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揚州城牆之上的史可法看著外麵的清軍,又想起了自己老師左光鬥的話,現在就是自己為國家盡忠的時候了。
而馬士英之所以不救援史可法,這個原因之前我們說過,左良玉造反了!
馬士英認為,清軍來了最多割地賠款,而左良玉要是來了南京,那是來拿自己腦袋的。
對於兩者之間的重要性,馬士英還是分的清的。
有人向史可法提議可以出城和清軍一戰,被史可法拒絕,選擇了死守揚州。
清軍是十八日來的,二十五日的時候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想自殺,被手下攔住,最終被清軍俘虜,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史可法被清軍殺害。
而史可法不知道的是,他死之後,劉肇基率殘部四百人與清軍展開巷戰,最終殺敵上百人之後,戰死!
也許是揚州城的抵抗太過於堅決,也許是多鐸獸性大發,最終釀成了揚州十日這個慘案!
四月二十五日,清軍進入了揚州城,開始放起了大火,這場火連續燒了幾天,幾乎將整個揚州城的主體建築全部焚毀,揚州的部分居民由於害怕清軍,選擇了在家裏自殺,而有的人躲起來之後,被清軍找到然後全部殺死。
而讓揚州城的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還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失去人性的清軍開始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二十五日進城之後,清軍就開始了屠城,這場屠殺從二十五日開始一直到五月初才結束,而在屠城之後,清軍將殺死的所有人的屍體堆積成山,全部焚燒!
關於這個過程,非常殘忍,我每次看得時候心裏都特別揪得慌,之所以沒有寫出來,一是覺得可能過不了審核,二是真的寫不下去,有些痛苦真的不能夠用文字來形容。
最讓人氣憤的是,清軍在幹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有漢人的向導帶路。
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這一次清軍在揚州一共屠殺了八十萬人,後世的學者考證之後認為真實的死亡人數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
不過,這也足夠震撼了我的心!
我們看到的隻是數字,而寫這本書的作者是經曆過揚州十日的當事人,我不知道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多麽難受,做為一個讀書人,他盡力了!
最不要臉的是,多鐸在事後給清朝發了這麽一封奏折,大言不慚的說
“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
什麽叫無恥,這就是無恥,能把如此不要臉的行為說得冠冕堂皇。
而多鐸之所以這麽做的原因,可能也是想給多爾袞一些顏色看一看。
因為這件事情的影響太大了,不光在當時,甚至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革命黨還拿這件事情來說事。
而多爾袞的政策基本是和皇太極一樣的,不喜歡濫殺無辜,而對於自己這個弟弟,多鐸認為多爾袞還真沒辦法拿自己怎麽樣。
有個秘史的電視劇,裏麵的多爾袞和多鐸關係特別好,其實這哥倆從頭到尾的關係也就那樣,多爾袞和多鐸關係好,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多爾袞對多鐸還是拉攏為多,隻不過進了關之後,這兩兄弟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其實早在進關之前,多爾袞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順治剛在沈陽登基沒多久,多鐸就看上了範文程的老婆,由於範文程資格太老,從努爾哈赤時期就投奔了滿清,並且這人還非常有才華,多爾袞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馬上處理了多鐸。
這件事情聽起來和野史的故事差不多,但是確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就記錄在世祖實錄裏麵,而最讓人看起來細思極恐的就是後麵的一句話。
“和碩肅親王豪格,坐知其事不發,罰銀三千兩!”
看到了吧?多鐸幹這種事情居然不和自己的大哥多爾袞商量,反而事先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自己的侄子豪格,而豪格則是之前剛剛和多爾袞爭奪過繼承人。
多爾袞也是沒辦法處理多鐸,畢竟這個事情太棘手,而且範文程的年齡比多鐸大了將近二十歲,多鐸是真的喜歡老的?我看未必!
由於當時的多爾袞正忙著如何進關,也就沒把這件事情當成個事情,可多鐸接下來的操作,讓多爾袞非常憤怒。
誰都知道多爾袞和豪格的關係不好,而多鐸卻總是喜歡找豪格這位大侄子玩,兩個人甚至有一天出去放鷹,天快黑了才迴家。
而在後來別人舉報多鐸的時候,還曾經說過多鐸當初曾經對豪格說過,自己很後悔沒有支持他當這個皇帝!
由此可見,多鐸和多爾袞的關係是真的非常一般了。
而揚州十日屠城事件的發生又加上事後多鐸給皇帝(多爾袞當家)的奏折來看,多鐸是真的對大權獨攬的多爾袞非常不滿意。
而多爾袞也隻能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還變相的誇讚多鐸做的對。
從這一點上來看,多爾袞的政治水平就不如皇太極,如果皇太極活著,這種影響力如此之大,並且非常讓明朝老百姓有怨氣的事件絕對不會發生。
而揚州十日之前和之後還分別發生過兩件事情。
第一,朱由崧曾經讓人在戰前告訴史可法,直接投降清軍,史可法沒有同意。
第二,多鐸居然是一個信佛的人,揚州十日殺了幾乎所有人,就是沒有殺揚州城裏的和尚。
有意思,真有意思!
皇帝讓大臣投降,大臣選擇了以死報國!
信佛的多鐸,殺了幾十萬的揚州軍民!
