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率領趙普和趙匡義以及一萬士兵攻占不知名字的縣城之後,趙普領人出榜安民,趙匡義則是領軍布置防守。
趙匡胤就在縣衙整理此縣城內戶籍等物,以方便知道後續招多少士兵,為年後出征統一交州做準備。
待三人完成自己的工作,聚在縣衙後院前廳裏。
趙匡胤道:“二弟,軍師,現在我們已經占領這座縣城,為以後統一交州走出了第二步,現在需要給縣城取個名字,方便以後行事,你們覺得起個什麽名字好。”
趙匡義聞言直接搖頭道:“大哥,這取名的事我不太擅長,還是讓軍師幫你取吧。”
趙普聽趙匡義這樣說,沒好氣的說道:“二公子,這取名的事您也要好好想想,這可是我軍日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大本營。”
“是啊,二弟,你總不想日後出征迴來都不知道自己大本營的名字吧。”趙匡胤跟著道。
趙匡義覺得大哥說得對,日後出征迴來如果不知道自己大本營的名字確實不好,就說道:“好吧,大哥,軍師,我想就是的。”
隨後三人開始想縣城的名字。
沒一會兒,趙匡義先開囗道:“大哥,我想了一個名字,你看能不能行。”
“二弟,是什麽名字,你說出來啊。”
“大哥,我外出招兵除了最基本的之外,還使用了義字,就將縣城起名叫義榮縣吧。”
趙匡胤和趙普相互看了一眼,趙匡胤道:“不錯啊,二弟,我和軍師還沒想好名字,你倒是先想出來了,不過這名字隻能使用一時,不能長久使用,所以再想想吧。”
趙匡義不解道:“大哥,我覺得就很好,為什麽就不能用。”
趙普解釋道:“二公子,義榮縣這個名字裏有你名字裏的一個字,雖說你的解釋和你的名字無關,但外人不知道啊,會以為我軍是以你為主。”
趙匡義恍然大悟道:“好吧,那確實不能這樣起名字。”
而趙普解釋完,突然想起一個名字:“主公,我覺得就起名叫紹泉縣吧”
趙匡胤聽完默念了幾聲,覺得可以,剛要說話,趙匡義開口道:“軍師,我們這個縣城周圍又沒有泉水,幹嘛要用泉字,換一個。”
趙匡胤一想也是,周圍沒有泉水,用泉字是不怎麽好:“在想想。”
趙匡義和趙普相互看一眼,低頭繼續想。
突然趙匡胤抬頭道:“二弟,你想的名字是義榮縣,對吧。”
趙匡義點頭表示沒錯。
接著趙匡胤又向趙普道:“軍師,你起的名字叫紹泉縣,對吧。”
趙普點頭表示主公你說得對。
“二弟,從你取的名字裏和軍師所取得名字裏各選一個字不就行了。”趙匡胤無比興奮的說道。
趙普兩人聞言都望著趙匡胤,開口道:“那不知主公(大哥)想選用那兩個字。”
趙匡胤聞言想著義榮縣裏的義字不能選,就隻能選榮字,紹泉縣裏的泉字和縣城周邊無關,也不能選,那就隻能選紹字。
想到此,趙匡胤開口道:“二弟,軍師,選榮字和紹字,你們說是組成榮紹縣好,還是組成紹榮縣好。”
趙普對這兩個名字默念了幾遍,開口道:“主公,我覺得選紹榮縣為好。”
趙匡義在默念幾遍之後,跟著道:“大哥,我也覺得紹榮縣好聽點。”
趙匡胤見兩人都同意使用紹榮縣這個名字,而自己也覺得這個名字要好得多,拍手道:“好,以後我們這個縣城就叫紹榮縣。”
趙匡義和趙普也拍手道:“恭喜主公,從此以後我軍一定能統一交州。”
“對,一定能統一交州,日後還可能統一全國。”趙匡胤高興的說道。
說完縣城的名字,趙匡胤說起了其他事。
“軍師,我查了一下縣城的人口情況,養現在的一萬大軍綽綽有餘,如果再招兵,最多還能招一千人左右,多了就會有影響,你說我們要不要招兵。”
趙普思索了一會:“主公,以現在的一萬大軍完全能分出兵力出征,不招兵也行,可隻要出征就有傷亡,因此我建議招五百士兵備用。”
趙匡義聞言道:“軍師,能招一千,幹嘛隻招五百,要我說還是招一千的好。”
