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大膽用李信!罪帝詔書震天下!
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 作者:狂奔間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文淵閣眾臣再次陷入沉默的時候,方正化匆匆出現。
“奴婢方正化叩見吾皇。”
行完君臣之禮後,朱由檢隨即問道。
“正化,朕想派一人去往江南巡視南軍,你覺得李信如何?”
方正化斟酌片刻迴道:“陛下,李信此人在平穀一戰中,初麵建奴,從容不迫,作戰時曾數次為奴婢出謀劃策,以奴婢來看,此人更適合在軍中效力,不過這隻是奴婢個人所言,最後還需陛下欽定。”
朱由檢聽著方正化之言,陷入沉思。
在原本的曆史中,李信可以說是年少成名的世家子弟。
其人不但沒有仗著家世作惡,反而在天啟年間參加科舉,在獲得舉人的功名後,恰逢他父親李精白被黨爭波及,在看到大明官場的黑暗後,放棄做官,在家鄉娶妻生子,布施鄉裏。
在崇禎十三時,李自成在四川大敗,率領輕騎突圍,路過河南恰好遇到李信,一通忽悠之下,李信用取假名李岩跟隨李自成,參加了農民軍。
從此以後,李自成靠著饑民起家的流寇軍,按照李岩的謀劃,一舉建立大順!
在想到這些後,朱由檢不再猶豫。
“把李信叫來。”
而在文淵閣外候著的李信心中也有些忐忑。
他正在猜皇帝突然把自己叫來是何用意。
“李大人,陛下宣見。”
李信聽到聲音後,迴過神來,邁步走入文淵閣。
“臣李信叩見吾皇。”
“免禮。”
“李愛卿,朕有一個有難度的差事,想交給你,不知你敢不敢接?”
李信聽著皇帝的話,眼角餘光看到方正化的眼神後,頓時明白過來。
“陛下,臣為大明人,為國效力乃本分,不論何事,隻要陛下吩咐,臣願意一試!”
“好!既然李愛卿有信心,朕想命你和溫體仁、魏忠賢一同前往江南之地,主要任務是巡視江南軍隊。”
李信聽著皇帝的話,思緒流轉,很快就明白這是皇帝想整頓江南地區的衛所兵!
“陛下,臣願往!”李信拱手行禮迴話。
“好!傳旨!命李信為欽差南直隸軍務總督,授符牌敕書。
李愛卿,此去江南,你做事若有不決可與溫愛卿商議,有任何問題可以找暗衛的通信渠道給朕發信函,切記,重要奏折萬不可走驛站!”
朱由檢神情嚴肅的交代一句,李信聽著暗衛二字,有些疑惑,這是他第一次聽說這個組織。
不過他看到溫體仁似乎對這個組織很了解,也就沒有開口詢問。
君臣幾人聊了沒多久,溫體仁、魏忠賢、李信三人隨著一眾大臣退出文淵閣。
朱由檢看著群臣離去後,緩緩坐迴龍椅,此時的他心中異常平靜。
整治江南,從自己的爺爺萬曆皇帝開始,就有這個想法,可惜張居正死後被那些人詆毀,他實行的新政也幾乎都被推翻,至此萬曆被逼的直接躲進深宮,許多年都不問政事。
而自己的父皇在東林人的支持下登上皇位,但是在他剛提拔了一批自己人,試圖重振朝綱,就被一些人用其弱點困住,長期在深宮中壓抑的性子沉溺於女色中,最後導致身死!
在說自己的皇兄天啟皇帝,年少繼位後,就重用東林黨人,還命東林黨魁首葉向高為內閣首輔。
然而在經過一些時間後,天啟皇帝發現東林黨人雖然嘴中說的挺好,但是對國家的治理並不咋滴,為了應對遼東建奴日益強大的威脅,他決定啟用魏忠賢,用宦官來對付東林黨人,自己則學習萬曆帝,躲進深宮不問政事。
“皇爺爺,父皇,皇兄,你們在天上看著吧,你們不敢做的事,朕來做,你們不敢殺的人,朕來殺,你們畏懼的曆史罵名,朕來背!”
···
數個時辰後,袁可立親自帶著內閣和六部共同起草出的罪帝詔書。
朱由檢接過粗略看後,眉頭擰在一起。
“袁愛卿,朕要的是罪帝詔,不是表功詔!內閣起草的這份詔書哪裏是在反省?”
