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殿試揭榜之時,皇帝都會親臨太和殿,為金榜題名的考生舉行盛大的慶賀典禮,即為——傳臚。
張定很忙,比零食很忙都要忙,但是還是專門抽出時間來舉辦了這個儀式。要是張定這都不來,而是讓葉伏波這都越俎代庖,難免會讓大家覺得張定不夠重視。
而一般都會認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會被認為是天子門生。宋·嶽珂《桯史·天子門生》:“卿乃朕自擢,秦檜日薦士,曾無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也。”
都說入鄉隨俗,那麽,假如生活在古代,規則中什麽最重要呢?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麵都產生巨大影響。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
由此可見,這個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在現代社會,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都有人去攀附,更別說在如今,在廣西和張定拉上關係了。張定也不介意給點甜頭,多點希望,多幾個好好辦事的牛馬。
明代文人彭大翼寫的《山堂肆考》,其卷八十四“科第·衛士傳名”載:“(宋時)進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臨軒,宰臣進一甲三名卷子……衛士凡六七人,皆齊聲傳其名而唿之,謂之臚傳”。
由上可知,在傳臚儀式上,皇帝要召見中榜進士,由大臣按甲第唱進士名字,宮甲衛士們則高聲山唿傳其名,響聲大如雷。清朝一開始就是個蠻子朝廷,自然抄襲了不少明朝的搞法。
傳臚儀式非常隆重,人家不知道苦讀了多少年,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有此一遭,自然要辦的隆重點。清康熙六年(1667年)狀元繆彤,曾寫了《臚傳紀事》,其中詳細記載了傳臚儀式的過程。
當年殿試時間為三月二十日,傳臚儀式則於三月二十二日舉行。傳臚儀式當日清晨,繆彤等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專用的三枝九葉帽頂,冒著小雨,從午門進宮,跪在太和殿廣場禦道兩側,且靠近丹陛石位置。
此處“禦道”即太和殿廣場正中位置的道路,在古代為帝王專用;丹陛石則為太和殿前的龍紋石台階。在太和殿前、太和殿廣場設有華麗的儀仗陳設。
王以下、公以上的官員立於太和殿前丹陛石之上,文武百官均立於太和殿廣場上,所有人員身著朝服。
寫有新科進士名單的金榜,被置於太和殿寶座東邊的黃案上。在盛大的禮樂聲中,皇帝身著禮服,進入太和殿,坐在寶座位置。
傳臚儀式進行時,內閣大學士從太和殿內捧出金榜,置於丹陛石正中預設的黃案上。傳臚官手捧金榜,高唱題名名單,包括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一甲第三名(探花)、第二甲若幹名、第三甲若幹名等。
其中,一甲三人姓名,被高唱三次;其餘人員姓名,被高唱一次。每唱一次,都有長久的鼓樂伴奏。
張定雖然不是皇帝,甚至都還沒加個王號,但是是毋庸置疑的地方最高統治者。但是為了顯示莊重和嚴肅,自然學著前輩們該有的流程都有了。
首先,廣西首府內的權力中心——廣西布政使府邸被作為宴會舉辦的地方。當然,隻是半個布政使府邸,沒辦法,後院住著張定的家人呢,為了保證他們不被人所打擾,張定直接調動了近衛軍作為衛隊。
如今,近衛軍有相當一部分基層領導都是來自於張定舉辦的講武堂,這些人經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張定就把他們調往了近衛軍替代了那些陣亡的將領,以此保證近衛軍的忠誠與戰鬥力。
這樣,撐門麵的軍隊就有了。能夠被選拔進近衛軍的無不是一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他們各個都是真刀真槍幹過來的,一看就是精銳部隊。
年輕人就算一無所有,他們也有著很多人羨慕的青春和朝氣,年輕人嘛,有幾個人醜?再加上身高普遍偏高,良好的夥食保證了他們健康有光澤的臉龐,再加上一股自信,真可謂帥哥一個。
有著他們站崗,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張定的重視和這個團體的希望。有此強軍,幹什麽不行?
