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訓子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完淳瞬間睜大了眼睛。
什麽?
秦王李世民。
那可是殺害兄弟,軟禁父親的存在。
“陛下,臣絕無此事,也不敢有如此想法。”
這個十三歲的小孩子臉上總算有了一些慌亂。
朱由哲笑著搖了搖頭。
畢竟是小孩子,哪怕再聰慧依舊是小孩子。
“小隱啊!若是他們真有那本事倒是好了,朕也會省力不少。但太子仁弱,非英武之君。為太宗是不可能的,但足以當個守成的高宗。而定王、永王,現在不過兩個小屁孩,你還指望他們領兵作戰嗎?”
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而高宗,指的是唐高宗李治。
朱由檢在旁聽著,深深點頭。
身為其父,他還是很了解自己的那三個兒子的。
而夏完淳,少年心性,私以為亂世君王應該是什麽樣的,就把自己的觀念傳遞給了朱慈烺。
根本沒想過,那到底適不適合他。
沉默了半晌,夏完淳抬起頭,神色有些茫然,“陛下,那您呢!您又是什麽樣的君王?”
直白的發問,讓朱由哲有些發愣。
朱由檢也豎起了耳朵,等待朱由哲的迴答。
沉默了半晌,朱由哲笑道:“以前所為,大概是金哀宗,勤儉寬仁,勵精圖治,妄圖克複舊業,但最終身死國滅,自焚而亡。今後,朕當為劉秀,收拾破碎河山,實現大明中興。”
“呸!”
“真不要臉!”
朱由檢忍不住吐槽道。
朱慈烺他們迴來了,換上了他們平時所穿的衣服,恢複了以往瓷娃娃般的樣子,看起來順眼多了。
無論是朱慈烺,還是定王,永王,在朱由哲眼裏都是小孩子,即使實際的他比他們也大不了多少。
但一個人,從來不是以年齡來定義的。
就如夏完淳、李元胤,雖然年紀比朱慈烺還小,見識卻遠勝於他。
還有更變態的,如李定國,還有李自成手下那個孩兒營,很多十多歲都上陣砍人了。
這是長在深宮之中的朱慈烺他們遠遠不能比的。
太子性仁弱,是吳偉業對朱慈烺的評價。
但同時,身為閣臣的黃景昉卻給了朱慈烺“英睿夙成”的評價。
兩人都曾擔任過朱慈烺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卻有點截然相反。這並不奇怪,畢竟每個人看的點都不一樣。
而對於朱由哲來說,朱慈烺是個好孩子。聰明、好學、寬厚,善良,最主要的,聽話。
聰明、好學,各個學科都學的很好,至少很受他那些師傅的誇讚,是所有人眼裏的好學生。
寬厚、善良這些也都是好的品質。
但少年心性,很容易放縱開來,也容易受人影響。
三個突然放開限製的小霸王,再加上夏完淳這個頗為有自己想法的狗頭軍師,然後就徹底走偏了。
朱由哲當然希望朱慈烺有所改變,認為他的性格太柔了,被那些儒生們教的有點呆了。
但這種改變不能太快,否則極容易走偏。
最重要的,朱由哲不想朱慈烺太早幹政。
現在的大明太脆弱了,經不起太大的折騰。
若朱由哲不在,李邦華、蔣德璟這樣的老臣尚可坐鎮。但若朱慈烺插上一腳,這後果就難以預料了。
或許,朱慈烺也不想。
但他身處太子那個位置,自有人推著他向前走。
就如唐通,本來朱由哲讓他的五千士卒充作陪練,提升其他各營的戰力。
但朱慈烺去了後,他雖然依舊和其他營對戰,但也放了不少精力在恭維朱慈烺身上。
那些弓箭和寶劍都是唐通送的。
其他如英國公張世澤,襄陽伯李國幀,馬科等人更是天天圍著他轉。
小樹還未成材呢!
就左恭右捧,最後可不就長歪了嗎?
朱由哲突然有些感慨,明明是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便宜兒子,怎麽好像自己真把他們當親兒子了,處處替他們考慮。
周皇後走到朱由哲身旁,側過頭小聲道:“皇上,別生他們的氣了,都嚇著他們了。”
朱由哲撇了撇嘴,看他們一臉不忿的樣子。
心想,才怪。
“皇後,今晚設一場家宴吧!”