袁可立聽著皇帝不滿的話,有些尷尬捋著胡須,數次張嘴,也沒說出什麽。
“皇爺,袁閣老是曆經數朝的老臣,作為臣子,想必是狠不下心去數落君父的過往。”
王承恩在一旁輕聲提醒一句。
朱由檢聞言皺了皺眉頭,他看著站在原地滿是尷尬的袁可立,心中一想也是。
“罷了,袁愛卿,朕口述,勞煩你來書寫吧。”
朱由檢說完,一旁的小太監趕忙拿來紙筆。
“朕以眇躬,嗣守鴻業,夙夜憂懼,不敢怠荒。然當此國勢艱難之際,朕每思前代之失,痛心疾首。今當昭告天下,以明朕誌,亦以警後人。”
朱由檢背手在文淵閣中踱步,口中緩緩說著。
一旁的袁可立飛快的寫著,同時還有兩名小太監也在記錄著。
“憶我大明,自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曆經數代,皆有聖德之君,致天下太平,萬民樂業。
然至萬曆、泰昌、天啟三朝,先皇之政,多有失德之處,致國家漸入困境,朕不得不責之。
萬曆皇帝,初政之時,尚有可為。然其後怠於政事,久不臨朝,致使群臣無主,政令不行。
又大興土木,耗費國帑無數,民力疲敝。且於邊事,處置不當,致後金崛起,邊患日重。
此皆萬曆之過也。
泰昌皇帝,在位僅一月,雖欲有所作為,然時不我待。其繼位之際,黨爭已烈,未能妥善處置,致朝局混亂。
此亦泰昌之責也。
天啟皇帝,幼衝即位,啟用東林,致使朝政陷入混沌,天下百姓茫然不可得。
其後信任閹黨,致使魏忠賢等跋扈專權,殘害忠良,紊亂朝綱。
又好營造,揮霍無度,於國事,毫無遠慮,致後金勢大,農民起義蜂起。
此乃天啟之罪也。
朕痛心疾首,怒斥先皇之過,非為不敬,實乃為我大明江山社稷,為天下萬民。
朕當以先皇之失為鑒,勵精圖治,克己奉公,選賢任能,重振朝綱。
願我大明臣民,同心同德,共赴國難。
若有忠良之士,能獻良策,匡扶社稷,朕當不吝賞賜。
若有奸佞之徒,敢亂朝綱,朕必梟其首,滅其族,嚴懲不貸!
欽此!”
當袁可立把皇帝口述的內容全部寫完後,整個人已經呆立在原地。
盡管他是曆經數朝的老臣,可此時在朱由檢麵前,像是一個學童般無助。
“陛···陛下···此文若發出,臣····天下臣民···這···”
袁可立似乎忘了自己是大明的內閣首輔,此時的他說話磕磕巴巴,整個人的思維都被這篇文章衝擊的頭腦發脹!
“袁閣老!陛下跟前,切勿失禮!”王承恩邁步上前,用力在袁可立的後背上一拍。
後者猛然迴過神來。
“陛下真乃神人也,老臣失禮。”
“皇爺,全文已經記錄,是否還有要修改之處?”王承恩拿著袁可立親自記錄的罪帝詔。
朱由檢每字每句的看過後道:“一個字都不許改,就這麽發!”
“大伴,你親自跟著袁閣老去內閣擬票,精簡流程,在溫體仁三人出發前,把聖旨發出去!”
“是,奴婢遵旨!”
王承恩說完和袁可立二人匆匆離去。
第二日一早。
發行出的明報上直接刊登出一篇重磅聖旨。
整個京城的百姓在看到皇帝下發的罪帝詔後,滿是沉默。
“我的天老爺,皇帝竟然有如此魄力,發詔斥責自己的親爺,親爹和親哥?”
“噓!噤聲!你這話可千萬別人錦衣衛和東廠聽去了,不然搞不好要收拾你。”
“嗬嗬,諸位父老不必忌諱,陛下已經給我等下達旨意,反議論罪帝詔之事,不論何人,都屬個人自由。”
一個東廠的蕃役懷抱腰刀,笑著解釋道。
“這位官爺,這詔書真是皇帝親自所寫的?”
蕃役身邊的中年漢子小心的出聲詢問。
“沒錯,這份罪帝詔是陛下口述,袁閣老親筆書寫,之後由王中官親自帶著聖旨走的流程,絕對保真!”
嘶···
“如此說來,皇帝有如此魄力,當有千古聖君之姿!”
“是啊!老漢我活了近六十年,罪己詔倒是聽過,這罪帝詔還是獨一份。”
“看來我大明定能在皇帝手中再度中興!”
···
罪帝詔隨著聖旨和明報以極快的速度在京城傳播著,先是京城,一個多時辰後就出現在京畿周邊數縣中。
寥寥數百餘字在民間快速擴散著,幾乎每一個看到的百姓都被這篇文章驚的說不出話來。
就像是一顆重磅炸彈在平靜的海麵上炸開,瞬間引發滔天巨浪!
