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三江口、燒船去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眾人相繼傳閱情報,看完之後,有的緊張、有的驚愕、有的唏噓,然而,也產生了一個統一認識——
韓通這人,太能打了!
禹萬誠自愧不如地說:“以雄州殘破之城,拒敵數萬之眾,孤立無援、補給不及,非常人可為也!”
願不願意守城,是態度問題。守不守得住,就是能力問題了。
平心而論,古代的多數將領是有些氣節的,可真正能夠在絕境之中、支撐下來的,那就是寥寥可數了。
劉政諮說道:“劉乃金(江陰軍指揮使)雖沒有寫明求援,可字字句句,都是求援。哼,算盤打得真好。”
金成禮對前因後果,毫不了解,也不敢多說,隻附和道:“吳越新增援軍倒是不少。”
本是無心的一句話,豈料,李煜、劉政諮、徐鉉三人紛紛側目,搞得金成禮以為自己說錯話了。
其實,吳越再度增兵兩萬的舉動,就是李煜寫給錢俶那封信的“蝴蝶效應”,他自然知道,隻不過——
“金將軍,吳越增兵的動靜,常州方麵也知道?”
“正是,吳越將領胡琛率部前往真州駐防,特意在江陰口岸停了一下,頗有……炫耀之嫌疑。”
原來如此。
李煜看了一眼金成禮,實在是喜歡不起來,突然靈機一動。
“如金將軍所言,長江天塹,四方共有,不可不防。江陰雖不需要增援,但沿途江上,倒是有些戰船,需要清理一下。”
劉政諮瞬間就明白了,皇帝,太損了,也太狠了!
“金將軍”
“臣在!”
“朕令你領兵一千,前往江陰,沿江而上,去執行一個‘小任務’,如何?”
“陛下吩咐!”
“調集艨艟、小艇,有多少就調多少,多帶桐油、鬆油等易燃之物,前往三江口燒船!”
長江之上,名字叫做“三江口”的有好幾處,李煜所說的三江口,位於長江、小夾江、淮河入江口的匯合之處,再具體一點,就是揚中市的北岸。
不過,此時(公元961年)還沒有“揚中市”,隻有三江衝積的幾個小沙丘罷了。
孫承佑、潘審燔、胡琛三人的一部分軍隊,是走水路前往揚州的,此外,大量物資的運輸,也依賴水路,由於再向前就是南唐的潤州(鎮江),因此,上百艘大型戰船隻能停靠在三江口。
金成禮一聽,瞬間高興起來,這是立功機會啊!
戰船一燒,吳越軍隊就得困死在北岸,眼睜睜地看著唐軍統一江南!
“末將遵旨!”
李煜擺擺手,打發走了金成禮,又與眾人交代幾句,禹萬誠、張佖也各司其職去了。
徐鉉心思縝密、執著認真,但凡做一件事,就是做一件事。
在得知皇帝事先在常州安排好了“實驗室”(常州府學院內)之後,徐鉉不敢怠慢,連夜就要去研究新型炸藥引信,可在臨出發之前,他又折返迴來。
“陛下,恕臣多言,禦駕親臨常州之後,滯留非一日,金陵那邊的事務……是否要專門派人盯著?”
“徐卿,你是擔心金陵城防?還是擔心朝堂穩定?”
“二者兼有之。”
李煜微微一笑,說道:“放心,金陵防禦守備方麵有趙仁澤、王奇峰、秦泰等人,朝廷主持方麵有韓熙載、殷崇義、盧儔等人,不會有問題。”
“臣聞聽,越王(李從信)並未離開金陵,而且……陛下又調遣昭平郡公(李從慶)統領丹陽駐軍?”
“不錯,從慶現為神武軍都指揮副使,朕冊封他為左監門衛將軍。”
徐鉉微微冒汗,生怕自己多說一句,落得個“間親”的罪名,可不說,又憋得難受。
“陛下,可記得,可記得……”
李煜接過來話:“徐卿是想說,‘可記得洪州順化門之故耳’,對嗎?”
徐鉉不語,點頭承認。
“唉,從信、從慶二人,與從善不同,不必擔心,朕安排妥當了。”
“既如此,臣告退了。”
李煜微笑,示意徐鉉離開,身影消失之後,眼神變得淩厲一些。
“劉卿,朕對兄弟們,是否太過於苛刻了?”
劉政諮毫不遲疑:“陛下宅心仁厚,待人和善,何來苛刻一說?”
“這裏又沒外人,你又不是徐鉉,不必掖著藏著!”
徐鉉是大才子,政治頭腦嘛……一般,劉政諮對於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看得是很透徹的。
“陛下,鼎臣是一片赤誠,唯恐禍起蕭牆、金陵有失,以臣來看,陛下的安排沒有任何問題。”
“哦?如此篤定?”
