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可法之前,我想先說一些我本人的觀點,史可法是民族英雄!
以前有人批判嶽飛,我想也會有人去批判史可法,覺得這種人不順應時局,我覺得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非常無恥的!
在那個年代,不去忠君報國,難不成要去信上帝或者選擇投降清軍才是好的出路嗎?
史可法,萬曆三十年生人。
崇禎元年中進士,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的老師名叫左光鬥,是東林黨的領袖人物之一,也是東林六君子之一,因為和魏忠賢發生了矛盾,魏忠賢決定解決掉東林黨,而領袖之一的左光鬥自然就是首當其衝!
天啟五年的時候,史可法花錢買通了獄卒在監獄裏麵見到了他的老師左光鬥,看到已經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左光鬥,史可法心疼的不行,眼淚也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可讓史可法沒有想到的是,左光鬥對於史可法的到來非常生氣,指責現在這個時候史可法不應該來這裏看望自己,而是應該用自己所學來拯救這個國家。
聽完這話的史可法悲痛異常,流著眼淚離開了監獄,告別了自己的恩師左光鬥。
從此,史可法的心裏就有了為國盡忠的想法,並且最後也確實如他所願!
總之,史可法是一個偉大的人。
崇禎十七年,朱由檢自殺的消息傳到了南京,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向北痛哭,用自己的頭不斷的撞擊著柱子,流出的血都已經落到了自己的腳上。
這一刻的史可法,是孤獨的人,大明亡了,自己這個大明的臣子連家都沒有了,孤獨之外還夾雜著後悔,他已經準備好了去北京勤王護駕的,可還沒等到他去北京,李自成已經帶著人攻破了北京城。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史可法在為崇禎發完喪之後,馬上就參與了新君的決策,在南京的朝堂之上,史可法堅決反對福王之子朱由崧繼承皇位,沒有成功!
史可法很是憤怒的寫了一封信給馬士英,在信中史可法將馬士英臭罵了一頓,順帶著還捎上了朱由崧。
而朱由崧繼位之後,開始尋找內閣班子成員,史可法成為被推舉的入閣成員之一,看到有人想推選阮大铖,史可法怒不可遏,當著眾人的麵怒斥阮大铖是謀逆犯。
其實,史可法這麽說阮大铖,那可真是有些委屈了阮大铖。
而史可法如此不給阮大铖麵子,其中的原因還是有必要同大家分享一下的。
阮大铖,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按照明朝論資排輩的習慣來說,這個阮大铖還算是史可法的前輩,史可法是崇禎年的進士,而阮大铖則是萬曆年的,中間還隔著兩個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熹宗朱由校。
朱常洛命薄,當了幾個月皇帝就死了,朱由校則是當了整整七年的皇帝。
所以,史可法按照規矩得叫阮大铖一聲前輩,誰讓人家中進士比較早呢。
可是問題在於,阮大铖這個人之所以讓史可法如此惦記,還是因為阮大铖這個人太會來事了,前麵我們說過,史可法的老師左光鬥是東林黨領袖之一的左光鬥。
可是,如果要說起來阮大铖的老師,左光鬥也隻能佩服的五體投體。
因為阮大铖這個老師叫高攀龍,這個高攀龍可是東林黨的創始人之一。
左光鬥和高攀龍的私交也很不錯。
按理說,史可法和高攀龍關係這麽近的關係,兩個人又都是東林黨,應該是站在一個戰壕下才對,為什麽史可法會對阮大铖這麽排斥呢?
主要還是在於阮大铖這個人沒有堅持下去,中途退了東林黨,而導致阮大铖退出去的原因也很有意思。
天啟四年的時候,左光鬥通知阮大铖來京城補缺,因為左光鬥平時和自己老師高攀龍關係還不錯,阮大铖就真的來了,來了北京之後的阮大铖突然意識到了不對勁。
原來東林黨內部因為一些爭執起了內訌,左光鬥想讓阮大铖補這個官,而高攀龍卻認為自己這個學生阮大铖不行,就讓東林黨的另外一個比較猛的人來當這個官。
結果,阮大铖自然沒有當上這個官,就在這個時候,魏忠賢來了,魏忠賢不但用自己的權利讓阮大铖當上了這個官,並且還對阮大铖表示,以後有什麽困難可以來找我。
當時的阮大铖很是感激魏忠賢,可是自己一個進士出身的人,和一個死太監走這麽近,名聲傳出去實在是不好聽,就婉拒了魏忠賢的好意。
魏忠賢雖然勢力大,東林黨也不是好欺負的,眼瞅著自己學生非要當這個官,高攀龍一怒之下,就找人天天明裏暗裏的威脅阮大铖,最後被搞得沒有辦法的阮大铖隻好辭職迴了老家。
辭官的時候,阮大铖當即表示,老子以後和東林黨沒有任何關係了!