以葉伏波為首的,從張定還是個村長就一起走過來的文臣集團,再加上李大這些一起長大的武官,還有大貓小貓三兩充做工具人的投降的明朝官員,就這樣,馬馬虎虎一個小朝廷就達成了。
偌大的布政使府邸很大,但是今天卻被人擠的滿滿當當的,到處都站滿了人。布政使府邸的門大開著,從正廳到門口都站滿了近衛軍,隻留著一條路專門供這些新科及第的人行走。
這些人老老實實的人等在布政使府邸外,等著傳喚。外麵的一條街都已經被清空了,同樣站站滿了近衛軍,周遭沒有閑雜人等,隻有遠處有著城內的吃瓜群眾在探頭探腦。
今天舉辦儀式的人叫做陳立,這個人是個明朝降官,前段時間就是他負責創辦報紙,並把報紙搞的有聲有色。
從張定進入南寧城的那一天起,這個人就老老實實投降了,積極配合張定的政策,一直在家如履薄冰的戰戰兢兢的生活,直到張定需要人幹活的時候,當官的欲望戰勝了怕死,又出來給張定幹活了。
陳立出生於詩書世家,別的不敢說,至少這些儀式典禮寫文章什麽的那是信手拈來,畢竟這是他從小學到大,吃飯用的東西。本來他就是廣西的提學,也算是幹起本職工作了。
提學官,正統元年(1436)置。設在兩京的提學官,由都察院禦史充任,稱提學禦史。在各省置提督學道,亦稱提學道、督學道,簡稱學道。
張定發現他挺好用,人雖然有點讀書人愛麵子的小毛病,還有點貪錢,但是膽子小,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官僚還是合格的,不過要一直盯著。
正好葉伏波這些人雖然能幹實事,但是對於如何操辦典禮,儀式是什麽樣的,可謂外行中的外行,除了出個人頭吃個飯什麽也不會,於是,幹脆就讓來了。
陳立接到這個任命自然是喜出望外,連葉伏波都沒撈到這個夥計,隻是在那裏老老實實站著,偏偏他可以跳上跳下的,這是什麽?這是信任,是恩寵啊!
由一開始的閑賦在家混吃等死,到創辦報紙,再到今天的操辦大典,短短幾個月就實現了幾連跳,果然創業小公司有創業小公司的好處,隻要有本事,好好幹活,生的也快啊!
不像那些大公司,雖然穩定,但是升遷無望,一輩子幹到頭也就是個螺絲釘。
張定高高坐在自己的主位上,為了防止硌屁股不知道哪裏搞來的熊皮鋪在上麵,該說不說,在這個時候真的很合適,挺軟活的。
陳立站在張定的側前邊,對著分立兩側的文武官員搖頭晃腦的念著紙上的內容:第一名橋頭府張元!
話音剛落,接力賽般,外麵的人一陣接著一陣扯著嗓子喊,在門口站的腰酸腿疼的張元一個機靈,“草民在!”
門口的近衛翻個白眼,擺擺手,“進去!”
“哦哦。”張元暈乎乎的,不敢置信的就軟著腿走了進去,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幸好近衛軍隻留著一條路直達正廳,不然他肯定不知道路該怎麽走了。
陳立接著喊:“桂林王偉!”
“升龍府白靖!”