趙普解釋道:“二公子,隻招五百是為了留餘地,要是這次就直接招一千,如果出征未打下其他縣城,可能後麵就招不到兵,需要強製招人當兵,這樣縣內的經濟和農業等事就會受到影響,我們統一交州的步伐就會慢很多。”
趙匡義聽完點頭表示明白了:“那就照軍師你說得招五百士兵吧。”
趙匡胤也覺得趙普說得對,拍板道:“很好,二弟,等下你就去貼榜招五百士兵。”
“好的,大哥。”
之後,三人又商議了些其他事,就散了。
而趙匡義走出縣衙,就帶人去貼榜招兵,沒幾天就招到了五百士兵。
然後趙匡義就帶著這五百士兵和之前的一萬大軍一起訓練。
趙普則是派人去通知拉攏的小世家,讓他們派人過來任官。
很快新年過去,趙匡胤派趙匡義領三千士兵出征紹榮縣左邊的縣城。
而趙匡胤率領三千士兵出征紹榮縣右邊的縣城,留下四千五百士兵在紹榮縣,由趙普統領守衛紹榮縣,並負責支援。
而在華安城裏,新年第一次朝會上,楊桌又說起出征的事情。
以荀彧為首的眾文臣紛紛反對。
荀彧的說辭是:“去年剛迴來,應該讓軍隊休整一年在出征。”
顧雍的說辭還是糧草不足以長期作戰。
郭嘉則是說:“駐防和出征的部隊需要在這一年裏調換一下。”
田豐的說辭則是:“吏部現有備用官員不足,新攻下來的地盤可以派人任命,但是原有職位將無人可任命。”
反正就是不讓大王在今年出征。
而武將那邊則是紛紛同意大王出征。
待所有人說完,楊卓各看了文武兩邊一眼道:“怎麽我現在每次說出征的事情,文臣就反對,武將就同意呢!”
荀彧道:“大王,這也怪不了我們,要是之前沒有那場洪澇災害,您想什麽時候出征都行,但現在需要計算之後才行。”
顧雍道:“是啊,大王,每一年就那麽多糧食,如果不計算好就出征,軍隊就會出現斷糧的風險。”
楊卓很想說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我空間能得到糧食,但這話不能說出來。
隻好說道:“好吧,那今年就不出征了,過幾年再說,這總可以吧。”
荀彧等人道:“可以。”
隨後眾人就開始正常議政。
趙匡胤就在縣衙整理此縣城內戶籍等物,以方便知道後續招多少士兵,為年後出征統一交州做準備。
待三人完成自己的工作,聚在縣衙後院前廳裏。
趙匡胤道:“二弟,軍師,現在我們已經占領這座縣城,為以後統一交州走出了第二步,現在需要給縣城取個名字,方便以後行事,你們覺得起個什麽名字好。”
趙匡義聞言直接搖頭道:“大哥,這取名的事我不太擅長,還是讓軍師幫你取吧。”
趙普聽趙匡義這樣說,沒好氣的說道:“二公子,這取名的事您也要好好想想,這可是我軍日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大本營。”
“是啊,二弟,你總不想日後出征迴來都不知道自己大本營的名字吧。”趙匡胤跟著道。
趙匡義覺得大哥說得對,日後出征迴來如果不知道自己大本營的名字確實不好,就說道:“好吧,大哥,軍師,我想就是的。”
隨後三人開始想縣城的名字。
沒一會兒,趙匡義先開囗道:“大哥,我想了一個名字,你看能不能行。”
“二弟,是什麽名字,你說出來啊。”
“大哥,我外出招兵除了最基本的之外,還使用了義字,就將縣城起名叫義榮縣吧。”
趙匡胤和趙普相互看了一眼,趙匡胤道:“不錯啊,二弟,我和軍師還沒想好名字,你倒是先想出來了,不過這名字隻能使用一時,不能長久使用,所以再想想吧。”
趙匡義不解道:“大哥,我覺得就很好,為什麽就不能用。”
趙普解釋道:“二公子,義榮縣這個名字裏有你名字裏的一個字,雖說你的解釋和你的名字無關,但外人不知道啊,會以為我軍是以你為主。”
趙匡義恍然大悟道:“好吧,那確實不能這樣起名字。”
而趙普解釋完,突然想起一個名字:“主公,我覺得就起名叫紹泉縣吧”
趙匡胤聽完默念了幾聲,覺得可以,剛要說話,趙匡義開口道:“軍師,我們這個縣城周圍又沒有泉水,幹嘛要用泉字,換一個。”
