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包粽子、掛菖蒲、插艾葉,院裏其他家也概是如此。
不過這裏有一點需要提一下。今兒一大早,老劉家不是因為劉海中 正麵栽進加料的泡粽葉盆裏,才搞這麽大動靜嗎。這裏可不要忘了這盆裏泡的粽葉。
這是端午用來包粽子的,如今泡了料,劉家還能要嗎?
最後的答案是…要的。
不知劉海中是考慮這會再去買粽葉比較貴還是其他原因,劉家這泡了料的粽葉洗了洗甩甩水,又這樣包起了粽子。
隻好懸這會糧食珍貴,自家都不夠吃,也沒什麽相互送粽子的習慣,這粽子最後還是進了劉家人自己的肚子。
迴到易家這邊,準備的那些粽米包完正好二十個,這數量不多,但他們家就兩個大人加上易家寶這小不點,比起其他住戶的一大家子,這些粽子夠吃好一會了。
考慮六月底的天,說涼快也不涼快,吃的東西並不能保存太久。這到中午做飯的點,易家幹脆就隻煮了粽子吃。
摻了黃米的粽子煮熟後剝開粽葉,黃燦燦的十分好看,一口咬下去,明明沒有加一點白糖,軟糯的口感在夾心紅棗幹的激發下,糯嘰嘰的甘甜讓人吃了還想再來一口,迴味無窮。
易家寶作為一個前世隻吃過南方鹹肉粽的人,這會拿著這粽子,本來隻小口咬下試試味,這一試下去,甜糯的口感並不難接受,甚至下一口,再來一口,連米粒黏在臉上也沒太在意。
這埋頭炫飯的模樣倒叫易中海夫婦倆看的臉帶笑意。
等易家寶一個粽子吃完還想再吃的時候,吳翠蘭卻沒允許。
粽子小孩子吃不好消化,兒子剛剛吃的都還是他自己包的小巧一個的粽子。
“小寶還小,不能吃太多,這粽子給小寶留了明天再吃好不好”
吳翠蘭輕哄著,易家寶知道這是為自己好,自然不再堅持。乖乖吃著老媽煮粽子時一起蒸的雞蛋羹。
端午節,易家寶記得前世地方都有準備劃龍舟比賽,不過這多是南方的習俗,四九城屬於北方,倒沒有這個。
天壇、什刹海、廟會…這些倒是端午常去的地方。
易家寶去年端午還是個繈褓裏的奶娃娃,並沒有太多參與感。今年算是過的第一個端午,易中海還記得昨天兒子過問那小姑娘意見的事,所以這會給了幾個地方,讓易家寶自己選擇一個下午要去的地方。
隻是…
“為什麽隻選一個呢?”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我全都要。
易家寶眨了眨眼,能走能跑後,他自然是想到處看看的。
“別貪心~”
吳翠蘭點了點兒子的小腦瓜,笑得親和。
下午三點多,過了溫度高的日頭,一家三口最後出發前往易家寶選擇的天壇。
易家寶也在這途中知道為什麽今天隻選一處地了。
天壇在四九城南邊,離他們四合院所在的胡同還是有一段距離的,走出胡同,易中海卻是先去了售票處。
這時候自然還沒有公交,但電車也是去遠點地方的不二選擇。
從這到正陽門的車票一張就要九百,比平時還貴了一百,但這並不代表坐車的人就少了。
光是這一等車,易中海一家就等了三班車才輪到上車。
車上大人帶小孩的不少,而目的地,看也知道是去天壇的正陽門站。
事實上,天壇作為古代帝王祭天祈福消災的地方,十分貼切四九城人端午消災去毒的寓意。
也因此,不管平時來不來天壇,端午這天大家能來的,還是會帶著一家人來天壇走走,去去身上的災病。
這趟電車開去正陽門少說得半個多小時,車上座位有限,易中海得了個座,讓媳婦帶著兒子坐下,大多是同一個站上車的,住得也都在附近,碰到一兩個熟人也就不奇怪了。
“易師傅,還真是你啊!”
