需要擔主要的責任,頂多會連帶受一些責罰,所以大姐無需擔心。”
“是啊大姐,我是軍人所以也知軍法,這一次戰爭的失敗,是因為王大人在計策部署方麵出現了問題,公孫兄長隻是奉命行事,所以皇上對他定會從輕發落的。”見大姐如此擔憂,連衛青也出聲安撫道。
“看吧,我怎麽說的,我就說公孫大人肯定不會有事的!連子夫和青兒都這麽說了,所以大姐你就放心吧。”一路上都在安撫衛孺的衛少兒,在聽了衛子夫和衛青的話後,也開口說道。
衛孺看了眼她最親最信任的家人們,知道自己再怎麽擔心也沒用,隻能抱著希望,希望事情真如子夫他們說的那樣。
姐姐們離開後,衛子夫這才不放心的對身旁的衛青說的:“青兒,你說,公孫大人,真的會沒事嗎?”
雖然在前世,公孫賀確實是無事,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這一世,公孫賀真的出事了呢?衛子夫不敢想,若公孫賀真的出事了,那大姐和敬聲怎麽辦?
聽了衛子夫的話,衛青也是麵色沉重的說:“公孫兄長應該不會有什麽事,不過王大人,肯定是要難辭其咎了!”
“青兒的意思是……?”衛子夫不確定,衛青所說的難辭其咎會是怎樣難辭其咎之法。
衛青深深的看了眼衛子夫,麵露不忍的說道:“隻怕,王大人迴來後,迎接他的,會是死刑。”
衛子夫驚訝的張著嘴,不敢置信的說道:“這麽嚴重?”
衛子夫沉重的點點頭:“軍法如山,王大人決策上的失誤,引得三十多萬漢軍無功而發,皇上又無比震怒,隻怕王大人是兇多吉少了。”
“可是,王大人並沒有損兵折將啊,他還是保住了兵力啊!”衛子夫還是不相信,就這麽一件看似無功亦無過的事情,會要了王大人的命。
衛青輕輕搖了搖頭:“阿姊,你要知道,這是皇上第一次出兵匈奴,為了這一次,他準備了多久!蟄伏了多久!結果卻落得這麽一個下場,你覺得皇上能甘心嗎?沒錯,王大人也許是為了保住兵力這才撤兵,但是,正因為這樣,皇上才更生氣啊!好不容易等待了對匈奴作戰的機會,可是王大人卻沒有出擊單於的輜重,而是擅自罷兵,導致漢軍無功而返,你讓皇上如何咽的下這口氣!”
聽罷,衛子夫低垂著頭,不再說話了,對於軍事方麵,衛青是最了解皇上的人,也是和皇上探討最多的人,在這方麵,隻怕無人及得上衛青了解皇上的心思,既然連衛青都這麽說了,隻怕事情的最後,真如衛青所言。
果然,王恢一行人迴來之後,除王恢之外,其餘將領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減免俸祿之類的責罰,而王恢則是直接被帶去麵聖。
麵對劉徹的責問時,王恢承認了自己的失職,但也努力為自己辯解,他是為保住兵力才沒有繼續追擊匈奴的。劉徹聽後也不想再看到他,便把王恢交給了廷尉處置。
經過廷尉的一番審問後,廷尉依法判王恢當斬。王恢聽後覺得冤屈,立刻私下派人重金賄賂了丞相田蚡,希望他能為自己求情。
皇上這些日子以來的憤怒,田蚡都看在眼裏了,他怕親自去說會受到皇上的責罰,但萬一把王恢救下了,這可是在朝臣麵前樹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時機,於是田蚡權衡再三,便來到了長樂宮。
田蚡見到王太後後,將王恢的事告訴了太後,甚至有意無意的提到了已故的竇太後:“姐姐,馬邑之戰是王恢率先主張的,如果因為計謀失敗了就殺了王恢,那可是替匈奴人報仇啊!臣弟覺得,殺王恢有損皇上聲譽,還會讓將士們寒了心!最重要的是……”
田蚡突然壓低聲音,湊到王太後跟前說道:“當年,皇上一直想要出兵匈奴,但都被太皇太後給製止住了,這才會讓大臣們覺得,太皇太後的權利比皇上大。若姐姐這一次也能勸住皇上,救了王恢一命,這事一旦傳出去,那姐姐的威嚴肯定不亞於當年的太皇太後啊!”
王太後聽了田蚡的話,忍不住在腦海裏想起當年太皇太後的威風,最終禁不住權勢的誘惑,把田蚡的話跟皇上說了。
可誰知,事情的走向與王太後和田蚡設想的完全不一樣,劉徹聽了後,反而更加震怒,他對王太後說道:“馬邑之戰是王恢首先提出來的,正是他跟朕保證,絕對萬無一失,朕才派幾十萬大軍給他。再說了,就算匈奴單於抓不到,王恢若是選擇繼續追擊,攻擊單於的輜重,雖然會有損傷,但至少還能有收獲,還能以此安慰士大夫們的心。現在如果不殺了王恢,恐怕無法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吧!”
於是,王太後的勸說也是無功而返。王恢聽到後,終是不敢承受牢獄之災,最後在獄中自殺了。
此事傳到猗蘭殿時,江雀忍不住唏噓:“唉,王大人也真可憐,本以為可以凱旋歸來的,沒想到卻落得這麽一個下場。聽說連太後去跟皇上求情都沒用,反而引得皇上更生氣呢!”
因為早就聽了衛青的分析,所以對於王恢的結局,衛子夫早已知曉,便沒有像江雀那般感慨,隻是十分平靜的說道:“這次的作戰對皇上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王恢大人的失利,注定他會有這麽一個結局,隻不過我沒想到他會給自己找一個催命符。”
“什麽意思啊?什麽催命符啊?”江雀不解道。
雖然在軍事上,衛子夫沒有衛青對皇上那麽了解,可在後宮之事上,衛子夫可是十分清楚劉徹的脾性:“皇上雖在氣頭上,可若是等上些時日,再加上大臣們的勸解,也許皇上會一時心軟,饒了王大人的命。可王大人偏偏病急亂投醫,找錯了人!”
“外戚幹政,一直是皇上的忌憚。早先,皇上受製於太皇太後,可如今,太後和丞相也試圖牽製皇上,你說皇上能不惱怒嗎?太後一去求情,很明顯,是丞相大人說服太後去的,而丞相又是受何人之托,可想而知了。所以我才說,是王大人給自己找的催命符啊。”
“原來是這樣!”江雀恍悟,原本對王恢的惋惜之情也消淡一些。
此事過去後,漢匈之間徹底斷絕了和親,匈奴開始頻頻攻擊漢朝邊塞,入侵事件不斷發生,漢匈之爭一觸即發。就在眾人們以為皇上會繼續派兵攻打匈奴時,一向積極備戰的劉徹卻突然冷靜了下來,引得大臣們又開始揣測,皇上下一步究竟準備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