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福禍相依
正德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王瓚卒,皇帝令輟朝一日,恩蔭其子中書舍人,諡號文忠,贈少師。
次日皇帝召升南京兵部右侍郎何孟春為禮部尚書。 群臣聞言再次紛紛上疏,勸諫皇帝照例廷推。疏入,不報。
又過幾日,內閣次輔王瓊上疏乞辭吏部尚書職,交還吏部大印。疏入,皇帝批準。
群臣見皇帝絲毫沒有組織廷推的意思,再次紛紛上疏,有科道官上疏道:“我朝常例自英、憲以來,凡推六部尚書、三邊總督、內閣大臣,俱吏部九卿科道廷推。近聞禦前議事閣臣密各自舉薦何孟春,今乃果然。雖二臣之賢不負眾望,然一聽獨舉密薦,恐開狥私植黨之門。”
朱厚照禦批:“閣臣薦人得當,足見至公之心,不為例。”
正旦節,朱厚照禦奉天殿,文武群臣行慶賀禮,召免宴賜鈔。
待皇帝迴到乾清宮,就見張大順趨步近前,躬身道:“啟稟萬歲爺,錦衣衛提督郭郭勳同指揮使王欽,在丹墀下候著覲見呢。”
朱厚照執起青玉盞抿了口茶,眉峰微挑:“那王欽不是遣在兩淮辦差?怎的悄沒聲兒就迴來了?”略一沉吟,放下茶盞道:“宣。”
但見郭勳領著王欽入內,二人三跪九叩行了大禮。那王欽偷眼覷著天子神色,從袖中取出本青皮冊子,雙手呈過頭頂:“臣奉旨查辦兩淮鹽務,幸得聖主洪福,今特來複命。”
朱厚照聞言笑道:“別人去少則一年半載,多則三五年,你這才去幾個月就迴來了,事情辦完了?”
王欽道:“啟奏陛下,臣隻知道臣是陛下的鷹犬,陛下讓臣幹嘛,臣就幹嘛,臣去了兩淮不擾民,不徇私,不枉法,隻盯著豪紳、貪官,幸不辱聖命。”
朱厚照接過張大順轉呈的冊子,才翻得兩頁便冷笑道:“那麽多?”
王欽聞言以為皇帝嫌少,於是道:“陛下放心,臣迴去再仔細搜羅。”
“誰問你這個了!”朱厚照說著將冊子往紫檀案上一擲,驚得屋內眾人心髒亂跳。“好個能臣!夏言前番解了二十萬兩進京,朕原以為蛀蟲已除,怎的你這又抄出百三十四萬雪花銀?莫不是把兩淮的地皮都刮了三尺?還有朕不是差了聶豹巡鹽?他再做甚?”
見皇帝發火,王欽心中直叫倒黴,本來是拍龍屁的,龍屁沒拍成,讓天子生氣了!王欽慌忙跪倒,額角沁出冷汗:“陛下息怒,這是臣抄家時落下來,故意奉給陛下的。夏言和聶豹都不知道。那些個鹽商仗著忒不懂規矩,竟在運河邊修起七進宅院,比親王府還氣派。臣想著這些民脂民膏原是萬歲爺的,這才...”話到此處,偷眼往郭勳處遞眼色。
朱厚照聞言這才恍然大悟,媽的這老小子估計是抄家時,故意留了一部分。於是幽幽道:“你手段厲害,竟然瞞著他倆,你.....沒有.....”
王欽連忙道:“臣本是戴罪辦差,豈敢罪上加罪。臣不敢擔保下麵的小旗、軍校,但是臣絕未貪墨一文錢。”
朱厚照看了眼郭勳,見他隻管低著頭,不吭聲,於是手指敲著案幾,片刻後方道:“你且起來。”
王欽聞言磕頭這才起身。
“算你立有功勳了。”朱厚照笑著,“且迴去,後麵朕讓郭勳知會你。”
王欽這才緩緩退出。
朱厚照執起汝窯茶碗蓋兒,撥著浮沫道:“你們倒是會做人情!”忽而將茶盞重重一放:“隻是這般行事,讓夏言、聶豹如何自處?”
