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項羽言及天下歸屬;爭戰和楚使突至韓宮。
眾人聽的韓信對項羽的八字評論,皆是感到莫名其妙。而劉邦此時卻是一臉的無奈,好像十分失落一般。
“韓信,你說項羽隻有匹夫之勇,可我連匹夫之勇都沒有!你又說項羽婦人之仁,可我沒覺得婦人之仁沒有什麽不妥啊!我雖不知為何你會如此看他,但終究覺得這兩點也不足以證明他必敗無疑啊。”
韓信見得劉邦似乎對自己的話不太相信,隨即拱手迴道:“大王,您先莫急,讓末將來為您分析。那項羽確實英武過人,世間難以有人與之為敵,而且他還極善用兵。巨鹿以少勝多,每戰均是衝鋒在前,無能能擋。可恰恰因為這樣,他才不懂得使用人才,試問勇武有誰能與他比肩,軍策他亦是人中翹楚。那麽他身邊那些勇將、謀士、賢良之人便都成了擺設,越是不去使用人才,也就越是無法真正成為一個王者。所以,末將才會說他隻有匹夫之勇!而反觀大王您,賢明不及蕭何,勇武不及樊噲,領兵的話,恕末將鬥膽,您也不如末將!可偏偏大王您會唯才是用,這也便使得眾人避短揚長,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正所謂馭兵難,馭人更難!能馭人者,方能馭天下。”
聞聽韓信之言,眾人皆是茅塞頓開。而呂雉在聽完韓信的分析後,亦是覺得對方的話十分有理。
“再者,末將曾在項羽軍中效力,深知項羽的為人。此人可共苦,卻不能同甘。士卒寒冷之時,他會將自己的披風或棉被給予軍士,而當士卒用飯之時,他也肯屈身與軍士同吃同飲。可當天下大定之後,他卻舍不得給出生忘死的將士封賞。甚至寧可將官印磨爛,也不願交予旁人。請大王細想,除了一個英布因早期獨立出戰有功,外加一些不足外人道的原因封了王,其他的龍且、鍾離昧、季布等人,何時有過封賞?!因此末將才會說項羽的仁是婦人之仁,雖說婦人之仁沒有什麽不妥,但作為一個王者,一定要做到賞罰分明!不然將士何以繼續效力,軍士何以繼續拚命?!有此兩個弱點,末將便敢斷言,那項羽必敗。”
眾人聽完韓信的見解,均是熱血沸騰。仿佛此時此刻,他們已經看到了對方失敗的場景。
劉邦在韓信說完之後,立刻陷入了沉思。待到他想通其中道理之後,便沉聲自語道:“若按你的說法,能做到任人唯賢和賞罰分明的話,當是能做天下之主。那依我看,隻有子房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嘛。”
呂雉聞聽劉邦的喃喃自語後,立刻微微皺起眉頭。此刻的她是既無奈又氣惱。雖然她不曾想過讓劉邦真的君臨天下,但見到他連一點自信與雄心壯誌都沒有,便著實有些不忿了。
韓信在聽得劉邦的自語之後,立刻笑了起來。待到笑聲一止,他便輕聲歎道:“大王,實不相瞞。末將與韓王私交頗深,而且我也認為他能做得了天下之主。隻可惜韓王根本無心名利,若是硬要讓他選的話,怕是他的幾位王妃遠遠勝過那皇帝的寶座了。如今楚韓之爭的根源,說白了就是在虞曦姑娘,若是虞曦已經迴到韓王身邊,怕是韓王早已將王位相托,然後帶著嬌妻遠走天涯了。因此,末將認為大王您才是真正適合問鼎天下之人,也正是因為如此,韓王才會不斷向您舉薦人才,為的便是能幫您成就大業!”
