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龐統的話,頓時陷入沉思。
無論袁紹、曹操、陶謙,還是孫策,幾乎所有外來諸侯,都跟本土勢力發生了激烈衝突。
但隻有荊州是個例外。
劉琦跟龐統、馬良、桓階、習禎這些本土派,卻相得益彰。
諸葛亮搖著羽扇道:“荊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州郡,乃是因為,大王並沒有僅僅守衛疆土。
他率軍一直在開疆拓土,不斷拿下新疆域,急需吸納更多人才。
故而無論本土,還是外地士人,均能得到重用。
自然不存在,對本土士人打壓之事。”
徐庶接口道:“這於大王獨具慧眼,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也有關係。
大王所提拔的馬氏兄弟,桓習子弟,均為出類拔萃之輩。
無論用到何處,都能獨當一麵。
更毋庸論甘興霸、魏文長等將領,均為大王提拔於微末之間。
如今均已成長為大漢柱石。
試問袁紹、曹操、陶謙,可有這種才能?”
“固然沒有!”
眾人微笑著全都搖頭。
對於發現人才,並使用人才,所有臣僚都十分佩服劉琦。
不說甘寧和魏延,就隻說荀攸,當初已經窮的快要活不下去。
結果被劉琦發覺之後,拜為軍師。
後來事實證明,其果然足智多謀,屢屢獻出奇計。
這份發現人才的本事,天下無人能及。
這也是劉琦能平定天下,笑到最後的原因之一。
劉琦摸了摸下巴,哭笑不得道:“今日是來議論如何兵進西川,卻如何議論起了本王怎樣用人?
那些事都已經過去,不提也罷。
還是先說正事要緊。”
見劉琦不喜歡聽馬屁,於是大家又把注意力,轉移到西川之戰上來。
諸葛亮道:“當初光武皇帝奪取蜀地,乃是采用水陸並進之策。
一路大軍自荊州出發,逆流而上,走巴東,江州,巴郡,兵臨成都。
另一路自長安出發,走漢中、梓潼,直取成都。
如此進兵,可令西川不得不分兵據守,左右難顧。
在下以為,大王也應采用此策,兵分兩路,進兵成都。”
龐統指了指張鬆獻的圖道:“有這份圖,巴東江州各地守軍狀況一清二楚。
比之光武皇帝當年,要容易得多。”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
大家也都算見多識廣之人,經曆的大戰多了,攻打蜀地隻是小場麵而已。
徐庶道:“可是如今漢中在張魯手中,欲入成都,必先取漢中。”
“漢中不過一郡而已,不足為慮。”
劉琦站起身,鄭重的吩咐道:“就依孔明之言,兵分兩路,進兵成都。
此戰乃平定天下最後一場大戰。
隻要能攻克蜀地,便讓大漢重歸一統。
從此我等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盡享太平。”
“大王聖明!”
眾人一起躬身行禮。
劉琦繼續吩咐道:“子龍、子義聽令!”
“末將在!”
趙雲和太史慈一齊出列抱拳。
劉琦道:“你二人率一路軍馬,走陸路,從長安出發,兵進漢中。”
“諾!”
趙雲和太史慈對視一眼。
讓他倆獨立率領一路軍馬,這可是莫大的信任。
趙雲問道:“進攻漢中,首先要攻打陽平關。
那關隘高聳,易守難攻。
不知大王可有安排?”
劉琦點點頭讚賞道:“看來子龍早已思慮過如何進兵蜀地。
本王這裏有三個錦囊。
老規矩,待你困難無助之時,便打開一個。
然後依計行事便可。”
“諾!”
趙雲恭恭敬敬接過錦囊。
他知道這錦囊妙計神效無比,有了這個,心裏便踏實多了。
劉琦掃視眾人一眼,接著道:“本王親率其餘人馬,自荊州走水路。
先拿下永安,然後走江州,從廣漢入成都。
諸位迴去稍作安排,準備出征!”
“諾!”