郭勳道:“乞陛下恕罪,原沒想那麽多。臣隻想著,陛下用錢的地方多,所以私下吩咐了王欽,讓他留個心眼。不過說實話,王欽這趟差辦得精細。臣聽聞他夜宿船頭,連鹽場灶戶都傳唱‘錦衣郎官清似水’呢。”
話未說完,朱厚照已嗤笑出聲:“罷罷,倒成了朕的不是。”轉頭吩咐張大順:“巧了這這兩月蕃邦夷人多有節貢,你挑兩件出來。”又對郭勳道:“你拿給他。就說朕賞的。”
郭勳恭維道:“陛下仁厚,王欽本是戴罪之人,陛下不僅許他戴罪立功,還有賞賜,古往今來,哪個帝王.....”
朱厚照卻打斷他道:“別說這些不中用的話了。”然後對著劉全忠道:“給武定侯上茶。”
郭勳聞言忙行禮謝恩。
“趙全走了嗎?”朱厚照此刻方端起茶碗吃口茶,“總不會年都沒過,就走了吧。”
郭勳連忙道:“前些日子來信說在天津衛呢,說天冷河麵上凍,未能出行。迴頭臣問問。”
朱厚照放下茶碗,往枕上靠了靠道:“不用了,王瓚去了,不知道新來的何孟春能否辦好差。”
郭勳道:“何孟春年少時曾在李東陽門下求學,學問很好,臣曾聽說何孟春趣事,李東陽有一次把何孟春寫文章給周圍的同僚觀閱,說:‘此吾楚後來之傑也。’後來此人弘治六年考中了進士,本來要考庶吉士的,結果其父去世迴家守孝丁憂,在弘治九年任兵部主事,這一耽擱,當時就有人說:‘此輩恐負西涯之望。’”
朱厚照聞言好奇問道:“怎麽會有此言?”
郭勳道:“迴稟陛下,因不能入閣矣。”
朱厚照把玩著玉虎問道:“這是為何?”
郭勳又道:“自太宗文皇帝首創內閣至今,百五十年年間,閣臣多是翰林詞臣出身,這其中有驟起者,有按部就班者,有另辟蹊徑者,有大運氣者。但從地方而為閣臣者,又或者勳貴為閣臣者,從沒有過。”
朱厚照輕輕歎了口氣,心中越發對郭勳賞識了起來,此人心思玲瓏,可惜私心太重。於是道:“你說的不錯。”
郭勳立刻恭維道:“也就是陛下有大魄力,首創協理大學士,解決了這個問題,正應了那句‘宰相必起於州部’,而且陛下現在對京營的整頓也應了後半句‘猛將必發於卒伍’。”
朱厚照笑道:“就你會說。”
郭勳也笑道:“臣也是剛明白,隻不過臣有些擔心。”
朱厚照笑道:“擔心什麽?隻管說來,休要藏掖。”
“是。”郭勳微微躬身,“陛下,如果閣臣都是從州部起來,地方上畢竟盤根錯節,日後難免.....同理,猛將都發於卒伍,豈不是如晚唐故事?”
朱厚照直盯盯的看著郭勳,屋內滴漏不停,手中的玉虎被自己緊緊地捏著,腦海中忽然想起了晚清時候地方上督撫入軍機處的故事。瞬間朱厚照明白了郭勳這句話的潛台詞:內閣輔臣最緊要的是輔弼皇權製衡地方,而非由地方建立功勳入閣,影響皇權。
待郭勳退下後,朱厚照望著窗外紛紛揚揚的雪片,忽對張大順歎道:“你瞧這雪,落在金瓦上便是祥瑞,落在茅簷上就成了災...”
