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宮內,劉徹坐於上首,下方兩側之首分別坐著丞相田蚡和魏其侯竇嬰。其他大臣們紛紛低著頭不敢吭聲,偷偷的觀察兩位大人的臉色。
田蚡此刻的臉色非常的難看,可以看出來心情很不好,隻是礙於皇上在此不敢發作而已,而竇嬰則是麵色沉重,似在思索該如何跟皇上解釋事情的經過。
劉徹看好戲般看了眼丞相,又看了眼魏其侯,眉尖一挑,沉聲開口道:“那我們就開始吧,丞相,你先說!”
被叫到後,田蚡憤懣的瞟了眼對麵的竇嬰,然後站起身對劉徹說道:“迴皇上,前幾日,臣大婚,好意邀請灌夫將軍前來參加喜宴,誰知灌將軍竟在酒宴上對臨汝侯灌賢破口大罵,甚至還羞辱程不識將軍,隻因臨汝侯與程將軍在交談,沒有注意到灌夫將軍敬酒。於是臣就好意勸說灌夫將軍,誰知那灌夫竟一點都不識抬舉。程將軍和李廣將軍可是分屬東西宮的衛尉,灌夫此舉根本就是不顧及太後和皇上的顏麵啊!”
“而且臣的婚宴可是太後下詔舉辦的,灌夫在筵席上當眾辱罵他人,擾亂婚宴,就是對太後的大不敬啊!還請皇上為臣作主啊!”
聽了田蚡的話,竇嬰氣得雙拳緊握,渾身都在顫抖,事情根本就不是田蚡說的那樣!
原來婚宴上,田蚡起身敬酒的時候,所有的賓客都是避席以示尊敬,然而輪到竇嬰敬酒時,除去那些老相識避席以示尊敬了,其他人均隻是膝席,微微欠了下身,意思一下。
如此反差竇嬰雖然心有不快,但他並沒有發作,但是作為竇嬰好友的灌夫則不悅了。緊接著灌夫去給田蚡敬酒的時候,誰知田蚡不僅沒有避席,甚至連灌夫敬的酒都沒有喝完,這下灌夫心中的怒火更盛了。誰知道灌夫的酒敬到臨汝侯那裏時,又偏偏出了那樣的事,於是灌夫徹底怒了,指著灌賢就罵:“平日裏你不是總說程不識不值一文錢的嗎?怎麽今日我來跟你敬酒,你反倒跟個小姑娘似的和他咬耳朵了!”
其實灌夫罵灌賢並不是多大的事,畢竟他們二人為本家,再加上灌夫是灌賢的長輩,而且這件事本就是灌賢失禮在先,所以他也隻能乖乖杵在那任由灌夫罵,可壞就壞在,灌夫此言實為指桑罵槐,但卻被田蚡抓住了話中的把柄。
田蚡聽到灌夫的話立馬接過話說:“程不識將軍和李廣將軍是太後與皇上寢宮的衛尉,仲孺如今當眾羞辱程將軍,難道不為李將軍留點麵子?”
田蚡是故意這麽說的,本來灌夫罵灌賢和李廣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不說灌賢,卻借程不識引出李廣,意在告訴在場的人,灌夫不給程不識和李廣顏麵,就是不給他們的主人——太後和皇上顏麵啊!
可是灌夫是出了名的莽夫,若田蚡直截了當的說,也許灌夫就直接閉口了,可田蚡偏偏拐彎抹角的說,灌夫就直接熱血衝頭了,直言不把程李兩位放在眼裏。
竇嬰看出不妙,想要勸灌夫走人,誰知道田蚡這時發話了,他故作大怒道:“灌夫今日如此放肆,都是本官平日裏太縱容他了!”於是令手下的護衛們拘捕灌夫,這下灌夫想走都走不了了。
結果誰知曾與灌夫有過節的籍福也在場,他上前按住灌夫的脖子想讓他跟田蚡認錯,結果灌夫這個時候剛強的性子上來了,死活不肯向田蚡低頭。於是田蚡便拿太後說事,把灌夫關押起來,甚至還立即派人把灌氏家族的人都抓起來了。
所以整件事其實不過是灌夫心中有氣,借著酒意發泄出來而已,是田蚡故意把這件事誇大,引到大不敬之上的。
不管怎麽說,灌夫是竇嬰的好友,而且也是竇嬰將他帶去婚宴的,於情於理,他都要救灌夫。
於是田蚡話說完後,竇嬰立即站起身對皇上說道:“皇上,臣也有話要說。灌夫曾經為我朝立過大功,是為有功之臣,而且灌夫的個性皇上您也清楚,他不過是酒後失言,是丞相大人借機用程李兩位將軍誣罪灌夫。灌夫此舉罪不至死,更不至於禍及全族,還請皇上明察!”
