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戰爭機器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作者:吃不起肉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些事是光說不做的,比如減肥。
還有些事是光做不說的,比如造反。
在李明正式打出大明的旗號,吹響了“革命”的號角以後。
十四黨的一切內部爭論立刻消弭。
大家都很有執行力,不論之前有什麽想法和意見,現在全部放下,統一在新皇李明的指揮棒下,開始埋頭幹兩件事——
建國和備戰。
而在實際操作上,這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
大明正式掛牌成立,那麽和大唐的衝突便是不可調和的了。
不論是那邊打過來也好,這邊打過去也罷,華夏總歸是要一統的。
與此同時,在大明廣袤的土地上,並沒有發生什麽讓人驚掉下巴的重大轉折。
民間依舊是一片安寧祥和。
老百姓該種田種田,該上工上工,該拓邊拓邊,和往常一樣,繼續著戰天鬥地的日常生活。
各級官僚機構也是波瀾不驚,並沒有第一時間發布《討逆檄文》,也沒有急著召開誓師大會,更沒有把軍隊開到大街上,搞什麽堅壁清野。
這片新生的大地,保持著以往忙中有序的生活節奏,隻是在細節中,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譬如,“大明”這兩個字的出場率越來越高了。
第一天,官府內部流轉的文件摘掉了大唐的抬頭,統一改為大明。
緊接著,官府對外文書、公開張榜的公告,也一概冠以大明的名號。
再然後,銀行也掛上了“大明銀行”的招牌,逐步迴收市麵上流通的舊紙幣,發行新紙幣。
而新印發的紙幣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稱,就印在紙幣正麵,明晃晃的四個大字——“大明通寶”。
再再然後,官府的各級衙門、各官營商社、農場生產隊等等官營的組織機構,全部悄然掛上了“大明”的木牌。
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大唐的痕跡被漸漸抹除,大明這個全新的概念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
因此,當最後官府終於下發官方公告,正式官宣建國和大唐一刀兩斷,定新國號為“明”,開國皇帝李明,行在平州府時。
民間並沒有什麽反應,甚至可以用冷淡來形容。
專程把大夥兒叫出來,就為了這點事啊?還以為咱早就和大唐鬧掰了呢。
改朝換代的大工程,就這麽輕描淡寫地完成了,全程風平浪靜,沒有掀起一點波瀾。
然而在平靜的表麵下,激流湧動。
“確定全國上下沒有人造反生亂?”
平州州府——現在已是新·大明朝廷的所在地——李明再三確認。
尉遲循毓再三保證:
“我大明建國乃順應天命人心,全國人民喜迎大明,怎麽會有人反對呢?”
李明抱著胳膊:“真的嗎?”
我不信。
尉遲循毓把胸脯拍得梆梆響:“真的!”
李明不說話,就這麽斜著眼睛看他。
“明哥,你居然不相信我?!”
尉遲循毓一下子就紅溫了:
“是,長安變天那事兒我確實沒有事先預知,可那賴我嗎?不應該賴你阿爺和你阿兄嗎?
“我的情報和長安那邊的密使同時到達,比狄仁傑、執失步真的消息還要早半天,這不反而說明我的消息靈通嗎?”