“奴婢方正化叩見吾皇。”
行完君臣之禮後,朱由檢隨即問道。
“正化,朕想派一人去往江南巡視南軍,你覺得李信如何?”
方正化斟酌片刻迴道:“陛下,李信此人在平穀一戰中,初麵建奴,從容不迫,作戰時曾數次為奴婢出謀劃策,以奴婢來看,此人更適合在軍中效力,不過這隻是奴婢個人所言,最後還需陛下欽定。”
朱由檢聽著方正化之言,陷入沉思。
在原本的曆史中,李信可以說是年少成名的世家子弟。
其人不但沒有仗著家世作惡,反而在天啟年間參加科舉,在獲得舉人的功名後,恰逢他父親李精白被黨爭波及,在看到大明官場的黑暗後,放棄做官,在家鄉娶妻生子,布施鄉裏。
在崇禎十三時,李自成在四川大敗,率領輕騎突圍,路過河南恰好遇到李信,一通忽悠之下,李信用取假名李岩跟隨李自成,參加了農民軍。
從此以後,李自成靠著饑民起家的流寇軍,按照李岩的謀劃,一舉建立大順!
在想到這些後,朱由檢不再猶豫。
“把李信叫來。”
而在文淵閣外候著的李信心中也有些忐忑。
他正在猜皇帝突然把自己叫來是何用意。
“李大人,陛下宣見。”
李信聽到聲音後,迴過神來,邁步走入文淵閣。
“臣李信叩見吾皇。”
“免禮。”
“李愛卿,朕有一個有難度的差事,想交給你,不知你敢不敢接?”
李信聽著皇帝的話,眼角餘光看到方正化的眼神後,頓時明白過來。
“陛下,臣為大明人,為國效力乃本分,不論何事,隻要陛下吩咐,臣願意一試!”
“好!既然李愛卿有信心,朕想命你和溫體仁、魏忠賢一同前往江南之地,主要任務是巡視江南軍隊。”
李信聽著皇帝的話,思緒流轉,很快就明白這是皇帝想整頓江南地區的衛所兵!
“陛下,臣願往!”李信拱手行禮迴話。
“好!傳旨!命李信為欽差南直隸軍務總督,授符牌敕書。
李愛卿,此去江南,你做事若有不決可與溫愛卿商議,有任何問題可以找暗衛的通信渠道給朕發信函,切記,重要奏折萬不可走驛站!”
朱由檢神情嚴肅的交代一句,李信聽著暗衛二字,有些疑惑,這是他第一次聽說這個組織。
不過他看到溫體仁似乎對這個組織很了解,也就沒有開口詢問。
君臣幾人聊了沒多久,溫體仁、魏忠賢、李信三人隨著一眾大臣退出文淵閣。
朱由檢看著群臣離去後,緩緩坐迴龍椅,此時的他心中異常平靜。
整治江南,從自己的爺爺萬曆皇帝開始,就有這個想法,可惜張居正死後被那些人詆毀,他實行的新政也幾乎都被推翻,至此萬曆被逼的直接躲進深宮,許多年都不問政事。
而自己的父皇在東林人的支持下登上皇位,但是在他剛提拔了一批自己人,試圖重振朝綱,就被一些人用其弱點困住,長期在深宮中壓抑的性子沉溺於女色中,最後導致身死!
在說自己的皇兄天啟皇帝,年少繼位後,就重用東林黨人,還命東林黨魁首葉向高為內閣首輔。
然而在經過一些時間後,天啟皇帝發現東林黨人雖然嘴中說的挺好,但是對國家的治理並不咋滴,為了應對遼東建奴日益強大的威脅,他決定啟用魏忠賢,用宦官來對付東林黨人,自己則學習萬曆帝,躲進深宮不問政事。
“皇爺爺,父皇,皇兄,你們在天上看著吧,你們不敢做的事,朕來做,你們不敢殺的人,朕來殺,你們畏懼的曆史罵名,朕來背!”
···
數個時辰後,袁可立親自帶著內閣和六部共同起草出的罪帝詔書。
朱由檢接過粗略看後,眉頭擰在一起。
“袁愛卿,朕要的是罪帝詔,不是表功詔!內閣起草的這份詔書哪裏是在反省?”
