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要趁熱,沈嘉績馬上叫沈侃去將護書匣子拿來,取出來一張全貼。
那上麵已經事先寫好了,謹具束金八十兩,節儀十八兩,奉申聘敬,後麵是拜名。
比時下的束脩高出許多,一般普通鄉下也不過十二兩銀子左右一年,管一日三餐,城裏一般三四十兩,外加逢年過節的禮物,而沈家村給出了足足高出一倍的酬金。
沈侃非常興奮,老師的好壞實在太重要了,不僅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師承德高望重之人,對於將來的方方麵麵無疑能起到很多的促進作用。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沈侃恭恭敬敬的低頭便拜,潛齋先生笑著受了。
沈嘉績也感謝了王大兄,並謝了同來的好友耘農先生。
稍微坐了一會兒,他們拜別起身,王家兄弟送出了大門。
路上,耘農先生笑道:“預為子弟成立計,費盡慎師擇友心。道古啊,你四叔這一切都是為了誰,你應該心裏有數。”
“我知道。”沈侃重重點頭。
“道古,好生用功即可。”沈嘉績微笑道。
“是。”沈侃再一次重重點頭。
日月如梭,不知不覺過了正月。
江南的垂柳紛紛舒展開黃綠嫩葉的枝條,在溫暖的春風中翩翩起舞,桃樹也陸續開出了豔紅的花朵,遠遠看去成林的桃花燦若雲霞。
整個吳中地區被春風滋潤,紅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藥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也競相綻放……各色花朵有的花蕾滿枝,有的含苞初綻,有的昂首怒放,沁人心脾的花香引來了大群蜜蜂以及淘氣的蝴蝶……
這麽好的天氣,春梅姐此刻卻懶洋洋的躺在炕上,無心燒飯,無心洗衣服,也無心飼養雞鴨,一想起村裏男人們的汙言穢語和女人們的嘲諷,心裏就好似有個毛茸茸的東西在翻滾。
猶記得出嫁前的那一夜,父親叮囑的那些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如何丈夫有什麽不妥的地方,隻能小聲地,溫柔地去勸慰,絕不能賭氣,更不能拌嘴。”
“是不是對他勸的太少了?”春梅姐難得的檢討自身。
胡思亂想了的好半天,忽然她深深的歎了口氣,無精打采的爬起來,又開始做好像永遠也做不完的瑣細家務。
將被褥抱出來晾曬,春梅姐的心情因晴爽的天氣而好轉了些,可是當望了眼外頭,她皺眉說道:“真鬼氣,這世道怎麽一下子就變了?”
從二月初一的那一天起,村子裏就開始變得不太平也不安靜了,不知道從什麽地方跑來了一些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賴在村裏就不走了。
連丈夫沈大柱也突然變了,變得比以前更加粗暴,更加的兇狠,好在不是對她。
前晚難得迴來,夫婦倆親熱一番,沈大柱拿出來一柄長刀,大半夜的將刀磨得鋒利無比,說要去入一個什麽會,那個會有飯吃,有錢用,並且還可以賭錢吃酒。
最近春梅姐的消息來源越來越閉塞,不明白外頭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當她昨晚眼見丈夫磨刀的時候,心裏就不免跟著害怕起來,擔心丈夫一刀將她砍死,並且丈夫的目光陰森恐怖,不時的露出濃濃殺意。
“不要到外邊去!知道嗎?”
天還未亮,沈大柱抱著刀,用手卷著袖子,“我要去會中了,也許還要去別的地方。晚上,你早點關門,這陣子不太平。”
“知道了。”春梅姐哆哆嗦嗦的應承,目光中含著一絲憎恨。
這兩天,懼怕丈夫的她果真一天到晚都待在家裏,不敢出門一步。
可是今天的天氣實在太好了,春梅姐很想打聽下為何丈夫要入什麽會,為何村裏多了這麽多的陌生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決心跑出去走一迴。
從牆壁上取下來草叉,對著鏡子收拾一番,一來為了防身,二來順便去草場叉兩捆稻草迴來引火。
村子依舊,與去年沒什麽變化,不過多了些不認識的人,原先的大廟還多了一座新開辦的學堂。
春梅姐緩步穿過一條小路,草場上的稻草堆得像房子一樣,其中的一堆稻草旁邊,有一個穿著長衣和一個穿著短衣的人正在說話。
她沒注意到有人,舉起草叉來迴叉了兩堆,隨便捆上,剛要準備拖迴家去。
“嫂子!”
