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很高興,認為得到一個朋友肯定要比得到一個敵人要好得多。
鄭經也很高興,福建這個地方,多少年了都沒有迴來看看。
福建是鄭經的老家,鄭氏家族在福建勢力很大。
雙方約定,耿精忠攻打浙江,鄭經派人從福建登陸,兩家人一起幹清軍,計劃是這樣計劃的,可等到真正實施起來,耿精忠才發現鄭經真是一個王八蛋。
原來,鄭經派人從台灣出兵,打算從福建登陸,路過金門又看到了廈門,一下子讓鄭經感慨起來了,這些地方原來可都是鄭家的地盤啊!
這麽一感慨,又看到自己手底下還有兵馬,那就索性幹它一票。
就這麽著,鄭經趁著耿精忠去浙江的時候,順帶著手將這些地方全部給占領了,耿精忠聽說之後當時就懵了,敢情還有人敢這麽幹?
隻不過,耿精忠自己沒有能力幹鄭經,就打算找一個幫手來幹鄭經,經過思考之後,耿精忠投降了清軍。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耿精忠的腦子是不是有點小問題,你原本就是清朝的人,跟著吳三桂反叛,又因為一些地盤被鄭經占領了就要投降清軍,即便打敗了清軍,這些地盤還能重新迴到你手上?
所以說耿精忠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兩千!
清軍也樂了,想不到還有這麽傻乎乎的人,就連清軍的將領估計都想不明白,這麽蠢的人是怎麽繼承王位的?
就這樣,耿精忠當了清軍的向導開始收拾起來了鄭經,鄭經自然水平不行,一路敗退,最後退到了台灣。
迴到台灣的鄭經估計也是氣不過,沒多久就去世了。
總體來說,鄭經這輩子除了出身不行,辦事不行,能力不行外,至少沒有當漢奸,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隻不過,鄭經這個人堅持的原則卻是想將台灣從清朝的版圖上麵割讓出去,像朝鮮那樣對清朝稱臣,不上岸,不剃發!
這一點,康熙自然是不會答應的。
眼看著耿精忠投降了清軍,當了帶路黨,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選擇了投降清軍。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
這個人很有意思,從小就被自己父親尚可喜送到北京當了人質,卻在康熙十年成功迴到了廣東,也不知道是尚可喜年紀大了想兒子了,還是清朝想開了。
尚可喜為了補償這個兒子,就讓尚之信繼承王位,可是父子見麵之後,尚可喜才發現這個兒子渾身臭毛病,不但喜歡喝酒,喝酒之後還喜歡鬧事,並且對自己也很不尊敬。
這一切都讓尚可喜很不喜歡。
尚之信是康熙十年迴廣東的,當時尚可喜給康熙的奏折是想讓尚之信迴廣東繼承王位的,結果到了康熙十三年的時候,尚可喜又給康熙上了一個折子,大意就是自己認為尚之信當不了王爺,還是讓他弟弟尚之孝當吧!
不得不說,尚可喜的眼光非常老辣!
隻不過,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尚之孝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害怕的不行,硬是不敢接這個王位,最後隻能又落到了尚之信的手上了。
康熙十二年的時候,吳三桂造反,當時的尚可喜就看到了不對勁,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有點想當反骨仔的意思,就想廢了尚之信,結果沒有成功。
而叛軍的勢力卻越來越大,尚可喜也因為年紀太大,實在是反應不過來,自己的病情也越來越重了,而尚可喜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之前尚可喜曾經想要廢了尚之信的繼承人位置。
吳三桂來了之後,尚之信果然就真的當了反骨仔,直接來了一個兵變,把尚可喜的府邸都給封了!
當時的尚可喜聽到這件事情之後,當時就嚇傻了,正在床上養病的他,直接找了一根繩子把自己掛上去就準備自殺了,所幸發現的及時被人給救了迴來。
不久之後,尚可喜就病死了!