周皇後點了點頭,“皇上,要請哪些人?”
朱由哲想了片刻道:“煥兒,炯兒,你們兩個去請英國公和襄陽伯,讓他們兩個前來作陪。至於太子……”
朱由哲轉向朱慈烺,“烺兒,你去請吳襄前來。記得,要做到恭敬有禮。”
朱慈烺撅著嘴,不情願的應道:“孩兒遵旨!”
方正化這時從外麵進來,躬身作揖,“皇爺,李遇知攜傅山前來拜見,正在文華殿外等候。”
朱由哲點了點頭,說道:“讓他們稍等,朕馬上迴去。”
說著,向周皇後道:“皇後,那朕先去了。”
周皇後點頭,“臣妾恭送皇上。”
行至朱慈烺身旁,朱由哲拍了拍他的肩膀,溫聲道:“烺兒,你是太子,將來的大明皇帝。自你出生的那刻起,就得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不僅是為了父皇,更是為了大明的億萬黎民。”
朱慈烺張了張嘴巴,“父皇,我……”
朱由哲笑了笑,“不過是娶個太子妃而已,那麽介懷幹嗎?現在又不是一夫一妻製,以後等你大一點,肥的、瘦的、高的、矮的,你想要什麽樣的沒有。到時候告訴朕,朕給你做主。”
朱慈烺還想說些什麽,朱由哲已走出了殿門。
“小隱,跟著!”
夏完淳愣了一下,向太子他們行了禮,跟了上去。
李遇知曆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為四朝元老。官居吏部尚書,太子少保。
魏忠賢專權時,彈劾李遇知“舉薦匪類,獻媚東林”。事實上,李遇知確實舉薦了不少東林黨人。
但說他是東林黨人,倒有點委屈他了。
因為無論是官職,還是名望,李遇知都遠勝於錢謙益之類。
擔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近二十年。
崇禎皇帝換了那麽閣臣、尚書,卻從來沒有動過李遇知。
從中就可以看出,李遇知絕對不是那種輕易站隊,積極參與黨爭之人。
但從另一方麵講,他也不是那種積極勸諫,可以扭轉形勢的大才。
什麽?
秦王李世民。
那可是殺害兄弟,軟禁父親的存在。
“陛下,臣絕無此事,也不敢有如此想法。”
這個十三歲的小孩子臉上總算有了一些慌亂。
朱由哲笑著搖了搖頭。
畢竟是小孩子,哪怕再聰慧依舊是小孩子。
“小隱啊!若是他們真有那本事倒是好了,朕也會省力不少。但太子仁弱,非英武之君。為太宗是不可能的,但足以當個守成的高宗。而定王、永王,現在不過兩個小屁孩,你還指望他們領兵作戰嗎?”
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而高宗,指的是唐高宗李治。
朱由檢在旁聽著,深深點頭。
身為其父,他還是很了解自己的那三個兒子的。
而夏完淳,少年心性,私以為亂世君王應該是什麽樣的,就把自己的觀念傳遞給了朱慈烺。
根本沒想過,那到底適不適合他。
沉默了半晌,夏完淳抬起頭,神色有些茫然,“陛下,那您呢!您又是什麽樣的君王?”
直白的發問,讓朱由哲有些發愣。
朱由檢也豎起了耳朵,等待朱由哲的迴答。
沉默了半晌,朱由哲笑道:“以前所為,大概是金哀宗,勤儉寬仁,勵精圖治,妄圖克複舊業,但最終身死國滅,自焚而亡。今後,朕當為劉秀,收拾破碎河山,實現大明中興。”
“呸!”
“真不要臉!”
