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宇聞言嗬斥道:“此內閣事耳,武定侯越規矩了。”
卻不曾想,朱厚照道:“權作禦前會議耳,無妨。”
皇帝話音剛落,暖閣中又安靜了下來。
朱厚照看著內閣幾人,心中冷笑一聲:“難道都是害怕承擔罵名之徒嗎?”
正在這時,王瓊問道:“啟奏陛下,若和談,是否開邊?”
朱厚照聞言手指在青玉鎮紙上輕輕叩擊。他分明看見王瓊問話時,站在他身後的武定侯郭勳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動了一下。於是問道:“開邊與和談有何關聯?”
“臣覺著,開邊非為和談,實為利刃。”王瓊向前半步,緋袍上的仙鶴補子隨動作起伏,“自太祖高皇帝定鼎以來,北疆互市時斷時續。若能在宣大開榷場,以茶馬易牛羊,既可解邊軍糧餉之困,又能使韃靼諸部互生嫌隙。”
喬宇冷笑道:“王閣老莫不是忘了土木堡舊事?當年也先遣使朝貢,王振擅自提價引發戰端。如今瓦剌雖衰,韃靼小王子擁兵十萬...”
朱厚照聞言心中再次冷笑,若是沒記錯,正德十二年,韃靼小王子,也就是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已經去世,如今的蒙古諸部落再次陷入分裂,不過陷入分裂不代表就徹底淪陷下去,因為後世赫赫有名的俺答汗正在東征西討嘞。
俺答起初駐紮於開平一帶,不久後率土默特部眾逐漸遷徙到大青山麓的豐州灘地區,該地也因此被稱為“土默川”。俺答此人很有能力,早早就嶄露頭角,目前的他正跟從其兄袞必裏克南征北戰,現在他還不是為了統一蒙古諸部,為了壯大自己,目前主要以掠奪人畜和物資。
三年前曾有韃靼軍隊攻打大同,總兵杭雄不能抵禦,郤永上奏道:“非小王子,乃其孫。”估計就是俺答。不過目前俺答和其兄的主要方向不是大明而是兀良哈。
去年,郤永上奏:“兀良哈萬戶與喀爾喀萬戶內訌。卜赤聯合土默特部大敗之。”
“喬閣老慎言!”郭勳突然出聲,“都督郤永巡邊有奏,如今蒙古諸部分裂,小王子已亡.....”
喬宇聞言迴頭看著郭勳道:“消息是否屬實尚未可知,怎可輕信?”
暖閣窗欞透進的日影正好切過禦案,將金磚地麵分成明暗兩半。
“開邊易,守邊難。”首輔毛紀終於開口,“開邊必然更要加強戒備,以防不測。少不了要增設衛所、重劃防區。如今太倉銀修繕京師城牆尚且為難,九邊也經常欠錢糧...”他說到這裏忽然頓住,目光投向禦榻上的朱厚照。
朱厚照撫掌而笑,震得案頭青瓷筆洗裏的清水泛起漣漪:“毛先生不愧是首輔,經濟民生這筆賬算的清楚,隻是算賬不能這樣算。這賬要算長遠——”他突然將手中玉虎拍在案幾上“若能剩下些錢糧,一來消除邊患,二來分化各部。不過和談之前若能複套最好。”
暖閣內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氣聲。喬宇瞠目結舌,王瓊的指尖深深掐進掌心。誰都知道河套是蒙古諸部必爭之地,不僅如此,河套丟失的時間太長了。
土木之變後,蒙古南下河套頻繁,弘治十三年,虜酋火篩大舉入套,始住牧。正德以來,應紹不、阿兒禿斯、滿官嗔三部入套,兵約共七萬,俱住牧套內,時寇綏寧、甘、固、宣、大等邊。”
隻是哪裏有錢呢?
