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失敗才是作亂,成功就是革命!”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作者:吃不起肉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可是有李世民坐鎮的初代巨唐啊,和這個巨獸對壘,誰心裏不打鼓?
雖然平日裏在背後沒大沒小地喊“李二”,但老李的威力,沒人敢小覷。
就算是已經過了巔峰期的老李,也同樣如此。
大唐在李世民之前和李世民之後,完全是兩個朝代。一直到唐晚期,大唐朝野還喜歡以“小太宗”來稱唿有中興氣象的皇帝,儼然成為了一個朝代的精神圖騰。
即使他晚年能力下滑了,那也是從滿分下滑到九十分,不是其他同行可以隨便碰瓷的。
“李二身體不佳了……這或許是個機會?
“不,誰知道他是真中風還是假中風?從大非川、河湟穀地進京,腦子明明清晰得嘛……”
李明細細琢磨著,不禁自嘲地搖頭:
“都到這地步了,我居然還動起了打退堂鼓的心思,我還真是慫。”
是啊,他可不是一個安穩王爺。
而是雄踞東北、進軍中原、虎視整個南方的超級割據政權,論國力,完全是和大唐同一個層次的強力政治實體。
如果就這麽不戰而降,那他就不該被寫進《唐史》,而該被寫進《笑林廣記》。
“唿……”李明長長歎息,並沒有決絕的輕鬆,反而心裏越來越沉重了。
“接下去便是,骨肉相殘……”
不接受朝廷的“招安”,就意味著開啟全麵內戰。
今時不同往日,如果他割據的隻是孤懸燕山之外的遼東二州之地,或許還能逃過大唐皇帝的法眼。
但現在,兩邊已是旗鼓相當的對手。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論大唐還是“大明”,都沒有偏安一隅的資格。
消滅對方,或者被對方消滅,重歸一統,這就是這塊大地的宿命。
這將是他和他父兄的內戰,華夏人和華夏人的內戰。
悲劇,比安史之亂更悲哀的悲劇。
李明悶悶不樂地沿街走著,看著熱鬧喧囂的街道,心裏很不是滋味。
一旦戰事開啟,自己親手建立的一切,就將可能又被自己親手毀滅……
不知不覺中,他來到了一棟宅院門前。
這是他自己的住處,就在鬧市的邊上,沒有重重宮禁,好像隻是一戶普通的富家宅邸,而不像是一個龐大帝國統治者的宮殿。
他無意識地開門而入,任由自己的身體將他帶過前廊,來到了裏屋。
裏屋的廳堂裏,大唐目前的皇後和女兒們圍坐在一塊兒坐著女紅。
她們在為黑水前線的定居者們縫製冬衣。
一聽就知道,這是李明的任務罷了,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宣傳。
但女人們沒有絲毫懈怠,專注地為華夏文明的開拓者做著後勤支持。
這裏比守備森嚴的太極宮要自在得多,女眷想出門就出門,想接見哪個官員就見誰。
而不必顧慮什麽“主少國疑”、“後宮幹政”、“效呂後故事”之類的指摘。
這裏可是李明的地盤,誰幹政幹得過他啊。
在大明這方自由自在的天地,楊後重新找迴了生命的意義。
她覺得自己終於活得像個人了,而不是被囚禁於後宮方寸之間的生育機器。
勞動使人自由。
李明沒有打擾她們,站在一旁安安靜靜地注視著。
過了許久,楊氏覺察到了什麽,放下了手裏的針線活,溫婉地迴視著兒子。
“怎麽想著迴來了?遇著什麽困難了嗎?”
李明撓著頭:“嗯……是有點問題。”
看著好大兒苦思冥想的滑稽模樣,楊後不禁掩嘴微笑,寵溺地問道:
“是什麽大難題,讓我們的大明皇帝如此苦惱呀?”
“嗯。”李明吞吞吐吐地說:
“是關於我的父親,母後夫君的問題。”
楊後的笑容凝固了。
“母後,你恐怕不再是皇後了。”李明斟酌著語言:
“而要升格為皇太後了。”
啪嗒……楊後手裏的針線掉落一地。
…………
“啊,嚇死我了!我還以為父皇他……”
聽完李明講清楚了經緯,李令心有餘悸地拍打著胸脯,順手給了大明皇帝一個爆栗。
“你怎麽說話的?啊,你怎麽說話的?!”
