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豪格的死,讓順治失去了親情,孝莊的下嫁讓順治失去了臉麵,那麽最關鍵的則是權力的丟失,讓順治和多爾袞之間起了矛盾。
什麽鬥爭都是假的,隻有權力鬥爭是真的。
古往今來,所有的政治鬥爭,根本目地從來不在於殺死一個人,也不在於消滅一個團體,僅僅隻是為了權力罷了。
多爾袞最後會被順治鞭屍,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權力鬥爭,其實每次我看這一節的時候,總會不經意想到明朝時期的張居正和萬曆皇帝。
這兩隊的經曆實在是太像了!
萬曆十歲當皇帝,順治六歲當皇帝,都是幼年當天子,朝政被權臣把持。
張居正是首席活太師,為明朝兩百多年唯一的一個活太師,而多爾袞更猛,直接成為了皇父攝政王,這兩個人都是權臣。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很痛苦,接著就開始抄了張居正的家,張居正長子被逼自盡,自己也差點被鞭屍。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很痛苦,接著就開始抄了多爾袞的家,將多爾袞從地下挖了出來,直接鞭屍!
這一幕,何其相似!
封建王朝,總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古代帝王宣傳君權天授,皇帝的權利是上天給的,而皇帝本人則是天選之子,而相權的權利就不是上天給的,而是皇帝給的,按照這種邏輯來說,當丞相的人應該完全聽命於皇帝才對。
這種想法肯定是沒有錯的,但是真正到了實施起來的時候,這個看著沒有任何錯誤的想法就成為了有問題的想法。
丞相是什麽?那是古代除了皇帝之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可謂是位高權重,而丞相的作用在於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真正做起來的時候,皇帝才發現,丞相又不能完全聽自己的話,必須將一部分權力給予丞相。
到這裏,兩者之間的根本矛盾就產生了。
如果你是皇帝,任何事情都需要你親自做決定,這個時候你會累死(除了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也撐不住),你就會想到尋找一個人來幫助你處理一些政務,這個幫你處理政務的大臣就是丞相,然後你給了丞相一部分獨立權和自主權。
看起來,很正常,而不正常的事情馬上就體現出來了,由於丞相手中有了權力,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百官之首,官員要想晉升,必須得到丞相首肯,才能被推舉給皇帝,要想被丞相推舉,必須和丞相搞好關係。
然後第二個矛盾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當你是丞相的時候,拿著推舉官員的名單給皇帝看,皇帝不同意你推舉的名單,一次兩次還行,長久下去,你就會有意見了。
而對於皇帝來說,稍微有點常識的皇帝都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丞相的權利過大,而丞相也很委屈,自然也不願意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權利一點一點的變小。
而兩者有矛盾的同時,還存在於相互依靠的作用,皇帝給予丞相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而丞相則必須協助皇帝來處理國家大事。
雙方勢力平衡的情況下,一切安好!
如果雙方勢力不均衡,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對於皇帝來說,丞相的權力過大,就會威脅皇權。
而一般丟掉皇位的皇帝,大多數結局隻有死路一條。
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因為丞相能夠製約皇權,當皇帝下命令的時候,如果丞相不同意,就會讓執行命令的人,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出於這種原因,曆朝曆代才出現了各種特務機構和宦官集團。
特務機構和宦官集團對於皇帝的命令是無條件服從的,而宦官集團由於從小缺少了一部分人體零部件,基本都是比較變態的,這些人大都陪著皇帝長大,對於皇帝的話,從來都是無條件的支持。
任何皇帝都不會不喜歡這樣聽話的太監,由於這些太監和特務機構出身都不好,所以以丞相為首的文官集團大都看不起這些人。
就像一部偵探類的電視劇裏麵,一個宰相發現一個縣令居然加入了特務組織,震驚之餘又非常生氣,而被發現自己身份的縣令也是相當尷尬,自己是進士出身,當了特務,這件事情要是傳出去,基本上前途就完了。
一般情況下,相權壓製皇權的時候,皇帝要不就是年齡小,要不就是廢物一個,代表人物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張居正和萬曆,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劉禪。
這種還算是好的,皇帝不當家,大臣自己當皇帝,名義上還是替皇帝家在打工,而另外一種,當皇帝的就沒有那麽好命了,其中的代表是司馬懿家族。
司馬懿在的時候,基本算是權傾朝野,皇帝不當家,都是他說了算。
司馬懿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司馬昭在的時候居然發生了當街殺死皇帝的事情,基本上也算是顛覆了人的三觀。
一般情況下,殺皇帝這種事情都是偷偷摸摸的殺,一杯毒酒,三尺白綾之類的。
而司馬家做的這件事情太沒有水平,被罵了上千年,更是給後人造成了一個後果,原來拳頭硬就可以當皇帝!
