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皇帝召何孟春入宮,開口便道:“大概是上天示戒,昨夜仁壽宮火災,皇太後收到驚嚇,朕心震驚,無法安寧,所以想來想去大概朕和文武百官都做的不好,才有此災。爾部擇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山川、城隍。”
何孟春便道:“臣遵旨。”
朱厚照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急切,問道:“從日本迴國的使團何日到京?”
何孟春連忙直起身子,雙手垂於身側:“按照既定日期,已經出發半月,先至寧波,再沿運河北上,恐到達京城還有月餘。”
朱厚照聞言,輕輕地點了點頭,他用手指輕輕敲打著龍椅的扶手,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思索片刻後,他又抬起頭又問道:“佛郎機使團何時到達?”
何孟春道:“啟奏陛下,佛郎機與我國有萬裏之遙,他們一路上要穿越茫茫大海,經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且,沿途還要停靠諸多港口,進行補給和修整。恐明年年初才能到達了。”
朱厚照聽後,陷入了沉思。他手中把玩著那溫潤如玉的玉虎,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思索和憂慮。過了一會兒,他緩緩開口說道:“雖然我與佛郎機人共訂合約,滿剌加城由兩國共治,隻是對方嚴格限製我軍常備兵員,是否要差一文官?”
何孟春微微低頭,恭敬地說道:“此聖意裁決,臣等遵旨而行。”
朱厚照聞言便擺擺手讓他退出。
不一會兒,內閣閣臣及武定侯郭勳覲見。朱厚照傳他們進宮。他們一進殿門,便齊齊跪地,雙手伏地行禮,群臣行完禮後,毛紀臉上帶著關切的神情道:“臣聞昨日仁壽宮火,特來問安。”
朱厚照便道:“已經無妨了。”
毛紀聽了,心中稍安,又問道:“不知太後移駕何處?”
朱厚照道:“暫居壽安宮。”
毛紀等人聞言便頷首稱是。朱厚照的目光在群臣的臉上掃視了一圈,然後緩緩開口道:“仁壽宮當修繕。”
眾臣便皆稱尊重,皇帝要行孝,誰也不能在這件事上阻攔。
朱厚照接著道:“朕剛剛召禮部尚書何孟春講明此事,群臣當警戒。”
眾人聞言又皆稱是。
朱厚照問道:“廣東張嵿問,兵士已準備妥當,該有將兵二百人,乞差官前往,當文官、武官?”
夏言道:“啟奏陛下,文武兼備之人最是上選,隻是如此可選之人忒少。張嵿與佛郎機人交道頗多,可讓其擇人,朝廷任命即可。”
朱厚照聞言便道:“如此甚好,總不算辜負祖宗。”
毛紀等人皆俯身恭賀。
朱厚照接著便掰著指頭道:“從成宣以來,我朝一直經營南洋。再朕看來,南洋已成為中國之一部,其安南、占城、真臘、呂宋、柔佛等國皆是藩屬,老撾、孟養、孟艮禦夷府,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等各處軍民宣慰司,無論在是教化、朝政、朝貢皆為中國之附庸。南洋之開化,完全屬於中國人之努力。但是自憲廟以來,內憂外患之際,無暇顧及。朕雖不才,也願效太祖、太宗故事,對各國各地仍經濟之,對佛郎機等蠻夷朕交通有無,以其技而製其,必定實現南洋諸國皆為我中國之領地,合該歸為我中華之帝國。不可退嬰自守,順其自然。”
眾臣聞言皆是心中大驚,皇帝此言不亞於宣告日後對安南等國的施政方針,還有那句‘以其技而製其’,就是擺明了自己不會斷絕和佛郎機等國的交往。
而且皇帝再次重申,大明西至西域,北至韃靼、瓦剌,東至日本,南至南洋。隻是你這是純粹是看著地圖劃分疆域啊。
“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眾人背後響起的聲音是郭勳的。在郭勳看來這時候不應該給皇帝潑冷水,而且人家剛剛對自己家三代進行了追封和對自己的繼妻冊封了誥命。
眾人再不情願,以毛紀為首的內閣也得捏著鼻子認下這件事,因為這件事佛郎機人都承認,你明朝政府不承認?