“你的意思是,子房想讓我當皇帝?!”劉邦在聽完韓信的話後,顯得極為震驚。就連呂雉此時亦是覺得有些難以置信。可就在眾人皆對這番言論感到驚奇之時,她卻想起了昔日張亮對自己的承諾,那份承諾恰恰正是要讓劉邦當上皇帝。。。。。。
樊噲在驚訝過後,顯得很是興奮,未等劉邦迴過神來他便急聲說道:”大哥,我看韓信說的對。子房確實有意助您為帝。昔日我們把酒言歡之時,他不也是多次暗示或是提醒過您嗎?!我看您不必多想了,再說現在的首要任務當是相助子房,至於子房究竟是怎麽想的,不如等與他相見之後,再問個清楚便是了。”
劉邦一向覺得樊噲勇武過人,但卻是一根筋。可今日的一番話卻恰恰說到了他的心中。
“樊噲說的對,現在說什麽皇帝全是廢話,老子先要做的是助我的子房。韓信,既然你說你有辦法,那老子便信你,明日我便命人築台,然後登台拜將。老子要讓你以元帥身份,助我東出!“
韓信聞聽劉邦要以隆重的儀式封自己為元帥,心中激動不已。而樊噲在得知劉邦的想法之後,便跟著開口說道:“韓信,大王要封你為元帥俺沒意見,不過你東出援韓,第一個要用的必須是俺!你放心,隻要是為了救助子房,痛擊項羽,你的命令俺都服從,而且絕不說半個不字。”
樊噲的一番表白,讓韓信亦是感慨萬千。而與此同時,席間其他將領也都紛紛請纓,希望能夠衝鋒陷陣,建立功勳。
“樊將軍果然對大王忠心不二,對韓王也是兄弟情深。既然如此,那末將就不客氣了。我正有一計,需要將軍幫助。”
聽得韓信立刻便要用上自己,樊噲頓時高興的靠了上去。可當對方向自己耳語了幾句之後,他的臉色卻變得無比難看。
“韓信,韓元帥!俺沒聽錯吧?這怎麽可能?!那棧道是蜀中之人幾十年修築而成,如今被焚,根本無法讓多人立足,你卻要讓軍士進行修複,而且還要三個月內完成,否則軍法從事,這簡直是逼他們去死嘛!”
眾人一聽樊噲的抱怨,頓時都愣在了當場。而韓信聽完樊噲之言,卻始終笑而不語。
此時的樊噲一見韓信的神情,立刻想起了自己剛才的一番豪言。若是用一句話來相容他現在的處境,那便真是自己挖坑自己埋。。。。。。
----------
韓都之內,張亮已經接到了三秦之地大量調集兵力的消息。而與此同時,邊境方向也發現了大量的楚軍蹤影。麵對兩麵都有敵軍的局勢,朝臣已是有些慌亂,甚至有的人提出要與西楚重新割地議和。
“大王,楚軍來勢洶洶,而且三秦也有異樣動作,種種跡象均是表明項羽想要對我韓國動兵啊。臣下建議不如派使赴楚,與那霸王重新商議議和吧。”
張亮聽完朝臣的進言,未曾急於表態。而就在此時,身為大將軍的王方卻突然抱拳言道:“大王,末將認為不能議和。那項羽早有鯨吞我韓國之意,一味的議和服軟隻會讓他更加有恃無恐,甚至輕視我們。昔日我們韓國打到了他西楚,逼的他們不得不簽訂了停戰議和的協議。這樣的協議他們尚且不去遵守,難道還指望他們遵守一份我們委曲求全、低聲下氣的協議嗎?!”
