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釘頭七箭書
人間攝政王,橫壓天上仙 作者:威猛二師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幼童心跳如鼓擂,幾乎要衝破胸膛的束縛。
口幹舌燥,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口。
行走之間如同背負千斤重擔,每一步都顯得格外艱難。
吱呀~
伴隨著門軸緩緩轉動的聲響。
幼童鼓起勇氣,推開了那扇通往未知的門扉。
踏入屋內,眼前的景象卻與她心中的預想大相徑庭。
屋內沒有如同她想象的那般的陰森與恐怖,反而彌漫著家的安寧與溫馨。
整個廳堂布置簡約而不失雅致,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中央擺放的一張小巧木台。
木台上,一個以草木精心編織的小人靜靜地矗立。
草人背上貼著一張泛黃的黃紙符籙,頭頂一盞暗紅的油燈搖曳生光,腳下則是一盞墨色深沉的燈籠。
兩者在昏黃的燈光下交相輝映,為廳堂增添了一抹神秘。
廳堂之內,身穿鮮豔衣衫的老嫗繞著木台緩緩行走。
口中喃喃低語,仿佛在吟誦某種古老的咒語。
幼童目不轉睛地望著她,心中驟然湧起一陣刺骨的寒意。
耳邊似乎迴蕩著無數冤魂的淒厲哀嚎。
不由自主地,她的雙腿發軟。
身體一歪,跌坐在地上,恐懼如潮水般將她淹沒。
“奶奶……”
她聲音顫抖,帶著幾分哀求。
老婦人仿佛沒有聽見,依舊專注地繞行。
直到她繞完第四十九圈,才停下腳步,將手中緊握的兩張符紙點燃。
火焰跳動,符紙漸漸化為灰燼,隨風飄散。
這時,老婦人才緩緩轉過身。
目光柔和地看向幼童,臉上浮現出一抹慈祥的笑容。
“小小,你是不是在好奇奶奶在做什麽?”
老嫗輕聲問道,語氣溫和。
“不……不敢……”
幼童臉色蒼白,額頭上滲出細密的冷汗。
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見,仿佛連唿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嗬嗬……沒什麽不敢的。”
老嫗的笑容依舊溫和,但卻讓幼童有一種不寒而栗的之感。
“這是一項源自我們聖教古老傳統的咒術,名為‘釘頭七箭書’,其力量之強大難以估量。
但遺憾的是,它的準備過程異常繁瑣,往往需要耗時數年……”
老嫗的語氣中滿是自豪,但實則這門咒術根本與蓮生教沒關係。
這門咒術是老嫗中年時期偶爾得到的。
強大且詭異。
她利用這門咒術禍害了很多人,並將目標的精、氣、神、血、壽全部吸幹。
“奶……奶奶……”
幼童的聲音裏夾雜著深深的恐懼與忐忑。
“你願意助奶奶一臂之力嗎?”
老嫗繼續問道。
“怎……怎麽助?”
幼童竭力壓製著內心的恐慌。
“這燈油即將耗盡,你能否為奶奶再添一些?”
老婦人語氣平和地說道。
“啊!”
幼童終於被恐懼壓垮,尖叫一聲想要逃離。
然而,就在她轉身的瞬間,一隻布滿皺紋的手已經輕輕捂住了她的臉。
隨後,那隻手輕輕一捏一抽,幼童的一縷靈魂便被巧妙地抽取出來,分別融入了草人頭部和腳下的兩盞油燈內。
“唿!”
老婦人輕輕吐了口氣,緩緩抬起頭來。
她的目光凝視著草人身上已經釘下的五支草木之箭,心中默默念叨:
“就差最後兩支了……”
……
……
西北道,石氏叛亂諸多首領被斬之後,西北道迎來了新的開始。
晨光熹微,陳勝文緩步走在街道上。
薄霧籠罩著整座城池,街邊的攤販們卻早已忙碌起來,拉開了新一天的序幕。
這些百姓,外表平凡,看似軟弱可欺,麵對地痞、惡霸、鄉紳和幫派的壓迫似乎毫無還手之力。
但為了生計與活下去,他們可以豁出一切。
這隆冬清晨的刺骨寒風,身穿皮裘的陳勝文自己都覺得難以忍受。
而這些衣衫單薄的百姓卻早已起身,開始了日複一日的勞作。
有些人甚至衣不蔽體,手腳凍得通紅。
他們忍受著寒風,勞作間隙不時搓搓手、跺跺腳。
但臉上卻不見頹喪,反而精神飽滿,眼中透著希望。
以石氏為首的世家豪族覆滅,相當於把盤踞在百姓身上吸附營養的寄居者全部清除。
百姓身上的負擔瞬間減少九成。
地痞、幫派也都小心翼翼,百姓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陳勝文心中暗想,若無其他力量幹預,至多十年,西北道百姓的生活將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
他心中輕歎,腳步停在一條幽深的小巷前。
巷口也有幾家早點攤,熱氣騰騰的蒸籠後,一名中年人正悠閑地享用著早餐。
對麵坐著的是一位老者。
老者邊吃邊看,似乎對西北道的一切都感覺無比新奇。
“師伯……”
陳勝文欲言又止。
“蒙學那邊又出問題了?”
