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溫體仁的投名狀!為戚家軍平反!罪帝詔!
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 作者:狂奔間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據臣所知,溫體仁此人極其狡詐奸猾,當年神宗時,黨爭激烈,他身為東林人為保自己抽身,力請調任南京,去往南京後,在幕後充當東林的謀客,替東林出了不少邪招毒計,此去江南會不會···”
袁可立皺眉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他曆經過萬曆時期殘酷的黨爭,見識過官員不顧國家大事,相互爭權奪利的那種黑暗,而現在皇帝啟用魏忠賢,他還能理解,啟用溫體仁就讓他有些琢磨不透了。
“哈哈哈,袁愛卿無需擔憂,你看看門口。”
朱由檢說著,大笑一聲,手指向門口。
眾臣扭頭看去,發現溫體仁滿臉堆笑的站在門口,也不覺得尷尬。
“臣拜見吾皇。”
“溫愛卿,你剛才聽見了吧,袁閣老說你狡詐奸猾,對朕啟用你有些意見。”
溫體仁聽了皇帝的話,心中很清楚,這是皇帝要自己拿個投名狀給這些大臣看。
“袁閣老,微臣現在來見陛下,為的就是自證。”溫體仁說著,目光看向朱由檢。
“陛下,臣請命,把罪官錢謙益和張鳳翔從詔獄中提出,由臣帶到南京斬首示眾。”
“袁閣老、孫閣老,此法可能讓二位打消對微臣的意見嘛?”
袁可立和孫承宗對視一眼,有些震驚。
甚至連主位上的朱由檢都沒想到,溫體仁會用錢謙益和張風險的人頭來給自己送投名狀。
錢謙益是東林黨的現任魁首,張鳳翔也是東林黨中的重要人物。
溫體仁若是在南京當眾砍了二人,估計他未來在南京睡覺都得在枕頭下放把利劍防身。
“陛下,溫大人此計著實犀利,老臣無異議。”
袁可立拱手說道。
“好,既然溫愛卿敢行冒險之事,朕就答應了。”
朱由檢讚成了溫體仁的想法,其實他自己也有這個想法,隻不過擔心溫體仁在南京搞不好會有生命危險,才沒有下這個命令。
而現在溫體仁自己提出來,那就是說明他有保命的手段和把握。
“孫愛卿,朕還想派一人去巡視一番江南地區的軍隊,不知你們可有人推薦?”
朱由檢沉思片刻後,還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陛下,目前在京中任職的官員中,對兵事熟悉大多是北方人,去往江南巡查軍隊,這···”
孫承宗說著,神情有些凝重。
說到軍隊問題,朱由檢心中有些煩躁,現在的大明朝軍隊很奇葩,奇葩到什麽程度呢。
南方兵和北方兵相互看不順眼,甚至在一個營中效力,隨時都有打起來的可能。
而這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當年戚家軍被鎮壓屠殺。
“皇爺,方正化前日曾和奴婢說過,平穀大戰時,順天府尹李信曾在他身邊出策,用豪格和嶽托來行緩兵之計,拖延了建奴的進攻節奏,奴婢想來李信或許是知兵之人。”
朱由檢聞言眼前一亮,若不是王承恩提醒,他都要把李信給忘了。
這貨也不是個安分的主,好好的順天府尹不幹,非得跟著方正化的大軍跑到前線去。
“去,把方正化和李信找來。”
隨著朱由檢下達旨意,文淵閣外的禦前太監就匆匆去往豐台京營駐地尋人。
“既然說到軍隊的事,朕還有個想法。”朱由檢說著,目光看向孫承宗。
“孫愛卿,朕想為戚家軍平反。”
皇帝的話落下後,在場的大臣皆是一驚。
戚家軍對在場的許多大臣來說,都不陌生。
萬曆朝後期到現在,戚家軍幾乎成了大明官場中的禁忌,誰都不想提起。
似乎那支為國奮戰,橫掃倭寇的精銳大軍從未存在一般。
眾臣沉默許久後,袁可立率先開口。
“陛下,戚家軍之事牽涉甚廣,其中的關係極其繁雜,特別是萬曆朝時的首輔張居正,臣知道陛下想緩和軍中的南北對立,但是眼下時機是否還有些過早?”
“不!朕認為現在的時機剛好。”
朱由檢背手起身,他深邃的目光透過窗戶看向南方的天空。
“朕知道,戚家軍涉及到黨爭,涉及到朕的皇爺爺,不過朕不想規避此事。”
朱由檢說完後,眾臣再次沉默下來。
他們都是臣子,所有人都很清楚,想要為戚家軍平反,就是給張居正平反,也就是說,要對當年的萬曆皇帝做出批判。
這種事,除了朱由檢這個皇帝外加親孫子能說外,他們做臣子的,誰敢提?