於是毛紀、王瓊等人也紛紛跪下道:“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朱厚照感覺很好,可是內心中又無比的失落,因為麵前的這個帝國對南洋絲毫提不起興趣,因為帝國的注意力一直被北方的韃靼和沿海的倭寇所牽製。
其實他們反對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帝國的稅收總共就那麽多,北方韃虜是心腹大患,所以財政資源優先向九邊傾斜。
念及此,朱厚照便決定趁此機會將一直深思熟慮的舉措合盤道出:“非朕好大喜功,朕豈不知兵者兇器,乃不得已而用之。曆朝以來凡窮兵極武者,未有不亡者之國。秦朝苛政如虎,二世而亡,隋煬帝欲取高麗,致使勞役繁重,民不得休息,皆生怨憤,而死於匹夫之手。隻是韃虜世為寇亂,太祖、太宗曆次北伐,後英宗為抗韃虜而有北狩。今韃靼倔強,屢次犯邊,正德十二年,於應州親率大軍而有大捷。故朕常思,惟有二策:其一,選徒二十萬,擊而虜之,蕩除頑兇,使國家百年無患。其二,差使臣北往,二國座談,為生民計,窺視其之目的為何,若能和則和,不能和則戰。此二策,何者為先?卿等仔細計較,說與朕聽。”
眾人聞言瞬間感覺被皇帝逼到了牆角了。特別是王瓊再次審視麵前的這個皇帝,正德十六年前的皇帝喜歡武力,我行我素。正德十六年後的皇帝喜歡協商,凡事都求商量著來,對內閣如此,對外也是如此,除非被逼急了。
如今皇帝上一刻還追求將南洋之土劃入帝國版圖,追求所謂之中華帝國。這一刻忽然又說自己不好大喜功,並且舉了好幾個前朝的例子。
前後矛盾的話語讓王瓊和屋內其他人都不敢說話,大腦飛速的盤算分析著皇帝這些話語中的目的。
而朱厚照絲毫不急,反倒是饒有興致的掃視屋內幾人。
就是日常伺候自己的司禮監的張大順也低頭沉思。
片刻後,毛紀道:“啟奏陛下,觀遍史書,曆朝帝王,追求廣大土地,而求身後之名,無益於國,而民甚困。今陛下舉二策,臣竊以為當詔令百官議論,集思廣益。”
郭勳聞言道:“毛閣老此言差異,上天有好生之德,何況陛下哉!陛下禦極二十載,敬天法祖,勤政愛民,今舉二策,乃因閣臣在側,參謀左右,何必論之於百官?臣有言:倘若使民休息,長城內外和平,此利國利民之策,當從之。”
何孟春便道:“臣遵旨。”
朱厚照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急切,問道:“從日本迴國的使團何日到京?”
何孟春連忙直起身子,雙手垂於身側:“按照既定日期,已經出發半月,先至寧波,再沿運河北上,恐到達京城還有月餘。”
朱厚照聞言,輕輕地點了點頭,他用手指輕輕敲打著龍椅的扶手,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思索片刻後,他又抬起頭又問道:“佛郎機使團何時到達?”
何孟春道:“啟奏陛下,佛郎機與我國有萬裏之遙,他們一路上要穿越茫茫大海,經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且,沿途還要停靠諸多港口,進行補給和修整。恐明年年初才能到達了。”
朱厚照聽後,陷入了沉思。他手中把玩著那溫潤如玉的玉虎,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思索和憂慮。過了一會兒,他緩緩開口說道:“雖然我與佛郎機人共訂合約,滿剌加城由兩國共治,隻是對方嚴格限製我軍常備兵員,是否要差一文官?”
何孟春微微低頭,恭敬地說道:“此聖意裁決,臣等遵旨而行。”
朱厚照聞言便擺擺手讓他退出。
不一會兒,內閣閣臣及武定侯郭勳覲見。朱厚照傳他們進宮。他們一進殿門,便齊齊跪地,雙手伏地行禮,群臣行完禮後,毛紀臉上帶著關切的神情道:“臣聞昨日仁壽宮火,特來問安。”
朱厚照便道:“已經無妨了。”
毛紀聽了,心中稍安,又問道:“不知太後移駕何處?”
朱厚照道:“暫居壽安宮。”
毛紀等人聞言便頷首稱是。朱厚照的目光在群臣的臉上掃視了一圈,然後緩緩開口道:“仁壽宮當修繕。”
眾臣便皆稱尊重,皇帝要行孝,誰也不能在這件事上阻攔。
朱厚照接著道:“朕剛剛召禮部尚書何孟春講明此事,群臣當警戒。”
眾人聞言又皆稱是。
朱厚照問道:“廣東張嵿問,兵士已準備妥當,該有將兵二百人,乞差官前往,當文官、武官?”