一個又一個舉子接著進去,念到名字的自然是喜不自勝,人都快高興的暈過去了,沒念到名字的自然是焦急不已,抓耳撓腮,都想當著這麽多近衛的麵翻牆進去了。
張定自然對這些人首先表示了一番祝賀,他們這一路走來可是不容易,再是肯定了他們的努力,讓他們繼續保持這份幹勁,最後畫了個大餅,讓他們給他好好幹活。
暈乎乎的預備官員們傻乎乎的進去了,然後又傻乎乎的出來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現在他們的智商已經快到零了,讓幹嘛幹嘛。
最後,在禦街誇官的時候他們才醒了過來,騎在高頭大馬上的他們又近衛保護著他們在城內逛了一圈,迎著不知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的目光,還有那些小娘子的尖叫聲,他們才活了過來。
ps:加更了
這幾天更新的有點偏遲,忙啊
要過年了,有沒有人可憐一下作者,打賞一下卑微的作者
嗚嗚嗚
張定很忙,比零食很忙都要忙,但是還是專門抽出時間來舉辦了這個儀式。要是張定這都不來,而是讓葉伏波這都越俎代庖,難免會讓大家覺得張定不夠重視。
而一般都會認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會被認為是天子門生。宋·嶽珂《桯史·天子門生》:“卿乃朕自擢,秦檜日薦士,曾無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也。”
都說入鄉隨俗,那麽,假如生活在古代,規則中什麽最重要呢?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麵都產生巨大影響。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
由此可見,這個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在現代社會,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都有人去攀附,更別說在如今,在廣西和張定拉上關係了。張定也不介意給點甜頭,多點希望,多幾個好好辦事的牛馬。
明代文人彭大翼寫的《山堂肆考》,其卷八十四“科第·衛士傳名”載:“(宋時)進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臨軒,宰臣進一甲三名卷子……衛士凡六七人,皆齊聲傳其名而唿之,謂之臚傳”。
由上可知,在傳臚儀式上,皇帝要召見中榜進士,由大臣按甲第唱進士名字,宮甲衛士們則高聲山唿傳其名,響聲大如雷。清朝一開始就是個蠻子朝廷,自然抄襲了不少明朝的搞法。
傳臚儀式非常隆重,人家不知道苦讀了多少年,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有此一遭,自然要辦的隆重點。清康熙六年(1667年)狀元繆彤,曾寫了《臚傳紀事》,其中詳細記載了傳臚儀式的過程。
當年殿試時間為三月二十日,傳臚儀式則於三月二十二日舉行。傳臚儀式當日清晨,繆彤等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專用的三枝九葉帽頂,冒著小雨,從午門進宮,跪在太和殿廣場禦道兩側,且靠近丹陛石位置。
此處“禦道”即太和殿廣場正中位置的道路,在古代為帝王專用;丹陛石則為太和殿前的龍紋石台階。在太和殿前、太和殿廣場設有華麗的儀仗陳設。
王以下、公以上的官員立於太和殿前丹陛石之上,文武百官均立於太和殿廣場上,所有人員身著朝服。
寫有新科進士名單的金榜,被置於太和殿寶座東邊的黃案上。在盛大的禮樂聲中,皇帝身著禮服,進入太和殿,坐在寶座位置。
傳臚儀式進行時,內閣大學士從太和殿內捧出金榜,置於丹陛石正中預設的黃案上。傳臚官手捧金榜,高唱題名名單,包括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一甲第三名(探花)、第二甲若幹名、第三甲若幹名等。
其中,一甲三人姓名,被高唱三次;其餘人員姓名,被高唱一次。每唱一次,都有長久的鼓樂伴奏。
張定雖然不是皇帝,甚至都還沒加個王號,但是是毋庸置疑的地方最高統治者。但是為了顯示莊重和嚴肅,自然學著前輩們該有的流程都有了。
首先,廣西首府內的權力中心——廣西布政使府邸被作為宴會舉辦的地方。當然,隻是半個布政使府邸,沒辦法,後院住著張定的家人呢,為了保證他們不被人所打擾,張定直接調動了近衛軍作為衛隊。
如今,近衛軍有相當一部分基層領導都是來自於張定舉辦的講武堂,這些人經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張定就把他們調往了近衛軍替代了那些陣亡的將領,以此保證近衛軍的忠誠與戰鬥力。
這樣,撐門麵的軍隊就有了。能夠被選拔進近衛軍的無不是一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他們各個都是真刀真槍幹過來的,一看就是精銳部隊。
年輕人就算一無所有,他們也有著很多人羨慕的青春和朝氣,年輕人嘛,有幾個人醜?再加上身高普遍偏高,良好的夥食保證了他們健康有光澤的臉龐,再加上一股自信,真可謂帥哥一個。
有著他們站崗,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張定的重視和這個團體的希望。有此強軍,幹什麽不行?