袁可立聽著皇帝不滿的話,有些尷尬捋著胡須,數次張嘴,也沒說出什麽。
“皇爺,袁閣老是曆經數朝的老臣,作為臣子,想必是狠不下心去數落君父的過往。”
王承恩在一旁輕聲提醒一句。
朱由檢聞言皺了皺眉頭,他看著站在原地滿是尷尬的袁可立,心中一想也是。
“罷了,袁愛卿,朕口述,勞煩你來書寫吧。”
朱由檢說完,一旁的小太監趕忙拿來紙筆。
“朕以眇躬,嗣守鴻業,夙夜憂懼,不敢怠荒。然當此國勢艱難之際,朕每思前代之失,痛心疾首。今當昭告天下,以明朕誌,亦以警後人。”
朱由檢背手在文淵閣中踱步,口中緩緩說著。
一旁的袁可立飛快的寫著,同時還有兩名小太監也在記錄著。
“憶我大明,自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曆經數代,皆有聖德之君,致天下太平,萬民樂業。
然至萬曆、泰昌、天啟三朝,先皇之政,多有失德之處,致國家漸入困境,朕不得不責之。
萬曆皇帝,初政之時,尚有可為。然其後怠於政事,久不臨朝,致使群臣無主,政令不行。
又大興土木,耗費國帑無數,民力疲敝。且於邊事,處置不當,致後金崛起,邊患日重。
此皆萬曆之過也。
泰昌皇帝,在位僅一月,雖欲有所作為,然時不我待。其繼位之際,黨爭已烈,未能妥善處置,致朝局混亂。
此亦泰昌之責也。
天啟皇帝,幼衝即位,啟用東林,致使朝政陷入混沌,天下百姓茫然不可得。
其後信任閹黨,致使魏忠賢等跋扈專權,殘害忠良,紊亂朝綱。
又好營造,揮霍無度,於國事,毫無遠慮,致後金勢大,農民起義蜂起。
此乃天啟之罪也。
朕痛心疾首,怒斥先皇之過,非為不敬,實乃為我大明江山社稷,為天下萬民。
朕當以先皇之失為鑒,勵精圖治,克己奉公,選賢任能,重振朝綱。
願我大明臣民,同心同德,共赴國難。
若有忠良之士,能獻良策,匡扶社稷,朕當不吝賞賜。
若有奸佞之徒,敢亂朝綱,朕必梟其首,滅其族,嚴懲不貸!
欽此!”
當袁可立把皇帝口述的內容全部寫完後,整個人已經呆立在原地。
盡管他是曆經數朝的老臣,可此時在朱由檢麵前,像是一個學童般無助。
“陛···陛下···此文若發出,臣····天下臣民···這···”
袁可立似乎忘了自己是大明的內閣首輔,此時的他說話磕磕巴巴,整個人的思維都被這篇文章衝擊的頭腦發脹!
“袁閣老!陛下跟前,切勿失禮!”王承恩邁步上前,用力在袁可立的後背上一拍。
後者猛然迴過神來。
“陛下真乃神人也,老臣失禮。”
“皇爺,全文已經記錄,是否還有要修改之處?”王承恩拿著袁可立親自記錄的罪帝詔。
朱由檢每字每句的看過後道:“一個字都不許改,就這麽發!”
“大伴,你親自跟著袁閣老去內閣擬票,精簡流程,在溫體仁三人出發前,把聖旨發出去!”
“是,奴婢遵旨!”
王承恩說完和袁可立二人匆匆離去。
第二日一早。
發行出的明報上直接刊登出一篇重磅聖旨。
整個京城的百姓在看到皇帝下發的罪帝詔後,滿是沉默。
“我的天老爺,皇帝竟然有如此魄力,發詔斥責自己的親爺,親爹和親哥?”
“噓!噤聲!你這話可千萬別人錦衣衛和東廠聽去了,不然搞不好要收拾你。”
“嗬嗬,諸位父老不必忌諱,陛下已經給我等下達旨意,反議論罪帝詔之事,不論何人,都屬個人自由。”
一個東廠的蕃役懷抱腰刀,笑著解釋道。
“這位官爺,這詔書真是皇帝親自所寫的?”
蕃役身邊的中年漢子小心的出聲詢問。
“沒錯,這份罪帝詔是陛下口述,袁閣老親筆書寫,之後由王中官親自帶著聖旨走的流程,絕對保真!”
嘶···
“如此說來,皇帝有如此魄力,當有千古聖君之姿!”
“是啊!老漢我活了近六十年,罪己詔倒是聽過,這罪帝詔還是獨一份。”
“看來我大明定能在皇帝手中再度中興!”
···
罪帝詔隨著聖旨和明報以極快的速度在京城傳播著,先是京城,一個多時辰後就出現在京畿周邊數縣中。
寥寥數百餘字在民間快速擴散著,幾乎每一個看到的百姓都被這篇文章驚的說不出話來。
就像是一顆重磅炸彈在平靜的海麵上炸開,瞬間引發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