“陛下聖明!”武定侯突然跪地高唿,“臣願舉兵十萬搜套,三年內必使河套重迴大明。”他的額頭觸地時,腰間蹀躞帶上的錯金虎符撞出清響。
搜套其實就是丟失河套之後,大明的無奈之舉。為了奪迴河套,大明決定采取以軍事進攻、驅逐蒙古為軍事目的,然後沿河築守,再移民河套,從而徹底占據河套。
畢竟現在的大明和太祖太宗時比,差的太遠了。
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西北在人力、物力上根本不足以支撐搜套,於是搜套的規模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小,頻次也越來越低,畢竟如今財力也不夠。
毛紀的瞳孔猛地收縮。他現在覺著皇帝要借開邊之名,想親率京營複套,郭勳領兵?開什麽玩笑。
“臣有本奏!”張侖突然出列,“陛下,河套之事,舉國大事,恐需兵三十餘萬,馬步水陸,齊驅並進,然後備糧三百萬石、折銀恐也不下二百萬兩,將帥得力,軍士效明,如此方能一舉破賊,驅之出境、再緣河修築城垣而界守,朝廷無銀。”
朱厚照卻轉頭看向始終沉默秦金:“秦卿以為如何?”
秦金聞言,喉嚨發緊:“臣以為...開邊當循序漸進。不妨先複大同馬市,待邊民獲利,再...”
朱厚照笑笑道:“今日隻是議論非為其他,今日就議論到這裏吧。”
暖閣中響起窸窸窣窣的衣料摩擦聲,眾臣緩緩退出。
朱厚照方覺著疲憊,這時張大順上前道:“主子爺,順天府尹桂萼求見。”
朱厚照聞言再次坐好,道:“傳。”
待桂萼進來暖閣,行完禮,朱厚照笑問道:“天子腳下的父母官來了,有何事?”
桂萼道:“啟奏陛下,臣特意奏京城沿鋪采辦之事而來。”
朱厚照聞言便道:“怎麽了?”
桂萼道:“陛下,朝廷有規定,凡是上供之物,任土作貢,曰歲辦。不給,則官出錢以市,曰采辦。永樂間,凡采辦,宮中差內臣一員,同本寺署官、廚役領鈔,於在京、附近州縣,依時價收買。又或者文書明下有司,止許官鈔買辦,毋得指名要物,實不與價。嚴禁科索害民。”
朱厚照聞言道:“這不很好嗎?”
桂萼便道:“的確如此,但是律法鬆弛,自正統以來,正統初年,屢屢拖欠價款,且內府各監局並各部、光祿寺顏料、紙劄等件,歲以萬計,俱坐宛平、大興二縣並通州各項鋪戶預先買納,然後估價領鈔。鋪戶之貧者,不免稱貸應用,比及關領,利歸富家,民受侵損。且在京軍民人等,民人有本等糧草差役,軍匠有本等差使,可是開張鋪麵買賣之人再兼以買辦,累及萬狀,不可勝數。正德四年,陛下諭令:‘著從公取勘,重新造冊,不許官民人等妄行奏告,希圖優免,靠損人難。違了的,治罪不饒。’正德十四年本當清查,但是許多事故忒多,延誤至今,乞陛下下旨清查。”
朱厚照此刻明白過來了,京師居民承擔的“采辦”之役有兩種,一種“鋪戶買辦”,另一種是“召商買辦”,都是由市場交易轉化來的。鋪戶買辦始於永樂年間,也就是從永樂興建北京城開始,自仁宣以來,采辦的項目和數量不斷增加,終於在成化年間逐漸形成了一套清查編行製度。但是正德開始,隨著物料折銀的普遍化,內府及各衙門所需物料大多在北京進行所謂的“召商買辦”。但“召商”很快就變成“僉商”,成為強迫性的“商役”。
“采辦”本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進步方式,但在“權力經濟”的製約下,竟然演變成固定化的徭役,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
朱厚照聞言問道:“照例迴複祖宗故事?”
