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高祥、姚成林送到農莊場院,舒桐便匆匆返迴船廠。
符思南聽姚成林說出大哥遭遇,一時間也不知該說什麽好。
事是辦成了,人卻陷在河口難以動彈,跟一群無法無天的沙民待在一處,生死確實難以預料。
好在還有賞金一說,那幫沙民隻要不傻,短期內應該不會對姚成惠妄動殺機。
思來想去,符思南隻好放下手頭工作,領著二人前往臨興,找梁繼盛等人商量對策。
......
管委會辦公區的院子裏,除了中間建成一處寬廣木棚之外,四周又搭出不少或大或小的木棚、竹棚。
遇到開會、談事,大家都喜歡到棚中交流,主打一個陽光明媚、心情敞亮。
對於享受過現代明亮燈光的華興人來說,待在屋裏,光線暗淡,實在有些憋氣。
聽符思南說起姚家困境,梁繼盛、孟慶祥同樣感到苦惱。
雲南河口地處燕朝、安南交界,又是土司的地盤,基本不受律法約束,更不是個講道理的地方。
像這種遠在千裏之外的地方,想靠武力實施營救,基本和送死沒啥區別。
細思良久,孟慶祥給出兩項建議,供姚成林參考。
一是找木幫的人前去說合,將賞金的接收方直接轉給沙家,至於樹木養護,雇幾個識字的山民,由姚成惠親自講授,應該很快就能出師。
姚成惠自己不也是自學成才的嘛。
之後由沙家與華興對接,每年來拿銀子即可。
由此一來,姚成惠便可抽身離開。
至於姚家辛苦,華興自會給予迴報,和種植成功與否不作關聯。
二是同樣找木幫,或者其他人前往河口,與姚成惠取得聯係,搞清楚相關境況,然後再作決策。
若是沒啥風險的話,華興這邊倒是建議姚成惠能長期居留,直至金雞納樹最終長成,進而持續擴大種植規模。
考慮到姚成惠付出代價巨大,華興這邊亦會加碼迴報。
首先在其自身,可按五到七年時間製定計劃,一切花費俱由華興給付,涉及到人財物方麵的需求,均會足量供應。
假以時日,若是能成為一方勢力,那就最好了。
其次,在商業方麵,惠林聚可與華興廣州辦、福瑞昌緊密合作,由此獲得豐厚利潤。
總之,姚成惠在河口開拓,絕不會影響廣州生意。
當然啦,若是風險實在太大的話,那就另當別論。......
孟慶祥講過建議之後,梁繼盛又略作補充。
短期之內,華興確實無法影響河口局勢,但從長遠來看,隨著華興勢力向各處拓展,總會找到對付沙家的辦法。
敢對姚成惠不利,就得做好全族被滅的準備。
相關訊息,最好能及時傳給河口沙民首領,以作警示。
隨著梁繼盛說出兜底策略,高祥、姚成林頓時心生感動,言語中盡是感謝之詞。
姚成林是第一次與華興首領接觸,沒想到人家如此豪爽,盡管有些鞭長莫及,但還是最大限度地拿出誠意,保全姚家利益。
感動之餘,姚成林很是困惑發聲詢問,那些樹種固然珍奇,但首長們所付代價亦是巨大,如此作為,真的值得嗎?
三人聽後哈哈大笑,梁繼盛隨即作出迴應。
我等返鄉定居,總要為這方百姓做些實事,才能收獲大眾認可。
無論是給北方京城送去玉米、土豆種子,還是南方的油橄欖、金雞納樹種植,俱是有利萬民的大善事,一旦有所成功,口碑自會流傳開來,對我等定居一事,助力必然巨大。
按照梁繼盛的說法,民意才是華興能否長久立足的最大變量。
若是大部分燕朝人,都能從華興返鄉之舉中獲益,即便是朝廷有所責難,甚至大加誹謗,亦不會影響民眾對華興的感激之情。
若是姚成惠能在河口完成金雞納樹種植,他的名字,同樣會被百姓牢記,進而載入史冊,都是有可能的。
像這樣的大功德,哪怕是再多花些銀錢,也是值得的。
一席話下來,姚成林才知華興誌向高遠,絕非螻蟻鼠輩之徒。
有錢有勢力,竟然還有理想情懷,像這樣的人群,若是不能成功,真是沒天理了。
惠林聚與華興合作,定會一飛衝天。
有梁、孟二位首領兜底承諾,姚成林原本忐忑的心情,再次堅定起來,給這樣的勢力跑腿,肯定不會吃虧。
與高祥對視一眼,姚成林隨即作出表態,孟總提出的兩項建議,他都會盡快傳給大哥,然後再根據形勢需要,作出最終決定。
最後,孟慶祥告訴姚成林,一切以你大哥安全為要,凡事切莫強求。
另外,既然金雞納樹已經入地,相關賞金,這次一並由你帶迴去,以示華興誠意。
......
