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價值
年代,小醫生的精彩人生 作者:分在五班的兔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耕還是不放心,第三天,他決定和六舅一起去曼掌酒坊做實驗。
此刻是第三天的傍晚時分,這個時候蒸餾就不太受環境溫度的影響。
秦耕發現,六舅的手有些抖。
這是緊張所致。
他知道害怕了。
也許,他太想留在雲南了,很擔心秦耕不留著他。
他留下來已經超過半個月了,確實體驗到在雲南的真實生活。
這半個月,他不再是客人,他就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每天在後院子裏勞動,他給自己規定的勞動時間每天不少於8個小時,早上,他7點起床,幫助家裏整理得整整齊齊,然後掃地,拖地。
吃了早點就去後院子勞動,11點半迴來,幫助大嫂準備午餐。
午飯後躺床上休息,到下午兩點半又去勞動,一直到6點,然後迴來幫助打掃準備晚餐。
吃了晚飯,他去街上溜達一圈,然後迴來和大哥一起聽收音機。
每天他都聽一兩個小時的收音機,新聞,娛樂節目,有什麽聽什麽。
睡前,他吹一吹笛子,拉一拉二胡。
吹笛子,拉二胡,還會引來3、5個愛好者,他們也會把自己的樂器拿過來,幾個人娛樂一番。
到了9點,10點,六舅準時上床。
這是他一天的工作與娛樂休息。
吃的,他在大嫂家吃, 每天的飯菜都很好,白米飯,有葷菜,並且還不是一個葷菜。
這樣的生活,對於六舅來說,非常的幸福,他當然希望永遠是這樣。
今天,是曼掌寨子的酒坊按照他的設計改造好了,他去看實驗效果,成功與失敗,對他的影響很大。
秦耕要一個老實厚道的舅舅,六舅知道,他在秦耕腦子裏是一個輕浮,齷齪的象形,他想改變這種印象。
今天成功與失敗,直接與他的人品掛鉤。
開始蒸餾。
秦耕和六舅還沒有到達,波罕他們就已經開始蒸餾了。
“嗯,似乎還可以,味道有很大的進步。”
波罕曼掌寨子裏的幾個老酒師在那裏品酒,他們對設備改造後的酒在分析。
他們表示滿意。
六舅李立夏並沒有因此高興,搶過波罕手中的酒碗,喝了一口,沉默了半分鍾,大喊一聲,“不行!不行!來來,讓我來掌握火候!”
他一把把燒火的老師傅推開了,說:“你這火候掌握不好,釀不出好酒的,你看我的!”
他迅速把爐子裏的柴火調整了一下,指揮別人,把酒桶裏的酒倒進原漿裏重新蒸餾。
他燒火燒的非常認真,讓火始終保持恆定的溫度。
很顯然,他還不是一個燒火的好手,他不斷調整火苗,也就是說,他以勤補拙,調整了半個小時,又累又熱,滿頭大汗。
最後,他對自己的成就似乎很不滿意,對剛才的燒火的老師傅說:“還是你來!你燒得比我好,不過,你得聽我的,我指揮你!”
燒火的老師傅也是一個老實人,沒有什麽脾氣,他重新坐下來燒火,並且,真的聽從李立夏的指揮。
終於,在折騰了兩個小時之後,釀出來穩定的高品質的美酒。
“好酒!”
“果然,好酒!”
“我覺得這個品種很好了,我們可以把價格定在1塊1毛。”曼掌酒坊是有曆史的,30年前就在版納出名了,是西雙版納4大酒坊之一。
後來因為經濟原因,吃飯都是問題,酒坊酒斷斷續續停了一些年,這位老師傅一直是酒坊的管理者之一。
他的波罕的祖父。
他現在提議加價到每斤穀酒賣到1塊1毛,比原來多了5毛,漲價80%的多。
他這提議,沒有人附和,都沉默不語,因為,這個價格實在是有點高。
秦耕也覺得有些高。
他買的茅台酒也隻有3塊8毛7,你一斤穀酒賣1塊1?
“你們別愣著,再品品!”
老波罕爺爺認真地說。
眾人又試了試。
“平心而論,酒品確實是非常好了,光看品質,別說1塊1,就是2塊2也賣得!”坊裏高級酒師認真地說。
“嗯,是的,不是吹,四大酒坊,我們現在絕對是第一!”