桂萼道:“太宗皇帝曾下聖旨,止令軍家每在街市買辦,未嚐言及通州,後因京民受累太重,攀告同當。”
卻不曾想,朱厚照道:“權作禦前會議耳,無妨。”
皇帝話音剛落,暖閣中又安靜了下來。
朱厚照看著內閣幾人,心中冷笑一聲:“難道都是害怕承擔罵名之徒嗎?”
正在這時,王瓊問道:“啟奏陛下,若和談,是否開邊?”
朱厚照聞言手指在青玉鎮紙上輕輕叩擊。他分明看見王瓊問話時,站在他身後的武定侯郭勳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動了一下。於是問道:“開邊與和談有何關聯?”
“臣覺著,開邊非為和談,實為利刃。”王瓊向前半步,緋袍上的仙鶴補子隨動作起伏,“自太祖高皇帝定鼎以來,北疆互市時斷時續。若能在宣大開榷場,以茶馬易牛羊,既可解邊軍糧餉之困,又能使韃靼諸部互生嫌隙。”
喬宇冷笑道:“王閣老莫不是忘了土木堡舊事?當年也先遣使朝貢,王振擅自提價引發戰端。如今瓦剌雖衰,韃靼小王子擁兵十萬...”
朱厚照聞言心中再次冷笑,若是沒記錯,正德十二年,韃靼小王子,也就是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已經去世,如今的蒙古諸部落再次陷入分裂,不過陷入分裂不代表就徹底淪陷下去,因為後世赫赫有名的俺答汗正在東征西討嘞。
俺答起初駐紮於開平一帶,不久後率土默特部眾逐漸遷徙到大青山麓的豐州灘地區,該地也因此被稱為“土默川”。俺答此人很有能力,早早就嶄露頭角,目前的他正跟從其兄袞必裏克南征北戰,現在他還不是為了統一蒙古諸部,為了壯大自己,目前主要以掠奪人畜和物資。
三年前曾有韃靼軍隊攻打大同,總兵杭雄不能抵禦,郤永上奏道:“非小王子,乃其孫。”估計就是俺答。不過目前俺答和其兄的主要方向不是大明而是兀良哈。
去年,郤永上奏:“兀良哈萬戶與喀爾喀萬戶內訌。卜赤聯合土默特部大敗之。”
“喬閣老慎言!”郭勳突然出聲,“都督郤永巡邊有奏,如今蒙古諸部分裂,小王子已亡.....”
喬宇聞言迴頭看著郭勳道:“消息是否屬實尚未可知,怎可輕信?”
暖閣窗欞透進的日影正好切過禦案,將金磚地麵分成明暗兩半。
“開邊易,守邊難。”首輔毛紀終於開口,“開邊必然更要加強戒備,以防不測。少不了要增設衛所、重劃防區。如今太倉銀修繕京師城牆尚且為難,九邊也經常欠錢糧...”他說到這裏忽然頓住,目光投向禦榻上的朱厚照。
朱厚照撫掌而笑,震得案頭青瓷筆洗裏的清水泛起漣漪:“毛先生不愧是首輔,經濟民生這筆賬算的清楚,隻是算賬不能這樣算。這賬要算長遠——”他突然將手中玉虎拍在案幾上“若能剩下些錢糧,一來消除邊患,二來分化各部。不過和談之前若能複套最好。”
暖閣內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氣聲。喬宇瞠目結舌,王瓊的指尖深深掐進掌心。誰都知道河套是蒙古諸部必爭之地,不僅如此,河套丟失的時間太長了。
土木之變後,蒙古南下河套頻繁,弘治十三年,虜酋火篩大舉入套,始住牧。正德以來,應紹不、阿兒禿斯、滿官嗔三部入套,兵約共七萬,俱住牧套內,時寇綏寧、甘、固、宣、大等邊。”
隻是哪裏有錢呢?