隨後,魏忠賢上台,開始了對東林黨的清洗,而阮大铖則投靠在了魏忠賢的手下,什麽自尊,臉之類的,全都不要了。
理清了這層關係之後,我們就明白為什麽史可法看不起阮大铖了,後來的事實則證明,這個看法非常準確,史可法死在了揚州,而阮大铖投降了清軍。
這麽一對比,讓人唏噓不已!
最終,史可法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入了內閣,阮大铖沒有入閣。
仇恨就算結下了。
可朝廷嘛,並不是一人獨大的,有出來幹事的,就有出來反對的,史可法對阮大铖這種態度,讓馬士英很是不爽。
馬士英決定站出來為阮大铖討個公道!
這件事,我查了一下之後,才知道為什麽馬士英要站出來為阮大铖討公道,因為他們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當年曾經一起參加過考試,是同學!
萬曆年會試的時候,馬士英和阮大铖就在一起考試,並且二人年紀相仿,那是相當聊的來。
所以,你史可法算是個什麽東西,居然敢弄我朋友?
為了公,馬士英要當首輔,為了私,馬士英要為朋友阮大铖要個公道,在這種情況下,馬士英拿出了史可法之前痛罵自己的信件,那上麵還留著史可法罵朱由崧的筆跡呢。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史可法的鬥爭經驗那是相當不足,留下證據讓別人要挾,這就說明史可法真的不適合在朝廷中心混,如果是和平年代,估計朱由崧想幹掉史可法的心都有了,可現在不一樣,到處都在打仗。
人殺了,到時候誰來打仗,誰來給你賣命?
嗅到風頭不對的史可法,也順帶提出請求,自己要出去帶兵,朱由崧幹脆的答應了,史可法臨走之前還讓史可法擔任了兵部尚書。
順治二年,清軍來了揚州。
正在揚州的史可法向南京請求支援,馬士英不鳥他,自己想請人救揚州,可是又沒有人來,而清軍這一次帶隊的是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多鐸來的時候謹記著多爾袞的教訓,能詔安的就詔安,實在不能詔安的才殺。
而多鐸剛開始確實也是這麽幹的,就打算招降史可法,而被史可法多次拒絕之後,多鐸終於失去了耐心。
以前有人批判嶽飛,我想也會有人去批判史可法,覺得這種人不順應時局,我覺得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非常無恥的!
在那個年代,不去忠君報國,難不成要去信上帝或者選擇投降清軍才是好的出路嗎?
史可法,萬曆三十年生人。
崇禎元年中進士,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的老師名叫左光鬥,是東林黨的領袖人物之一,也是東林六君子之一,因為和魏忠賢發生了矛盾,魏忠賢決定解決掉東林黨,而領袖之一的左光鬥自然就是首當其衝!
天啟五年的時候,史可法花錢買通了獄卒在監獄裏麵見到了他的老師左光鬥,看到已經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左光鬥,史可法心疼的不行,眼淚也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可讓史可法沒有想到的是,左光鬥對於史可法的到來非常生氣,指責現在這個時候史可法不應該來這裏看望自己,而是應該用自己所學來拯救這個國家。
聽完這話的史可法悲痛異常,流著眼淚離開了監獄,告別了自己的恩師左光鬥。
從此,史可法的心裏就有了為國盡忠的想法,並且最後也確實如他所願!
總之,史可法是一個偉大的人。
崇禎十七年,朱由檢自殺的消息傳到了南京,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向北痛哭,用自己的頭不斷的撞擊著柱子,流出的血都已經落到了自己的腳上。
這一刻的史可法,是孤獨的人,大明亡了,自己這個大明的臣子連家都沒有了,孤獨之外還夾雜著後悔,他已經準備好了去北京勤王護駕的,可還沒等到他去北京,李自成已經帶著人攻破了北京城。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史可法在為崇禎發完喪之後,馬上就參與了新君的決策,在南京的朝堂之上,史可法堅決反對福王之子朱由崧繼承皇位,沒有成功!