高潛抬眼瞥了他一眼,語氣淡然:
“還是那些士子文人又在鬧事?”
自古以來,王朝更迭、造反起義,無非是打土豪、分田地、練兵、治學、掌控鹽鐵、選拔官吏這些手段。
高潛作為書院傳人,更是深諳此道。
自從知道楚南離親自覆滅以石氏為首的反王之後,高潛便對西北道上了心。
因此,在迴返河南道救下老師之後。
他便馬不停蹄的帶著老師來到了西北道城。
這些天,他們一直在默默觀察著西北道城的一切變化。
在西北道城新上任的官員與守備軍的雷霆手段下。
城中的大族鄉紳、地下惡勢力被連根拔起,百姓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
但麻煩並未就此消失。
西北道城作為一道之樞紐,雖不及腹地的嶺南、麟龍、萬龍等地繁華,但各種設施和功能一應俱全,尤其是科舉選士。
可以說,西北道城匯聚了整個西北道中最多的儒家學派和文人學子。
“是的……”
陳勝文猶豫片刻,點了點頭。
“這些士子大多是衝著科舉而來,然而前不久攝政王以‘石氏謀反,士子知而不報’之名,禁止西北道士子三年之內參加科考,他們自然心生不滿……”
豈止是不滿?
簡直是怨聲載道!
楚南離的這個政策,不僅斷了這些士子三年的科舉之路。
還鏟除了城中原本可以收留這些文人墨客的大家族和鄉紳。
更甚者,在選拔官吏甚至衙役時,也並未對他們有所傾斜。
因此,
這些文人墨客成了空有地位,卻無經濟來源的“窮人”。
於是,有些人就開始有其他想法。
口幹舌燥,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口。
行走之間如同背負千斤重擔,每一步都顯得格外艱難。
吱呀~
伴隨著門軸緩緩轉動的聲響。
幼童鼓起勇氣,推開了那扇通往未知的門扉。
踏入屋內,眼前的景象卻與她心中的預想大相徑庭。
屋內沒有如同她想象的那般的陰森與恐怖,反而彌漫著家的安寧與溫馨。
整個廳堂布置簡約而不失雅致,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中央擺放的一張小巧木台。
木台上,一個以草木精心編織的小人靜靜地矗立。
草人背上貼著一張泛黃的黃紙符籙,頭頂一盞暗紅的油燈搖曳生光,腳下則是一盞墨色深沉的燈籠。
兩者在昏黃的燈光下交相輝映,為廳堂增添了一抹神秘。
廳堂之內,身穿鮮豔衣衫的老嫗繞著木台緩緩行走。
口中喃喃低語,仿佛在吟誦某種古老的咒語。
幼童目不轉睛地望著她,心中驟然湧起一陣刺骨的寒意。
耳邊似乎迴蕩著無數冤魂的淒厲哀嚎。
不由自主地,她的雙腿發軟。
身體一歪,跌坐在地上,恐懼如潮水般將她淹沒。
“奶奶……”
她聲音顫抖,帶著幾分哀求。
老婦人仿佛沒有聽見,依舊專注地繞行。
直到她繞完第四十九圈,才停下腳步,將手中緊握的兩張符紙點燃。
火焰跳動,符紙漸漸化為灰燼,隨風飄散。
這時,老婦人才緩緩轉過身。
目光柔和地看向幼童,臉上浮現出一抹慈祥的笑容。
“小小,你是不是在好奇奶奶在做什麽?”