“陛下聖明!”武定侯突然跪地高唿,“臣願舉兵十萬搜套,三年內必使河套重迴大明。”他的額頭觸地時,腰間蹀躞帶上的錯金虎符撞出清響。
搜套其實就是丟失河套之後,大明的無奈之舉。為了奪迴河套,大明決定采取以軍事進攻、驅逐蒙古為軍事目的,然後沿河築守,再移民河套,從而徹底占據河套。
畢竟現在的大明和太祖太宗時比,差的太遠了。
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西北在人力、物力上根本不足以支撐搜套,於是搜套的規模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小,頻次也越來越低,畢竟如今財力也不夠。
毛紀的瞳孔猛地收縮。他現在覺著皇帝要借開邊之名,想親率京營複套,郭勳領兵?開什麽玩笑。
“臣有本奏!”張侖突然出列,“陛下,河套之事,舉國大事,恐需兵三十餘萬,馬步水陸,齊驅並進,然後備糧三百萬石、折銀恐也不下二百萬兩,將帥得力,軍士效明,如此方能一舉破賊,驅之出境、再緣河修築城垣而界守,朝廷無銀。”
朱厚照卻轉頭看向始終沉默秦金:“秦卿以為如何?”
秦金聞言,喉嚨發緊:“臣以為...開邊當循序漸進。不妨先複大同馬市,待邊民獲利,再...”
朱厚照笑笑道:“今日隻是議論非為其他,今日就議論到這裏吧。”
暖閣中響起窸窸窣窣的衣料摩擦聲,眾臣緩緩退出。
朱厚照方覺著疲憊,這時張大順上前道:“主子爺,順天府尹桂萼求見。”
朱厚照聞言再次坐好,道:“傳。”
待桂萼進來暖閣,行完禮,朱厚照笑問道:“天子腳下的父母官來了,有何事?”
桂萼道:“啟奏陛下,臣特意奏京城沿鋪采辦之事而來。”
朱厚照聞言便道:“怎麽了?”
桂萼道:“陛下,朝廷有規定,凡是上供之物,任土作貢,曰歲辦。不給,則官出錢以市,曰采辦。永樂間,凡采辦,宮中差內臣一員,同本寺署官、廚役領鈔,於在京、附近州縣,依時價收買。又或者文書明下有司,止許官鈔買辦,毋得指名要物,實不與價。嚴禁科索害民。”
朱厚照聞言道:“這不很好嗎?”
桂萼便道:“的確如此,但是律法鬆弛,自正統以來,正統初年,屢屢拖欠價款,且內府各監局並各部、光祿寺顏料、紙劄等件,歲以萬計,俱坐宛平、大興二縣並通州各項鋪戶預先買納,然後估價領鈔。鋪戶之貧者,不免稱貸應用,比及關領,利歸富家,民受侵損。且在京軍民人等,民人有本等糧草差役,軍匠有本等差使,可是開張鋪麵買賣之人再兼以買辦,累及萬狀,不可勝數。正德四年,陛下諭令:‘著從公取勘,重新造冊,不許官民人等妄行奏告,希圖優免,靠損人難。違了的,治罪不饒。’正德十四年本當清查,但是許多事故忒多,延誤至今,乞陛下下旨清查。”
朱厚照此刻明白過來了,京師居民承擔的“采辦”之役有兩種,一種“鋪戶買辦”,另一種是“召商買辦”,都是由市場交易轉化來的。鋪戶買辦始於永樂年間,也就是從永樂興建北京城開始,自仁宣以來,采辦的項目和數量不斷增加,終於在成化年間逐漸形成了一套清查編行製度。但是正德開始,隨著物料折銀的普遍化,內府及各衙門所需物料大多在北京進行所謂的“召商買辦”。但“召商”很快就變成“僉商”,成為強迫性的“商役”。
“采辦”本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進步方式,但在“權力經濟”的製約下,竟然演變成固定化的徭役,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
朱厚照聞言問道:“照例迴複祖宗故事?”
桂萼道:“太宗皇帝曾下聖旨,止令軍家每在街市買辦,未嚐言及通州,後因京民受累太重,攀告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