“誰呀?”
她迴過頭,一個年輕人走出來望著她,原來是隔壁張大娘的大兒子張木頭。
“大哥昨晚迴家了嗎?”
“沒有。”
春梅姐輕聲應著,一麵看了眼另一個,背對著她的年輕人,身材不錯。
“哦!昨晚他在會裏和人吵了架,跑出去了。”張木頭沉吟了一聲,“這家夥,大概跑到哪裏打牌去了。”
“哪個大哥?”
“就是……就是那個不願操練,與教官吵起來的那一個,整天隻知道吃酒耍錢玩娘們的大柱子。”張木頭說著掃了眼春梅姐,“喏,這位就是他的娘子,叫春梅姐的。”
春梅姐的臉頓時臊得通紅,心裏怨恨當麵說話不留情麵的大木頭,二話不說,轉身就要拖走稻草。
忽然,張木頭想起來了,叫道:“忘了你們倆認識。”
穿著青色長衣的年輕人轉過身來,春梅姐也轉過了頭,他和她的視線,驟然接觸在了一起。
那白白的,英俊的,豐潤的麵孔,閃動著一雙長長的睫毛,星一般的眼睛……
不知為何,春梅姐下意識的大吃一驚,使勁地拖著稻草和叉子,向家中飛跑。
“跑什麽?”沈侃非常無語,這不顯得欲蓋擬彰嘛?
“她不好意思見我,你也知道她怎麽離開的沈家。”沈侃對擠眉弄眼的張木頭說道。
“嘿嘿。”張木頭神色羨慕的搓了搓手,
“混賬。”沈侃怒道。
“我又沒說什麽?”張木頭依然嬉笑不已。
“算了,我沒時間和你廢話。”沈侃皺著眉,“你趕緊去通知大家夥,十二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必須每天去學堂的操場練武,分好小隊,白天黑夜幫著分擔巡防村子的責任。”
張木頭點頭應承,問道:“木哥兒,你說該死的倭寇真敢跑來犯咱們蘇州嗎?”
沈侃說道:“距離出海口那麽近,別說蘇州,萬一各地抵擋不住,怕不連金陵都敢去。”
“這些狼心狗肺的惡鬼。”張木頭憤怒往地上吐了口痰。
原來前些日子,忽然傳來倭人侵犯沿海島嶼的消息,數量不明的倭人衝進漁村裏,到處殺人放火,強-暴婦女,不但劫掠錢財,甚至掘墳挖墓,最殘忍的是聽說將嬰兒綁在竹竿上,用開水燙,倭人看著啼哭的嬰兒拍手大笑。
沿岸的百姓嚇壞了,匆忙拖家帶口的往內地逃,村裏的陌生人就是這些逃難之人。
隨著難民湧入,一時間蘇州內外也變得風聲鶴唳,憤怒的人們馬上紛紛自發的組織起來,守衛家園。
朝政日益**,海防早已鬆弛,近些年倭寇的氣焰更加囂張,所以老百姓不敢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官軍身上。
鎮上成立了滅倭會,牽頭的正是四叔沈嘉績和孫家葉家等士紳,本地的一些商賈紛紛資助錢糧,組織的人手不但會守衛家鄉,且時刻準備去支援各地。
民眾自發組織非是杜撰,嘉靖年間,因連續被倭寇侵擾,各地官員對飄忽不定又殘忍異常的倭寇非常頭疼,官軍用來防守漫長的海岸線和重要城鎮尚且有心無力,畢竟早已不是明初的軍隊了。
所以官府鼓勵民間訓練鄉兵自然成了必然之舉,不但漢人如此,苗、壯、瑤等各族百姓也組織了起來。
盡管沈侃早預料到將會麵對倭寇,也沒想到會這麽快,而曆史上嘉靖年間就是倭寇最為肆虐的年代。
既然趕上了那總得做點什麽,現在的年紀不適合上戰場,說老實話也不大敢,他便自覺地負責組織村裏的青少年。
那上麵已經事先寫好了,謹具束金八十兩,節儀十八兩,奉申聘敬,後麵是拜名。
比時下的束脩高出許多,一般普通鄉下也不過十二兩銀子左右一年,管一日三餐,城裏一般三四十兩,外加逢年過節的禮物,而沈家村給出了足足高出一倍的酬金。
沈侃非常興奮,老師的好壞實在太重要了,不僅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師承德高望重之人,對於將來的方方麵麵無疑能起到很多的促進作用。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沈侃恭恭敬敬的低頭便拜,潛齋先生笑著受了。