衣服被人拉了下,易中海側過身看去,隻見斜對麵有個小年輕驚喜的打著招唿。
麵容有點生疏,應該不常見,易中海一下沒想起來是誰,但看對方旁邊位上坐著的頭發微白的婦人,猜到對方關係的易中海也笑著迴應。
“是你啊,你這是和你母親去天壇?”
小年輕沒發現易中海並沒認出他,他主動打招唿除了認識外,也是有些事情要找易中海的。所以簡單聊了幾句後,便直接道出了原委。
“易師傅,今兒碰到你正好,昨天剛到了一封你的信,我師傅怕那邊是有什麽事,本來還想明天一早給你送過去的”
“這會正好和你說一下,你要是著急,等會可以去郵局領一下”
郵局每月初都會有易中海的一封信,持續兩年了,郵局接收員都有印象,昨兒晚點到的一封變了時間,又逢端午送易中海那片的郵遞員迴得早,這封信便擱下了,小年輕師傅和易中海打過幾迴交道,怕信那頭有什麽急事,這才讓他一過端午頭天,抓緊時間派送。
“信?”
小年輕一說信這一詞,易中海便認出他是誰。郵局今年剛來的郵遞員,認和易中海打交道的那個老郵遞員做師傅,幾次取信也有見過幾麵,但這小年輕性格不是大大咧咧的,兩人之前都沒說過幾句話,自然印象不深。
要說這信,自然是之前何太清寄過來的。那時他隱晦的和傻柱交代過,但也不知道那孩子是真怨他爹跑路了還是什麽,和他爹通了封信後,這收信人還是易中海沒變,他隻得取迴去轉一道手給傻柱。
不過這往常都是一號到的信,這次時間不一樣,卡端午節這時,給傻柱寫端午安康?何大清的脾氣不可能,隻怕是真有什麽變故。
不過這裏有一點需要提一下。今兒一大早,老劉家不是因為劉海中 正麵栽進加料的泡粽葉盆裏,才搞這麽大動靜嗎。這裏可不要忘了這盆裏泡的粽葉。
這是端午用來包粽子的,如今泡了料,劉家還能要嗎?
最後的答案是…要的。
不知劉海中是考慮這會再去買粽葉比較貴還是其他原因,劉家這泡了料的粽葉洗了洗甩甩水,又這樣包起了粽子。
隻好懸這會糧食珍貴,自家都不夠吃,也沒什麽相互送粽子的習慣,這粽子最後還是進了劉家人自己的肚子。
迴到易家這邊,準備的那些粽米包完正好二十個,這數量不多,但他們家就兩個大人加上易家寶這小不點,比起其他住戶的一大家子,這些粽子夠吃好一會了。
考慮六月底的天,說涼快也不涼快,吃的東西並不能保存太久。這到中午做飯的點,易家幹脆就隻煮了粽子吃。
摻了黃米的粽子煮熟後剝開粽葉,黃燦燦的十分好看,一口咬下去,明明沒有加一點白糖,軟糯的口感在夾心紅棗幹的激發下,糯嘰嘰的甘甜讓人吃了還想再來一口,迴味無窮。
易家寶作為一個前世隻吃過南方鹹肉粽的人,這會拿著這粽子,本來隻小口咬下試試味,這一試下去,甜糯的口感並不難接受,甚至下一口,再來一口,連米粒黏在臉上也沒太在意。
這埋頭炫飯的模樣倒叫易中海夫婦倆看的臉帶笑意。
等易家寶一個粽子吃完還想再吃的時候,吳翠蘭卻沒允許。
粽子小孩子吃不好消化,兒子剛剛吃的都還是他自己包的小巧一個的粽子。
“小寶還小,不能吃太多,這粽子給小寶留了明天再吃好不好”
吳翠蘭輕哄著,易家寶知道這是為自己好,自然不再堅持。乖乖吃著老媽煮粽子時一起蒸的雞蛋羹。
端午節,易家寶記得前世地方都有準備劃龍舟比賽,不過這多是南方的習俗,四九城屬於北方,倒沒有這個。
