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誰主事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哲心情很差,知道自己這個時候不該離開。
但糧草和後續補給問題不解決,遲早要鬧出大亂子。
他十分後悔,當時為了拉攏、安撫勳貴,把供應糧草這樣的事交給了南地勳貴撫寧侯朱國弼。
這貨本就名聲不好,有貪汙的名聲。但想著他隻要老實聽話,按時將糧草送達,哪怕貪點自己也認了。
但誰也沒想到,他朱國弼竟然如此的狗膽包天。
當然,這肯定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背後肯定有大筆人支持。而目的嗎?不是讓自己敗,就是讓自己死。
而朱由哲更傾向於後者,他們明顯是想借多爾袞的手弄死自己,然後換個新皇帝上去。
結合張皇後給自己寫的那封信,朱由哲隻感覺遍地生寒。
自己現在隻是送了個定王過去,他們就像吃了大力丸一樣,興奮成那樣。若當時真的提前送太子去南京去,那自己或許隻能徹底等死了。
此事,撫寧侯朱國弼肯定是參與者,忻城伯趙之龍同樣如此。
此外,駱養性肯定也是。
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統領大小錦衣衛無數,而他從始而終都沒有上報過朱國弼和趙之龍想要另立新帝的事情。
如果將原因解釋為錦衣衛沒有探查到此事,鬼都不信。
隻可能,他駱養性也是參與者。
除了他之外,馮銓很大可能也參與其中。
他曾是閹黨領頭人物,打擊政敵這事熟的飛起。以他的聰明和敏銳程度,朱由哲很難相信他對此事毫不知情。
但如果他真的參與其中,原因呢?
自己可是重新起用他,並給了他絕對的實權。
參與此事,對他馮銓有什麽好處?
而東林黨那邊,不用想,肯定有人參與其中。
他們抱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計代價。
而朱由哲選擇不斷加稅來維持和滿清的對抗,本身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關鍵是主事者是誰?
反正不可能是史可法,這人笨是笨了點,而且極其迂腐。但就因為他迂腐,他絕對不會在崇禎皇帝還在的時候選擇參與另立新君這樣的事。
想了一陣,感覺思路萬千,難以抓到頭緒。
從安東衛到南京,如果順利的話,五天時間就能到。
這個時代的海航就是這樣,速度慢的驚人。
朱由檢看朱由哲心情煩躁,於是勸道:“此事急也沒用。”
朱由哲不置可否,“崇禎老哥,這事不是小事。”
朱由檢點了點頭,“我也正想問你,如果查出事情詳情,你打算怎麽辦?這個時刻,牽連太多,並非好事。”
朱由哲沉默了片刻,最終搖頭道:“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了。”
黑明廉進來稟告,“陛下,王副將逮了條大魚,您要不要出去看看?”
朱由哲看黑明廉興致頗高,不忍打破他的好心情,於是隨他向倉外走去。
王屏藩是沈陽人,但因為沈陽失陷,他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在覺華島,擅長釣魚和捕魚。
上船之後,王屏藩便自己做了條魚竿,有空就在船尾釣魚。
之前雖有收獲,但並不多。
今日,剛下鉤,便有魚兒上鉤,並且是條大魚。
看到朱由哲走過來,王屏藩笑的如同個孩子,“陛下,你看我逮到了什麽?”
朱由哲走近,看那魚有近一米長,重量有約二十斤左右。
背部成深藍色,腹部為銀白色,身體細長,成流線型,頭部尖而扁,身體上有不規則的深藍色斑點。
朱由哲淡淡笑道:“是鮁魚,這麽大的也算是少見了。”
王屏藩愣道:“陛下,您認識它?”
朱由哲點了點頭,“鮁魚,又名藍點馬鮫,朕曾在一本書上看過。據說它肉質細膩,味道鮮美。”
王屏藩連忙應是,“是的啊!陛下,末將曾吃過一次,真的好吃。隻是船上沒有合適的工具,否則末將給您煎了吃。”
朱由哲笑著道:“實際上,並不一定要生煎,清蒸也可以。今日,就讓朕給你們露一手。”
說著,也不顧眾人反對,親自清理起這條大魚來。
用刀剖開魚腹,清除魚鱗,洗幹淨後切成大塊。
生火,在鍋內添了些水,用加入王屏藩釣上來的其他小魚,煮一鍋魚湯。
而在魚湯上兩寸,用小竹竿製成竹篦,然後用盤子裝著魚塊放在上麵。
船上沒有什麽調料,隻加了一些青鹽。
然後蓋上鍋蓋進行蒸煮。
不需要很長時間,便直接打開鍋蓋,取下盤子。
朱由哲招唿眾人,“來,嚐嚐味道如何?”