說得好像父皇他……駕崩了一樣。
原來是提前退休啊。
不過在最初的慶幸以後,女人們也換上了和李明同款的苦惱表情。
父皇活著固然是好事,可讓位給李承乾就有點……
“陛下……真的罹患風疾了麽?”楊後始終放心不下。
“不知道。”李明坦率地搖頭:
“也許是事實,也許是李承乾使的詐術。畢竟連我在世人心裏都已經‘死’過一次了,那父皇再‘癱’一次又算得了什麽呢?
“問題在於,阿娘。”
李明表情前所未有地嚴肅。
“我認為,父皇這一招是出於他的本意。他就是有意讓位與李承乾。”
“為了李家傳承的穩定,而堅定選擇了嫡長子,而放棄了你……麽?”身為皇家的人,楊後一下子就猜出了這背後的用意。
“連賢明如你,都被放棄了。那麽後世的次子、庶子若還想憑才幹爭奪嫡長子的繼承權,那就得先自己掂量掂量了。”
唉……母子倆不約而同地歎氣。
“是我辜負了你啊。”楊後低聲道:
“若我是長孫皇後……”
“現在再說這些也沒有用了,重要的是,接下去我該怎麽辦。”李明打斷了楊後。
“是乖乖地領受李承乾的旨意,放下武裝大開城門,還是……母親,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沉默。
李令和其他姐妹們覺得,自己再待下去恐怕就得聽見什麽不得了的東西了,便悄悄地收拾離開。
楊後神色變幻,最後歸於平靜,溫和地對李明說:
“不論你打算做什麽,明兒,阿娘都支持你的決定。”
對於這碗母親親手熬的雞湯,李明表示:
“阿娘,你其實也不知道應該怎麽辦吧?”
“咳咳。”楊後尬咳一聲。
這倒黴孩子,瞎說什麽大實話。
“你是一國之首,掌舵是你的責任。
“是戰是和,是分是合,將大明這艘船開往何方,全憑你的意旨。不過——”
楊後話鋒一轉:
“不過,想必你的心中已經有所傾向了吧?”
李明直視她的雙眼:
“子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李承乾當皇帝,對國家社稷、對天下蒼生,未必是一件好事。
“隻是,若是和父皇兵戎相見……”
楊後靜靜地傾聽著兒子的煩惱,輕聲開導道:
“有一句話,以我的身份未必合適來說,但……
“為人君者,不可困囿於個人的道德。
“你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天下萬民的福祉係於你的手中。
“若是因為盲目地追求個人道德,而導致蒼生塗炭,這未必就是一件符合道德的事吧?”
李明深吸一口氣:
“我懂了,阿娘。告辭。”
他決絕地起身,恭恭敬敬地向母親行一禮,轉身離開。
楊後再也維持不住平靜,哽咽著喃喃:
“悲劇,悲劇……”
李明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對他的父皇,對那個隻當了一年合格父親的男人,他是充滿了孝心的。
否則,他為什麽要全力進攻薛延陀,即使在薛延陀撤出河北以後,仍然深入草原追擊?
不就是為了找到那位在朔北飄到失聯的皇帝陛下,為此不惜放棄大舉南下的戰略機遇麽?
要不是在茫茫草原浪費了這麽多兵力和時間,李明其實可以趁李治立足未穩之際,徹底吞並整個中原和東都洛陽,甚至劍指徐州、揚州,直逼函穀關。
如果真能如此,那眼下的形勢將完全翻轉,李明就不必煩惱是否要開啟內戰了。
父皇何故謀反?
李明放棄了鯨吞華夏的大好時機,表麵理由是“安內必先攘外”,和蠻族纏鬥了好幾個月。
唯獨她這個當阿娘的心裏清楚,李明這麽做是為了什麽。
是為了尋找那個便宜老爹啊。
李明演不出什麽“吮父乳,哭斷腸”,他隻會悶頭去做。
這或許是李明唯一不類父的地方吧……
目送兒子的身影消失在走廊盡頭,楊後淚如雨下。
…………
李明迴到了州府,剛踏進大門,就被蕭瑀攔住。
“殿下,可終於找著您了。您這一天都在哪兒啊?”