以葉伏波為首的,從張定還是個村長就一起走過來的文臣集團,再加上李大這些一起長大的武官,還有大貓小貓三兩充做工具人的投降的明朝官員,就這樣,馬馬虎虎一個小朝廷就達成了。
偌大的布政使府邸很大,但是今天卻被人擠的滿滿當當的,到處都站滿了人。布政使府邸的門大開著,從正廳到門口都站滿了近衛軍,隻留著一條路專門供這些新科及第的人行走。
這些人老老實實的人等在布政使府邸外,等著傳喚。外麵的一條街都已經被清空了,同樣站站滿了近衛軍,周遭沒有閑雜人等,隻有遠處有著城內的吃瓜群眾在探頭探腦。
今天舉辦儀式的人叫做陳立,這個人是個明朝降官,前段時間就是他負責創辦報紙,並把報紙搞的有聲有色。
從張定進入南寧城的那一天起,這個人就老老實實投降了,積極配合張定的政策,一直在家如履薄冰的戰戰兢兢的生活,直到張定需要人幹活的時候,當官的欲望戰勝了怕死,又出來給張定幹活了。
陳立出生於詩書世家,別的不敢說,至少這些儀式典禮寫文章什麽的那是信手拈來,畢竟這是他從小學到大,吃飯用的東西。本來他就是廣西的提學,也算是幹起本職工作了。
提學官,正統元年(1436)置。設在兩京的提學官,由都察院禦史充任,稱提學禦史。在各省置提督學道,亦稱提學道、督學道,簡稱學道。
張定發現他挺好用,人雖然有點讀書人愛麵子的小毛病,還有點貪錢,但是膽子小,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官僚還是合格的,不過要一直盯著。
正好葉伏波這些人雖然能幹實事,但是對於如何操辦典禮,儀式是什麽樣的,可謂外行中的外行,除了出個人頭吃個飯什麽也不會,於是,幹脆就讓來了。
陳立接到這個任命自然是喜出望外,連葉伏波都沒撈到這個夥計,隻是在那裏老老實實站著,偏偏他可以跳上跳下的,這是什麽?這是信任,是恩寵啊!
由一開始的閑賦在家混吃等死,到創辦報紙,再到今天的操辦大典,短短幾個月就實現了幾連跳,果然創業小公司有創業小公司的好處,隻要有本事,好好幹活,生的也快啊!
不像那些大公司,雖然穩定,但是升遷無望,一輩子幹到頭也就是個螺絲釘。
張定高高坐在自己的主位上,為了防止硌屁股不知道哪裏搞來的熊皮鋪在上麵,該說不說,在這個時候真的很合適,挺軟活的。
陳立站在張定的側前邊,對著分立兩側的文武官員搖頭晃腦的念著紙上的內容:第一名橋頭府張元!
話音剛落,接力賽般,外麵的人一陣接著一陣扯著嗓子喊,在門口站的腰酸腿疼的張元一個機靈,“草民在!”
門口的近衛翻個白眼,擺擺手,“進去!”
“哦哦。”張元暈乎乎的,不敢置信的就軟著腿走了進去,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幸好近衛軍隻留著一條路直達正廳,不然他肯定不知道路該怎麽走了。
陳立接著喊:“桂林王偉!”
“升龍府白靖!”
一個又一個舉子接著進去,念到名字的自然是喜不自勝,人都快高興的暈過去了,沒念到名字的自然是焦急不已,抓耳撓腮,都想當著這麽多近衛的麵翻牆進去了。
張定自然對這些人首先表示了一番祝賀,他們這一路走來可是不容易,再是肯定了他們的努力,讓他們繼續保持這份幹勁,最後畫了個大餅,讓他們給他好好幹活。
暈乎乎的預備官員們傻乎乎的進去了,然後又傻乎乎的出來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現在他們的智商已經快到零了,讓幹嘛幹嘛。
最後,在禦街誇官的時候他們才醒了過來,騎在高頭大馬上的他們又近衛保護著他們在城內逛了一圈,迎著不知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的目光,還有那些小娘子的尖叫聲,他們才活了過來。
ps:加更了
這幾天更新的有點偏遲,忙啊
要過年了,有沒有人可憐一下作者,打賞一下卑微的作者
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