而多爾袞就是第一種的佼佼者,自己雖然不是皇帝,卻幹著皇帝的活,下麵人誰不聽話不聽話就整誰。
這樣一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自然而然就隨著順治年齡的增長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這種高度則隨著多爾袞的死亡徹底爆發了出來。
什麽鬥爭都是假的,隻有權力鬥爭是真的。
古往今來,所有的政治鬥爭,根本目地從來不在於殺死一個人,也不在於消滅一個團體,僅僅隻是為了權力罷了。
多爾袞最後會被順治鞭屍,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權力鬥爭,其實每次我看這一節的時候,總會不經意想到明朝時期的張居正和萬曆皇帝。
這兩隊的經曆實在是太像了!
萬曆十歲當皇帝,順治六歲當皇帝,都是幼年當天子,朝政被權臣把持。
張居正是首席活太師,為明朝兩百多年唯一的一個活太師,而多爾袞更猛,直接成為了皇父攝政王,這兩個人都是權臣。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很痛苦,接著就開始抄了張居正的家,張居正長子被逼自盡,自己也差點被鞭屍。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很痛苦,接著就開始抄了多爾袞的家,將多爾袞從地下挖了出來,直接鞭屍!
這一幕,何其相似!
封建王朝,總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古代帝王宣傳君權天授,皇帝的權利是上天給的,而皇帝本人則是天選之子,而相權的權利就不是上天給的,而是皇帝給的,按照這種邏輯來說,當丞相的人應該完全聽命於皇帝才對。
這種想法肯定是沒有錯的,但是真正到了實施起來的時候,這個看著沒有任何錯誤的想法就成為了有問題的想法。
丞相是什麽?那是古代除了皇帝之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可謂是位高權重,而丞相的作用在於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真正做起來的時候,皇帝才發現,丞相又不能完全聽自己的話,必須將一部分權力給予丞相。
到這裏,兩者之間的根本矛盾就產生了。
如果你是皇帝,任何事情都需要你親自做決定,這個時候你會累死(除了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也撐不住),你就會想到尋找一個人來幫助你處理一些政務,這個幫你處理政務的大臣就是丞相,然後你給了丞相一部分獨立權和自主權。
看起來,很正常,而不正常的事情馬上就體現出來了,由於丞相手中有了權力,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百官之首,官員要想晉升,必須得到丞相首肯,才能被推舉給皇帝,要想被丞相推舉,必須和丞相搞好關係。
然後第二個矛盾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當你是丞相的時候,拿著推舉官員的名單給皇帝看,皇帝不同意你推舉的名單,一次兩次還行,長久下去,你就會有意見了。
而對於皇帝來說,稍微有點常識的皇帝都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丞相的權利過大,而丞相也很委屈,自然也不願意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權利一點一點的變小。
而兩者有矛盾的同時,還存在於相互依靠的作用,皇帝給予丞相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而丞相則必須協助皇帝來處理國家大事。
雙方勢力平衡的情況下,一切安好!
如果雙方勢力不均衡,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對於皇帝來說,丞相的權力過大,就會威脅皇權。
而一般丟掉皇位的皇帝,大多數結局隻有死路一條。
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因為丞相能夠製約皇權,當皇帝下命令的時候,如果丞相不同意,就會讓執行命令的人,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出於這種原因,曆朝曆代才出現了各種特務機構和宦官集團。
特務機構和宦官集團對於皇帝的命令是無條件服從的,而宦官集團由於從小缺少了一部分人體零部件,基本都是比較變態的,這些人大都陪著皇帝長大,對於皇帝的話,從來都是無條件的支持。
任何皇帝都不會不喜歡這樣聽話的太監,由於這些太監和特務機構出身都不好,所以以丞相為首的文官集團大都看不起這些人。
就像一部偵探類的電視劇裏麵,一個宰相發現一個縣令居然加入了特務組織,震驚之餘又非常生氣,而被發現自己身份的縣令也是相當尷尬,自己是進士出身,當了特務,這件事情要是傳出去,基本上前途就完了。
一般情況下,相權壓製皇權的時候,皇帝要不就是年齡小,要不就是廢物一個,代表人物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張居正和萬曆,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劉禪。
這種還算是好的,皇帝不當家,大臣自己當皇帝,名義上還是替皇帝家在打工,而另外一種,當皇帝的就沒有那麽好命了,其中的代表是司馬懿家族。
司馬懿在的時候,基本算是權傾朝野,皇帝不當家,都是他說了算。
司馬懿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司馬昭在的時候居然發生了當街殺死皇帝的事情,基本上也算是顛覆了人的三觀。
一般情況下,殺皇帝這種事情都是偷偷摸摸的殺,一杯毒酒,三尺白綾之類的。
而司馬家做的這件事情太沒有水平,被罵了上千年,更是給後人造成了一個後果,原來拳頭硬就可以當皇帝!
而多爾袞就是第一種的佼佼者,自己雖然不是皇帝,卻幹著皇帝的活,下麵人誰不聽話不聽話就整誰。
這樣一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自然而然就隨著順治年齡的增長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這種高度則隨著多爾袞的死亡徹底爆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