說完姚家事宜,梁繼盛又問起高家船場的情況。
得知其受木料限製,很難做到大規模造船後,梁繼盛給出了和陸冠南同樣的建議,那就是不必強行擴張,多找找其他路子,也能大發其財。
孟慶祥則讓二人不必急著離開,先在三亞、榆林兩地轉轉,看看這邊的變化,定會增強合作信心。
符思南笑著告訴二人,農業部急需種地能手,你們在廣東大陸行走,務必多做宣傳,吸引更多農民前來務工。
當下的崖東,發展勢頭極為迅猛,隻要是願意來的,都能有所收獲。
聽著三位首領的慷慨之言,高祥、姚成林連連點頭,原本憂慮的心情,頓時豁然開朗。
......
各自散去之後,孟慶祥進到另一處木棚,見棚中眾人還在吵鬧不休,連忙坐迴位置,看向旁邊的姚玉翠,詢問進展情況。
隨著人員不斷增加,管委會麵臨的問題,也變的愈發複雜起來。
其中最為緊要的一件事,便是銀子的兌換問題。
華興人的銀子,與燕朝本地的銀子,區別還是蠻大的。
由此帶來的混亂,已經到了管委會不得不出手的地步。
說白了,現在的商戶,拿到華興的銀幣後,直接收藏起來,而給付歸義民,或者華興各部的,基本都是燕朝白銀。
原因倒也簡單,華興九九純度以上的銀幣,顯然要比燕朝成色不一的白銀更加值錢。
如果算上收藏價值,差距就更大了。
最近,管委會委托工業部進行化學測量,才發現同樣是白銀,燕朝這邊的純度最高僅為八十,最低的竟然隻有五十,若是放到現代社會,肯定會被當作假冒偽劣產品,予以重罰。
關鍵是當下事務繁忙,工業部實在分不出人手來,專職負責白銀鑒定。
華興銀幣雖多,但也不能任由燕朝商人這麽薅羊毛吧?
如何解決白銀問題,便成了發展事務部當下的首要任務。
符思南聽姚成林說出大哥遭遇,一時間也不知該說什麽好。
事是辦成了,人卻陷在河口難以動彈,跟一群無法無天的沙民待在一處,生死確實難以預料。
好在還有賞金一說,那幫沙民隻要不傻,短期內應該不會對姚成惠妄動殺機。
思來想去,符思南隻好放下手頭工作,領著二人前往臨興,找梁繼盛等人商量對策。
......
管委會辦公區的院子裏,除了中間建成一處寬廣木棚之外,四周又搭出不少或大或小的木棚、竹棚。
遇到開會、談事,大家都喜歡到棚中交流,主打一個陽光明媚、心情敞亮。
對於享受過現代明亮燈光的華興人來說,待在屋裏,光線暗淡,實在有些憋氣。
聽符思南說起姚家困境,梁繼盛、孟慶祥同樣感到苦惱。
雲南河口地處燕朝、安南交界,又是土司的地盤,基本不受律法約束,更不是個講道理的地方。
像這種遠在千裏之外的地方,想靠武力實施營救,基本和送死沒啥區別。
細思良久,孟慶祥給出兩項建議,供姚成林參考。
一是找木幫的人前去說合,將賞金的接收方直接轉給沙家,至於樹木養護,雇幾個識字的山民,由姚成惠親自講授,應該很快就能出師。
姚成惠自己不也是自學成才的嘛。
之後由沙家與華興對接,每年來拿銀子即可。
由此一來,姚成惠便可抽身離開。
至於姚家辛苦,華興自會給予迴報,和種植成功與否不作關聯。
二是同樣找木幫,或者其他人前往河口,與姚成惠取得聯係,搞清楚相關境況,然後再作決策。
若是沒啥風險的話,華興這邊倒是建議姚成惠能長期居留,直至金雞納樹最終長成,進而持續擴大種植規模。
考慮到姚成惠付出代價巨大,華興這邊亦會加碼迴報。
首先在其自身,可按五到七年時間製定計劃,一切花費俱由華興給付,涉及到人財物方麵的需求,均會足量供應。
假以時日,若是能成為一方勢力,那就最好了。
其次,在商業方麵,惠林聚可與華興廣州辦、福瑞昌緊密合作,由此獲得豐厚利潤。
總之,姚成惠在河口開拓,絕不會影響廣州生意。
當然啦,若是風險實在太大的話,那就另當別論。......