“我在橄欖壩茅山酒坊幹過3年,他們號稱四大酒坊之首,我現在可以肯定地迴答,他不存在再是第一了,這個第一,我們不做,誰也別做了。”
對酒品的讚揚是一致的。
秦耕也覺得,六舅改良的這批酒,確實是非常好了,你說是穀酒中的天花板也不為過。
曼掌酒坊釀造穀酒的稻穀,並不是一般的水稻,而是生長在原始森林裏的旱穀,產量非常低,用它們釀酒,絕對是最佳選擇。
事實上,西雙版納的傣族四大酒坊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們都是用旱穀釀造的。
西雙版納的旱穀是他們的一大特色稻米,產量隻有水稻的二分之一,但口感很好,介於秈米與糯米之間,過去,是貢米,每年要向京城進貢不少,老百姓很少吃得到。
也不能奢華到經常吃這種稻米。
如果把這種酒改名為傣酒,也許是一個好主意。
於是,秦耕準備建議一下。
還沒開口,六舅李立夏說話了。
“我覺得定價在1塊1毛比較合理。我們可以分成兩個等級的酒,質量差一點的,可以定在7毛,8毛這個價位,品種好的這部分,就定在1塊1,1塊2之間。你們看我這個建議怎麽樣?”
六舅李立夏很認真地說。
“我讚成!很好!”
“我也同意,把一部分定在8毛,一部分定在1塊2,這樣,給買酒的一個選擇餘地。”
“這個主意好。”
“我建議,我們聘請李立夏同誌做我們酒坊的工程師!”
“要得,要得,李立夏同誌,你有什麽要求?”
六舅李立夏微微一笑,說:“我很高興和你們合作,至於要求,我不懂這邊的規矩,你們覺得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吧。”
波罕是酒坊的頭,也是曼掌生產隊的頭,他還是大隊的大隊長,他說:“有兩個選擇,你看選擇哪種方式。”
李立夏忙說:“哪兩種方式啊?”
“一種,就是拿工分,我們每年給你3000分工分,但不一定要出工300天。到年底算了工價之後,你拿工錢就行。第二種呢,我們每賣1斤酒,給你3分錢。作為技術指導費。”
波罕已經估算了,兩種方式差不多。
此刻是第三天的傍晚時分,這個時候蒸餾就不太受環境溫度的影響。
秦耕發現,六舅的手有些抖。
這是緊張所致。
他知道害怕了。
也許,他太想留在雲南了,很擔心秦耕不留著他。
他留下來已經超過半個月了,確實體驗到在雲南的真實生活。
這半個月,他不再是客人,他就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每天在後院子裏勞動,他給自己規定的勞動時間每天不少於8個小時,早上,他7點起床,幫助家裏整理得整整齊齊,然後掃地,拖地。
吃了早點就去後院子勞動,11點半迴來,幫助大嫂準備午餐。
午飯後躺床上休息,到下午兩點半又去勞動,一直到6點,然後迴來幫助打掃準備晚餐。
吃了晚飯,他去街上溜達一圈,然後迴來和大哥一起聽收音機。
每天他都聽一兩個小時的收音機,新聞,娛樂節目,有什麽聽什麽。
睡前,他吹一吹笛子,拉一拉二胡。
吹笛子,拉二胡,還會引來3、5個愛好者,他們也會把自己的樂器拿過來,幾個人娛樂一番。
到了9點,10點,六舅準時上床。
這是他一天的工作與娛樂休息。
吃的,他在大嫂家吃, 每天的飯菜都很好,白米飯,有葷菜,並且還不是一個葷菜。
這樣的生活,對於六舅來說,非常的幸福,他當然希望永遠是這樣。
今天,是曼掌寨子的酒坊按照他的設計改造好了,他去看實驗效果,成功與失敗,對他的影響很大。
秦耕要一個老實厚道的舅舅,六舅知道,他在秦耕腦子裏是一個輕浮,齷齪的象形,他想改變這種印象。
今天成功與失敗,直接與他的人品掛鉤。
開始蒸餾。
秦耕和六舅還沒有到達,波罕他們就已經開始蒸餾了。
“嗯,似乎還可以,味道有很大的進步。”
波罕曼掌寨子裏的幾個老酒師在那裏品酒,他們對設備改造後的酒在分析。
他們表示滿意。
六舅李立夏並沒有因此高興,搶過波罕手中的酒碗,喝了一口,沉默了半分鍾,大喊一聲,“不行!不行!來來,讓我來掌握火候!”