老蕭抱著一堆文書,急得滿頭大汗。
“你可以把文件先放我桌上,何必這麽抱著走?”李明疑惑地問。
“咳咳,內部文件,閑人不可翻閱。”蕭瑀心虛地移開眼睛。
李明斜了他一眼,沒有笑意地勾起嘴角:
“你說房玄齡是閑人對吧?”
“啊我沒有我沒有!”蕭瑀連連搖頭。
他當初和房玄齡鬥得有多歡,現在就有多害怕被清算。
雖然有李明鎮著場子,大明的工作氛圍非常健康,沒有爆發什麽黨爭。
但這絕不是因為老狐狸們忽然改吃素了。
蕭瑀生怕哪天因為左腳先跨進衙門就被老房找茬剁了腦袋,所以抱緊李明的大腿,工作格外賣力。
“殿下,近期邊境有異動。”老蕭神秘兮兮地報告。
“哦?邊境有異動,說明……”李明煞有介事地仰頭思考著,隨即問:
“哪個邊境?”
沒辦法,大明實在太大了,萬裏河山,誰知道是哪個方位的邊境有事。
以皇爺爺的節操起誓,李明是真心發問,真沒有在凡爾賽。
“大河之南,與唐……與晉王控製區的接壤處。”蕭瑀迴答。
李明登時緊張起來:
“他們這麽快就有動作了?!”
“誰有什麽動作?”蕭瑀有些莫名其妙。
一個小小的李治而已,有必要這麽如臨大敵嗎?
“是流民。”老蕭把話題掰扯迴來。
“流民越來越多了,給邊境的齊州、鄆州等州縣造成了很大壓力。
“因為那些州隔著大河,短時間內難以疏散啊。”
蕭瑀抱怨的語氣也充滿了凡爾賽。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啊。
“哦,是流民啊。”李明鬆了口氣,緊接著又困惑不已。
“大河之南是富庶的地方,現在李泰和李治的戰爭已經結束,又是夏收的時節,怎麽還有這麽多難民?”
現在好歹是“貞觀之治”好吧,不至於搞到民不聊生好吧?
貞觀之治的含金量還是比較足的,不像後來虛胖的“開元盛世”,底層人民還不至於餓死吧。
“因為普通百姓在我大明過得更好,又沒有主客戶籍之分,所以別的地兒的百姓都往我們這兒湧。”
蕭瑀迴答道。
李明:“就因為這個?”
蕭瑀:“就因為這個。”
並沒有什麽特別的理由,老百姓都是很單純的,哪裏生活更好就往哪裏潤。
不是貞觀餓肚皮,而是大明更有米。
“嘶……”
李明似乎想通了什麽,問蕭瑀:
“在我的治下,百姓生活是不是比在大唐更好?”
蕭瑀覺得這問題莫名其妙:
“當然,不然為何流民流入而不是流出呢?
“老實說,流入的人口也太多了。遼東、高句麗不談,連新納入的河北與齊魯之地,人丁也大為增長,戶口已經增加到開皇之治的頂點了。
“您可以懷疑我們官員報喜不報憂,但是這麽多新增的人丁總不是假的吧?”
“是,你說得對……”李明若有所思。
是啊,哪有什麽深奧的大道理?
我還在苦惱什麽?
既然天下萬民的福祉係於我的手中。
那讓他們的福祉多多的,貧苦少少的,就是我的責任。
任何阻礙這個目標實現的障礙,都應該被移除。
哪怕那個障礙是李世民……
“所以殿下,這麽多人應該如何安置?是否要多造一些渡船,將他們安置到大河之北……”
蕭瑀還在那兒問,李明拍了拍肩膀。
“蕭公你說,我能當皇帝嗎?”
蕭瑀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還是順著領導的話講:
“殿下是人中龍鳳,生來就要做人上人的。”
李明反問:“即使是李世民也在我之下,是吧。”
蕭瑀點點頭:“是的殿下,即使是李……
“李什麽?!”