正德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王瓚卒,皇帝令輟朝一日,恩蔭其子中書舍人,諡號文忠,贈少師。
次日皇帝召升南京兵部右侍郎何孟春為禮部尚書。 群臣聞言再次紛紛上疏,勸諫皇帝照例廷推。疏入,不報。
又過幾日,內閣次輔王瓊上疏乞辭吏部尚書職,交還吏部大印。疏入,皇帝批準。
群臣見皇帝絲毫沒有組織廷推的意思,再次紛紛上疏,有科道官上疏道:“我朝常例自英、憲以來,凡推六部尚書、三邊總督、內閣大臣,俱吏部九卿科道廷推。近聞禦前議事閣臣密各自舉薦何孟春,今乃果然。雖二臣之賢不負眾望,然一聽獨舉密薦,恐開狥私植黨之門。”
朱厚照禦批:“閣臣薦人得當,足見至公之心,不為例。”
正旦節,朱厚照禦奉天殿,文武群臣行慶賀禮,召免宴賜鈔。
待皇帝迴到乾清宮,就見張大順趨步近前,躬身道:“啟稟萬歲爺,錦衣衛提督郭郭勳同指揮使王欽,在丹墀下候著覲見呢。”
朱厚照執起青玉盞抿了口茶,眉峰微挑:“那王欽不是遣在兩淮辦差?怎的悄沒聲兒就迴來了?”略一沉吟,放下茶盞道:“宣。”
但見郭勳領著王欽入內,二人三跪九叩行了大禮。那王欽偷眼覷著天子神色,從袖中取出本青皮冊子,雙手呈過頭頂:“臣奉旨查辦兩淮鹽務,幸得聖主洪福,今特來複命。”
朱厚照聞言笑道:“別人去少則一年半載,多則三五年,你這才去幾個月就迴來了,事情辦完了?”
王欽道:“啟奏陛下,臣隻知道臣是陛下的鷹犬,陛下讓臣幹嘛,臣就幹嘛,臣去了兩淮不擾民,不徇私,不枉法,隻盯著豪紳、貪官,幸不辱聖命。”
朱厚照接過張大順轉呈的冊子,才翻得兩頁便冷笑道:“那麽多?”
王欽聞言以為皇帝嫌少,於是道:“陛下放心,臣迴去再仔細搜羅。”
“誰問你這個了!”朱厚照說著將冊子往紫檀案上一擲,驚得屋內眾人心髒亂跳。“好個能臣!夏言前番解了二十萬兩進京,朕原以為蛀蟲已除,怎的你這又抄出百三十四萬雪花銀?莫不是把兩淮的地皮都刮了三尺?還有朕不是差了聶豹巡鹽?他再做甚?”
見皇帝發火,王欽心中直叫倒黴,本來是拍龍屁的,龍屁沒拍成,讓天子生氣了!王欽慌忙跪倒,額角沁出冷汗:“陛下息怒,這是臣抄家時落下來,故意奉給陛下的。夏言和聶豹都不知道。那些個鹽商仗著忒不懂規矩,竟在運河邊修起七進宅院,比親王府還氣派。臣想著這些民脂民膏原是萬歲爺的,這才...”話到此處,偷眼往郭勳處遞眼色。
朱厚照聞言這才恍然大悟,媽的這老小子估計是抄家時,故意留了一部分。於是幽幽道:“你手段厲害,竟然瞞著他倆,你.....沒有.....”
王欽連忙道:“臣本是戴罪辦差,豈敢罪上加罪。臣不敢擔保下麵的小旗、軍校,但是臣絕未貪墨一文錢。”
朱厚照看了眼郭勳,見他隻管低著頭,不吭聲,於是手指敲著案幾,片刻後方道:“你且起來。”
王欽聞言磕頭這才起身。
“算你立有功勳了。”朱厚照笑著,“且迴去,後麵朕讓郭勳知會你。”
王欽這才緩緩退出。
朱厚照執起汝窯茶碗蓋兒,撥著浮沫道:“你們倒是會做人情!”忽而將茶盞重重一放:“隻是這般行事,讓夏言、聶豹如何自處?”