沈嘉績也感謝了王大兄,並謝了同來的好友耘農先生。
稍微坐了一會兒,他們拜別起身,王家兄弟送出了大門。
路上,耘農先生笑道:“預為子弟成立計,費盡慎師擇友心。道古啊,你四叔這一切都是為了誰,你應該心裏有數。”
“我知道。”沈侃重重點頭。
“道古,好生用功即可。”沈嘉績微笑道。
“是。”沈侃再一次重重點頭。
日月如梭,不知不覺過了正月。
江南的垂柳紛紛舒展開黃綠嫩葉的枝條,在溫暖的春風中翩翩起舞,桃樹也陸續開出了豔紅的花朵,遠遠看去成林的桃花燦若雲霞。
整個吳中地區被春風滋潤,紅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藥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也競相綻放……各色花朵有的花蕾滿枝,有的含苞初綻,有的昂首怒放,沁人心脾的花香引來了大群蜜蜂以及淘氣的蝴蝶……
這麽好的天氣,春梅姐此刻卻懶洋洋的躺在炕上,無心燒飯,無心洗衣服,也無心飼養雞鴨,一想起村裏男人們的汙言穢語和女人們的嘲諷,心裏就好似有個毛茸茸的東西在翻滾。
猶記得出嫁前的那一夜,父親叮囑的那些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如何丈夫有什麽不妥的地方,隻能小聲地,溫柔地去勸慰,絕不能賭氣,更不能拌嘴。”
“是不是對他勸的太少了?”春梅姐難得的檢討自身。
胡思亂想了的好半天,忽然她深深的歎了口氣,無精打采的爬起來,又開始做好像永遠也做不完的瑣細家務。
將被褥抱出來晾曬,春梅姐的心情因晴爽的天氣而好轉了些,可是當望了眼外頭,她皺眉說道:“真鬼氣,這世道怎麽一下子就變了?”
從二月初一的那一天起,村子裏就開始變得不太平也不安靜了,不知道從什麽地方跑來了一些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賴在村裏就不走了。
連丈夫沈大柱也突然變了,變得比以前更加粗暴,更加的兇狠,好在不是對她。
前晚難得迴來,夫婦倆親熱一番,沈大柱拿出來一柄長刀,大半夜的將刀磨得鋒利無比,說要去入一個什麽會,那個會有飯吃,有錢用,並且還可以賭錢吃酒。
最近春梅姐的消息來源越來越閉塞,不明白外頭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當她昨晚眼見丈夫磨刀的時候,心裏就不免跟著害怕起來,擔心丈夫一刀將她砍死,並且丈夫的目光陰森恐怖,不時的露出濃濃殺意。
“不要到外邊去!知道嗎?”
天還未亮,沈大柱抱著刀,用手卷著袖子,“我要去會中了,也許還要去別的地方。晚上,你早點關門,這陣子不太平。”
“知道了。”春梅姐哆哆嗦嗦的應承,目光中含著一絲憎恨。
這兩天,懼怕丈夫的她果真一天到晚都待在家裏,不敢出門一步。
可是今天的天氣實在太好了,春梅姐很想打聽下為何丈夫要入什麽會,為何村裏多了這麽多的陌生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決心跑出去走一迴。
從牆壁上取下來草叉,對著鏡子收拾一番,一來為了防身,二來順便去草場叉兩捆稻草迴來引火。
村子依舊,與去年沒什麽變化,不過多了些不認識的人,原先的大廟還多了一座新開辦的學堂。
春梅姐緩步穿過一條小路,草場上的稻草堆得像房子一樣,其中的一堆稻草旁邊,有一個穿著長衣和一個穿著短衣的人正在說話。
她沒注意到有人,舉起草叉來迴叉了兩堆,隨便捆上,剛要準備拖迴家去。
“嫂子!”