老嫗輕聲問道,語氣溫和。
“不……不敢……”
幼童臉色蒼白,額頭上滲出細密的冷汗。
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見,仿佛連唿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嗬嗬……沒什麽不敢的。”
老嫗的笑容依舊溫和,但卻讓幼童有一種不寒而栗的之感。
“這是一項源自我們聖教古老傳統的咒術,名為‘釘頭七箭書’,其力量之強大難以估量。
但遺憾的是,它的準備過程異常繁瑣,往往需要耗時數年……”
老嫗的語氣中滿是自豪,但實則這門咒術根本與蓮生教沒關係。
這門咒術是老嫗中年時期偶爾得到的。
強大且詭異。
她利用這門咒術禍害了很多人,並將目標的精、氣、神、血、壽全部吸幹。
“奶……奶奶……”
幼童的聲音裏夾雜著深深的恐懼與忐忑。
“你願意助奶奶一臂之力嗎?”
老嫗繼續問道。
“怎……怎麽助?”
幼童竭力壓製著內心的恐慌。
“這燈油即將耗盡,你能否為奶奶再添一些?”
老婦人語氣平和地說道。
“啊!”
幼童終於被恐懼壓垮,尖叫一聲想要逃離。
然而,就在她轉身的瞬間,一隻布滿皺紋的手已經輕輕捂住了她的臉。
隨後,那隻手輕輕一捏一抽,幼童的一縷靈魂便被巧妙地抽取出來,分別融入了草人頭部和腳下的兩盞油燈內。
“唿!”
老婦人輕輕吐了口氣,緩緩抬起頭來。
她的目光凝視著草人身上已經釘下的五支草木之箭,心中默默念叨:
“就差最後兩支了……”
……
……
西北道,石氏叛亂諸多首領被斬之後,西北道迎來了新的開始。
晨光熹微,陳勝文緩步走在街道上。
薄霧籠罩著整座城池,街邊的攤販們卻早已忙碌起來,拉開了新一天的序幕。
這些百姓,外表平凡,看似軟弱可欺,麵對地痞、惡霸、鄉紳和幫派的壓迫似乎毫無還手之力。
但為了生計與活下去,他們可以豁出一切。
這隆冬清晨的刺骨寒風,身穿皮裘的陳勝文自己都覺得難以忍受。
而這些衣衫單薄的百姓卻早已起身,開始了日複一日的勞作。
有些人甚至衣不蔽體,手腳凍得通紅。
他們忍受著寒風,勞作間隙不時搓搓手、跺跺腳。
但臉上卻不見頹喪,反而精神飽滿,眼中透著希望。
以石氏為首的世家豪族覆滅,相當於把盤踞在百姓身上吸附營養的寄居者全部清除。
百姓身上的負擔瞬間減少九成。
地痞、幫派也都小心翼翼,百姓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陳勝文心中暗想,若無其他力量幹預,至多十年,西北道百姓的生活將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
他心中輕歎,腳步停在一條幽深的小巷前。
巷口也有幾家早點攤,熱氣騰騰的蒸籠後,一名中年人正悠閑地享用著早餐。
對麵坐著的是一位老者。
老者邊吃邊看,似乎對西北道的一切都感覺無比新奇。
“師伯……”
陳勝文欲言又止。
“蒙學那邊又出問題了?”
高潛抬眼瞥了他一眼,語氣淡然:
“還是那些士子文人又在鬧事?”
自古以來,王朝更迭、造反起義,無非是打土豪、分田地、練兵、治學、掌控鹽鐵、選拔官吏這些手段。
高潛作為書院傳人,更是深諳此道。
自從知道楚南離親自覆滅以石氏為首的反王之後,高潛便對西北道上了心。
因此,在迴返河南道救下老師之後。
他便馬不停蹄的帶著老師來到了西北道城。
這些天,他們一直在默默觀察著西北道城的一切變化。
在西北道城新上任的官員與守備軍的雷霆手段下。
城中的大族鄉紳、地下惡勢力被連根拔起,百姓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
但麻煩並未就此消失。
西北道城作為一道之樞紐,雖不及腹地的嶺南、麟龍、萬龍等地繁華,但各種設施和功能一應俱全,尤其是科舉選士。
可以說,西北道城匯聚了整個西北道中最多的儒家學派和文人學子。
“是的……”
陳勝文猶豫片刻,點了點頭。
“這些士子大多是衝著科舉而來,然而前不久攝政王以‘石氏謀反,士子知而不報’之名,禁止西北道士子三年之內參加科考,他們自然心生不滿……”
豈止是不滿?
簡直是怨聲載道!
楚南離的這個政策,不僅斷了這些士子三年的科舉之路。
還鏟除了城中原本可以收留這些文人墨客的大家族和鄉紳。
更甚者,在選拔官吏甚至衙役時,也並未對他們有所傾斜。
因此,
這些文人墨客成了空有地位,卻無經濟來源的“窮人”。
於是,有些人就開始有其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