起初,眾人還有點猶豫,在朱由哲的一再招唿下才上前。
作為逮到此魚的大功臣,王屏藩首先動筷子。他夾了一塊魚肉,填入口中,嘴不由得咧了起來。
“怎麽樣?”朱由哲充滿期待的問道。
王屏藩砸吧砸吧嘴,“陛下,這個沒味道啊!”
朱由哲不服氣,“黑明廉,你說呢!”
黑明廉也夾了一塊,吃完之後,“陛下,我能說實話嗎!”
朱由哲冷住臉,“當然要說實話。”
黑明廉忙不迭的點頭,“好吃,好吃的就感覺有一條活魚在口中遊泳,鮮,鮮的很。”
朱由哲哈哈大笑,衝王屏藩道:“看到了沒?這才是會說話的。來來來,其他人也都來嚐嚐朕的廚藝。”
然後,一片稱讚。
而稱讚的結果是,那鍋裏的魚湯被眾人吃了個幹淨,而蒸的魚塊幾乎沒什麽人動。
看著眾人這麽不給麵子,剩下了那麽多,朱由哲滿腹疑惑,“記得廣東的清蒸魚就是這麽做的啊!隻是少了醬油,薑絲,蔥花,有那麽難吃吧!”
最後,朱由哲把不好吃的鮁魚全部倒入了鍋裏,重新燉了一鍋魚湯。
然後,他們又把它喝完了。
兩日後,朱由哲在鹽城悄悄登岸。而王屏藩乘船繼續南下,而目的地便是舟山。
舟山總兵黃斌卿聽到有海船靠近,上掛龍旗,當時吃了一驚。
連忙帶船前去迎接。
船在定海靠岸,但卻沒有登岸,隻有王屏藩出來宣布,讓黃斌卿三次後帶船隊護送大明皇帝前去南京。
但糧草和後續補給問題不解決,遲早要鬧出大亂子。
他十分後悔,當時為了拉攏、安撫勳貴,把供應糧草這樣的事交給了南地勳貴撫寧侯朱國弼。
這貨本就名聲不好,有貪汙的名聲。但想著他隻要老實聽話,按時將糧草送達,哪怕貪點自己也認了。
但誰也沒想到,他朱國弼竟然如此的狗膽包天。
當然,這肯定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背後肯定有大筆人支持。而目的嗎?不是讓自己敗,就是讓自己死。
而朱由哲更傾向於後者,他們明顯是想借多爾袞的手弄死自己,然後換個新皇帝上去。
結合張皇後給自己寫的那封信,朱由哲隻感覺遍地生寒。
自己現在隻是送了個定王過去,他們就像吃了大力丸一樣,興奮成那樣。若當時真的提前送太子去南京去,那自己或許隻能徹底等死了。
此事,撫寧侯朱國弼肯定是參與者,忻城伯趙之龍同樣如此。
此外,駱養性肯定也是。
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統領大小錦衣衛無數,而他從始而終都沒有上報過朱國弼和趙之龍想要另立新帝的事情。
如果將原因解釋為錦衣衛沒有探查到此事,鬼都不信。
隻可能,他駱養性也是參與者。
除了他之外,馮銓很大可能也參與其中。
他曾是閹黨領頭人物,打擊政敵這事熟的飛起。以他的聰明和敏銳程度,朱由哲很難相信他對此事毫不知情。
但如果他真的參與其中,原因呢?
自己可是重新起用他,並給了他絕對的實權。
參與此事,對他馮銓有什麽好處?
而東林黨那邊,不用想,肯定有人參與其中。
他們抱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計代價。
而朱由哲選擇不斷加稅來維持和滿清的對抗,本身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關鍵是主事者是誰?