一提起那場情報滑鐵盧,小黑炭就成了被燒紅的小紅炭。
“我可沒這麽說哦。”
李明繼續調戲著小夥伴,目光不經意地移向了尉遲循毓身後的二人。
原大理寺卿孫伏伽和原刑部尚書劉德全忍住沒笑,為可憐的小黑炭頭背書:
“是的陛下,近期並沒有發生惡性案件上升的趨勢。”
“嗯很好,我知道了。”
調戲完尉遲循毓,李明便揮揮手,讓治安三人組退下。
“陛下妙計安天下啊。”在一旁筆耕不輟的長孫無忌情不自禁地感歎道。
“循序漸進,和風化雨,就讓百姓毫無阻礙地接受了一個嶄新的國家,沒有釀成騷動。”
改旗易幟看起來簡單,換麵旗幟、再開大喇叭吼一嗓子就行。
實際操作起來,其實是相當兇險的。
因為現在的大明夠得上一個大字,不但幅員遼闊,人民成分更是複雜。
有遼東核心二州的死忠,有在高句麗深受《平壤日報》洗腦……不是,浸淫的忠實擁躉。
但也有新納入版圖的河北齊魯人民。
更別提形形色色的鐵勒、突厥等各族人等,以及不知從哪個州縣潤過來的難民了。
人數多來源雜,就意味著意識形態紛繁複雜,不可能做到鐵板一塊。
這其中,肯定不乏大唐朝的遺老遺少,或者深受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老儒生。
畢竟大唐的天命還在,不少人還念著老皇帝李世民的好,而李承乾也暫時還沒做出像隋煬帝那樣作死的出格行為。
大唐還沒有失去民心,本不應該亡。
而大明卻能這麽順滑地華麗轉身,另立門戶,而沒有激起成規模的反對。
這全得歸功於李明老練的政治手段。
“治大國如烹小鮮。突然改換門庭,誰都接受不了。有個鋪墊就好多了。”
對長孫無忌的“震驚”,李明僅僅是心不在焉地應和了一句。
他的事多,他要把精力,放在軍事上麵。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李衛公,你怎麽看?”
李明貼在了李靖的大腿上。
“咳咳殿……不,陛下,這事還需從長計議,急不得。”
李靖當時正坐鎮幽州,指揮西北方向的部隊收拾殘局,被一封急信搖到了平州。
然後,就得到了“大明立國”這個石破天驚的炸裂消息。
“唐偽帝李承乾成色如何,難下定論,但太上皇陛下是站在他那一方的。
“太上皇最擅長在漫長的戰鬥中,尋覓稍縱即逝的戰機,所以與他對陣,一定要戒驕戒躁。”
李靖主張緩一緩。
“是麽?大明和唐國的邊境線漫長,我還想著突然進攻中原,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爭取戰爭的主導權呢。”
李明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思路。
對陛下的想法,李靖並沒有一味地附和,而是直白地說出了否定意見:
“不可。唐非小國,而是縱深廣博、人口眾多的大國。戰爭走向不在一時的勝敗。”
對下屬的直球打臉,作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李明並沒有感到折了麵子,而是聞過則喜。
“衛公所言甚是。麵對我父皇那樣的敵手,不可貪功冒進。我有些急於求成了。”
作為能讓最“武”的文皇帝李世民惺惺相惜的戰帥,李靖對戰爭可太懂了,行軍打仗的事,李明抱緊他的大腿就對了。
看著新陛下從善如流的樣子,長孫無忌分明看見了另一位陛下的影子,眼眶一下子就模糊了。
此子真類父啊,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不論是好的方麵,還是壞的方麵……
“陛下。”
房玄齡麵無表情地推門而入,將厚厚一迭文件砰地迭在李明的桌前。
“啟稟陛下,機構改革的事宜已經完成了陛下,原有的各‘臨時委員會’正式升格為‘部’級機構了陛下。
“各部之上再設總理衙門統籌全局,今天也已經正式開始運作了陛下。”
平州特色的官府職能機構“委員會”,原本是為了應付長安的朝廷,以“民間諮詢機構”的名義,架空原本大唐的州縣體製。
現在反正已經和大唐離婚了,也沒必要套這層殼了,便直接將這些“民間機構”轉正,正式設立財政、農業、民政、國防等各部門,統歸總理衙門管轄。
“做得很好,不愧是相父啊。文武能得到諸位的輔佐,何愁我大明不興?”
內政是一切外戰的基礎。房、長孫二人能以飛速把內政理順,李明非常滿意。
但他莫名覺得,今天的房相父好像有點奇怪。
“相父,你說話怎麽好像……有點不對勁?某兩個字是不是說得有點多了?”