所有文武躬身領命。
此次出征,是以全國之力,掃平最後割據勢力。
兩路夾攻,又有張鬆法正做內應,斷無失敗的道理。
所以大家心情都很放鬆。
趙雲和太史慈點齊五萬大軍,率先出發。
他們一路向西,進入關中,在長安休整之後,便立即揮師南下,智取漢中。
……
漢中治所,南鄭。
廨舍之中一片慌亂。
這還是自張魯鎮守漢中以來,遭遇最大的危機。
“如今天下已經趨於一統,朝廷大軍襲來,我漢中恐不能獨存。”
張魯身穿道袍,占卜了一卦,發現是下下之卦,不由更是擔憂不已。
他作為五鬥米道第三代天師,跟黃巾軍所倡導的太平道,算是一脈相承。
隻不過太平道屬於激進派,而五鬥米道屬於溫和派。
張魯以教義治理漢中,人心盡數依附,忠心之至。
“兄長這是何意?”
張魯的弟弟張衛說道:“我等鎮守漢中,已曆十數載。
難道今日便要拱手相讓不成?”
張魯歎口氣道:“朝廷勢大,非如此,不能抱拳家族。”
“我不同意。”
漢中軍隊都掌握在張衛手中,他斷然道:“小弟這十數年,無一日不在修繕陽平關。
小弟已經在山間修繕關隘數十裏。
朝廷軍就算插上翅膀,也飛不進來。
小弟願親自前去鎮守,兄長隻在南鄭靜候佳音即可。”
“賢弟既然有此信心,那便去吧。”
若不戰而降,張魯心中也稍有不甘。
十幾年前,他奉劉焉之命,切斷與朝廷交通之道路。
那時候就害怕朝廷發兵來征討。
於是將加固陽平關作為頭等大事。
這麽多年過去,陽平關已經固若金湯,豈能連用都不用,便主動放棄?
“定不負兄長厚望,”張衛衝著張魯抱了抱拳,然後領兵出發,直奔陽平關。
此時趙雲跟太史慈也帶領軍馬,來到陽平關下。
看到山間修繕的關隘,兩人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隻見關牆高聳,足有數丈。
全都用巨石砌成,簡直是在山間修了幾十裏的長城。
太史慈硬著頭皮道:“不管如何,這裏乃是進入漢中的必經之路,非攻破此關不可。
由我親自督戰,攻打此關。”
“好,”趙雲點了點頭。
於是太史慈率領軍馬,來到陽平關下,立即展開進攻。
他們此行準備倒也充分,雲梯,撞車都很齊備。
但在山澗之中,這些器具大都用不上。
接連三天過去,除了留下一地屍首,關隘卻未破損分毫。
無論袁紹、曹操、陶謙,還是孫策,幾乎所有外來諸侯,都跟本土勢力發生了激烈衝突。
但隻有荊州是個例外。
劉琦跟龐統、馬良、桓階、習禎這些本土派,卻相得益彰。
諸葛亮搖著羽扇道:“荊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州郡,乃是因為,大王並沒有僅僅守衛疆土。
他率軍一直在開疆拓土,不斷拿下新疆域,急需吸納更多人才。
故而無論本土,還是外地士人,均能得到重用。
自然不存在,對本土士人打壓之事。”
徐庶接口道:“這於大王獨具慧眼,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也有關係。
大王所提拔的馬氏兄弟,桓習子弟,均為出類拔萃之輩。
無論用到何處,都能獨當一麵。
更毋庸論甘興霸、魏文長等將領,均為大王提拔於微末之間。
如今均已成長為大漢柱石。
試問袁紹、曹操、陶謙,可有這種才能?”
“固然沒有!”
眾人微笑著全都搖頭。
對於發現人才,並使用人才,所有臣僚都十分佩服劉琦。
不說甘寧和魏延,就隻說荀攸,當初已經窮的快要活不下去。
結果被劉琦發覺之後,拜為軍師。
後來事實證明,其果然足智多謀,屢屢獻出奇計。
這份發現人才的本事,天下無人能及。
這也是劉琦能平定天下,笑到最後的原因之一。
劉琦摸了摸下巴,哭笑不得道:“今日是來議論如何兵進西川,卻如何議論起了本王怎樣用人?