反正不可能是史可法,這人笨是笨了點,而且極其迂腐。但就因為他迂腐,他絕對不會在崇禎皇帝還在的時候選擇參與另立新君這樣的事。
想了一陣,感覺思路萬千,難以抓到頭緒。
從安東衛到南京,如果順利的話,五天時間就能到。
這個時代的海航就是這樣,速度慢的驚人。
朱由檢看朱由哲心情煩躁,於是勸道:“此事急也沒用。”
朱由哲不置可否,“崇禎老哥,這事不是小事。”
朱由檢點了點頭,“我也正想問你,如果查出事情詳情,你打算怎麽辦?這個時刻,牽連太多,並非好事。”
朱由哲沉默了片刻,最終搖頭道:“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了。”
黑明廉進來稟告,“陛下,王副將逮了條大魚,您要不要出去看看?”
朱由哲看黑明廉興致頗高,不忍打破他的好心情,於是隨他向倉外走去。
王屏藩是沈陽人,但因為沈陽失陷,他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在覺華島,擅長釣魚和捕魚。
上船之後,王屏藩便自己做了條魚竿,有空就在船尾釣魚。
之前雖有收獲,但並不多。
今日,剛下鉤,便有魚兒上鉤,並且是條大魚。
看到朱由哲走過來,王屏藩笑的如同個孩子,“陛下,你看我逮到了什麽?”
朱由哲走近,看那魚有近一米長,重量有約二十斤左右。
背部成深藍色,腹部為銀白色,身體細長,成流線型,頭部尖而扁,身體上有不規則的深藍色斑點。
朱由哲淡淡笑道:“是鮁魚,這麽大的也算是少見了。”
王屏藩愣道:“陛下,您認識它?”
朱由哲點了點頭,“鮁魚,又名藍點馬鮫,朕曾在一本書上看過。據說它肉質細膩,味道鮮美。”
王屏藩連忙應是,“是的啊!陛下,末將曾吃過一次,真的好吃。隻是船上沒有合適的工具,否則末將給您煎了吃。”
朱由哲笑著道:“實際上,並不一定要生煎,清蒸也可以。今日,就讓朕給你們露一手。”
說著,也不顧眾人反對,親自清理起這條大魚來。
用刀剖開魚腹,清除魚鱗,洗幹淨後切成大塊。
生火,在鍋內添了些水,用加入王屏藩釣上來的其他小魚,煮一鍋魚湯。
而在魚湯上兩寸,用小竹竿製成竹篦,然後用盤子裝著魚塊放在上麵。
船上沒有什麽調料,隻加了一些青鹽。
然後蓋上鍋蓋進行蒸煮。
不需要很長時間,便直接打開鍋蓋,取下盤子。
朱由哲招唿眾人,“來,嚐嚐味道如何?”
起初,眾人還有點猶豫,在朱由哲的一再招唿下才上前。
作為逮到此魚的大功臣,王屏藩首先動筷子。他夾了一塊魚肉,填入口中,嘴不由得咧了起來。
“怎麽樣?”朱由哲充滿期待的問道。
王屏藩砸吧砸吧嘴,“陛下,這個沒味道啊!”
朱由哲不服氣,“黑明廉,你說呢!”
黑明廉也夾了一塊,吃完之後,“陛下,我能說實話嗎!”
朱由哲冷住臉,“當然要說實話。”
黑明廉忙不迭的點頭,“好吃,好吃的就感覺有一條活魚在口中遊泳,鮮,鮮的很。”
朱由哲哈哈大笑,衝王屏藩道:“看到了沒?這才是會說話的。來來來,其他人也都來嚐嚐朕的廚藝。”
然後,一片稱讚。
而稱讚的結果是,那鍋裏的魚湯被眾人吃了個幹淨,而蒸的魚塊幾乎沒什麽人動。
看著眾人這麽不給麵子,剩下了那麽多,朱由哲滿腹疑惑,“記得廣東的清蒸魚就是這麽做的啊!隻是少了醬油,薑絲,蔥花,有那麽難吃吧!”
最後,朱由哲把不好吃的鮁魚全部倒入了鍋裏,重新燉了一鍋魚湯。
然後,他們又把它喝完了。
兩日後,朱由哲在鹽城悄悄登岸。而王屏藩乘船繼續南下,而目的地便是舟山。
舟山總兵黃斌卿聽到有海船靠近,上掛龍旗,當時吃了一驚。
連忙帶船前去迎接。
船在定海靠岸,但卻沒有登岸,隻有王屏藩出來宣布,讓黃斌卿三次後帶船隊護送大明皇帝前去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