“真的嗎陛下,我怎麽沒發現陛下。”房玄齡麵無表情。
“哦,一切正常就好。”李明沒有深究。
長孫無忌在一旁,瞥了老對手一眼。
房玄齡還是那副溫吞水的老樣子,但不知為什麽,今天的他總給人一種腰杆兒挺得特別直的感覺。
老房是有腰杆硬的資本的。
他這輩子做了無數決策,就數押寶李明最為英明。
從讓無數人頭疼的頑童,蛻變成讓無數人頭疼的恐怖統治者,他這筆投資的迴報甚至遠超他自己的預期。
誰能想到,故事開頭那個造老師孔穎達反的小屁孩,竟會變成造大唐反的大反賊呢……
“似乎陛下並沒有改變?從始至終他就是這般模樣?”
房玄齡有點想笑。
陛下……真是一個美好的稱唿。
這標誌著他,房玄齡,作為曆史上罕見的兩朝從龍之臣,也將跟著二位陛下一道永垂史冊。
“房相公,長孫國舅。”李明的問話打斷了房玄齡的美好想象。
“李衛公的意思是,對付唐偽帝,應當徐而圖之。
“但徐圖不是不圖,下一步該怎麽辦?”
長孫無忌搶在房玄齡之前,率先發言:
“陛下,臣以為兩國開戰,當以道義為重。
“不可釁自我開,應讓對方陷於不義,然後我方搶占道義,吸引天下民心歸附,則事可成。”
也就是不開第一槍,也不給敵人開第二槍的機會麽……
“國舅計謀甚得我意。相父,你呢,你有什麽想法?”
李明點點頭,看向了房玄齡。
房玄齡一拱手,恭敬道:
“啟稟陛下,臣現在確實有一個想法,不吐不快。”
李明眉毛一翹:“哦?什麽事讓相父這麽不痛快?”
“就是陛下您,雖然自稱皇帝,但還沒有登基昭告天下。”房玄齡說道:
“正好泰山在我大明境內……”
“泰山是封禪的地方,平州隻是個行在,都不是登基的去處。”
李明打斷道:
“要是可以,我更想在長安登基。”
言外之意就是,他這個皇帝還是實習的,等統一了全國再轉正。
小陛下一直都是如此實幹的,對這個答案,房玄齡倒也不意外,順滑地接上了這個話題:
“對付割據南朝的偽皇帝,臣有上中下三策。”
李明笑了:
“說得這麽煞有介事,不就是你犯了選擇困難症,讓我替你拿主意麽?
“說罷,上策是什麽?”
“上策便是,鞏固城防,不主動出擊,以拖待變。”房玄齡說道:
“偽帝李承乾雖有些才能,但與陛下相比,無異於腐草之熒光比之天空之皓月。他最大的仰仗,無非是太上皇而已。
“太上皇年老,且傳聞身患風疾。而陛下尚年輕,來日方長。
“隻要拖到太上皇駕崩,偽帝失去了靠山,不戰自潰。而我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此消彼長,取得天下如探囊取物。”
讓自己和老爹比誰活得久,這辦法很地獄,但也很低成本,不愧是毒士房玄齡能想出來的計策。
但是李明搖頭:
“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漢末以來,天下已經分裂得太久了,不可再這麽分裂內耗下去,必須盡快統一,讓南方各州也沐浴在大明的榮光之下。”
分家分久了,是真的會變成兩家人的,比如安南就是如此,所以統一戰爭拖不得。
“你說說下策是什麽吧。”
“下策便是,與大唐全麵開戰。這沒什麽好說的。”
李明笑了。
“相父看來是不讚成打內戰?戰也不是,不戰又不行,那你說說中策是什麽。”
房玄齡道:
“陛下,明、唐都是大國,不可能一戰定乾坤,兩國的博弈必定曠日持久。
“而兩國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時至今日都有著十分發達的商貿往來,這又加大了情勢的複雜性。
“這就注定了,兩國決戰的戰場,不僅僅在戰場。”
他瞟了一眼李靖,繼續說道:
“軍事隻是鬥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內政才是決定性因素。”
“我同意。”李靖坦率地表示支持。
房玄齡愣了一下,他還以為對方身為軍方的頭把交椅,會對這個說法表示抵觸呢。
“打仗打後勤,如果國內民不聊生,軍隊也不會有戰鬥力。”李靖迴望房玄齡一眼說道。
李明沉吟片刻。
“三位說得都很有道理。
“長期大規模戰爭,考驗的是一個國家從政治、經濟到組織動員的全方位能力,是一次對綜合國力的大考。
“隻不過,相比做題,我更喜歡出題。”
哦?