田蚡轉過身怒視著竇嬰,義憤填膺的說道:“竇大人,您要知道,灌氏家族在潁陰橫行不法為時已久,我朝向來嚴禁地方貴族行欺壓百姓之事,可他灌氏家族卻知法犯法,本官將他們抓起來定為死罪,也是為了嚴明法紀!”
這下竇嬰也急了,竟當著皇上和丞相以及眾位大人的麵開始揭田蚡的短了。
誰知田蚡竟一點都不慌亂直接承認了:“不錯!臣是貪圖享樂,可臣不過是好音樂狗馬田宅,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像竇大人和灌夫兩位大人,每日招集天下豪傑壯士,議論誹謗朝廷,不是仰觀天象就是俯畫山河,辟睨兩宮,盼望著太後和皇上出事,希望天下有變,這樣就好實現他們的大事業吧!臣實在是不知道竇嬰他們究竟有何居心啊!”
這下竇嬰徹底震住了,他沒想到自己隻是想要就灌夫,卻被田蚡扣上了謀反的罪名。竇嬰看著田蚡嘴角那陰險的笑容,登時明白了,原來田蚡還記恨著當初討要城南之地被自己拒絕的事。原來,田蚡不僅想要除掉灌夫,甚至還想扳倒自己!
這下竇嬰徹底慌了,連忙跪下身對著劉徹直唿“冤枉”。
劉徹一見情況不對,趕緊製止住二人的辯論,讓大臣們提出自己的看法,結果誰知大臣們全都默不作聲,畢竟以這二人的身份,得罪誰都不好受啊。
這時隻有禦史大夫韓安國站了出來,他對劉徹說道:“迴皇上,竇大人說灌夫將軍對我朝有功,這樣一位功臣若僅僅隻是酒後失言,確實不應當以其他罪名進行處罰。但丞相大人也說了,灌夫將軍交往豪強,家累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既然二位大人說的都有道理,還是請皇上裁決吧!”
說是廷辯,結果隻有韓安國一人發言,甚至說了等於沒說,還是要由皇上來做出決斷。這下,劉徹的臉色開始變得難看起來,因為事情的發展和他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他心裏的算盤根本打不起來!
看著大臣們一個個畏首畏尾,不敢表態的樣子,甚至連朝中最為耿直的兩位大臣汲黯和鄭當時也不敢站出來,劉徹心裏十分的窩火,直接對著內史鄭當時罵道:“平日裏你老是在朕麵前說丞相怎麽怎麽樣,魏其侯如何如何,怎麽今日竟一句話都不敢講了!看你這副樣子,朕朕想直接斬了你!”
說完也不管嚇得連忙跪在地上的鄭當時,留下一眾大臣拂袖而去了!
於是這場廷辯便不了了之了,田蚡看了眼竇嬰,冷哼一聲也揚長而去了,見此,眾大臣便都紛紛散了。竇嬰垂著頭呆愣在原地,隻覺得一切全完了。
田蚡來到宮門處,招唿韓安國同乘一車,兩人都上車後,田蚡對韓安國不快的說道:“我和長孺共同對付一個老禿翁,長孺為何迴答的模棱兩可?”
韓安國看了眼一臉憤慨的丞相,過了好一會兒才對他說道:“丞相怎麽這麽不自愛自重?魏其侯毀謗您,您應當摘下官帽,解下印綬,歸還給皇上,說:‘我以皇帝的心腹,僥幸得此相位,本來是不稱職的,魏其侯的話都是對的。’像這樣,皇上必定會稱讚大人您有謙讓的美德,不會罷免大人。魏其侯也一定會內心慚愧,閉門咬舌自殺。“
“可是大人倒好,別人詆毀您,您也詆毀他,這樣彼此互罵,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麽有失身份啊!”
聽完韓安國的話,田蚡這才意識到自己急於除掉竇嬰和灌夫,反而沒有考慮周全,便一改先前的不快,笑著對韓安國稱讚道:“還是長孺考慮的周全啊!”