天壇、什刹海、廟會…這些倒是端午常去的地方。
易家寶去年端午還是個繈褓裏的奶娃娃,並沒有太多參與感。今年算是過的第一個端午,易中海還記得昨天兒子過問那小姑娘意見的事,所以這會給了幾個地方,讓易家寶自己選擇一個下午要去的地方。
隻是…
“為什麽隻選一個呢?”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我全都要。
易家寶眨了眨眼,能走能跑後,他自然是想到處看看的。
“別貪心~”
吳翠蘭點了點兒子的小腦瓜,笑得親和。
下午三點多,過了溫度高的日頭,一家三口最後出發前往易家寶選擇的天壇。
易家寶也在這途中知道為什麽今天隻選一處地了。
天壇在四九城南邊,離他們四合院所在的胡同還是有一段距離的,走出胡同,易中海卻是先去了售票處。
這時候自然還沒有公交,但電車也是去遠點地方的不二選擇。
從這到正陽門的車票一張就要九百,比平時還貴了一百,但這並不代表坐車的人就少了。
光是這一等車,易中海一家就等了三班車才輪到上車。
車上大人帶小孩的不少,而目的地,看也知道是去天壇的正陽門站。
事實上,天壇作為古代帝王祭天祈福消災的地方,十分貼切四九城人端午消災去毒的寓意。
也因此,不管平時來不來天壇,端午這天大家能來的,還是會帶著一家人來天壇走走,去去身上的災病。
這趟電車開去正陽門少說得半個多小時,車上座位有限,易中海得了個座,讓媳婦帶著兒子坐下,大多是同一個站上車的,住得也都在附近,碰到一兩個熟人也就不奇怪了。
“易師傅,還真是你啊!”
衣服被人拉了下,易中海側過身看去,隻見斜對麵有個小年輕驚喜的打著招唿。
麵容有點生疏,應該不常見,易中海一下沒想起來是誰,但看對方旁邊位上坐著的頭發微白的婦人,猜到對方關係的易中海也笑著迴應。
“是你啊,你這是和你母親去天壇?”
小年輕沒發現易中海並沒認出他,他主動打招唿除了認識外,也是有些事情要找易中海的。所以簡單聊了幾句後,便直接道出了原委。
“易師傅,今兒碰到你正好,昨天剛到了一封你的信,我師傅怕那邊是有什麽事,本來還想明天一早給你送過去的”
“這會正好和你說一下,你要是著急,等會可以去郵局領一下”
郵局每月初都會有易中海的一封信,持續兩年了,郵局接收員都有印象,昨兒晚點到的一封變了時間,又逢端午送易中海那片的郵遞員迴得早,這封信便擱下了,小年輕師傅和易中海打過幾迴交道,怕信那頭有什麽急事,這才讓他一過端午頭天,抓緊時間派送。
“信?”
小年輕一說信這一詞,易中海便認出他是誰。郵局今年剛來的郵遞員,認和易中海打交道的那個老郵遞員做師傅,幾次取信也有見過幾麵,但這小年輕性格不是大大咧咧的,兩人之前都沒說過幾句話,自然印象不深。
要說這信,自然是之前何太清寄過來的。那時他隱晦的和傻柱交代過,但也不知道那孩子是真怨他爹跑路了還是什麽,和他爹通了封信後,這收信人還是易中海沒變,他隻得取迴去轉一道手給傻柱。
不過這往常都是一號到的信,這次時間不一樣,卡端午節這時,給傻柱寫端午安康?何大清的脾氣不可能,隻怕是真有什麽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