三個老頭互視一眼,湊了上來。
“陛下有何妙計?”
“談不上什麽妙計,隻是先試試對麵的成色。”
李明壓低了聲音。
這時,侯君集、薛萬徹、李道宗三人組也剛從草原迴來,在侍從的帶領下撬門而入。
“殿下,您終於稱陛下啦!”
頭號反賊侯君集一進門就興奮地大喊,卻見老仇人長孫無忌就坐在李明的下首,朝那家夥哼了一聲,又對李明腆著個笑臉。
“陛下,我軍什麽時候殺到長安?”
“就是,成天在沙漠吃沙子都吃飽了,什麽時候去關中吃米啊?”不大聰明的薛萬徹在一旁起哄。
李道宗夾在兩個反賊之間,尷尬極了。
作為十四奸黨的原始股東之一、原親王傅,他自然是緊跟李明腳步的。
但作為大唐宗室、以理服人的禮部尚書,對於和自己的老李家開戰這事,他心中還是有頗多感慨。
“你們來得正好,正有事要與你們商量。”李明喜形於色地迎了上去。
與眾人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直至夜深才散。
…………
大明王朝,天下太平,民不知有戰。
而在這一切平靜表象的背後。
帝國的各級官僚體係開始全速運轉,邊疆的各支軍隊頻繁調動,後勤倉儲日漸充盈,打造兵甲戰船的工坊通宵達旦地工作著。
整個國家就像一隻攥起的拳頭,安靜地等待時機的到來,便向對手轟出致命的一擊。
(本章完)
還有些事是光做不說的,比如造反。
在李明正式打出大明的旗號,吹響了“革命”的號角以後。
十四黨的一切內部爭論立刻消弭。
大家都很有執行力,不論之前有什麽想法和意見,現在全部放下,統一在新皇李明的指揮棒下,開始埋頭幹兩件事——
建國和備戰。
而在實際操作上,這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
大明正式掛牌成立,那麽和大唐的衝突便是不可調和的了。
不論是那邊打過來也好,這邊打過去也罷,華夏總歸是要一統的。
與此同時,在大明廣袤的土地上,並沒有發生什麽讓人驚掉下巴的重大轉折。
民間依舊是一片安寧祥和。
老百姓該種田種田,該上工上工,該拓邊拓邊,和往常一樣,繼續著戰天鬥地的日常生活。
各級官僚機構也是波瀾不驚,並沒有第一時間發布《討逆檄文》,也沒有急著召開誓師大會,更沒有把軍隊開到大街上,搞什麽堅壁清野。
這片新生的大地,保持著以往忙中有序的生活節奏,隻是在細節中,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譬如,“大明”這兩個字的出場率越來越高了。
第一天,官府內部流轉的文件摘掉了大唐的抬頭,統一改為大明。
緊接著,官府對外文書、公開張榜的公告,也一概冠以大明的名號。
再然後,銀行也掛上了“大明銀行”的招牌,逐步迴收市麵上流通的舊紙幣,發行新紙幣。
而新印發的紙幣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稱,就印在紙幣正麵,明晃晃的四個大字——“大明通寶”。
再再然後,官府的各級衙門、各官營商社、農場生產隊等等官營的組織機構,全部悄然掛上了“大明”的木牌。
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大唐的痕跡被漸漸抹除,大明這個全新的概念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
因此,當最後官府終於下發官方公告,正式官宣建國和大唐一刀兩斷,定新國號為“明”,開國皇帝李明,行在平州府時。
民間並沒有什麽反應,甚至可以用冷淡來形容。
專程把大夥兒叫出來,就為了這點事啊?還以為咱早就和大唐鬧掰了呢。
改朝換代的大工程,就這麽輕描淡寫地完成了,全程風平浪靜,沒有掀起一點波瀾。
然而在平靜的表麵下,激流湧動。
“確定全國上下沒有人造反生亂?”