這真是活見鬼了,關於這兩件事情,我是真的不知道用什麽語言來形容了。
而馬士英之所以不救援史可法,這個原因之前我們說過,左良玉造反了!
馬士英認為,清軍來了最多割地賠款,而左良玉要是來了南京,那是來拿自己腦袋的。
對於兩者之間的重要性,馬士英還是分的清的。
有人向史可法提議可以出城和清軍一戰,被史可法拒絕,選擇了死守揚州。
清軍是十八日來的,二十五日的時候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想自殺,被手下攔住,最終被清軍俘虜,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史可法被清軍殺害。
而史可法不知道的是,他死之後,劉肇基率殘部四百人與清軍展開巷戰,最終殺敵上百人之後,戰死!
也許是揚州城的抵抗太過於堅決,也許是多鐸獸性大發,最終釀成了揚州十日這個慘案!
四月二十五日,清軍進入了揚州城,開始放起了大火,這場火連續燒了幾天,幾乎將整個揚州城的主體建築全部焚毀,揚州的部分居民由於害怕清軍,選擇了在家裏自殺,而有的人躲起來之後,被清軍找到然後全部殺死。
而讓揚州城的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還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失去人性的清軍開始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二十五日進城之後,清軍就開始了屠城,這場屠殺從二十五日開始一直到五月初才結束,而在屠城之後,清軍將殺死的所有人的屍體堆積成山,全部焚燒!
關於這個過程,非常殘忍,我每次看得時候心裏都特別揪得慌,之所以沒有寫出來,一是覺得可能過不了審核,二是真的寫不下去,有些痛苦真的不能夠用文字來形容。
最讓人氣憤的是,清軍在幹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有漢人的向導帶路。
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這一次清軍在揚州一共屠殺了八十萬人,後世的學者考證之後認為真實的死亡人數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
不過,這也足夠震撼了我的心!
我們看到的隻是數字,而寫這本書的作者是經曆過揚州十日的當事人,我不知道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多麽難受,做為一個讀書人,他盡力了!
最不要臉的是,多鐸在事後給清朝發了這麽一封奏折,大言不慚的說
“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
什麽叫無恥,這就是無恥,能把如此不要臉的行為說得冠冕堂皇。
而多鐸之所以這麽做的原因,可能也是想給多爾袞一些顏色看一看。
因為這件事情的影響太大了,不光在當時,甚至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革命黨還拿這件事情來說事。
而多爾袞的政策基本是和皇太極一樣的,不喜歡濫殺無辜,而對於自己這個弟弟,多鐸認為多爾袞還真沒辦法拿自己怎麽樣。
有個秘史的電視劇,裏麵的多爾袞和多鐸關係特別好,其實這哥倆從頭到尾的關係也就那樣,多爾袞和多鐸關係好,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多爾袞對多鐸還是拉攏為多,隻不過進了關之後,這兩兄弟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其實早在進關之前,多爾袞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順治剛在沈陽登基沒多久,多鐸就看上了範文程的老婆,由於範文程資格太老,從努爾哈赤時期就投奔了滿清,並且這人還非常有才華,多爾袞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馬上處理了多鐸。
這件事情聽起來和野史的故事差不多,但是確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就記錄在世祖實錄裏麵,而最讓人看起來細思極恐的就是後麵的一句話。
“和碩肅親王豪格,坐知其事不發,罰銀三千兩!”
看到了吧?多鐸幹這種事情居然不和自己的大哥多爾袞商量,反而事先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自己的侄子豪格,而豪格則是之前剛剛和多爾袞爭奪過繼承人。
多爾袞也是沒辦法處理多鐸,畢竟這個事情太棘手,而且範文程的年齡比多鐸大了將近二十歲,多鐸是真的喜歡老的?我看未必!
由於當時的多爾袞正忙著如何進關,也就沒把這件事情當成個事情,可多鐸接下來的操作,讓多爾袞非常憤怒。
誰都知道多爾袞和豪格的關係不好,而多鐸卻總是喜歡找豪格這位大侄子玩,兩個人甚至有一天出去放鷹,天快黑了才迴家。
而在後來別人舉報多鐸的時候,還曾經說過多鐸當初曾經對豪格說過,自己很後悔沒有支持他當這個皇帝!
由此可見,多鐸和多爾袞的關係是真的非常一般了。
而揚州十日屠城事件的發生又加上事後多鐸給皇帝(多爾袞當家)的奏折來看,多鐸是真的對大權獨攬的多爾袞非常不滿意。
而多爾袞也隻能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還變相的誇讚多鐸做的對。
從這一點上來看,多爾袞的政治水平就不如皇太極,如果皇太極活著,這種影響力如此之大,並且非常讓明朝老百姓有怨氣的事件絕對不會發生。
而揚州十日之前和之後還分別發生過兩件事情。
第一,朱由崧曾經讓人在戰前告訴史可法,直接投降清軍,史可法沒有同意。
第二,多鐸居然是一個信佛的人,揚州十日殺了幾乎所有人,就是沒有殺揚州城裏的和尚。
有意思,真有意思!
皇帝讓大臣投降,大臣選擇了以死報國!
信佛的多鐸,殺了幾十萬的揚州軍民!
這真是活見鬼了,關於這兩件事情,我是真的不知道用什麽語言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