韓安國看著一點都沒意識到自己現在處境的田蚡,默默的歎了口氣,其實他早就看出來了,皇上這次舉辦廷辯,理由無非隻有一個,就是借朝臣來封堵太後之口,所以皇上是想保竇嬰和灌夫順便治一治丞相的,但誰知朝臣們都不敢得罪太後,反而都緘口了。
韓安國看了眼一臉勝券在握表情的田蚡,心知這一次,竇嬰和灌夫兩個人是沒有好下場了。他不再看田蚡,轉頭看向車外,心裏一陣悲涼,其實自己又何嚐不是呢。
東宮廷辯一事,早就有人將經過和結果訴諸給太後,太後知道後,氣得連飯都不吃了,皇上知道後,隻得親自前去勸說太後。王太後對著皇上十分生氣的說道:“廷辯的事,本宮已經知曉了,如今我還尚在,就有人膽敢欺辱本宮的弟弟。那等到我百年之後,豈不是我弟弟要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了嗎?再說了,皇上您是石頭人嗎?怎能任由他人汙蔑您的親舅舅啊!”
劉徹見母後動怒,隻好安撫道:“母後,不是您想的那樣,竇嬰和舅舅都是外戚,不好隨意處置,朕這才舉行廷辯,若二人都隻是普通官員,朕直接交給獄吏處決就行了,又何須如此勞師動眾呢!”
然而王太後並不理會皇上的這番說辭,仍是十分氣憤的說道:“本宮不管這些,那個竇嬰和灌夫一定要嚴加審問,本宮要讓他們知道,敢汙蔑國親,會是個什麽下場!”
劉徹無奈,隻能下令派人去審查竇嬰和灌夫,然而最後審查得出來的結果是,竇嬰所說的話大多不屬實,於是竇嬰以欺君之罪被關押入獄了。
劉徹十分的頭疼,怎麽又變成了這樣!每一次廷辯,都不能按照自己設想的來,平日裏那些竟會揣測朕的心思的人,怎麽一個個到這個時候都變得眼盲耳聾了呢!
劉徹很清楚田蚡和竇嬰兩個人的為人,也知道二人之間孰是孰非,其實不光劉徹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可又有誰敢為了兩個已經沒有權勢的人去得罪丞相,惹惱太後呢!正是因為劉徹明白大臣們的想法,他才更生氣,!
廷辯的事,衛子夫也聽說了,可是在這方麵,她也幫不上什麽忙,畢竟太後動怒,哪怕是皇上也不敢忤逆,何況是那些大臣們和官員呢,就算竇嬰和灌夫無罪,那些人也會想辦法給他們製造罪責出來的。
而衛子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時候為劉徹泡上一碗茶,希望能舒緩他內心的鬱結。
就在這時,殿外傳來哭聲,衛子夫抬頭望去,原來是當利公主帶著妹妹玩時,妹妹不小心跌倒了。衛子夫挺著已經懷孕數月的肚子,來到諸邑公主的麵前,小心的蹲下身對她輕聲安撫,並安慰一臉犯錯表情的當利公主。
劉徹看著殿外,視線慢慢凝聚在仍在小聲抽泣的諸邑公主的臉上,若是衛子夫這個時候迴頭看去,就會發現,皇上此刻的目光深沉的可怕。
最終灌夫以滅族罪論處,而竇嬰也被下獄。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事情已成定局的時候,竇嬰的侄子突然向皇上上書,說竇嬰府中藏有先皇遺詔。
這下所有人都愣了,難道這件事還能有轉機?就連田蚡也坐不住了,連忙進宮找太後詢問此事了。
劉徹聽說竇嬰手中有先皇遺詔,喜不自勝,立即派人去竇嬰府上取來遺詔,然而誰知遺詔取來後,劉徹打開一看,上麵除了“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別無他話,更主要的是遺詔上隻有竇嬰府上的家丞蓋印封存,並沒有任何可以證明是先皇親筆的印記。於是,劉徹又派人去尚書查驗,竟然查不到任何先皇留給竇嬰遺詔的證據。
這下,事情不是出現了轉機,而是直接變成了危機,劉徹看著手中所謂的先皇遺詔,眉頭皺的更深了,竇嬰啊竇嬰,你這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嗎?