平州州府——現在已是新·大明朝廷的所在地——李明再三確認。
尉遲循毓再三保證:
“我大明建國乃順應天命人心,全國人民喜迎大明,怎麽會有人反對呢?”
李明抱著胳膊:“真的嗎?”
我不信。
尉遲循毓把胸脯拍得梆梆響:“真的!”
李明不說話,就這麽斜著眼睛看他。
“明哥,你居然不相信我?!”
尉遲循毓一下子就紅溫了:
“是,長安變天那事兒我確實沒有事先預知,可那賴我嗎?不應該賴你阿爺和你阿兄嗎?
“我的情報和長安那邊的密使同時到達,比狄仁傑、執失步真的消息還要早半天,這不反而說明我的消息靈通嗎?”
一提起那場情報滑鐵盧,小黑炭就成了被燒紅的小紅炭。
“我可沒這麽說哦。”
李明繼續調戲著小夥伴,目光不經意地移向了尉遲循毓身後的二人。
原大理寺卿孫伏伽和原刑部尚書劉德全忍住沒笑,為可憐的小黑炭頭背書:
“是的陛下,近期並沒有發生惡性案件上升的趨勢。”
“嗯很好,我知道了。”
調戲完尉遲循毓,李明便揮揮手,讓治安三人組退下。
“陛下妙計安天下啊。”在一旁筆耕不輟的長孫無忌情不自禁地感歎道。
“循序漸進,和風化雨,就讓百姓毫無阻礙地接受了一個嶄新的國家,沒有釀成騷動。”
改旗易幟看起來簡單,換麵旗幟、再開大喇叭吼一嗓子就行。
實際操作起來,其實是相當兇險的。
因為現在的大明夠得上一個大字,不但幅員遼闊,人民成分更是複雜。
有遼東核心二州的死忠,有在高句麗深受《平壤日報》洗腦……不是,浸淫的忠實擁躉。
但也有新納入版圖的河北齊魯人民。
更別提形形色色的鐵勒、突厥等各族人等,以及不知從哪個州縣潤過來的難民了。
人數多來源雜,就意味著意識形態紛繁複雜,不可能做到鐵板一塊。
這其中,肯定不乏大唐朝的遺老遺少,或者深受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老儒生。
畢竟大唐的天命還在,不少人還念著老皇帝李世民的好,而李承乾也暫時還沒做出像隋煬帝那樣作死的出格行為。
大唐還沒有失去民心,本不應該亡。
而大明卻能這麽順滑地華麗轉身,另立門戶,而沒有激起成規模的反對。
這全得歸功於李明老練的政治手段。
“治大國如烹小鮮。突然改換門庭,誰都接受不了。有個鋪墊就好多了。”
對長孫無忌的“震驚”,李明僅僅是心不在焉地應和了一句。
他的事多,他要把精力,放在軍事上麵。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李衛公,你怎麽看?”