“總覽皇室中人,其才能心胸,至多,能為治世之臣,絕不及陛下的萬分之一。”
“你呀——”
李煜被戴了一頂高帽子,也不好再追問劉政諮,隻是說道:“朕許諾從慶,差事辦得好了,榮升他為福王,至於從信,老成練達、才智平庸,絕不會、也不敢有僭越之舉。”
“陛下聖明。不過,榮升昭平郡公為福王,莫非將來,要將封地劃分在福州?”
“朕有此意。”說到這裏,李煜莫名傷感:“先帝縱有十餘子,到如今,朕也隻剩下四個兄弟了,不比錢氏一族興旺。”
劉政諮暗道僥幸,看來,以後絕對不能再提及“皇帝兄弟如何”的話題了。
“既如此,陛下更應該多納妃子,為皇室開枝散葉才對。”
“咳咳……朕自然知道。不過,子嗣過多,也是麻煩,正所謂物極必反,你看吳越便是如此。”
劉政諮思忖一下,點頭。
吳越的現在的局勢,基本屬於“一國養著一家”,比起漢朝劉邦子孫體係,或者後世大明朱家子孫體係,絲毫不弱。
關於“五代·吳越國”的曆史研究課題中,有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吳越好就好在投降了。”
結論是,如果不是投降宋朝,吳越國早晚也會分崩離析,因為“王國-藩鎮”的政治體係,在封建時代是極不穩定的,各路藩王相當於錢氏一族的支脈,以杭州為中心的嫡係,構成了吳越國權力的主幹。
正所謂“滋養過盛,必出強藩”,在公元960年的時候,錢元璙、錢文奉父子為代表的“支脈”,就已經統治了蘇州地區六十年,其他方麵呢?
就以錢俶為參照,他有親兄弟十四個,有三十三個叔伯,堂兄弟姐妹四百多人,加上妻妾、外戚等,至少上千人;錢俶本人也很能生,他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兒,妻妾、兒媳、駙馬等又是一大堆。
顯而易見,凡是與“錢氏王族”沾點邊的人,就絕不會是平民百姓,最次的,也得在朝廷中掛個虛職,是要領俸祿、吃財政的。
關鍵,錢氏對於本家宗族,也確實很好,舍得花錢投入,譬如在教育方麵。
吳越那麽大點地方,“一國養著一家”是支撐不了多久的,所以,“納土歸宋”這件事,還真不好說是誰賺了、誰賠了。
君臣唏噓一陣,劉政諮見天色不早了,準備離開。
“劉卿,等下,我聽說內侍局派了兩名小太監跟隨?”
劉政諮一怔。
韓通這人,太能打了!
禹萬誠自愧不如地說:“以雄州殘破之城,拒敵數萬之眾,孤立無援、補給不及,非常人可為也!”
願不願意守城,是態度問題。守不守得住,就是能力問題了。
平心而論,古代的多數將領是有些氣節的,可真正能夠在絕境之中、支撐下來的,那就是寥寥可數了。
劉政諮說道:“劉乃金(江陰軍指揮使)雖沒有寫明求援,可字字句句,都是求援。哼,算盤打得真好。”
金成禮對前因後果,毫不了解,也不敢多說,隻附和道:“吳越新增援軍倒是不少。”
本是無心的一句話,豈料,李煜、劉政諮、徐鉉三人紛紛側目,搞得金成禮以為自己說錯話了。
其實,吳越再度增兵兩萬的舉動,就是李煜寫給錢俶那封信的“蝴蝶效應”,他自然知道,隻不過——
“金將軍,吳越增兵的動靜,常州方麵也知道?”
“正是,吳越將領胡琛率部前往真州駐防,特意在江陰口岸停了一下,頗有……炫耀之嫌疑。”
原來如此。
李煜看了一眼金成禮,實在是喜歡不起來,突然靈機一動。
“如金將軍所言,長江天塹,四方共有,不可不防。江陰雖不需要增援,但沿途江上,倒是有些戰船,需要清理一下。”
劉政諮瞬間就明白了,皇帝,太損了,也太狠了!
“金將軍”
“臣在!”
“朕令你領兵一千,前往江陰,沿江而上,去執行一個‘小任務’,如何?”
“陛下吩咐!”
“調集艨艟、小艇,有多少就調多少,多帶桐油、鬆油等易燃之物,前往三江口燒船!”
長江之上,名字叫做“三江口”的有好幾處,李煜所說的三江口,位於長江、小夾江、淮河入江口的匯合之處,再具體一點,就是揚中市的北岸。
不過,此時(公元961年)還沒有“揚中市”,隻有三江衝積的幾個小沙丘罷了。
孫承佑、潘審燔、胡琛三人的一部分軍隊,是走水路前往揚州的,此外,大量物資的運輸,也依賴水路,由於再向前就是南唐的潤州(鎮江),因此,上百艘大型戰船隻能停靠在三江口。
金成禮一聽,瞬間高興起來,這是立功機會啊!