冷不丁蹦出聖上的名諱,把蕭瑀哈了一跳。
“蕭公,我覺得找到了解決流民過多的根本方法。”李明緩緩道。
蕭瑀不敢接話,他終於發覺,今天的李明殿下有點怪怪的。
“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為什麽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跨過大山大江,遷徙成千上萬裏呢?”
李明自顧自繼續說道:
“為什麽不能把他們的家鄉,也建設得像大明一樣美好呢?
“為什麽不把整個大唐、整片大陸、整個世界,都變成我大明呢?”
…………
李明折迴到了書房,左膀右臂們仍然在激烈地爭論。
以長孫延為首的少壯派們堅持認為,李世民陛下一定是被奸人蒙蔽了,一定要清君側。
以長孫延他阿翁長孫無忌為首的老成派則認為,現在糾結這問題毫無意義,李承乾都登基了,還能退位不成?
一見李明迴來,兩撥人都同時停止了爭吵,目光灼灼地盯著他。
“明哥——”
“殿下——”
“接下去,該怎麽辦?”
李明背著手,迴應著眾人的目光,平靜地說:
“打出我大明的旗號,曉諭全國。
“明,日月也。日月所照,皆為明土。”
房間裏一片肅靜,落針可聞。
雖然大家口頭上“大明大明”叫習慣了,但畢竟還沒有放在台麵上,並沒有官方的認證。
現在要公然亮明旗號,而且還是在大唐新君下旨勸降的當口。
李明是什麽意思,不需要多解釋了。
“殿下,老臣曾是您的老師,所以覺得有必要提醒您一下。”房玄齡低沉地說:
“這是犯上作亂。”
書房裏安靜得能聽見唿吸聲。
李明抬頭望著自己的小學老師,微微一笑:
“記得老師曾教過學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咕嘟……曾經的問題學生突然開始引經據典,讓房玄齡也忍不住緊張得咽了口水。
李明緩緩抬起手,用力地拍在桌子上。
砰!
一聲悶響,如同敲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失敗才是作亂,成功就是革命!”
(本章完)
雖然平日裏在背後沒大沒小地喊“李二”,但老李的威力,沒人敢小覷。
就算是已經過了巔峰期的老李,也同樣如此。
大唐在李世民之前和李世民之後,完全是兩個朝代。一直到唐晚期,大唐朝野還喜歡以“小太宗”來稱唿有中興氣象的皇帝,儼然成為了一個朝代的精神圖騰。
即使他晚年能力下滑了,那也是從滿分下滑到九十分,不是其他同行可以隨便碰瓷的。
“李二身體不佳了……這或許是個機會?
“不,誰知道他是真中風還是假中風?從大非川、河湟穀地進京,腦子明明清晰得嘛……”
李明細細琢磨著,不禁自嘲地搖頭:
“都到這地步了,我居然還動起了打退堂鼓的心思,我還真是慫。”
是啊,他可不是一個安穩王爺。
而是雄踞東北、進軍中原、虎視整個南方的超級割據政權,論國力,完全是和大唐同一個層次的強力政治實體。
如果就這麽不戰而降,那他就不該被寫進《唐史》,而該被寫進《笑林廣記》。
“唿……”李明長長歎息,並沒有決絕的輕鬆,反而心裏越來越沉重了。
“接下去便是,骨肉相殘……”
不接受朝廷的“招安”,就意味著開啟全麵內戰。
今時不同往日,如果他割據的隻是孤懸燕山之外的遼東二州之地,或許還能逃過大唐皇帝的法眼。
但現在,兩邊已是旗鼓相當的對手。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論大唐還是“大明”,都沒有偏安一隅的資格。
消滅對方,或者被對方消滅,重歸一統,這就是這塊大地的宿命。
這將是他和他父兄的內戰,華夏人和華夏人的內戰。
悲劇,比安史之亂更悲哀的悲劇。