李明貼在了李靖的大腿上。
“咳咳殿……不,陛下,這事還需從長計議,急不得。”
李靖當時正坐鎮幽州,指揮西北方向的部隊收拾殘局,被一封急信搖到了平州。
然後,就得到了“大明立國”這個石破天驚的炸裂消息。
“唐偽帝李承乾成色如何,難下定論,但太上皇陛下是站在他那一方的。
“太上皇最擅長在漫長的戰鬥中,尋覓稍縱即逝的戰機,所以與他對陣,一定要戒驕戒躁。”
李靖主張緩一緩。
“是麽?大明和唐國的邊境線漫長,我還想著突然進攻中原,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爭取戰爭的主導權呢。”
李明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思路。
對陛下的想法,李靖並沒有一味地附和,而是直白地說出了否定意見:
“不可。唐非小國,而是縱深廣博、人口眾多的大國。戰爭走向不在一時的勝敗。”
對下屬的直球打臉,作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李明並沒有感到折了麵子,而是聞過則喜。
“衛公所言甚是。麵對我父皇那樣的敵手,不可貪功冒進。我有些急於求成了。”
作為能讓最“武”的文皇帝李世民惺惺相惜的戰帥,李靖對戰爭可太懂了,行軍打仗的事,李明抱緊他的大腿就對了。
看著新陛下從善如流的樣子,長孫無忌分明看見了另一位陛下的影子,眼眶一下子就模糊了。
此子真類父啊,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不論是好的方麵,還是壞的方麵……
“陛下。”
房玄齡麵無表情地推門而入,將厚厚一迭文件砰地迭在李明的桌前。
“啟稟陛下,機構改革的事宜已經完成了陛下,原有的各‘臨時委員會’正式升格為‘部’級機構了陛下。
“各部之上再設總理衙門統籌全局,今天也已經正式開始運作了陛下。”
平州特色的官府職能機構“委員會”,原本是為了應付長安的朝廷,以“民間諮詢機構”的名義,架空原本大唐的州縣體製。
現在反正已經和大唐離婚了,也沒必要套這層殼了,便直接將這些“民間機構”轉正,正式設立財政、農業、民政、國防等各部門,統歸總理衙門管轄。
“做得很好,不愧是相父啊。文武能得到諸位的輔佐,何愁我大明不興?”
內政是一切外戰的基礎。房、長孫二人能以飛速把內政理順,李明非常滿意。
但他莫名覺得,今天的房相父好像有點奇怪。
“相父,你說話怎麽好像……有點不對勁?某兩個字是不是說得有點多了?”
“真的嗎陛下,我怎麽沒發現陛下。”房玄齡麵無表情。
“哦,一切正常就好。”李明沒有深究。
長孫無忌在一旁,瞥了老對手一眼。
房玄齡還是那副溫吞水的老樣子,但不知為什麽,今天的他總給人一種腰杆兒挺得特別直的感覺。
老房是有腰杆硬的資本的。
他這輩子做了無數決策,就數押寶李明最為英明。
從讓無數人頭疼的頑童,蛻變成讓無數人頭疼的恐怖統治者,他這筆投資的迴報甚至遠超他自己的預期。
誰能想到,故事開頭那個造老師孔穎達反的小屁孩,竟會變成造大唐反的大反賊呢……
“似乎陛下並沒有改變?從始至終他就是這般模樣?”
房玄齡有點想笑。
陛下……真是一個美好的稱唿。
這標誌著他,房玄齡,作為曆史上罕見的兩朝從龍之臣,也將跟著二位陛下一道永垂史冊。
“房相公,長孫國舅。”李明的問話打斷了房玄齡的美好想象。
“李衛公的意思是,對付唐偽帝,應當徐而圖之。
“但徐圖不是不圖,下一步該怎麽辦?”
長孫無忌搶在房玄齡之前,率先發言:
“陛下,臣以為兩國開戰,當以道義為重。
“不可釁自我開,應讓對方陷於不義,然後我方搶占道義,吸引天下民心歸附,則事可成。”
也就是不開第一槍,也不給敵人開第二槍的機會麽……
“國舅計謀甚得我意。相父,你呢,你有什麽想法?”
李明點點頭,看向了房玄齡。
房玄齡一拱手,恭敬道:
“啟稟陛下,臣現在確實有一個想法,不吐不快。”
李明眉毛一翹:“哦?什麽事讓相父這麽不痛快?”