原本隻需把竇嬰以欺瞞皇上的罪責論處就行,再加上竇嬰自身的功績以及劉徹對他的不忍心,完全可以從輕發落,可現在,這些罪責沒撇開掉,反而還多了一個偽造詔書之罪,這下,就連劉徹想救都救不了了。
田蚡此刻的臉色非常的難看,可以看出來心情很不好,隻是礙於皇上在此不敢發作而已,而竇嬰則是麵色沉重,似在思索該如何跟皇上解釋事情的經過。
劉徹看好戲般看了眼丞相,又看了眼魏其侯,眉尖一挑,沉聲開口道:“那我們就開始吧,丞相,你先說!”
被叫到後,田蚡憤懣的瞟了眼對麵的竇嬰,然後站起身對劉徹說道:“迴皇上,前幾日,臣大婚,好意邀請灌夫將軍前來參加喜宴,誰知灌將軍竟在酒宴上對臨汝侯灌賢破口大罵,甚至還羞辱程不識將軍,隻因臨汝侯與程將軍在交談,沒有注意到灌夫將軍敬酒。於是臣就好意勸說灌夫將軍,誰知那灌夫竟一點都不識抬舉。程將軍和李廣將軍可是分屬東西宮的衛尉,灌夫此舉根本就是不顧及太後和皇上的顏麵啊!”
“而且臣的婚宴可是太後下詔舉辦的,灌夫在筵席上當眾辱罵他人,擾亂婚宴,就是對太後的大不敬啊!還請皇上為臣作主啊!”
聽了田蚡的話,竇嬰氣得雙拳緊握,渾身都在顫抖,事情根本就不是田蚡說的那樣!
原來婚宴上,田蚡起身敬酒的時候,所有的賓客都是避席以示尊敬,然而輪到竇嬰敬酒時,除去那些老相識避席以示尊敬了,其他人均隻是膝席,微微欠了下身,意思一下。
如此反差竇嬰雖然心有不快,但他並沒有發作,但是作為竇嬰好友的灌夫則不悅了。緊接著灌夫去給田蚡敬酒的時候,誰知田蚡不僅沒有避席,甚至連灌夫敬的酒都沒有喝完,這下灌夫心中的怒火更盛了。誰知道灌夫的酒敬到臨汝侯那裏時,又偏偏出了那樣的事,於是灌夫徹底怒了,指著灌賢就罵:“平日裏你不是總說程不識不值一文錢的嗎?怎麽今日我來跟你敬酒,你反倒跟個小姑娘似的和他咬耳朵了!”
其實灌夫罵灌賢並不是多大的事,畢竟他們二人為本家,再加上灌夫是灌賢的長輩,而且這件事本就是灌賢失禮在先,所以他也隻能乖乖杵在那任由灌夫罵,可壞就壞在,灌夫此言實為指桑罵槐,但卻被田蚡抓住了話中的把柄。
田蚡聽到灌夫的話立馬接過話說:“程不識將軍和李廣將軍是太後與皇上寢宮的衛尉,仲孺如今當眾羞辱程將軍,難道不為李將軍留點麵子?”
田蚡是故意這麽說的,本來灌夫罵灌賢和李廣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不說灌賢,卻借程不識引出李廣,意在告訴在場的人,灌夫不給程不識和李廣顏麵,就是不給他們的主人——太後和皇上顏麵啊!
可是灌夫是出了名的莽夫,若田蚡直截了當的說,也許灌夫就直接閉口了,可田蚡偏偏拐彎抹角的說,灌夫就直接熱血衝頭了,直言不把程李兩位放在眼裏。
竇嬰看出不妙,想要勸灌夫走人,誰知道田蚡這時發話了,他故作大怒道:“灌夫今日如此放肆,都是本官平日裏太縱容他了!”於是令手下的護衛們拘捕灌夫,這下灌夫想走都走不了了。
結果誰知曾與灌夫有過節的籍福也在場,他上前按住灌夫的脖子想讓他跟田蚡認錯,結果灌夫這個時候剛強的性子上來了,死活不肯向田蚡低頭。於是田蚡便拿太後說事,把灌夫關押起來,甚至還立即派人把灌氏家族的人都抓起來了。
所以整件事其實不過是灌夫心中有氣,借著酒意發泄出來而已,是田蚡故意把這件事誇大,引到大不敬之上的。
不管怎麽說,灌夫是竇嬰的好友,而且也是竇嬰將他帶去婚宴的,於情於理,他都要救灌夫。
於是田蚡話說完後,竇嬰立即站起身對皇上說道:“皇上,臣也有話要說。灌夫曾經為我朝立過大功,是為有功之臣,而且灌夫的個性皇上您也清楚,他不過是酒後失言,是丞相大人借機用程李兩位將軍誣罪灌夫。灌夫此舉罪不至死,更不至於禍及全族,還請皇上明察!”