郭勳道:“乞陛下恕罪,原沒想那麽多。臣隻想著,陛下用錢的地方多,所以私下吩咐了王欽,讓他留個心眼。不過說實話,王欽這趟差辦得精細。臣聽聞他夜宿船頭,連鹽場灶戶都傳唱‘錦衣郎官清似水’呢。”
話未說完,朱厚照已嗤笑出聲:“罷罷,倒成了朕的不是。”轉頭吩咐張大順:“巧了這這兩月蕃邦夷人多有節貢,你挑兩件出來。”又對郭勳道:“你拿給他。就說朕賞的。”
郭勳恭維道:“陛下仁厚,王欽本是戴罪之人,陛下不僅許他戴罪立功,還有賞賜,古往今來,哪個帝王.....”
朱厚照卻打斷他道:“別說這些不中用的話了。”然後對著劉全忠道:“給武定侯上茶。”
郭勳聞言忙行禮謝恩。
“趙全走了嗎?”朱厚照此刻方端起茶碗吃口茶,“總不會年都沒過,就走了吧。”
郭勳連忙道:“前些日子來信說在天津衛呢,說天冷河麵上凍,未能出行。迴頭臣問問。”
朱厚照放下茶碗,往枕上靠了靠道:“不用了,王瓚去了,不知道新來的何孟春能否辦好差。”
郭勳道:“何孟春年少時曾在李東陽門下求學,學問很好,臣曾聽說何孟春趣事,李東陽有一次把何孟春寫文章給周圍的同僚觀閱,說:‘此吾楚後來之傑也。’後來此人弘治六年考中了進士,本來要考庶吉士的,結果其父去世迴家守孝丁憂,在弘治九年任兵部主事,這一耽擱,當時就有人說:‘此輩恐負西涯之望。’”
朱厚照聞言好奇問道:“怎麽會有此言?”
郭勳道:“迴稟陛下,因不能入閣矣。”
朱厚照把玩著玉虎問道:“這是為何?”
郭勳又道:“自太宗文皇帝首創內閣至今,百五十年年間,閣臣多是翰林詞臣出身,這其中有驟起者,有按部就班者,有另辟蹊徑者,有大運氣者。但從地方而為閣臣者,又或者勳貴為閣臣者,從沒有過。”
朱厚照輕輕歎了口氣,心中越發對郭勳賞識了起來,此人心思玲瓏,可惜私心太重。於是道:“你說的不錯。”
郭勳立刻恭維道:“也就是陛下有大魄力,首創協理大學士,解決了這個問題,正應了那句‘宰相必起於州部’,而且陛下現在對京營的整頓也應了後半句‘猛將必發於卒伍’。”
朱厚照笑道:“就你會說。”
郭勳也笑道:“臣也是剛明白,隻不過臣有些擔心。”
朱厚照笑道:“擔心什麽?隻管說來,休要藏掖。”
“是。”郭勳微微躬身,“陛下,如果閣臣都是從州部起來,地方上畢竟盤根錯節,日後難免.....同理,猛將都發於卒伍,豈不是如晚唐故事?”
朱厚照直盯盯的看著郭勳,屋內滴漏不停,手中的玉虎被自己緊緊地捏著,腦海中忽然想起了晚清時候地方上督撫入軍機處的故事。瞬間朱厚照明白了郭勳這句話的潛台詞:內閣輔臣最緊要的是輔弼皇權製衡地方,而非由地方建立功勳入閣,影響皇權。
待郭勳退下後,朱厚照望著窗外紛紛揚揚的雪片,忽對張大順歎道:“你瞧這雪,落在金瓦上便是祥瑞,落在茅簷上就成了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