“就是陛下您,雖然自稱皇帝,但還沒有登基昭告天下。”房玄齡說道:
“正好泰山在我大明境內……”
“泰山是封禪的地方,平州隻是個行在,都不是登基的去處。”
李明打斷道:
“要是可以,我更想在長安登基。”
言外之意就是,他這個皇帝還是實習的,等統一了全國再轉正。
小陛下一直都是如此實幹的,對這個答案,房玄齡倒也不意外,順滑地接上了這個話題:
“對付割據南朝的偽皇帝,臣有上中下三策。”
李明笑了:
“說得這麽煞有介事,不就是你犯了選擇困難症,讓我替你拿主意麽?
“說罷,上策是什麽?”
“上策便是,鞏固城防,不主動出擊,以拖待變。”房玄齡說道:
“偽帝李承乾雖有些才能,但與陛下相比,無異於腐草之熒光比之天空之皓月。他最大的仰仗,無非是太上皇而已。
“太上皇年老,且傳聞身患風疾。而陛下尚年輕,來日方長。
“隻要拖到太上皇駕崩,偽帝失去了靠山,不戰自潰。而我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此消彼長,取得天下如探囊取物。”
讓自己和老爹比誰活得久,這辦法很地獄,但也很低成本,不愧是毒士房玄齡能想出來的計策。
但是李明搖頭:
“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漢末以來,天下已經分裂得太久了,不可再這麽分裂內耗下去,必須盡快統一,讓南方各州也沐浴在大明的榮光之下。”
分家分久了,是真的會變成兩家人的,比如安南就是如此,所以統一戰爭拖不得。
“你說說下策是什麽吧。”
“下策便是,與大唐全麵開戰。這沒什麽好說的。”
李明笑了。
“相父看來是不讚成打內戰?戰也不是,不戰又不行,那你說說中策是什麽。”
房玄齡道:
“陛下,明、唐都是大國,不可能一戰定乾坤,兩國的博弈必定曠日持久。
“而兩國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時至今日都有著十分發達的商貿往來,這又加大了情勢的複雜性。
“這就注定了,兩國決戰的戰場,不僅僅在戰場。”
他瞟了一眼李靖,繼續說道:
“軍事隻是鬥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內政才是決定性因素。”
“我同意。”李靖坦率地表示支持。
房玄齡愣了一下,他還以為對方身為軍方的頭把交椅,會對這個說法表示抵觸呢。
“打仗打後勤,如果國內民不聊生,軍隊也不會有戰鬥力。”李靖迴望房玄齡一眼說道。
李明沉吟片刻。
“三位說得都很有道理。
“長期大規模戰爭,考驗的是一個國家從政治、經濟到組織動員的全方位能力,是一次對綜合國力的大考。
“隻不過,相比做題,我更喜歡出題。”
哦?
三個老頭互視一眼,湊了上來。
“陛下有何妙計?”
“談不上什麽妙計,隻是先試試對麵的成色。”
李明壓低了聲音。
這時,侯君集、薛萬徹、李道宗三人組也剛從草原迴來,在侍從的帶領下撬門而入。
“殿下,您終於稱陛下啦!”
頭號反賊侯君集一進門就興奮地大喊,卻見老仇人長孫無忌就坐在李明的下首,朝那家夥哼了一聲,又對李明腆著個笑臉。
“陛下,我軍什麽時候殺到長安?”
“就是,成天在沙漠吃沙子都吃飽了,什麽時候去關中吃米啊?”不大聰明的薛萬徹在一旁起哄。
李道宗夾在兩個反賊之間,尷尬極了。
作為十四奸黨的原始股東之一、原親王傅,他自然是緊跟李明腳步的。
但作為大唐宗室、以理服人的禮部尚書,對於和自己的老李家開戰這事,他心中還是有頗多感慨。
“你們來得正好,正有事要與你們商量。”李明喜形於色地迎了上去。
與眾人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直至夜深才散。
…………
大明王朝,天下太平,民不知有戰。
而在這一切平靜表象的背後。
帝國的各級官僚體係開始全速運轉,邊疆的各支軍隊頻繁調動,後勤倉儲日漸充盈,打造兵甲戰船的工坊通宵達旦地工作著。
整個國家就像一隻攥起的拳頭,安靜地等待時機的到來,便向對手轟出致命的一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