朱由檢忍不住吐槽道。
朱慈烺他們迴來了,換上了他們平時所穿的衣服,恢複了以往瓷娃娃般的樣子,看起來順眼多了。
無論是朱慈烺,還是定王,永王,在朱由哲眼裏都是小孩子,即使實際的他比他們也大不了多少。
但一個人,從來不是以年齡來定義的。
就如夏完淳、李元胤,雖然年紀比朱慈烺還小,見識卻遠勝於他。
還有更變態的,如李定國,還有李自成手下那個孩兒營,很多十多歲都上陣砍人了。
這是長在深宮之中的朱慈烺他們遠遠不能比的。
太子性仁弱,是吳偉業對朱慈烺的評價。
但同時,身為閣臣的黃景昉卻給了朱慈烺“英睿夙成”的評價。
兩人都曾擔任過朱慈烺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卻有點截然相反。這並不奇怪,畢竟每個人看的點都不一樣。
而對於朱由哲來說,朱慈烺是個好孩子。聰明、好學、寬厚,善良,最主要的,聽話。
聰明、好學,各個學科都學的很好,至少很受他那些師傅的誇讚,是所有人眼裏的好學生。
寬厚、善良這些也都是好的品質。
但少年心性,很容易放縱開來,也容易受人影響。
三個突然放開限製的小霸王,再加上夏完淳這個頗為有自己想法的狗頭軍師,然後就徹底走偏了。
朱由哲當然希望朱慈烺有所改變,認為他的性格太柔了,被那些儒生們教的有點呆了。
但這種改變不能太快,否則極容易走偏。
最重要的,朱由哲不想朱慈烺太早幹政。
現在的大明太脆弱了,經不起太大的折騰。
若朱由哲不在,李邦華、蔣德璟這樣的老臣尚可坐鎮。但若朱慈烺插上一腳,這後果就難以預料了。
或許,朱慈烺也不想。
但他身處太子那個位置,自有人推著他向前走。
就如唐通,本來朱由哲讓他的五千士卒充作陪練,提升其他各營的戰力。
但朱慈烺去了後,他雖然依舊和其他營對戰,但也放了不少精力在恭維朱慈烺身上。
那些弓箭和寶劍都是唐通送的。
其他如英國公張世澤,襄陽伯李國幀,馬科等人更是天天圍著他轉。
小樹還未成材呢!
就左恭右捧,最後可不就長歪了嗎?
朱由哲突然有些感慨,明明是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便宜兒子,怎麽好像自己真把他們當親兒子了,處處替他們考慮。
周皇後走到朱由哲身旁,側過頭小聲道:“皇上,別生他們的氣了,都嚇著他們了。”
朱由哲撇了撇嘴,看他們一臉不忿的樣子。
心想,才怪。
“皇後,今晚設一場家宴吧!”
周皇後點了點頭,“皇上,要請哪些人?”
朱由哲想了片刻道:“煥兒,炯兒,你們兩個去請英國公和襄陽伯,讓他們兩個前來作陪。至於太子……”
朱由哲轉向朱慈烺,“烺兒,你去請吳襄前來。記得,要做到恭敬有禮。”
朱慈烺撅著嘴,不情願的應道:“孩兒遵旨!”
方正化這時從外麵進來,躬身作揖,“皇爺,李遇知攜傅山前來拜見,正在文華殿外等候。”
朱由哲點了點頭,說道:“讓他們稍等,朕馬上迴去。”
說著,向周皇後道:“皇後,那朕先去了。”
周皇後點頭,“臣妾恭送皇上。”
行至朱慈烺身旁,朱由哲拍了拍他的肩膀,溫聲道:“烺兒,你是太子,將來的大明皇帝。自你出生的那刻起,就得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不僅是為了父皇,更是為了大明的億萬黎民。”
朱慈烺張了張嘴巴,“父皇,我……”
朱由哲笑了笑,“不過是娶個太子妃而已,那麽介懷幹嗎?現在又不是一夫一妻製,以後等你大一點,肥的、瘦的、高的、矮的,你想要什麽樣的沒有。到時候告訴朕,朕給你做主。”
朱慈烺還想說些什麽,朱由哲已走出了殿門。
“小隱,跟著!”
夏完淳愣了一下,向太子他們行了禮,跟了上去。
李遇知曆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為四朝元老。官居吏部尚書,太子少保。
魏忠賢專權時,彈劾李遇知“舉薦匪類,獻媚東林”。事實上,李遇知確實舉薦了不少東林黨人。
但說他是東林黨人,倒有點委屈他了。
因為無論是官職,還是名望,李遇知都遠勝於錢謙益之類。
擔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近二十年。
崇禎皇帝換了那麽閣臣、尚書,卻從來沒有動過李遇知。
從中就可以看出,李遇知絕對不是那種輕易站隊,積極參與黨爭之人。
但從另一方麵講,他也不是那種積極勸諫,可以扭轉形勢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