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說體會黛玉紅線圈過的內容,一共提到了三句詩,都是黛玉用紅線圈過的。
這些就是作者挑選出來的前人詩句,用紅樓夢中特殊的意向去解讀,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隱喻,這也是巧用古詩,來隱晦表達真實的情感。
這三句的共同點就是都有“落日,”在前麵已經解釋過,在明末遺民的詩詞裏,“落日”的意向就是明亡。
比如項聖謨的《題自畫大樹》中的“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
項聖謨以明朝遺民自居,這首詩通過描繪大樹在風中挺立、落日西沉的景象,烘托出一種孤獨、淒涼的氛圍,來表達對明朝滅亡的悲痛。
另外魏禧《登雨花台》中的“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生”一句也是。
“天已暮”暗示落日西下,寫的是詩人在登上雨花台,麵對破碎的山河,想起明朝的滅亡,悲痛萬分,欲哭無淚。
香菱說已經領略出一些滋味了,就是她已經能看懂一些背麵意思了,我們逐個來看黛玉畫了紅線的詩:
第一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出自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全詩也要看一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都說這首詩好,我們來看一下好在哪裏,作者暗示的又是什麽?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點明了出使的目的和路線。“單車”顯示隨從少,“欲問邊”表明出使的任務,“屬國過居延”指出路線已過居延,可以算是到邊塞了。
香菱讀這裏,也會想起自己曾經被擄掠孤獨的離開故鄉,被帶往邊疆的經曆。
頷聯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如蓬草般漂泊出“漢塞”,如歸雁般進入“胡天”。
背麵暗示了香菱代表的大明百姓被拐賣出漢土,到了胡人聚居地,也就是開頭英蓮被賣到東北的薛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大漠”寫出了沙漠的浩瀚,“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則將黃河盡頭的落日描繪得圓潤而溫暖。
這兩句詩畫麵開闊,意境雄渾,被王國維讚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既然落日代表末世大明,香菱迴看落日,就會想到故國大明,迴到大明,才能與家人團員。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寫詩人在途中遇到傳達軍情的騎兵,得知都護還在燕然前線,暗示了邊塞局勢的緊張,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對都護的讚歎和對守邊戰士的敬意。
黛玉或香菱代入自己的視角,就是迴顧以前聽到明清戰爭前線的消息。
這首詩與之前香菱喜愛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在意境上區別很大,陸遊隨意所作的這首詩重簾,古硯等都是眼下所看到的,而王維的使至塞上,則是已經到了河西走廊,已經到了大漠邊緣,視野放到了邊關。
然而王維已經到了邊塞,但是聽到斥候的消息抬頭一看,原來都護還在千裏之外的燕然,瞬間整首詩的視野就更加開闊了,這與陸遊的那首,視線都在眼前,隻在房間之內大不相同。
所以黛玉讓香菱不要學那種宋詩,學這種唐詩的用意,也有要香菱把視野放寬的意思,讀《石頭記》不要隻盯著閨閣內的那點事,要把視線放到整個國家,整個世界。
香菱說的第二句出自《送邢桂州》。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
赭圻將赤岸,擊汰複揚舲。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
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兩句讀起來倒像是幾千重的一個橄欖,為何有如此沉重之感呢?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以“鐃吹喧京口”渲染出送行時的熱鬧場景,“風波下洞庭”則點明友人的行程,要曆經風波前往洞庭,為全詩奠定了送別之情的基調。
詩中的京口雖然不是指京城,但是我們將它放到明末這個背景裏去感受的話,就是京城經曆了
頷聯“赭圻將赤岸,擊汰複揚舲”,“赭圻”“赤岸”是友人途中的地名,“擊汰”“揚舲”描繪出船隻在水中前行的動態。
頸聯:“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此聯為千古名句。
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日落時江湖上波光粼粼一片白色,潮水湧來天地間呈現出一片青色的景象。