其實,我們看尚可喜的一生,這哥們雖然當了早期的漢奸,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要怪還得怪袁崇煥,他要不殺毛文龍,壓根就沒有後麵的事情。
所以,尚可喜我個人認為,這個人雖然辦事的品行不怎麽樣,光在廣東撈錢了,可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說到忠義,那絕對沒什麽大問題,至少是對得起清朝的。
反觀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那是真的沒什麽出息,我查了一下資料,尚之信背叛清軍的時間是在康熙十五年的二月份,而尚之信投降清軍的時間居然是在同一年的十二月份。
反叛和投降之間的距離居然隻有十個月,也是讓人大跌眼鏡!
所以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不過就是一個名號,叫出來好聽罷了,尚之信和耿精忠加起來鬧騰的時間都不如吳三桂,說是三藩之亂,其實鬧騰最大,時間最長的還得是吳三桂。
這也是為什麽都說,年輕人靠不住的緣故,因為真的不成熟,也沒有經曆過很多事情,在閱曆和辦事方麵都差些火候。
事情到了這裏,三藩已經平定了兩個,就差吳三桂了。
局麵到了這一步,按理說事情應該好辦的多了,但是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即便已經到了這一步,三大藩王已經剩下了吳三桂一個,卻依舊沒辦法奈何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嶽州之戰!
康熙十三年,清軍水軍和步兵一起出動進攻嶽州,沒有打下來,又調來了援軍繼續打,還是沒有打下來。
最後更是將安親王嶽樂都派過來了,卻還是沒有打下來。
這個時候,雙方已經僵持住了。
一直僵持到了康熙十七年的時候,嶽州周邊都駐紮著清軍,叛軍才算退出了嶽州。
請大家注意,我說的是叛軍退出了嶽州,請注意這個退,是吳三桂的人主動退了出來,而不是清軍打下來的。
雙方僵持了五年之久,清軍始終沒有拿下來嶽州,可見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已經下滑到了一個什麽樣的地步。
鄭經也很高興,福建這個地方,多少年了都沒有迴來看看。
福建是鄭經的老家,鄭氏家族在福建勢力很大。
雙方約定,耿精忠攻打浙江,鄭經派人從福建登陸,兩家人一起幹清軍,計劃是這樣計劃的,可等到真正實施起來,耿精忠才發現鄭經真是一個王八蛋。
原來,鄭經派人從台灣出兵,打算從福建登陸,路過金門又看到了廈門,一下子讓鄭經感慨起來了,這些地方原來可都是鄭家的地盤啊!
這麽一感慨,又看到自己手底下還有兵馬,那就索性幹它一票。
就這麽著,鄭經趁著耿精忠去浙江的時候,順帶著手將這些地方全部給占領了,耿精忠聽說之後當時就懵了,敢情還有人敢這麽幹?
隻不過,耿精忠自己沒有能力幹鄭經,就打算找一個幫手來幹鄭經,經過思考之後,耿精忠投降了清軍。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耿精忠的腦子是不是有點小問題,你原本就是清朝的人,跟著吳三桂反叛,又因為一些地盤被鄭經占領了就要投降清軍,即便打敗了清軍,這些地盤還能重新迴到你手上?
所以說耿精忠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兩千!
清軍也樂了,想不到還有這麽傻乎乎的人,就連清軍的將領估計都想不明白,這麽蠢的人是怎麽繼承王位的?
就這樣,耿精忠當了清軍的向導開始收拾起來了鄭經,鄭經自然水平不行,一路敗退,最後退到了台灣。
迴到台灣的鄭經估計也是氣不過,沒多久就去世了。
總體來說,鄭經這輩子除了出身不行,辦事不行,能力不行外,至少沒有當漢奸,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隻不過,鄭經這個人堅持的原則卻是想將台灣從清朝的版圖上麵割讓出去,像朝鮮那樣對清朝稱臣,不上岸,不剃發!