李明悶悶不樂地沿街走著,看著熱鬧喧囂的街道,心裏很不是滋味。
一旦戰事開啟,自己親手建立的一切,就將可能又被自己親手毀滅……
不知不覺中,他來到了一棟宅院門前。
這是他自己的住處,就在鬧市的邊上,沒有重重宮禁,好像隻是一戶普通的富家宅邸,而不像是一個龐大帝國統治者的宮殿。
他無意識地開門而入,任由自己的身體將他帶過前廊,來到了裏屋。
裏屋的廳堂裏,大唐目前的皇後和女兒們圍坐在一塊兒坐著女紅。
她們在為黑水前線的定居者們縫製冬衣。
一聽就知道,這是李明的任務罷了,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宣傳。
但女人們沒有絲毫懈怠,專注地為華夏文明的開拓者做著後勤支持。
這裏比守備森嚴的太極宮要自在得多,女眷想出門就出門,想接見哪個官員就見誰。
而不必顧慮什麽“主少國疑”、“後宮幹政”、“效呂後故事”之類的指摘。
這裏可是李明的地盤,誰幹政幹得過他啊。
在大明這方自由自在的天地,楊後重新找迴了生命的意義。
她覺得自己終於活得像個人了,而不是被囚禁於後宮方寸之間的生育機器。
勞動使人自由。
李明沒有打擾她們,站在一旁安安靜靜地注視著。
過了許久,楊氏覺察到了什麽,放下了手裏的針線活,溫婉地迴視著兒子。
“怎麽想著迴來了?遇著什麽困難了嗎?”
李明撓著頭:“嗯……是有點問題。”
看著好大兒苦思冥想的滑稽模樣,楊後不禁掩嘴微笑,寵溺地問道:
“是什麽大難題,讓我們的大明皇帝如此苦惱呀?”
“嗯。”李明吞吞吐吐地說:
“是關於我的父親,母後夫君的問題。”
楊後的笑容凝固了。
“母後,你恐怕不再是皇後了。”李明斟酌著語言:
“而要升格為皇太後了。”
啪嗒……楊後手裏的針線掉落一地。
…………
“啊,嚇死我了!我還以為父皇他……”
聽完李明講清楚了經緯,李令心有餘悸地拍打著胸脯,順手給了大明皇帝一個爆栗。
“你怎麽說話的?啊,你怎麽說話的?!”
說得好像父皇他……駕崩了一樣。
原來是提前退休啊。
不過在最初的慶幸以後,女人們也換上了和李明同款的苦惱表情。
父皇活著固然是好事,可讓位給李承乾就有點……
“陛下……真的罹患風疾了麽?”楊後始終放心不下。
“不知道。”李明坦率地搖頭:
“也許是事實,也許是李承乾使的詐術。畢竟連我在世人心裏都已經‘死’過一次了,那父皇再‘癱’一次又算得了什麽呢?
“問題在於,阿娘。”
李明表情前所未有地嚴肅。
“我認為,父皇這一招是出於他的本意。他就是有意讓位與李承乾。”
“為了李家傳承的穩定,而堅定選擇了嫡長子,而放棄了你……麽?”身為皇家的人,楊後一下子就猜出了這背後的用意。
“連賢明如你,都被放棄了。那麽後世的次子、庶子若還想憑才幹爭奪嫡長子的繼承權,那就得先自己掂量掂量了。”
唉……母子倆不約而同地歎氣。
“是我辜負了你啊。”楊後低聲道:
“若我是長孫皇後……”
“現在再說這些也沒有用了,重要的是,接下去我該怎麽辦。”李明打斷了楊後。
“是乖乖地領受李承乾的旨意,放下武裝大開城門,還是……母親,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沉默。
李令和其他姐妹們覺得,自己再待下去恐怕就得聽見什麽不得了的東西了,便悄悄地收拾離開。
楊後神色變幻,最後歸於平靜,溫和地對李明說:
“不論你打算做什麽,明兒,阿娘都支持你的決定。”
對於這碗母親親手熬的雞湯,李明表示:
“阿娘,你其實也不知道應該怎麽辦吧?”
“咳咳。”楊後尬咳一聲。
這倒黴孩子,瞎說什麽大實話。
“你是一國之首,掌舵是你的責任。
“是戰是和,是分是合,將大明這艘船開往何方,全憑你的意旨。不過——”
楊後話鋒一轉:
“不過,想必你的心中已經有所傾向了吧?”