他一把把燒火的老師傅推開了,說:“你這火候掌握不好,釀不出好酒的,你看我的!”
他迅速把爐子裏的柴火調整了一下,指揮別人,把酒桶裏的酒倒進原漿裏重新蒸餾。
他燒火燒的非常認真,讓火始終保持恆定的溫度。
很顯然,他還不是一個燒火的好手,他不斷調整火苗,也就是說,他以勤補拙,調整了半個小時,又累又熱,滿頭大汗。
最後,他對自己的成就似乎很不滿意,對剛才的燒火的老師傅說:“還是你來!你燒得比我好,不過,你得聽我的,我指揮你!”
燒火的老師傅也是一個老實人,沒有什麽脾氣,他重新坐下來燒火,並且,真的聽從李立夏的指揮。
終於,在折騰了兩個小時之後,釀出來穩定的高品質的美酒。
“好酒!”
“果然,好酒!”
“我覺得這個品種很好了,我們可以把價格定在1塊1毛。”曼掌酒坊是有曆史的,30年前就在版納出名了,是西雙版納4大酒坊之一。
後來因為經濟原因,吃飯都是問題,酒坊酒斷斷續續停了一些年,這位老師傅一直是酒坊的管理者之一。
他的波罕的祖父。
他現在提議加價到每斤穀酒賣到1塊1毛,比原來多了5毛,漲價80%的多。
他這提議,沒有人附和,都沉默不語,因為,這個價格實在是有點高。
秦耕也覺得有些高。
他買的茅台酒也隻有3塊8毛7,你一斤穀酒賣1塊1?
“你們別愣著,再品品!”
老波罕爺爺認真地說。
眾人又試了試。
“平心而論,酒品確實是非常好了,光看品質,別說1塊1,就是2塊2也賣得!”坊裏高級酒師認真地說。
“嗯,是的,不是吹,四大酒坊,我們現在絕對是第一!”
“我在橄欖壩茅山酒坊幹過3年,他們號稱四大酒坊之首,我現在可以肯定地迴答,他不存在再是第一了,這個第一,我們不做,誰也別做了。”
對酒品的讚揚是一致的。
秦耕也覺得,六舅改良的這批酒,確實是非常好了,你說是穀酒中的天花板也不為過。
曼掌酒坊釀造穀酒的稻穀,並不是一般的水稻,而是生長在原始森林裏的旱穀,產量非常低,用它們釀酒,絕對是最佳選擇。
事實上,西雙版納的傣族四大酒坊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們都是用旱穀釀造的。
西雙版納的旱穀是他們的一大特色稻米,產量隻有水稻的二分之一,但口感很好,介於秈米與糯米之間,過去,是貢米,每年要向京城進貢不少,老百姓很少吃得到。
也不能奢華到經常吃這種稻米。
如果把這種酒改名為傣酒,也許是一個好主意。
於是,秦耕準備建議一下。
還沒開口,六舅李立夏說話了。
“我覺得定價在1塊1毛比較合理。我們可以分成兩個等級的酒,質量差一點的,可以定在7毛,8毛這個價位,品種好的這部分,就定在1塊1,1塊2之間。你們看我這個建議怎麽樣?”
六舅李立夏很認真地說。
“我讚成!很好!”
“我也同意,把一部分定在8毛,一部分定在1塊2,這樣,給買酒的一個選擇餘地。”
“這個主意好。”
“我建議,我們聘請李立夏同誌做我們酒坊的工程師!”
“要得,要得,李立夏同誌,你有什麽要求?”
六舅李立夏微微一笑,說:“我很高興和你們合作,至於要求,我不懂這邊的規矩,你們覺得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吧。”
波罕是酒坊的頭,也是曼掌生產隊的頭,他還是大隊的大隊長,他說:“有兩個選擇,你看選擇哪種方式。”
李立夏忙說:“哪兩種方式啊?”
“一種,就是拿工分,我們每年給你3000分工分,但不一定要出工300天。到年底算了工價之後,你拿工錢就行。第二種呢,我們每賣1斤酒,給你3分錢。作為技術指導費。”
波罕已經估算了,兩種方式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