其背麵的意向是:“日落”代表大明滅亡,江湖指天下,白指天下的百姓大量的被屠殺,留下累累白骨,大地都成了“白茫茫一片”,這就是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這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真正所指。
而這種意向又無法用言語表達,因此香菱說“隻有這個白字,才形容得盡”,以紅樓夢中的意向來讀,怎能不感到有千斤之重呢!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運用“明珠歸合浦”的典故,暗示友人邢桂州到桂州任職,會像明珠迴到合浦一樣,使當地政通人和,同時將友人比作“使臣星”,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和讚譽,希望友人能在任上有所作為。
“明珠歸合浦”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孟嚐傳》。
合浦郡沿海盛產珍珠,當地百姓以采珠為業。但前任地方官員貪婪無度,過度捕撈,導致珍珠蚌逐漸遷往相鄰的交址郡界內,合浦珍珠產量銳減,百姓生活困苦。
後來孟嚐擔任合浦太守,他革除前任弊端,采取了一係列保護珍珠資源的措施,不久後,珍珠蚌又逐漸迴到了合浦海域。
我們從詩中的地點,能看出來是從北一直到南,“明珠”代指朱明,朱明從京城一路南遷,最終退到了合浦所代表的南部沿海地區。
使臣星的典故,《晉書·天文誌上》記載:
畢附耳南八星中的“天節”被解釋為主掌使臣所持之器物,象征朝廷使者。
這裏再次暗示了明朝滅亡時,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出使各國,與前麵寶玉的菊花詩可以互相驗證。
第三句“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出自《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這首上一迴已經解釋過,其中的“落日”,也是指清軍首次入關前,大明處於帝國最後的繁榮景象之下,另一層意思就是清軍入關,打破了明朝百姓和平的生活。
這時寶玉和探春也來聽他講詩。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寶玉的意思,就是香菱從這三句詩裏能有這些體會,說明她已經開始理解背麵故事了。
隻要我們按照黛玉教的,去讀這幾人的詩各一二百首,對於讀懂《紅樓夢》就一定會有幫助。
下迴我們來看還能從中體會到什麽。
這些就是作者挑選出來的前人詩句,用紅樓夢中特殊的意向去解讀,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隱喻,這也是巧用古詩,來隱晦表達真實的情感。
這三句的共同點就是都有“落日,”在前麵已經解釋過,在明末遺民的詩詞裏,“落日”的意向就是明亡。
比如項聖謨的《題自畫大樹》中的“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
項聖謨以明朝遺民自居,這首詩通過描繪大樹在風中挺立、落日西沉的景象,烘托出一種孤獨、淒涼的氛圍,來表達對明朝滅亡的悲痛。
另外魏禧《登雨花台》中的“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生”一句也是。
“天已暮”暗示落日西下,寫的是詩人在登上雨花台,麵對破碎的山河,想起明朝的滅亡,悲痛萬分,欲哭無淚。
香菱說已經領略出一些滋味了,就是她已經能看懂一些背麵意思了,我們逐個來看黛玉畫了紅線的詩:
第一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出自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全詩也要看一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都說這首詩好,我們來看一下好在哪裏,作者暗示的又是什麽?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點明了出使的目的和路線。“單車”顯示隨從少,“欲問邊”表明出使的任務,“屬國過居延”指出路線已過居延,可以算是到邊塞了。
香菱讀這裏,也會想起自己曾經被擄掠孤獨的離開故鄉,被帶往邊疆的經曆。
頷聯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如蓬草般漂泊出“漢塞”,如歸雁般進入“胡天”。
背麵暗示了香菱代表的大明百姓被拐賣出漢土,到了胡人聚居地,也就是開頭英蓮被賣到東北的薛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大漠”寫出了沙漠的浩瀚,“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則將黃河盡頭的落日描繪得圓潤而溫暖。