李明直視她的雙眼:
“子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李承乾當皇帝,對國家社稷、對天下蒼生,未必是一件好事。
“隻是,若是和父皇兵戎相見……”
楊後靜靜地傾聽著兒子的煩惱,輕聲開導道:
“有一句話,以我的身份未必合適來說,但……
“為人君者,不可困囿於個人的道德。
“你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天下萬民的福祉係於你的手中。
“若是因為盲目地追求個人道德,而導致蒼生塗炭,這未必就是一件符合道德的事吧?”
李明深吸一口氣:
“我懂了,阿娘。告辭。”
他決絕地起身,恭恭敬敬地向母親行一禮,轉身離開。
楊後再也維持不住平靜,哽咽著喃喃:
“悲劇,悲劇……”
李明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對他的父皇,對那個隻當了一年合格父親的男人,他是充滿了孝心的。
否則,他為什麽要全力進攻薛延陀,即使在薛延陀撤出河北以後,仍然深入草原追擊?
不就是為了找到那位在朔北飄到失聯的皇帝陛下,為此不惜放棄大舉南下的戰略機遇麽?
要不是在茫茫草原浪費了這麽多兵力和時間,李明其實可以趁李治立足未穩之際,徹底吞並整個中原和東都洛陽,甚至劍指徐州、揚州,直逼函穀關。
如果真能如此,那眼下的形勢將完全翻轉,李明就不必煩惱是否要開啟內戰了。
父皇何故謀反?
李明放棄了鯨吞華夏的大好時機,表麵理由是“安內必先攘外”,和蠻族纏鬥了好幾個月。
唯獨她這個當阿娘的心裏清楚,李明這麽做是為了什麽。
是為了尋找那個便宜老爹啊。
李明演不出什麽“吮父乳,哭斷腸”,他隻會悶頭去做。
這或許是李明唯一不類父的地方吧……
目送兒子的身影消失在走廊盡頭,楊後淚如雨下。
…………
李明迴到了州府,剛踏進大門,就被蕭瑀攔住。
“殿下,可終於找著您了。您這一天都在哪兒啊?”
老蕭抱著一堆文書,急得滿頭大汗。
“你可以把文件先放我桌上,何必這麽抱著走?”李明疑惑地問。
“咳咳,內部文件,閑人不可翻閱。”蕭瑀心虛地移開眼睛。
李明斜了他一眼,沒有笑意地勾起嘴角:
“你說房玄齡是閑人對吧?”
“啊我沒有我沒有!”蕭瑀連連搖頭。
他當初和房玄齡鬥得有多歡,現在就有多害怕被清算。
雖然有李明鎮著場子,大明的工作氛圍非常健康,沒有爆發什麽黨爭。
但這絕不是因為老狐狸們忽然改吃素了。
蕭瑀生怕哪天因為左腳先跨進衙門就被老房找茬剁了腦袋,所以抱緊李明的大腿,工作格外賣力。
“殿下,近期邊境有異動。”老蕭神秘兮兮地報告。
“哦?邊境有異動,說明……”李明煞有介事地仰頭思考著,隨即問:
“哪個邊境?”
沒辦法,大明實在太大了,萬裏河山,誰知道是哪個方位的邊境有事。
以皇爺爺的節操起誓,李明是真心發問,真沒有在凡爾賽。
“大河之南,與唐……與晉王控製區的接壤處。”蕭瑀迴答。
李明登時緊張起來:
“他們這麽快就有動作了?!”
“誰有什麽動作?”蕭瑀有些莫名其妙。
一個小小的李治而已,有必要這麽如臨大敵嗎?
“是流民。”老蕭把話題掰扯迴來。
“流民越來越多了,給邊境的齊州、鄆州等州縣造成了很大壓力。
“因為那些州隔著大河,短時間內難以疏散啊。”
蕭瑀抱怨的語氣也充滿了凡爾賽。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啊。
“哦,是流民啊。”李明鬆了口氣,緊接著又困惑不已。
“大河之南是富庶的地方,現在李泰和李治的戰爭已經結束,又是夏收的時節,怎麽還有這麽多難民?”