“誰呀?”
她迴過頭,一個年輕人走出來望著她,原來是隔壁張大娘的大兒子張木頭。
“大哥昨晚迴家了嗎?”
“沒有。”
春梅姐輕聲應著,一麵看了眼另一個,背對著她的年輕人,身材不錯。
“哦!昨晚他在會裏和人吵了架,跑出去了。”張木頭沉吟了一聲,“這家夥,大概跑到哪裏打牌去了。”
“哪個大哥?”
“就是……就是那個不願操練,與教官吵起來的那一個,整天隻知道吃酒耍錢玩娘們的大柱子。”張木頭說著掃了眼春梅姐,“喏,這位就是他的娘子,叫春梅姐的。”
春梅姐的臉頓時臊得通紅,心裏怨恨當麵說話不留情麵的大木頭,二話不說,轉身就要拖走稻草。
忽然,張木頭想起來了,叫道:“忘了你們倆認識。”
穿著青色長衣的年輕人轉過身來,春梅姐也轉過了頭,他和她的視線,驟然接觸在了一起。
那白白的,英俊的,豐潤的麵孔,閃動著一雙長長的睫毛,星一般的眼睛……
不知為何,春梅姐下意識的大吃一驚,使勁地拖著稻草和叉子,向家中飛跑。
“跑什麽?”沈侃非常無語,這不顯得欲蓋擬彰嘛?
“她不好意思見我,你也知道她怎麽離開的沈家。”沈侃對擠眉弄眼的張木頭說道。
“嘿嘿。”張木頭神色羨慕的搓了搓手,
“混賬。”沈侃怒道。
“我又沒說什麽?”張木頭依然嬉笑不已。
“算了,我沒時間和你廢話。”沈侃皺著眉,“你趕緊去通知大家夥,十二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必須每天去學堂的操場練武,分好小隊,白天黑夜幫著分擔巡防村子的責任。”
張木頭點頭應承,問道:“木哥兒,你說該死的倭寇真敢跑來犯咱們蘇州嗎?”
沈侃說道:“距離出海口那麽近,別說蘇州,萬一各地抵擋不住,怕不連金陵都敢去。”
“這些狼心狗肺的惡鬼。”張木頭憤怒往地上吐了口痰。
原來前些日子,忽然傳來倭人侵犯沿海島嶼的消息,數量不明的倭人衝進漁村裏,到處殺人放火,強-暴婦女,不但劫掠錢財,甚至掘墳挖墓,最殘忍的是聽說將嬰兒綁在竹竿上,用開水燙,倭人看著啼哭的嬰兒拍手大笑。
沿岸的百姓嚇壞了,匆忙拖家帶口的往內地逃,村裏的陌生人就是這些逃難之人。
隨著難民湧入,一時間蘇州內外也變得風聲鶴唳,憤怒的人們馬上紛紛自發的組織起來,守衛家園。
朝政日益**,海防早已鬆弛,近些年倭寇的氣焰更加囂張,所以老百姓不敢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官軍身上。
鎮上成立了滅倭會,牽頭的正是四叔沈嘉績和孫家葉家等士紳,本地的一些商賈紛紛資助錢糧,組織的人手不但會守衛家鄉,且時刻準備去支援各地。
民眾自發組織非是杜撰,嘉靖年間,因連續被倭寇侵擾,各地官員對飄忽不定又殘忍異常的倭寇非常頭疼,官軍用來防守漫長的海岸線和重要城鎮尚且有心無力,畢竟早已不是明初的軍隊了。
所以官府鼓勵民間訓練鄉兵自然成了必然之舉,不但漢人如此,苗、壯、瑤等各族百姓也組織了起來。
盡管沈侃早預料到將會麵對倭寇,也沒想到會這麽快,而曆史上嘉靖年間就是倭寇最為肆虐的年代。
既然趕上了那總得做點什麽,現在的年紀不適合上戰場,說老實話也不大敢,他便自覺地負責組織村裏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