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教香菱要深挖詩詞的出處與背景,就是作者讓我們讀者深挖紅樓夢中的典故出處與背景,去仔細體會其中的滋味,而不是隻停留在表麵,那樣理解不了作者的深意。
香菱說王維的詩句的好處,黛玉便教她這其實是從前人的詩句裏化出來的。
原文是:
香菱說‘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麽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隻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
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黛玉接著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
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
香菱瞧了,點頭歎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香菱代表華夏子民,我們也是,那麽黛玉教香菱就是在教我們。
黛玉教我們不要隻看到“上”字用的好,還要對它進行更深度的挖掘,才能完全理解它的好,這是在培養我們深度了解作者創作背景與出處的意識。
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我們看判詞,第一首“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所有的解讀基本上都隻看到了表麵。
他們會告訴你詠絮才是用來形容林黛玉是個才女。其中的典故出自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
據《世說新語·言語》記載,東晉太傅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子侄輩們講解談論詩文。
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謝安興致勃勃地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他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
而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高興得大笑起來。
謝道韞的比喻不僅形似,更生動地描繪出雪花輕盈飄飛的姿態,富有詩意和美感,顯示出她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好良好的文學素養。
此後,“詠絮才”就成為了稱讚女子善於吟詠、有出眾詩才的典故。
但是我們要明白,這是判詞,是模擬推背圖預測人物結局的,如果隻是誇黛玉有才,完全不需要這麽神秘,讀者都能看見的東西,自然不需要藏到判詞裏。
所以作者培養我們去深度了解曆史典故的意識,當我們了解了謝道韞的結局,再去仔細領略其中的滋味,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正意圖。
隆安三年,孫恩發動叛亂,謝道韞的夫君王凝之沒有什麽防禦措施,隻是祈禱五鬥米教道祖保佑。
叛軍很快攻入城池,王凝之棄城逃跑,謝道韞隻得自己帶領家丁、奴仆拿起兵器,抵抗叛軍。
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隻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
這個故事就隱藏了黛玉的結局,其實就是隱指崇禎皇帝,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圍攻京城。
十九日淩晨,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百官手足無措,我們可以看成寶玉代表的大明手足無措。
崇禎帝隻好手執三眼銃與數百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抵抗闖軍。
後再轉戰到齊化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又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作者用謝道韞率家丁抵抗叛軍,來隱喻黛玉隱射的是崇禎皇帝,用這種方式來告訴讀者她將來的結局,也會和謝道韞一樣率領家丁抵抗叛軍。
謝道韞讓叛軍不要對小孩子下殺手,隻管衝自己就如同崇禎臨終留下血書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當我們完全了解了書中典故裏的故事,乃至更早的出處,就可以明白,其中隱藏了哪些想說又不能說的內容。
再結合“玉帶林中掛,”與其他書中情節,我們就不難判斷林黛玉隱射的是崇禎,最終上吊的結局,這就是深度了解典故的意義,也是判詞的意義。
作者之所以用這種寫法,正是因為不能直接寫,如果他們明確寫黛玉帶著家丁抵抗叛軍,再上吊而亡,那樣黛玉隱射崇禎就太明顯了,此書也不能留傳下來了。
正因此,作者把不能明確寫出來的部分,隱藏在判詞的典故裏,讓讀者去體會,就不會在後文中再去寫黛玉如何帶著家丁抗擊流寇,更不可能寫黛玉如何死。
所以那些明確寫了黛玉結局的各種版本,都不是原著,大家要明白,這種寫法與《紅樓夢》的寫法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境界。
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裏,不是伏在後四十迴或者後二十八迴,而是伏在遙遠的曆史典故裏,需要讀者去細心體會的。
甚至角色的每一句話裏,每一個名字,都有其背麵另一層意思,都是話裏有話。
如果後文有十二釵的結局,那麽前麵的這些判詞,讖語就都成了多此一舉。
這就是黛玉教香菱多了解古人隱藏的用意,我們在書中其他地方也多有驗證。
香菱說王維的詩句的好處,黛玉便教她這其實是從前人的詩句裏化出來的。
原文是:
香菱說‘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麽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隻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
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黛玉接著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
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
香菱瞧了,點頭歎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香菱代表華夏子民,我們也是,那麽黛玉教香菱就是在教我們。
黛玉教我們不要隻看到“上”字用的好,還要對它進行更深度的挖掘,才能完全理解它的好,這是在培養我們深度了解作者創作背景與出處的意識。
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我們看判詞,第一首“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所有的解讀基本上都隻看到了表麵。
他們會告訴你詠絮才是用來形容林黛玉是個才女。其中的典故出自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
據《世說新語·言語》記載,東晉太傅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子侄輩們講解談論詩文。
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謝安興致勃勃地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他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
而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高興得大笑起來。
謝道韞的比喻不僅形似,更生動地描繪出雪花輕盈飄飛的姿態,富有詩意和美感,顯示出她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好良好的文學素養。
此後,“詠絮才”就成為了稱讚女子善於吟詠、有出眾詩才的典故。
但是我們要明白,這是判詞,是模擬推背圖預測人物結局的,如果隻是誇黛玉有才,完全不需要這麽神秘,讀者都能看見的東西,自然不需要藏到判詞裏。
所以作者培養我們去深度了解曆史典故的意識,當我們了解了謝道韞的結局,再去仔細領略其中的滋味,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正意圖。
隆安三年,孫恩發動叛亂,謝道韞的夫君王凝之沒有什麽防禦措施,隻是祈禱五鬥米教道祖保佑。
叛軍很快攻入城池,王凝之棄城逃跑,謝道韞隻得自己帶領家丁、奴仆拿起兵器,抵抗叛軍。
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隻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
這個故事就隱藏了黛玉的結局,其實就是隱指崇禎皇帝,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圍攻京城。
十九日淩晨,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百官手足無措,我們可以看成寶玉代表的大明手足無措。
崇禎帝隻好手執三眼銃與數百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抵抗闖軍。
後再轉戰到齊化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又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作者用謝道韞率家丁抵抗叛軍,來隱喻黛玉隱射的是崇禎皇帝,用這種方式來告訴讀者她將來的結局,也會和謝道韞一樣率領家丁抵抗叛軍。
謝道韞讓叛軍不要對小孩子下殺手,隻管衝自己就如同崇禎臨終留下血書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當我們完全了解了書中典故裏的故事,乃至更早的出處,就可以明白,其中隱藏了哪些想說又不能說的內容。
再結合“玉帶林中掛,”與其他書中情節,我們就不難判斷林黛玉隱射的是崇禎,最終上吊的結局,這就是深度了解典故的意義,也是判詞的意義。
作者之所以用這種寫法,正是因為不能直接寫,如果他們明確寫黛玉帶著家丁抵抗叛軍,再上吊而亡,那樣黛玉隱射崇禎就太明顯了,此書也不能留傳下來了。
正因此,作者把不能明確寫出來的部分,隱藏在判詞的典故裏,讓讀者去體會,就不會在後文中再去寫黛玉如何帶著家丁抗擊流寇,更不可能寫黛玉如何死。
所以那些明確寫了黛玉結局的各種版本,都不是原著,大家要明白,這種寫法與《紅樓夢》的寫法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境界。
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裏,不是伏在後四十迴或者後二十八迴,而是伏在遙遠的曆史典故裏,需要讀者去細心體會的。
甚至角色的每一句話裏,每一個名字,都有其背麵另一層意思,都是話裏有話。
如果後文有十二釵的結局,那麽前麵的這些判詞,讖語就都成了多此一舉。
這就是黛玉教香菱多了解古人隱藏的用意,我們在書中其他地方也多有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