那些事都已經過去,不提也罷。
還是先說正事要緊。”
見劉琦不喜歡聽馬屁,於是大家又把注意力,轉移到西川之戰上來。
諸葛亮道:“當初光武皇帝奪取蜀地,乃是采用水陸並進之策。
一路大軍自荊州出發,逆流而上,走巴東,江州,巴郡,兵臨成都。
另一路自長安出發,走漢中、梓潼,直取成都。
如此進兵,可令西川不得不分兵據守,左右難顧。
在下以為,大王也應采用此策,兵分兩路,進兵成都。”
龐統指了指張鬆獻的圖道:“有這份圖,巴東江州各地守軍狀況一清二楚。
比之光武皇帝當年,要容易得多。”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
大家也都算見多識廣之人,經曆的大戰多了,攻打蜀地隻是小場麵而已。
徐庶道:“可是如今漢中在張魯手中,欲入成都,必先取漢中。”
“漢中不過一郡而已,不足為慮。”
劉琦站起身,鄭重的吩咐道:“就依孔明之言,兵分兩路,進兵成都。
此戰乃平定天下最後一場大戰。
隻要能攻克蜀地,便讓大漢重歸一統。
從此我等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盡享太平。”
“大王聖明!”
眾人一起躬身行禮。
劉琦繼續吩咐道:“子龍、子義聽令!”
“末將在!”
趙雲和太史慈一齊出列抱拳。
劉琦道:“你二人率一路軍馬,走陸路,從長安出發,兵進漢中。”
“諾!”
趙雲和太史慈對視一眼。
讓他倆獨立率領一路軍馬,這可是莫大的信任。
趙雲問道:“進攻漢中,首先要攻打陽平關。
那關隘高聳,易守難攻。
不知大王可有安排?”
劉琦點點頭讚賞道:“看來子龍早已思慮過如何進兵蜀地。
本王這裏有三個錦囊。
老規矩,待你困難無助之時,便打開一個。
然後依計行事便可。”
“諾!”
趙雲恭恭敬敬接過錦囊。
他知道這錦囊妙計神效無比,有了這個,心裏便踏實多了。
劉琦掃視眾人一眼,接著道:“本王親率其餘人馬,自荊州走水路。
先拿下永安,然後走江州,從廣漢入成都。
諸位迴去稍作安排,準備出征!”
“諾!”
所有文武躬身領命。
此次出征,是以全國之力,掃平最後割據勢力。
兩路夾攻,又有張鬆法正做內應,斷無失敗的道理。
所以大家心情都很放鬆。
趙雲和太史慈點齊五萬大軍,率先出發。
他們一路向西,進入關中,在長安休整之後,便立即揮師南下,智取漢中。
……
漢中治所,南鄭。
廨舍之中一片慌亂。
這還是自張魯鎮守漢中以來,遭遇最大的危機。
“如今天下已經趨於一統,朝廷大軍襲來,我漢中恐不能獨存。”
張魯身穿道袍,占卜了一卦,發現是下下之卦,不由更是擔憂不已。
他作為五鬥米道第三代天師,跟黃巾軍所倡導的太平道,算是一脈相承。
隻不過太平道屬於激進派,而五鬥米道屬於溫和派。
張魯以教義治理漢中,人心盡數依附,忠心之至。
“兄長這是何意?”
張魯的弟弟張衛說道:“我等鎮守漢中,已曆十數載。
難道今日便要拱手相讓不成?”
張魯歎口氣道:“朝廷勢大,非如此,不能抱拳家族。”
“我不同意。”
漢中軍隊都掌握在張衛手中,他斷然道:“小弟這十數年,無一日不在修繕陽平關。
小弟已經在山間修繕關隘數十裏。
朝廷軍就算插上翅膀,也飛不進來。
小弟願親自前去鎮守,兄長隻在南鄭靜候佳音即可。”
“賢弟既然有此信心,那便去吧。”
若不戰而降,張魯心中也稍有不甘。
十幾年前,他奉劉焉之命,切斷與朝廷交通之道路。
那時候就害怕朝廷發兵來征討。
於是將加固陽平關作為頭等大事。
這麽多年過去,陽平關已經固若金湯,豈能連用都不用,便主動放棄?
“定不負兄長厚望,”張衛衝著張魯抱了抱拳,然後領兵出發,直奔陽平關。
此時趙雲跟太史慈也帶領軍馬,來到陽平關下。
看到山間修繕的關隘,兩人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隻見關牆高聳,足有數丈。
全都用巨石砌成,簡直是在山間修了幾十裏的長城。
太史慈硬著頭皮道:“不管如何,這裏乃是進入漢中的必經之路,非攻破此關不可。
由我親自督戰,攻打此關。”
“好,”趙雲點了點頭。
於是太史慈率領軍馬,來到陽平關下,立即展開進攻。
他們此行準備倒也充分,雲梯,撞車都很齊備。
但在山澗之中,這些器具大都用不上。
接連三天過去,除了留下一地屍首,關隘卻未破損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