“李若璉!”
“臣在。”
“朕交給錦衣衛一個任務,從今日開始,專門派一支錦衣衛南下,把戚家軍還在世的人或者後人給朕找出來。
同時內閣著手寫一份反省的聖旨,從萬曆朝開始,把朕的皇爺爺,父皇和皇兄犯下的過錯都列舉出來。
朕不但要代替他們向那些為國奮戰的國士致歉,還要向我大明萬萬百姓致歉。”
朱由檢的話落下後,在場的大臣都抬著頭,目光灼灼的看向皇帝。
誰都沒想到,這個年僅十八歲的皇帝,竟然要批評自己的爺爺、父親和哥哥。
在這種封建帝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君臣父子這些儒家文化牢牢束縛著。
曆代皇帝強調的是對先皇的尊崇和孝道,一般不會公開指出先皇的錯誤。
大明朝的治國之本更是一個孝字,皇帝敢這麽做,其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民間輿論。
甚至在史官的筆下,將會是一個有悖人倫的帝王!
“諸位愛卿,不必如此看朕,朕的性子你們都知道,決定的事,不管多難,不論付出怎樣的代價,朕無悔!”
當孫承宗聽到這句話後,眼底出現絲絲熱淚。
“不過內閣起草聖旨的時候,要注意,朕要的不是罪己詔!
朕要的是一個反省的詔書,朕將至稱為····罪帝詔!”
嘶···
袁可立作為內閣首輔,聽到朱由檢說出這三個字後,倒吸一口涼氣,整個人身上都泛起一層雞皮疙瘩。
“陛下,我大明以孝治國,如此這般···”
範景文神情凝重的看向皇帝,低聲提醒一句。
皇帝年少,難免帶著些輕狂之氣,他作為禮部尚書,對皇帝這種做法雖然心中支持,但是嘴上必須得提醒。
細數華夏曆代皇朝,有不少帝王下過罪己詔,但是這種罪帝詔的聖旨,壓根沒有先例。
誰都不知道,這詔書一道發出去,通遍全國會造成何種後果。
“嗬嗬,朕身為皇帝都不怕,範愛卿,你也不用擔心,若是朕此舉做錯了,百年以後,朕在天上給皇爺爺,父皇,皇兄請罪便是。
至於民間的對朕的議論,朕不在乎,隻要我大明百姓國富民強,不再受外人欺淩,便是千夫所指,朕也無懼之!”
袁可立皺眉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他曆經過萬曆時期殘酷的黨爭,見識過官員不顧國家大事,相互爭權奪利的那種黑暗,而現在皇帝啟用魏忠賢,他還能理解,啟用溫體仁就讓他有些琢磨不透了。
“哈哈哈,袁愛卿無需擔憂,你看看門口。”
朱由檢說著,大笑一聲,手指向門口。
眾臣扭頭看去,發現溫體仁滿臉堆笑的站在門口,也不覺得尷尬。
“臣拜見吾皇。”
“溫愛卿,你剛才聽見了吧,袁閣老說你狡詐奸猾,對朕啟用你有些意見。”
溫體仁聽了皇帝的話,心中很清楚,這是皇帝要自己拿個投名狀給這些大臣看。
“袁閣老,微臣現在來見陛下,為的就是自證。”溫體仁說著,目光看向朱由檢。
“陛下,臣請命,把罪官錢謙益和張鳳翔從詔獄中提出,由臣帶到南京斬首示眾。”
“袁閣老、孫閣老,此法可能讓二位打消對微臣的意見嘛?”
袁可立和孫承宗對視一眼,有些震驚。
甚至連主位上的朱由檢都沒想到,溫體仁會用錢謙益和張風險的人頭來給自己送投名狀。
錢謙益是東林黨的現任魁首,張鳳翔也是東林黨中的重要人物。
溫體仁若是在南京當眾砍了二人,估計他未來在南京睡覺都得在枕頭下放把利劍防身。
“陛下,溫大人此計著實犀利,老臣無異議。”
袁可立拱手說道。
“好,既然溫愛卿敢行冒險之事,朕就答應了。”
朱由檢讚成了溫體仁的想法,其實他自己也有這個想法,隻不過擔心溫體仁在南京搞不好會有生命危險,才沒有下這個命令。
而現在溫體仁自己提出來,那就是說明他有保命的手段和把握。
“孫愛卿,朕還想派一人去巡視一番江南地區的軍隊,不知你們可有人推薦?”