王方的一番言論表明了主戰的立場,而這也使得想要議和的朝臣均是有些焦急。待到王方講完之後,他們便繼續進言道:“大王,王將軍的言論過於偏激。當日我們之所以能勝楚軍,實因西楚軍力過於分散。可今日聞得西楚匪患已除,而且對方又得了十五萬魏軍。這天下能與項羽相爭之人怕是沒有,臣等還是建議議和為上。實在不行,也可割地以示誠意。隻要能夠打消西楚用兵之心,我們便可繼續積攢實力,以圖後起。”
議和朝臣的言論聽似有理,隻可惜白元在聽完之後,便立刻向著對方厲聲問道:“諸位大人可真是我韓國的忠臣!不過你們似乎忘記一件事。項羽此來要的是整個韓國,而不是我們的一個城池或是一方土地。就算我們割地可以使他們退去,可我們卻會損失國民和民心,到時你們打算如何後起?而且,我白元從未見過吃了肉便會老實的狼,你越是給它,它便越是索取,直到將你吃完為止!我想請問諸位大人,現在你們還覺得這議和可以保全我們的韓國嗎?”
白元的斥問,使得議和朝臣均是心驚不已,但這並未讓他們放棄。
“白將軍所言有些言過其實,那項羽此次前來,怕就是來報當日入侵他楚國之仇的。為的,不過是一個麵子而已。隻要我們做足了姿態,給足了他項羽麵子,而且向他表示出我們的忠心與誠意,對方自然就會退去。”
李文見對方依舊不肯放棄議和的主張,而且還揚言要表忠心和誠意,立時氣的想要破口大罵。可未等他開口,軍士卻急入大殿報道:“大王,西楚遣使而來。說要麵見大王。”
聞得西楚派了使者,眾人皆是有些詫異。雖然他們已經得悉了對方開始調集兵力,但未曾想使者居然如此之快的便到達了。
張亮得知楚使已到,隨及命人帶他上殿。可當楚使入殿之後,卻是擺出了一副盛氣淩人的模樣,而且見到張亮絲毫沒有參拜的意思。
王方與白元等人一見使者無禮,立刻想要上前教訓對方,但恰在此時,張亮卻率先開了口。無奈之下,他們隻好暫時忍住了怒氣。
“楚使不知到此有何貴幹?”
楚使一見張亮問詢自己的目的,立刻冷笑了幾聲。待到他環視了殿內諸人之後,便不屑的說道:“韓王,下官是奉霸王之命,前來請韓王公子到我楚國遊學的。”(未完待續。)
眾人聽的韓信對項羽的八字評論,皆是感到莫名其妙。而劉邦此時卻是一臉的無奈,好像十分失落一般。
“韓信,你說項羽隻有匹夫之勇,可我連匹夫之勇都沒有!你又說項羽婦人之仁,可我沒覺得婦人之仁沒有什麽不妥啊!我雖不知為何你會如此看他,但終究覺得這兩點也不足以證明他必敗無疑啊。”
韓信見得劉邦似乎對自己的話不太相信,隨即拱手迴道:“大王,您先莫急,讓末將來為您分析。那項羽確實英武過人,世間難以有人與之為敵,而且他還極善用兵。巨鹿以少勝多,每戰均是衝鋒在前,無能能擋。可恰恰因為這樣,他才不懂得使用人才,試問勇武有誰能與他比肩,軍策他亦是人中翹楚。那麽他身邊那些勇將、謀士、賢良之人便都成了擺設,越是不去使用人才,也就越是無法真正成為一個王者。所以,末將才會說他隻有匹夫之勇!而反觀大王您,賢明不及蕭何,勇武不及樊噲,領兵的話,恕末將鬥膽,您也不如末將!可偏偏大王您會唯才是用,這也便使得眾人避短揚長,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正所謂馭兵難,馭人更難!能馭人者,方能馭天下。”
聞聽韓信之言,眾人皆是茅塞頓開。而呂雉在聽完韓信的分析後,亦是覺得對方的話十分有理。