孟慶祥講過建議之後,梁繼盛又略作補充。
短期之內,華興確實無法影響河口局勢,但從長遠來看,隨著華興勢力向各處拓展,總會找到對付沙家的辦法。
敢對姚成惠不利,就得做好全族被滅的準備。
相關訊息,最好能及時傳給河口沙民首領,以作警示。
隨著梁繼盛說出兜底策略,高祥、姚成林頓時心生感動,言語中盡是感謝之詞。
姚成林是第一次與華興首領接觸,沒想到人家如此豪爽,盡管有些鞭長莫及,但還是最大限度地拿出誠意,保全姚家利益。
感動之餘,姚成林很是困惑發聲詢問,那些樹種固然珍奇,但首長們所付代價亦是巨大,如此作為,真的值得嗎?
三人聽後哈哈大笑,梁繼盛隨即作出迴應。
我等返鄉定居,總要為這方百姓做些實事,才能收獲大眾認可。
無論是給北方京城送去玉米、土豆種子,還是南方的油橄欖、金雞納樹種植,俱是有利萬民的大善事,一旦有所成功,口碑自會流傳開來,對我等定居一事,助力必然巨大。
按照梁繼盛的說法,民意才是華興能否長久立足的最大變量。
若是大部分燕朝人,都能從華興返鄉之舉中獲益,即便是朝廷有所責難,甚至大加誹謗,亦不會影響民眾對華興的感激之情。
若是姚成惠能在河口完成金雞納樹種植,他的名字,同樣會被百姓牢記,進而載入史冊,都是有可能的。
像這樣的大功德,哪怕是再多花些銀錢,也是值得的。
一席話下來,姚成林才知華興誌向高遠,絕非螻蟻鼠輩之徒。
有錢有勢力,竟然還有理想情懷,像這樣的人群,若是不能成功,真是沒天理了。
惠林聚與華興合作,定會一飛衝天。
有梁、孟二位首領兜底承諾,姚成林原本忐忑的心情,再次堅定起來,給這樣的勢力跑腿,肯定不會吃虧。
與高祥對視一眼,姚成林隨即作出表態,孟總提出的兩項建議,他都會盡快傳給大哥,然後再根據形勢需要,作出最終決定。
最後,孟慶祥告訴姚成林,一切以你大哥安全為要,凡事切莫強求。
另外,既然金雞納樹已經入地,相關賞金,這次一並由你帶迴去,以示華興誠意。
......
說完姚家事宜,梁繼盛又問起高家船場的情況。
得知其受木料限製,很難做到大規模造船後,梁繼盛給出了和陸冠南同樣的建議,那就是不必強行擴張,多找找其他路子,也能大發其財。
孟慶祥則讓二人不必急著離開,先在三亞、榆林兩地轉轉,看看這邊的變化,定會增強合作信心。
符思南笑著告訴二人,農業部急需種地能手,你們在廣東大陸行走,務必多做宣傳,吸引更多農民前來務工。
當下的崖東,發展勢頭極為迅猛,隻要是願意來的,都能有所收獲。
聽著三位首領的慷慨之言,高祥、姚成林連連點頭,原本憂慮的心情,頓時豁然開朗。
......
各自散去之後,孟慶祥進到另一處木棚,見棚中眾人還在吵鬧不休,連忙坐迴位置,看向旁邊的姚玉翠,詢問進展情況。
隨著人員不斷增加,管委會麵臨的問題,也變的愈發複雜起來。
其中最為緊要的一件事,便是銀子的兌換問題。
華興人的銀子,與燕朝本地的銀子,區別還是蠻大的。
由此帶來的混亂,已經到了管委會不得不出手的地步。
說白了,現在的商戶,拿到華興的銀幣後,直接收藏起來,而給付歸義民,或者華興各部的,基本都是燕朝白銀。
原因倒也簡單,華興九九純度以上的銀幣,顯然要比燕朝成色不一的白銀更加值錢。
如果算上收藏價值,差距就更大了。
最近,管委會委托工業部進行化學測量,才發現同樣是白銀,燕朝這邊的純度最高僅為八十,最低的竟然隻有五十,若是放到現代社會,肯定會被當作假冒偽劣產品,予以重罰。
關鍵是當下事務繁忙,工業部實在分不出人手來,專職負責白銀鑒定。
華興銀幣雖多,但也不能任由燕朝商人這麽薅羊毛吧?
如何解決白銀問題,便成了發展事務部當下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