史可法很是憤怒的寫了一封信給馬士英,在信中史可法將馬士英臭罵了一頓,順帶著還捎上了朱由崧。
而朱由崧繼位之後,開始尋找內閣班子成員,史可法成為被推舉的入閣成員之一,看到有人想推選阮大铖,史可法怒不可遏,當著眾人的麵怒斥阮大铖是謀逆犯。
其實,史可法這麽說阮大铖,那可真是有些委屈了阮大铖。
而史可法如此不給阮大铖麵子,其中的原因還是有必要同大家分享一下的。
阮大铖,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按照明朝論資排輩的習慣來說,這個阮大铖還算是史可法的前輩,史可法是崇禎年的進士,而阮大铖則是萬曆年的,中間還隔著兩個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明熹宗朱由校。
朱常洛命薄,當了幾個月皇帝就死了,朱由校則是當了整整七年的皇帝。
所以,史可法按照規矩得叫阮大铖一聲前輩,誰讓人家中進士比較早呢。
可是問題在於,阮大铖這個人之所以讓史可法如此惦記,還是因為阮大铖這個人太會來事了,前麵我們說過,史可法的老師左光鬥是東林黨領袖之一的左光鬥。
可是,如果要說起來阮大铖的老師,左光鬥也隻能佩服的五體投體。
因為阮大铖這個老師叫高攀龍,這個高攀龍可是東林黨的創始人之一。
左光鬥和高攀龍的私交也很不錯。
按理說,史可法和高攀龍關係這麽近的關係,兩個人又都是東林黨,應該是站在一個戰壕下才對,為什麽史可法會對阮大铖這麽排斥呢?
主要還是在於阮大铖這個人沒有堅持下去,中途退了東林黨,而導致阮大铖退出去的原因也很有意思。
天啟四年的時候,左光鬥通知阮大铖來京城補缺,因為左光鬥平時和自己老師高攀龍關係還不錯,阮大铖就真的來了,來了北京之後的阮大铖突然意識到了不對勁。
原來東林黨內部因為一些爭執起了內訌,左光鬥想讓阮大铖補這個官,而高攀龍卻認為自己這個學生阮大铖不行,就讓東林黨的另外一個比較猛的人來當這個官。
結果,阮大铖自然沒有當上這個官,就在這個時候,魏忠賢來了,魏忠賢不但用自己的權利讓阮大铖當上了這個官,並且還對阮大铖表示,以後有什麽困難可以來找我。
當時的阮大铖很是感激魏忠賢,可是自己一個進士出身的人,和一個死太監走這麽近,名聲傳出去實在是不好聽,就婉拒了魏忠賢的好意。
魏忠賢雖然勢力大,東林黨也不是好欺負的,眼瞅著自己學生非要當這個官,高攀龍一怒之下,就找人天天明裏暗裏的威脅阮大铖,最後被搞得沒有辦法的阮大铖隻好辭職迴了老家。
辭官的時候,阮大铖當即表示,老子以後和東林黨沒有任何關係了!
隨後,魏忠賢上台,開始了對東林黨的清洗,而阮大铖則投靠在了魏忠賢的手下,什麽自尊,臉之類的,全都不要了。
理清了這層關係之後,我們就明白為什麽史可法看不起阮大铖了,後來的事實則證明,這個看法非常準確,史可法死在了揚州,而阮大铖投降了清軍。
這麽一對比,讓人唏噓不已!
最終,史可法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入了內閣,阮大铖沒有入閣。
仇恨就算結下了。
可朝廷嘛,並不是一人獨大的,有出來幹事的,就有出來反對的,史可法對阮大铖這種態度,讓馬士英很是不爽。
馬士英決定站出來為阮大铖討個公道!
這件事,我查了一下之後,才知道為什麽馬士英要站出來為阮大铖討公道,因為他們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當年曾經一起參加過考試,是同學!
萬曆年會試的時候,馬士英和阮大铖就在一起考試,並且二人年紀相仿,那是相當聊的來。
所以,你史可法算是個什麽東西,居然敢弄我朋友?
為了公,馬士英要當首輔,為了私,馬士英要為朋友阮大铖要個公道,在這種情況下,馬士英拿出了史可法之前痛罵自己的信件,那上麵還留著史可法罵朱由崧的筆跡呢。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史可法的鬥爭經驗那是相當不足,留下證據讓別人要挾,這就說明史可法真的不適合在朝廷中心混,如果是和平年代,估計朱由崧想幹掉史可法的心都有了,可現在不一樣,到處都在打仗。
人殺了,到時候誰來打仗,誰來給你賣命?
嗅到風頭不對的史可法,也順帶提出請求,自己要出去帶兵,朱由崧幹脆的答應了,史可法臨走之前還讓史可法擔任了兵部尚書。
順治二年,清軍來了揚州。
正在揚州的史可法向南京請求支援,馬士英不鳥他,自己想請人救揚州,可是又沒有人來,而清軍這一次帶隊的是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多鐸來的時候謹記著多爾袞的教訓,能詔安的就詔安,實在不能詔安的才殺。
而多鐸剛開始確實也是這麽幹的,就打算招降史可法,而被史可法多次拒絕之後,多鐸終於失去了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