“再者,末將曾在項羽軍中效力,深知項羽的為人。此人可共苦,卻不能同甘。士卒寒冷之時,他會將自己的披風或棉被給予軍士,而當士卒用飯之時,他也肯屈身與軍士同吃同飲。可當天下大定之後,他卻舍不得給出生忘死的將士封賞。甚至寧可將官印磨爛,也不願交予旁人。請大王細想,除了一個英布因早期獨立出戰有功,外加一些不足外人道的原因封了王,其他的龍且、鍾離昧、季布等人,何時有過封賞?!因此末將才會說項羽的仁是婦人之仁,雖說婦人之仁沒有什麽不妥,但作為一個王者,一定要做到賞罰分明!不然將士何以繼續效力,軍士何以繼續拚命?!有此兩個弱點,末將便敢斷言,那項羽必敗。”
眾人聽完韓信的見解,均是熱血沸騰。仿佛此時此刻,他們已經看到了對方失敗的場景。
劉邦在韓信說完之後,立刻陷入了沉思。待到他想通其中道理之後,便沉聲自語道:“若按你的說法,能做到任人唯賢和賞罰分明的話,當是能做天下之主。那依我看,隻有子房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嘛。”
呂雉聞聽劉邦的喃喃自語後,立刻微微皺起眉頭。此刻的她是既無奈又氣惱。雖然她不曾想過讓劉邦真的君臨天下,但見到他連一點自信與雄心壯誌都沒有,便著實有些不忿了。
韓信在聽得劉邦的自語之後,立刻笑了起來。待到笑聲一止,他便輕聲歎道:“大王,實不相瞞。末將與韓王私交頗深,而且我也認為他能做得了天下之主。隻可惜韓王根本無心名利,若是硬要讓他選的話,怕是他的幾位王妃遠遠勝過那皇帝的寶座了。如今楚韓之爭的根源,說白了就是在虞曦姑娘,若是虞曦已經迴到韓王身邊,怕是韓王早已將王位相托,然後帶著嬌妻遠走天涯了。因此,末將認為大王您才是真正適合問鼎天下之人,也正是因為如此,韓王才會不斷向您舉薦人才,為的便是能幫您成就大業!”
“你的意思是,子房想讓我當皇帝?!”劉邦在聽完韓信的話後,顯得極為震驚。就連呂雉此時亦是覺得有些難以置信。可就在眾人皆對這番言論感到驚奇之時,她卻想起了昔日張亮對自己的承諾,那份承諾恰恰正是要讓劉邦當上皇帝。。。。。。
樊噲在驚訝過後,顯得很是興奮,未等劉邦迴過神來他便急聲說道:”大哥,我看韓信說的對。子房確實有意助您為帝。昔日我們把酒言歡之時,他不也是多次暗示或是提醒過您嗎?!我看您不必多想了,再說現在的首要任務當是相助子房,至於子房究竟是怎麽想的,不如等與他相見之後,再問個清楚便是了。”
劉邦一向覺得樊噲勇武過人,但卻是一根筋。可今日的一番話卻恰恰說到了他的心中。
“樊噲說的對,現在說什麽皇帝全是廢話,老子先要做的是助我的子房。韓信,既然你說你有辦法,那老子便信你,明日我便命人築台,然後登台拜將。老子要讓你以元帥身份,助我東出!“
韓信聞聽劉邦要以隆重的儀式封自己為元帥,心中激動不已。而樊噲在得知劉邦的想法之後,便跟著開口說道:“韓信,大王要封你為元帥俺沒意見,不過你東出援韓,第一個要用的必須是俺!你放心,隻要是為了救助子房,痛擊項羽,你的命令俺都服從,而且絕不說半個不字。”
樊噲的一番表白,讓韓信亦是感慨萬千。而與此同時,席間其他將領也都紛紛請纓,希望能夠衝鋒陷陣,建立功勳。
“樊將軍果然對大王忠心不二,對韓王也是兄弟情深。既然如此,那末將就不客氣了。我正有一計,需要將軍幫助。”
聽得韓信立刻便要用上自己,樊噲頓時高興的靠了上去。可當對方向自己耳語了幾句之後,他的臉色卻變得無比難看。
“韓信,韓元帥!俺沒聽錯吧?這怎麽可能?!那棧道是蜀中之人幾十年修築而成,如今被焚,根本無法讓多人立足,你卻要讓軍士進行修複,而且還要三個月內完成,否則軍法從事,這簡直是逼他們去死嘛!”