田蚡轉過身怒視著竇嬰,義憤填膺的說道:“竇大人,您要知道,灌氏家族在潁陰橫行不法為時已久,我朝向來嚴禁地方貴族行欺壓百姓之事,可他灌氏家族卻知法犯法,本官將他們抓起來定為死罪,也是為了嚴明法紀!”
這下竇嬰也急了,竟當著皇上和丞相以及眾位大人的麵開始揭田蚡的短了。
誰知田蚡竟一點都不慌亂直接承認了:“不錯!臣是貪圖享樂,可臣不過是好音樂狗馬田宅,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像竇大人和灌夫兩位大人,每日招集天下豪傑壯士,議論誹謗朝廷,不是仰觀天象就是俯畫山河,辟睨兩宮,盼望著太後和皇上出事,希望天下有變,這樣就好實現他們的大事業吧!臣實在是不知道竇嬰他們究竟有何居心啊!”
這下竇嬰徹底震住了,他沒想到自己隻是想要就灌夫,卻被田蚡扣上了謀反的罪名。竇嬰看著田蚡嘴角那陰險的笑容,登時明白了,原來田蚡還記恨著當初討要城南之地被自己拒絕的事。原來,田蚡不僅想要除掉灌夫,甚至還想扳倒自己!
這下竇嬰徹底慌了,連忙跪下身對著劉徹直唿“冤枉”。
劉徹一見情況不對,趕緊製止住二人的辯論,讓大臣們提出自己的看法,結果誰知大臣們全都默不作聲,畢竟以這二人的身份,得罪誰都不好受啊。
這時隻有禦史大夫韓安國站了出來,他對劉徹說道:“迴皇上,竇大人說灌夫將軍對我朝有功,這樣一位功臣若僅僅隻是酒後失言,確實不應當以其他罪名進行處罰。但丞相大人也說了,灌夫將軍交往豪強,家累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既然二位大人說的都有道理,還是請皇上裁決吧!”
說是廷辯,結果隻有韓安國一人發言,甚至說了等於沒說,還是要由皇上來做出決斷。這下,劉徹的臉色開始變得難看起來,因為事情的發展和他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他心裏的算盤根本打不起來!
看著大臣們一個個畏首畏尾,不敢表態的樣子,甚至連朝中最為耿直的兩位大臣汲黯和鄭當時也不敢站出來,劉徹心裏十分的窩火,直接對著內史鄭當時罵道:“平日裏你老是在朕麵前說丞相怎麽怎麽樣,魏其侯如何如何,怎麽今日竟一句話都不敢講了!看你這副樣子,朕朕想直接斬了你!”
說完也不管嚇得連忙跪在地上的鄭當時,留下一眾大臣拂袖而去了!
於是這場廷辯便不了了之了,田蚡看了眼竇嬰,冷哼一聲也揚長而去了,見此,眾大臣便都紛紛散了。竇嬰垂著頭呆愣在原地,隻覺得一切全完了。
田蚡來到宮門處,招唿韓安國同乘一車,兩人都上車後,田蚡對韓安國不快的說道:“我和長孺共同對付一個老禿翁,長孺為何迴答的模棱兩可?”
韓安國看了眼一臉憤慨的丞相,過了好一會兒才對他說道:“丞相怎麽這麽不自愛自重?魏其侯毀謗您,您應當摘下官帽,解下印綬,歸還給皇上,說:‘我以皇帝的心腹,僥幸得此相位,本來是不稱職的,魏其侯的話都是對的。’像這樣,皇上必定會稱讚大人您有謙讓的美德,不會罷免大人。魏其侯也一定會內心慚愧,閉門咬舌自殺。“
“可是大人倒好,別人詆毀您,您也詆毀他,這樣彼此互罵,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麽有失身份啊!”
聽完韓安國的話,田蚡這才意識到自己急於除掉竇嬰和灌夫,反而沒有考慮周全,便一改先前的不快,笑著對韓安國稱讚道:“還是長孺考慮的周全啊!”