夏言道:“啟奏陛下,文武兼備之人最是上選,隻是如此可選之人忒少。張嵿與佛郎機人交道頗多,可讓其擇人,朝廷任命即可。”
朱厚照聞言便道:“如此甚好,總不算辜負祖宗。”
毛紀等人皆俯身恭賀。
朱厚照接著便掰著指頭道:“從成宣以來,我朝一直經營南洋。再朕看來,南洋已成為中國之一部,其安南、占城、真臘、呂宋、柔佛等國皆是藩屬,老撾、孟養、孟艮禦夷府,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等各處軍民宣慰司,無論在是教化、朝政、朝貢皆為中國之附庸。南洋之開化,完全屬於中國人之努力。但是自憲廟以來,內憂外患之際,無暇顧及。朕雖不才,也願效太祖、太宗故事,對各國各地仍經濟之,對佛郎機等蠻夷朕交通有無,以其技而製其,必定實現南洋諸國皆為我中國之領地,合該歸為我中華之帝國。不可退嬰自守,順其自然。”
眾臣聞言皆是心中大驚,皇帝此言不亞於宣告日後對安南等國的施政方針,還有那句‘以其技而製其’,就是擺明了自己不會斷絕和佛郎機等國的交往。
而且皇帝再次重申,大明西至西域,北至韃靼、瓦剌,東至日本,南至南洋。隻是你這是純粹是看著地圖劃分疆域啊。
“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眾人背後響起的聲音是郭勳的。在郭勳看來這時候不應該給皇帝潑冷水,而且人家剛剛對自己家三代進行了追封和對自己的繼妻冊封了誥命。
眾人再不情願,以毛紀為首的內閣也得捏著鼻子認下這件事,因為這件事佛郎機人都承認,你明朝政府不承認?
於是毛紀、王瓊等人也紛紛跪下道:“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朱厚照感覺很好,可是內心中又無比的失落,因為麵前的這個帝國對南洋絲毫提不起興趣,因為帝國的注意力一直被北方的韃靼和沿海的倭寇所牽製。
其實他們反對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帝國的稅收總共就那麽多,北方韃虜是心腹大患,所以財政資源優先向九邊傾斜。
念及此,朱厚照便決定趁此機會將一直深思熟慮的舉措合盤道出:“非朕好大喜功,朕豈不知兵者兇器,乃不得已而用之。曆朝以來凡窮兵極武者,未有不亡者之國。秦朝苛政如虎,二世而亡,隋煬帝欲取高麗,致使勞役繁重,民不得休息,皆生怨憤,而死於匹夫之手。隻是韃虜世為寇亂,太祖、太宗曆次北伐,後英宗為抗韃虜而有北狩。今韃靼倔強,屢次犯邊,正德十二年,於應州親率大軍而有大捷。故朕常思,惟有二策:其一,選徒二十萬,擊而虜之,蕩除頑兇,使國家百年無患。其二,差使臣北往,二國座談,為生民計,窺視其之目的為何,若能和則和,不能和則戰。此二策,何者為先?卿等仔細計較,說與朕聽。”
眾人聞言瞬間感覺被皇帝逼到了牆角了。特別是王瓊再次審視麵前的這個皇帝,正德十六年前的皇帝喜歡武力,我行我素。正德十六年後的皇帝喜歡協商,凡事都求商量著來,對內閣如此,對外也是如此,除非被逼急了。
如今皇帝上一刻還追求將南洋之土劃入帝國版圖,追求所謂之中華帝國。這一刻忽然又說自己不好大喜功,並且舉了好幾個前朝的例子。
前後矛盾的話語讓王瓊和屋內其他人都不敢說話,大腦飛速的盤算分析著皇帝這些話語中的目的。
而朱厚照絲毫不急,反倒是饒有興致的掃視屋內幾人。
就是日常伺候自己的司禮監的張大順也低頭沉思。
片刻後,毛紀道:“啟奏陛下,觀遍史書,曆朝帝王,追求廣大土地,而求身後之名,無益於國,而民甚困。今陛下舉二策,臣竊以為當詔令百官議論,集思廣益。”
郭勳聞言道:“毛閣老此言差異,上天有好生之德,何況陛下哉!陛下禦極二十載,敬天法祖,勤政愛民,今舉二策,乃因閣臣在側,參謀左右,何必論之於百官?臣有言:倘若使民休息,長城內外和平,此利國利民之策,當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