這一點,康熙自然是不會答應的。
眼看著耿精忠投降了清軍,當了帶路黨,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選擇了投降清軍。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
這個人很有意思,從小就被自己父親尚可喜送到北京當了人質,卻在康熙十年成功迴到了廣東,也不知道是尚可喜年紀大了想兒子了,還是清朝想開了。
尚可喜為了補償這個兒子,就讓尚之信繼承王位,可是父子見麵之後,尚可喜才發現這個兒子渾身臭毛病,不但喜歡喝酒,喝酒之後還喜歡鬧事,並且對自己也很不尊敬。
這一切都讓尚可喜很不喜歡。
尚之信是康熙十年迴廣東的,當時尚可喜給康熙的奏折是想讓尚之信迴廣東繼承王位的,結果到了康熙十三年的時候,尚可喜又給康熙上了一個折子,大意就是自己認為尚之信當不了王爺,還是讓他弟弟尚之孝當吧!
不得不說,尚可喜的眼光非常老辣!
隻不過,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尚之孝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害怕的不行,硬是不敢接這個王位,最後隻能又落到了尚之信的手上了。
康熙十二年的時候,吳三桂造反,當時的尚可喜就看到了不對勁,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有點想當反骨仔的意思,就想廢了尚之信,結果沒有成功。
而叛軍的勢力卻越來越大,尚可喜也因為年紀太大,實在是反應不過來,自己的病情也越來越重了,而尚可喜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之前尚可喜曾經想要廢了尚之信的繼承人位置。
吳三桂來了之後,尚之信果然就真的當了反骨仔,直接來了一個兵變,把尚可喜的府邸都給封了!
當時的尚可喜聽到這件事情之後,當時就嚇傻了,正在床上養病的他,直接找了一根繩子把自己掛上去就準備自殺了,所幸發現的及時被人給救了迴來。
不久之後,尚可喜就病死了!
其實,我們看尚可喜的一生,這哥們雖然當了早期的漢奸,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要怪還得怪袁崇煥,他要不殺毛文龍,壓根就沒有後麵的事情。
所以,尚可喜我個人認為,這個人雖然辦事的品行不怎麽樣,光在廣東撈錢了,可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說到忠義,那絕對沒什麽大問題,至少是對得起清朝的。
反觀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那是真的沒什麽出息,我查了一下資料,尚之信背叛清軍的時間是在康熙十五年的二月份,而尚之信投降清軍的時間居然是在同一年的十二月份。
反叛和投降之間的距離居然隻有十個月,也是讓人大跌眼鏡!
所以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不過就是一個名號,叫出來好聽罷了,尚之信和耿精忠加起來鬧騰的時間都不如吳三桂,說是三藩之亂,其實鬧騰最大,時間最長的還得是吳三桂。
這也是為什麽都說,年輕人靠不住的緣故,因為真的不成熟,也沒有經曆過很多事情,在閱曆和辦事方麵都差些火候。
事情到了這裏,三藩已經平定了兩個,就差吳三桂了。
局麵到了這一步,按理說事情應該好辦的多了,但是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即便已經到了這一步,三大藩王已經剩下了吳三桂一個,卻依舊沒辦法奈何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嶽州之戰!
康熙十三年,清軍水軍和步兵一起出動進攻嶽州,沒有打下來,又調來了援軍繼續打,還是沒有打下來。
最後更是將安親王嶽樂都派過來了,卻還是沒有打下來。
這個時候,雙方已經僵持住了。
一直僵持到了康熙十七年的時候,嶽州周邊都駐紮著清軍,叛軍才算退出了嶽州。
請大家注意,我說的是叛軍退出了嶽州,請注意這個退,是吳三桂的人主動退了出來,而不是清軍打下來的。
雙方僵持了五年之久,清軍始終沒有拿下來嶽州,可見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已經下滑到了一個什麽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