韓安國看著一點都沒意識到自己現在處境的田蚡,默默的歎了口氣,其實他早就看出來了,皇上這次舉辦廷辯,理由無非隻有一個,就是借朝臣來封堵太後之口,所以皇上是想保竇嬰和灌夫順便治一治丞相的,但誰知朝臣們都不敢得罪太後,反而都緘口了。
韓安國看了眼一臉勝券在握表情的田蚡,心知這一次,竇嬰和灌夫兩個人是沒有好下場了。他不再看田蚡,轉頭看向車外,心裏一陣悲涼,其實自己又何嚐不是呢。
東宮廷辯一事,早就有人將經過和結果訴諸給太後,太後知道後,氣得連飯都不吃了,皇上知道後,隻得親自前去勸說太後。王太後對著皇上十分生氣的說道:“廷辯的事,本宮已經知曉了,如今我還尚在,就有人膽敢欺辱本宮的弟弟。那等到我百年之後,豈不是我弟弟要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了嗎?再說了,皇上您是石頭人嗎?怎能任由他人汙蔑您的親舅舅啊!”
劉徹見母後動怒,隻好安撫道:“母後,不是您想的那樣,竇嬰和舅舅都是外戚,不好隨意處置,朕這才舉行廷辯,若二人都隻是普通官員,朕直接交給獄吏處決就行了,又何須如此勞師動眾呢!”
然而王太後並不理會皇上的這番說辭,仍是十分氣憤的說道:“本宮不管這些,那個竇嬰和灌夫一定要嚴加審問,本宮要讓他們知道,敢汙蔑國親,會是個什麽下場!”
劉徹無奈,隻能下令派人去審查竇嬰和灌夫,然而最後審查得出來的結果是,竇嬰所說的話大多不屬實,於是竇嬰以欺君之罪被關押入獄了。
劉徹十分的頭疼,怎麽又變成了這樣!每一次廷辯,都不能按照自己設想的來,平日裏那些竟會揣測朕的心思的人,怎麽一個個到這個時候都變得眼盲耳聾了呢!
劉徹很清楚田蚡和竇嬰兩個人的為人,也知道二人之間孰是孰非,其實不光劉徹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可又有誰敢為了兩個已經沒有權勢的人去得罪丞相,惹惱太後呢!正是因為劉徹明白大臣們的想法,他才更生氣,!
廷辯的事,衛子夫也聽說了,可是在這方麵,她也幫不上什麽忙,畢竟太後動怒,哪怕是皇上也不敢忤逆,何況是那些大臣們和官員呢,就算竇嬰和灌夫無罪,那些人也會想辦法給他們製造罪責出來的。
而衛子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時候為劉徹泡上一碗茶,希望能舒緩他內心的鬱結。
就在這時,殿外傳來哭聲,衛子夫抬頭望去,原來是當利公主帶著妹妹玩時,妹妹不小心跌倒了。衛子夫挺著已經懷孕數月的肚子,來到諸邑公主的麵前,小心的蹲下身對她輕聲安撫,並安慰一臉犯錯表情的當利公主。
劉徹看著殿外,視線慢慢凝聚在仍在小聲抽泣的諸邑公主的臉上,若是衛子夫這個時候迴頭看去,就會發現,皇上此刻的目光深沉的可怕。
最終灌夫以滅族罪論處,而竇嬰也被下獄。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事情已成定局的時候,竇嬰的侄子突然向皇上上書,說竇嬰府中藏有先皇遺詔。
這下所有人都愣了,難道這件事還能有轉機?就連田蚡也坐不住了,連忙進宮找太後詢問此事了。
劉徹聽說竇嬰手中有先皇遺詔,喜不自勝,立即派人去竇嬰府上取來遺詔,然而誰知遺詔取來後,劉徹打開一看,上麵除了“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別無他話,更主要的是遺詔上隻有竇嬰府上的家丞蓋印封存,並沒有任何可以證明是先皇親筆的印記。於是,劉徹又派人去尚書查驗,竟然查不到任何先皇留給竇嬰遺詔的證據。
這下,事情不是出現了轉機,而是直接變成了危機,劉徹看著手中所謂的先皇遺詔,眉頭皺的更深了,竇嬰啊竇嬰,你這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嗎?
原本隻需把竇嬰以欺瞞皇上的罪責論處就行,再加上竇嬰自身的功績以及劉徹對他的不忍心,完全可以從輕發落,可現在,這些罪責沒撇開掉,反而還多了一個偽造詔書之罪,這下,就連劉徹想救都救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