趙匡胤一想也是,周圍沒有泉水,用泉字是不怎麽好:“在想想。”
趙匡義和趙普相互看一眼,低頭繼續想。
突然趙匡胤抬頭道:“二弟,你想的名字是義榮縣,對吧。”
趙匡義點頭表示沒錯。
接著趙匡胤又向趙普道:“軍師,你起的名字叫紹泉縣,對吧。”
趙普點頭表示主公你說得對。
“二弟,從你取的名字裏和軍師所取得名字裏各選一個字不就行了。”趙匡胤無比興奮的說道。
趙普兩人聞言都望著趙匡胤,開口道:“那不知主公(大哥)想選用那兩個字。”
趙匡胤聞言想著義榮縣裏的義字不能選,就隻能選榮字,紹泉縣裏的泉字和縣城周邊無關,也不能選,那就隻能選紹字。
想到此,趙匡胤開口道:“二弟,軍師,選榮字和紹字,你們說是組成榮紹縣好,還是組成紹榮縣好。”
趙普對這兩個名字默念了幾遍,開口道:“主公,我覺得選紹榮縣為好。”
趙匡義在默念幾遍之後,跟著道:“大哥,我也覺得紹榮縣好聽點。”
趙匡胤見兩人都同意使用紹榮縣這個名字,而自己也覺得這個名字要好得多,拍手道:“好,以後我們這個縣城就叫紹榮縣。”
趙匡義和趙普也拍手道:“恭喜主公,從此以後我軍一定能統一交州。”
“對,一定能統一交州,日後還可能統一全國。”趙匡胤高興的說道。
說完縣城的名字,趙匡胤說起了其他事。
“軍師,我查了一下縣城的人口情況,養現在的一萬大軍綽綽有餘,如果再招兵,最多還能招一千人左右,多了就會有影響,你說我們要不要招兵。”
趙普思索了一會:“主公,以現在的一萬大軍完全能分出兵力出征,不招兵也行,可隻要出征就有傷亡,因此我建議招五百士兵備用。”
趙匡義聞言道:“軍師,能招一千,幹嘛隻招五百,要我說還是招一千的好。”
趙普解釋道:“二公子,隻招五百是為了留餘地,要是這次就直接招一千,如果出征未打下其他縣城,可能後麵就招不到兵,需要強製招人當兵,這樣縣內的經濟和農業等事就會受到影響,我們統一交州的步伐就會慢很多。”
趙匡義聽完點頭表示明白了:“那就照軍師你說得招五百士兵吧。”
趙匡胤也覺得趙普說得對,拍板道:“很好,二弟,等下你就去貼榜招五百士兵。”
“好的,大哥。”
之後,三人又商議了些其他事,就散了。
而趙匡義走出縣衙,就帶人去貼榜招兵,沒幾天就招到了五百士兵。
然後趙匡義就帶著這五百士兵和之前的一萬大軍一起訓練。
趙普則是派人去通知拉攏的小世家,讓他們派人過來任官。
很快新年過去,趙匡胤派趙匡義領三千士兵出征紹榮縣左邊的縣城。
而趙匡胤率領三千士兵出征紹榮縣右邊的縣城,留下四千五百士兵在紹榮縣,由趙普統領守衛紹榮縣,並負責支援。
而在華安城裏,新年第一次朝會上,楊桌又說起出征的事情。
以荀彧為首的眾文臣紛紛反對。
荀彧的說辭是:“去年剛迴來,應該讓軍隊休整一年在出征。”
顧雍的說辭還是糧草不足以長期作戰。
郭嘉則是說:“駐防和出征的部隊需要在這一年裏調換一下。”
田豐的說辭則是:“吏部現有備用官員不足,新攻下來的地盤可以派人任命,但是原有職位將無人可任命。”
反正就是不讓大王在今年出征。
而武將那邊則是紛紛同意大王出征。
待所有人說完,楊卓各看了文武兩邊一眼道:“怎麽我現在每次說出征的事情,文臣就反對,武將就同意呢!”
荀彧道:“大王,這也怪不了我們,要是之前沒有那場洪澇災害,您想什麽時候出征都行,但現在需要計算之後才行。”
顧雍道:“是啊,大王,每一年就那麽多糧食,如果不計算好就出征,軍隊就會出現斷糧的風險。”
楊卓很想說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我空間能得到糧食,但這話不能說出來。
隻好說道:“好吧,那今年就不出征了,過幾年再說,這總可以吧。”
荀彧等人道:“可以。”
隨後眾人就開始正常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