眾人一聽樊噲的抱怨,頓時都愣在了當場。而韓信聽完樊噲之言,卻始終笑而不語。
此時的樊噲一見韓信的神情,立刻想起了自己剛才的一番豪言。若是用一句話來相容他現在的處境,那便真是自己挖坑自己埋。。。。。。
----------
韓都之內,張亮已經接到了三秦之地大量調集兵力的消息。而與此同時,邊境方向也發現了大量的楚軍蹤影。麵對兩麵都有敵軍的局勢,朝臣已是有些慌亂,甚至有的人提出要與西楚重新割地議和。
“大王,楚軍來勢洶洶,而且三秦也有異樣動作,種種跡象均是表明項羽想要對我韓國動兵啊。臣下建議不如派使赴楚,與那霸王重新商議議和吧。”
張亮聽完朝臣的進言,未曾急於表態。而就在此時,身為大將軍的王方卻突然抱拳言道:“大王,末將認為不能議和。那項羽早有鯨吞我韓國之意,一味的議和服軟隻會讓他更加有恃無恐,甚至輕視我們。昔日我們韓國打到了他西楚,逼的他們不得不簽訂了停戰議和的協議。這樣的協議他們尚且不去遵守,難道還指望他們遵守一份我們委曲求全、低聲下氣的協議嗎?!”
王方的一番言論表明了主戰的立場,而這也使得想要議和的朝臣均是有些焦急。待到王方講完之後,他們便繼續進言道:“大王,王將軍的言論過於偏激。當日我們之所以能勝楚軍,實因西楚軍力過於分散。可今日聞得西楚匪患已除,而且對方又得了十五萬魏軍。這天下能與項羽相爭之人怕是沒有,臣等還是建議議和為上。實在不行,也可割地以示誠意。隻要能夠打消西楚用兵之心,我們便可繼續積攢實力,以圖後起。”
議和朝臣的言論聽似有理,隻可惜白元在聽完之後,便立刻向著對方厲聲問道:“諸位大人可真是我韓國的忠臣!不過你們似乎忘記一件事。項羽此來要的是整個韓國,而不是我們的一個城池或是一方土地。就算我們割地可以使他們退去,可我們卻會損失國民和民心,到時你們打算如何後起?而且,我白元從未見過吃了肉便會老實的狼,你越是給它,它便越是索取,直到將你吃完為止!我想請問諸位大人,現在你們還覺得這議和可以保全我們的韓國嗎?”
白元的斥問,使得議和朝臣均是心驚不已,但這並未讓他們放棄。
“白將軍所言有些言過其實,那項羽此次前來,怕就是來報當日入侵他楚國之仇的。為的,不過是一個麵子而已。隻要我們做足了姿態,給足了他項羽麵子,而且向他表示出我們的忠心與誠意,對方自然就會退去。”
李文見對方依舊不肯放棄議和的主張,而且還揚言要表忠心和誠意,立時氣的想要破口大罵。可未等他開口,軍士卻急入大殿報道:“大王,西楚遣使而來。說要麵見大王。”
聞得西楚派了使者,眾人皆是有些詫異。雖然他們已經得悉了對方開始調集兵力,但未曾想使者居然如此之快的便到達了。
張亮得知楚使已到,隨及命人帶他上殿。可當楚使入殿之後,卻是擺出了一副盛氣淩人的模樣,而且見到張亮絲毫沒有參拜的意思。
王方與白元等人一見使者無禮,立刻想要上前教訓對方,但恰在此時,張亮卻率先開了口。無奈之下,他們隻好暫時忍住了怒氣。
“楚使不知到此有何貴幹?”
楚使一見張亮問詢自己的目的,立刻冷笑了幾聲。待到他環視了殿內諸人之後,便不屑的說道:“韓王,下官是奉霸王之命,前來請韓王公子到我楚國遊學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