戰船一燒,吳越軍隊就得困死在北岸,眼睜睜地看著唐軍統一江南!
“末將遵旨!”
李煜擺擺手,打發走了金成禮,又與眾人交代幾句,禹萬誠、張佖也各司其職去了。
徐鉉心思縝密、執著認真,但凡做一件事,就是做一件事。
在得知皇帝事先在常州安排好了“實驗室”(常州府學院內)之後,徐鉉不敢怠慢,連夜就要去研究新型炸藥引信,可在臨出發之前,他又折返迴來。
“陛下,恕臣多言,禦駕親臨常州之後,滯留非一日,金陵那邊的事務……是否要專門派人盯著?”
“徐卿,你是擔心金陵城防?還是擔心朝堂穩定?”
“二者兼有之。”
李煜微微一笑,說道:“放心,金陵防禦守備方麵有趙仁澤、王奇峰、秦泰等人,朝廷主持方麵有韓熙載、殷崇義、盧儔等人,不會有問題。”
“臣聞聽,越王(李從信)並未離開金陵,而且……陛下又調遣昭平郡公(李從慶)統領丹陽駐軍?”
“不錯,從慶現為神武軍都指揮副使,朕冊封他為左監門衛將軍。”
徐鉉微微冒汗,生怕自己多說一句,落得個“間親”的罪名,可不說,又憋得難受。
“陛下,可記得,可記得……”
李煜接過來話:“徐卿是想說,‘可記得洪州順化門之故耳’,對嗎?”
徐鉉不語,點頭承認。
“唉,從信、從慶二人,與從善不同,不必擔心,朕安排妥當了。”
“既如此,臣告退了。”
李煜微笑,示意徐鉉離開,身影消失之後,眼神變得淩厲一些。
“劉卿,朕對兄弟們,是否太過於苛刻了?”
劉政諮毫不遲疑:“陛下宅心仁厚,待人和善,何來苛刻一說?”
“這裏又沒外人,你又不是徐鉉,不必掖著藏著!”
徐鉉是大才子,政治頭腦嘛……一般,劉政諮對於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看得是很透徹的。
“陛下,鼎臣是一片赤誠,唯恐禍起蕭牆、金陵有失,以臣來看,陛下的安排沒有任何問題。”
“哦?如此篤定?”
“總覽皇室中人,其才能心胸,至多,能為治世之臣,絕不及陛下的萬分之一。”
“你呀——”
李煜被戴了一頂高帽子,也不好再追問劉政諮,隻是說道:“朕許諾從慶,差事辦得好了,榮升他為福王,至於從信,老成練達、才智平庸,絕不會、也不敢有僭越之舉。”
“陛下聖明。不過,榮升昭平郡公為福王,莫非將來,要將封地劃分在福州?”
“朕有此意。”說到這裏,李煜莫名傷感:“先帝縱有十餘子,到如今,朕也隻剩下四個兄弟了,不比錢氏一族興旺。”
劉政諮暗道僥幸,看來,以後絕對不能再提及“皇帝兄弟如何”的話題了。
“既如此,陛下更應該多納妃子,為皇室開枝散葉才對。”
“咳咳……朕自然知道。不過,子嗣過多,也是麻煩,正所謂物極必反,你看吳越便是如此。”
劉政諮思忖一下,點頭。
吳越的現在的局勢,基本屬於“一國養著一家”,比起漢朝劉邦子孫體係,或者後世大明朱家子孫體係,絲毫不弱。
關於“五代·吳越國”的曆史研究課題中,有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吳越好就好在投降了。”
結論是,如果不是投降宋朝,吳越國早晚也會分崩離析,因為“王國-藩鎮”的政治體係,在封建時代是極不穩定的,各路藩王相當於錢氏一族的支脈,以杭州為中心的嫡係,構成了吳越國權力的主幹。
正所謂“滋養過盛,必出強藩”,在公元960年的時候,錢元璙、錢文奉父子為代表的“支脈”,就已經統治了蘇州地區六十年,其他方麵呢?
就以錢俶為參照,他有親兄弟十四個,有三十三個叔伯,堂兄弟姐妹四百多人,加上妻妾、外戚等,至少上千人;錢俶本人也很能生,他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兒,妻妾、兒媳、駙馬等又是一大堆。
顯而易見,凡是與“錢氏王族”沾點邊的人,就絕不會是平民百姓,最次的,也得在朝廷中掛個虛職,是要領俸祿、吃財政的。
關鍵,錢氏對於本家宗族,也確實很好,舍得花錢投入,譬如在教育方麵。
吳越那麽大點地方,“一國養著一家”是支撐不了多久的,所以,“納土歸宋”這件事,還真不好說是誰賺了、誰賠了。
君臣唏噓一陣,劉政諮見天色不早了,準備離開。
“劉卿,等下,我聽說內侍局派了兩名小太監跟隨?”
劉政諮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