現在好歹是“貞觀之治”好吧,不至於搞到民不聊生好吧?
貞觀之治的含金量還是比較足的,不像後來虛胖的“開元盛世”,底層人民還不至於餓死吧。
“因為普通百姓在我大明過得更好,又沒有主客戶籍之分,所以別的地兒的百姓都往我們這兒湧。”
蕭瑀迴答道。
李明:“就因為這個?”
蕭瑀:“就因為這個。”
並沒有什麽特別的理由,老百姓都是很單純的,哪裏生活更好就往哪裏潤。
不是貞觀餓肚皮,而是大明更有米。
“嘶……”
李明似乎想通了什麽,問蕭瑀:
“在我的治下,百姓生活是不是比在大唐更好?”
蕭瑀覺得這問題莫名其妙:
“當然,不然為何流民流入而不是流出呢?
“老實說,流入的人口也太多了。遼東、高句麗不談,連新納入的河北與齊魯之地,人丁也大為增長,戶口已經增加到開皇之治的頂點了。
“您可以懷疑我們官員報喜不報憂,但是這麽多新增的人丁總不是假的吧?”
“是,你說得對……”李明若有所思。
是啊,哪有什麽深奧的大道理?
我還在苦惱什麽?
既然天下萬民的福祉係於我的手中。
那讓他們的福祉多多的,貧苦少少的,就是我的責任。
任何阻礙這個目標實現的障礙,都應該被移除。
哪怕那個障礙是李世民……
“所以殿下,這麽多人應該如何安置?是否要多造一些渡船,將他們安置到大河之北……”
蕭瑀還在那兒問,李明拍了拍肩膀。
“蕭公你說,我能當皇帝嗎?”
蕭瑀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還是順著領導的話講:
“殿下是人中龍鳳,生來就要做人上人的。”
李明反問:“即使是李世民也在我之下,是吧。”
蕭瑀點點頭:“是的殿下,即使是李……
“李什麽?!”
冷不丁蹦出聖上的名諱,把蕭瑀哈了一跳。
“蕭公,我覺得找到了解決流民過多的根本方法。”李明緩緩道。
蕭瑀不敢接話,他終於發覺,今天的李明殿下有點怪怪的。
“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為什麽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跨過大山大江,遷徙成千上萬裏呢?”
李明自顧自繼續說道:
“為什麽不能把他們的家鄉,也建設得像大明一樣美好呢?
“為什麽不把整個大唐、整片大陸、整個世界,都變成我大明呢?”
…………
李明折迴到了書房,左膀右臂們仍然在激烈地爭論。
以長孫延為首的少壯派們堅持認為,李世民陛下一定是被奸人蒙蔽了,一定要清君側。
以長孫延他阿翁長孫無忌為首的老成派則認為,現在糾結這問題毫無意義,李承乾都登基了,還能退位不成?
一見李明迴來,兩撥人都同時停止了爭吵,目光灼灼地盯著他。
“明哥——”
“殿下——”
“接下去,該怎麽辦?”
李明背著手,迴應著眾人的目光,平靜地說:
“打出我大明的旗號,曉諭全國。
“明,日月也。日月所照,皆為明土。”
房間裏一片肅靜,落針可聞。
雖然大家口頭上“大明大明”叫習慣了,但畢竟還沒有放在台麵上,並沒有官方的認證。
現在要公然亮明旗號,而且還是在大唐新君下旨勸降的當口。
李明是什麽意思,不需要多解釋了。
“殿下,老臣曾是您的老師,所以覺得有必要提醒您一下。”房玄齡低沉地說:
“這是犯上作亂。”
書房裏安靜得能聽見唿吸聲。
李明抬頭望著自己的小學老師,微微一笑:
“記得老師曾教過學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咕嘟……曾經的問題學生突然開始引經據典,讓房玄齡也忍不住緊張得咽了口水。
李明緩緩抬起手,用力地拍在桌子上。
砰!
一聲悶響,如同敲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失敗才是作亂,成功就是革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