朱由檢沉思片刻後,還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陛下,目前在京中任職的官員中,對兵事熟悉大多是北方人,去往江南巡查軍隊,這···”
孫承宗說著,神情有些凝重。
說到軍隊問題,朱由檢心中有些煩躁,現在的大明朝軍隊很奇葩,奇葩到什麽程度呢。
南方兵和北方兵相互看不順眼,甚至在一個營中效力,隨時都有打起來的可能。
而這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當年戚家軍被鎮壓屠殺。
“皇爺,方正化前日曾和奴婢說過,平穀大戰時,順天府尹李信曾在他身邊出策,用豪格和嶽托來行緩兵之計,拖延了建奴的進攻節奏,奴婢想來李信或許是知兵之人。”
朱由檢聞言眼前一亮,若不是王承恩提醒,他都要把李信給忘了。
這貨也不是個安分的主,好好的順天府尹不幹,非得跟著方正化的大軍跑到前線去。
“去,把方正化和李信找來。”
隨著朱由檢下達旨意,文淵閣外的禦前太監就匆匆去往豐台京營駐地尋人。
“既然說到軍隊的事,朕還有個想法。”朱由檢說著,目光看向孫承宗。
“孫愛卿,朕想為戚家軍平反。”
皇帝的話落下後,在場的大臣皆是一驚。
戚家軍對在場的許多大臣來說,都不陌生。
萬曆朝後期到現在,戚家軍幾乎成了大明官場中的禁忌,誰都不想提起。
似乎那支為國奮戰,橫掃倭寇的精銳大軍從未存在一般。
眾臣沉默許久後,袁可立率先開口。
“陛下,戚家軍之事牽涉甚廣,其中的關係極其繁雜,特別是萬曆朝時的首輔張居正,臣知道陛下想緩和軍中的南北對立,但是眼下時機是否還有些過早?”
“不!朕認為現在的時機剛好。”
朱由檢背手起身,他深邃的目光透過窗戶看向南方的天空。
“朕知道,戚家軍涉及到黨爭,涉及到朕的皇爺爺,不過朕不想規避此事。”
朱由檢說完後,眾臣再次沉默下來。
他們都是臣子,所有人都很清楚,想要為戚家軍平反,就是給張居正平反,也就是說,要對當年的萬曆皇帝做出批判。
這種事,除了朱由檢這個皇帝外加親孫子能說外,他們做臣子的,誰敢提?
“李若璉!”
“臣在。”
“朕交給錦衣衛一個任務,從今日開始,專門派一支錦衣衛南下,把戚家軍還在世的人或者後人給朕找出來。
同時內閣著手寫一份反省的聖旨,從萬曆朝開始,把朕的皇爺爺,父皇和皇兄犯下的過錯都列舉出來。
朕不但要代替他們向那些為國奮戰的國士致歉,還要向我大明萬萬百姓致歉。”
朱由檢的話落下後,在場的大臣都抬著頭,目光灼灼的看向皇帝。
誰都沒想到,這個年僅十八歲的皇帝,竟然要批評自己的爺爺、父親和哥哥。
在這種封建帝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君臣父子這些儒家文化牢牢束縛著。
曆代皇帝強調的是對先皇的尊崇和孝道,一般不會公開指出先皇的錯誤。
大明朝的治國之本更是一個孝字,皇帝敢這麽做,其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民間輿論。
甚至在史官的筆下,將會是一個有悖人倫的帝王!
“諸位愛卿,不必如此看朕,朕的性子你們都知道,決定的事,不管多難,不論付出怎樣的代價,朕無悔!”
當孫承宗聽到這句話後,眼底出現絲絲熱淚。
“不過內閣起草聖旨的時候,要注意,朕要的不是罪己詔!
朕要的是一個反省的詔書,朕將至稱為····罪帝詔!”
嘶···
袁可立作為內閣首輔,聽到朱由檢說出這三個字後,倒吸一口涼氣,整個人身上都泛起一層雞皮疙瘩。
“陛下,我大明以孝治國,如此這般···”
範景文神情凝重的看向皇帝,低聲提醒一句。
皇帝年少,難免帶著些輕狂之氣,他作為禮部尚書,對皇帝這種做法雖然心中支持,但是嘴上必須得提醒。
細數華夏曆代皇朝,有不少帝王下過罪己詔,但是這種罪帝詔的聖旨,壓根沒有先例。
誰都不知道,這詔書一道發出去,通遍全國會造成何種後果。
“嗬嗬,朕身為皇帝都不怕,範愛卿,你也不用擔心,若是朕此舉做錯了,百年以後,朕在天上給皇爺爺,父皇,皇兄請罪便是。
至於民間的對朕的議論,朕不在乎,隻要我大明百姓國富民強,不再受外人欺淩,便是千夫所指,朕也無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