這兩句詩畫麵開闊,意境雄渾,被王國維讚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既然落日代表末世大明,香菱迴看落日,就會想到故國大明,迴到大明,才能與家人團員。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寫詩人在途中遇到傳達軍情的騎兵,得知都護還在燕然前線,暗示了邊塞局勢的緊張,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對都護的讚歎和對守邊戰士的敬意。
黛玉或香菱代入自己的視角,就是迴顧以前聽到明清戰爭前線的消息。
這首詩與之前香菱喜愛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在意境上區別很大,陸遊隨意所作的這首詩重簾,古硯等都是眼下所看到的,而王維的使至塞上,則是已經到了河西走廊,已經到了大漠邊緣,視野放到了邊關。
然而王維已經到了邊塞,但是聽到斥候的消息抬頭一看,原來都護還在千裏之外的燕然,瞬間整首詩的視野就更加開闊了,這與陸遊的那首,視線都在眼前,隻在房間之內大不相同。
所以黛玉讓香菱不要學那種宋詩,學這種唐詩的用意,也有要香菱把視野放寬的意思,讀《石頭記》不要隻盯著閨閣內的那點事,要把視線放到整個國家,整個世界。
香菱說的第二句出自《送邢桂州》。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
赭圻將赤岸,擊汰複揚舲。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
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兩句讀起來倒像是幾千重的一個橄欖,為何有如此沉重之感呢?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以“鐃吹喧京口”渲染出送行時的熱鬧場景,“風波下洞庭”則點明友人的行程,要曆經風波前往洞庭,為全詩奠定了送別之情的基調。
詩中的京口雖然不是指京城,但是我們將它放到明末這個背景裏去感受的話,就是京城經曆了
頷聯“赭圻將赤岸,擊汰複揚舲”,“赭圻”“赤岸”是友人途中的地名,“擊汰”“揚舲”描繪出船隻在水中前行的動態。
頸聯:“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此聯為千古名句。
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日落時江湖上波光粼粼一片白色,潮水湧來天地間呈現出一片青色的景象。
其背麵的意向是:“日落”代表大明滅亡,江湖指天下,白指天下的百姓大量的被屠殺,留下累累白骨,大地都成了“白茫茫一片”,這就是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這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真正所指。
而這種意向又無法用言語表達,因此香菱說“隻有這個白字,才形容得盡”,以紅樓夢中的意向來讀,怎能不感到有千斤之重呢!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運用“明珠歸合浦”的典故,暗示友人邢桂州到桂州任職,會像明珠迴到合浦一樣,使當地政通人和,同時將友人比作“使臣星”,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和讚譽,希望友人能在任上有所作為。
“明珠歸合浦”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孟嚐傳》。
合浦郡沿海盛產珍珠,當地百姓以采珠為業。但前任地方官員貪婪無度,過度捕撈,導致珍珠蚌逐漸遷往相鄰的交址郡界內,合浦珍珠產量銳減,百姓生活困苦。
後來孟嚐擔任合浦太守,他革除前任弊端,采取了一係列保護珍珠資源的措施,不久後,珍珠蚌又逐漸迴到了合浦海域。
我們從詩中的地點,能看出來是從北一直到南,“明珠”代指朱明,朱明從京城一路南遷,最終退到了合浦所代表的南部沿海地區。
使臣星的典故,《晉書·天文誌上》記載:
畢附耳南八星中的“天節”被解釋為主掌使臣所持之器物,象征朝廷使者。
這裏再次暗示了明朝滅亡時,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出使各國,與前麵寶玉的菊花詩可以互相驗證。
第三句“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出自《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這首上一迴已經解釋過,其中的“落日”,也是指清軍首次入關前,大明處於帝國最後的繁榮景象之下,另一層意思就是清軍入關,打破了明朝百姓和平的生活。
這時寶玉和探春也來聽他講詩。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寶玉的意思,就是香菱從這三句詩裏能有這些體會,說明她已經開始理解背麵故事了。
隻要我們按照黛玉教的,去讀這幾人的詩各一二百首,對於讀懂《紅樓夢》就一定會有幫助。
下迴我們來看還能從中體會到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