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一步一步穩紮穩打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於是,在看到商機的米爾濟約耶夫總統的積極推動下,華夏與特卡洛特廠關於這批10架飛機的談判進展得異常順利;
甚至沒有正式坐在談判桌前,就在一架伊爾-76的機艙裏達成了口頭協議。
因為工廠急需資金,而且這些飛機對烏克斯坦而言幾乎是無成本的資產,所以最終以總價1.08億美元成交,平均每架僅需1080萬美元。
這個價格在當時對華夏來說已經算是一個大數目了;
但如果放在17年後2014年的背景下看,那時華夏從俄易斯購買的3架二手伊爾-78加油機,每架的價格高達4500萬美元。
即便考慮到通貨**,1997年的這筆交易無疑是一次“清倉大甩賣”。
為了確保雙方不會反悔,第二天還是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儀式,正式簽訂了合同。
然而,當涉及到新型伊爾-76mf運輸機的采購時,情況就複雜多了。
新飛機畢竟是全新的產品,尤其是剛完成首飛不久、尚未完全定型的型號,定價自然會高一些。
洛茲科這邊堅持每架飛機售價3300萬美元,並且要求在未來十年內至少購買36架。
雖然中方對采購數量沒有異議,但對單價感到難以接受,認為3300萬美元還是太高了。
因此,三方之間的談判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進展緩慢。
在十一號工程中,竟然節省了大約20億美元,這筆巨款可不是隨便就能送給伊留申的。
這是一筆純粹的海外采購,不包括任何技術交流。
雙方在談判桌上僵持不下,誰也不願妥協,導致討論陷入了死胡同。
“或許我們應該聯係那位財神爺,聽聽他的意見?”
梁語平在一次談判結束後輕鬆地提議道。
當許寧第一次聽說有封電報是給他的時候,他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
雖然他有權了解這些信息,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件事都會直接通知到他——那是高層領導的特權。
何況,電報這種通訊方式,在九十年代後期幾乎已經成了古董,這讓許寧感覺自己仿佛又迴到了過去。
當他從172廠的機要室拿到那份電報時,所有的疑問都煙消雲散了。
在一些特定的安全通信場合,電報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甚至到了二十多年後,偏遠地區的軍隊依舊保留著發報機作為備用手段。
這份電報內容詳盡得驚人,長到足以讓普通職工破產。
許寧快速瀏覽,也花費了不少時間才讀完。
看完前兩頁,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哇,我竟然做了這麽多?”
盡管在過去的一年裏,許寧確實完成了不少項目,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他更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前世遺留的問題,以及縮短開發周期。
至於這些努力究竟為國家省下了多少錢,他並沒有過多思考。
然而,電報中的一個細節讓他大吃一驚:戴國榮提到,購買這批大型飛機的資金,正是來自十一號工程的節餘。
僅外匯就達到了至少十億美元,還不算人民幣部分。
難怪最近幾個月,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重生後的許寧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宏偉目標:
在三到五年內,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達到能夠左右政策的高度。
令人驚訝的是,僅僅一年時間,他就幾乎實現了這個夢想,盡管他的影響更多是間接的。
為了慶祝這一成就,許寧打算好好犒勞自己一頓。
然而,一封電報的到來卻讓他的心情複雜起來。
原來,國家派出的代表團前往伊留申集團,希望購買接近完工的十架飛機;
並尋求更長遠的合作,同時與圖波列夫集團建立初步聯係,以支持他提出的國產客機項目。
但談判並不順利,雙方在價格和支付方式上產生了分歧,導致進展緩慢。
更讓人頭疼的是,俄易斯方麵似乎已經形成了統一戰線,不再像以前那樣各自為政。
他們新成立了一家專門負責對外航空裝備和技術出口的公司,這讓原本計劃利用企業間競爭來獲取有利條件的策略失去了作用。
雖然電報中戴國榮沒有直接要求什麽,但從字裏行間可以讀出隱含的意思:
去年,許寧成功推動了殲8c試飛,對十一號工程的談判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是否能再次複製這一成功?
麵對這樣的請求,許寧感到無奈。
人的能力終究有限,八三工程的成功是因為它符合當前的技術水平,屬於努力一躍就能觸及的目標。
但戰略運輸機則完全不同,這不僅是一個技術挑戰,更是規模上的巨大跨越。
結構研發一直是華夏航空工業的短板,即便是較小型的arj21支線客機,在研發時也依賴了不少外國專家的幫助。
而172廠目前的生產能力,遠不足以將任何先進的研發藍圖轉化為現實中的飛機。
重型模鍛壓機、蒙皮拉伸機等關鍵設備的缺失,使得製造大型飛機的夢想難以迅速實現。
許寧非常渴望推進大飛機項目,但他明白,這事急不得,必須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逐步積累技術和經驗,才能最終實現目標。
他搖了搖頭,原本打算用委婉的措辭表達自己的無能為力。
然而,就在他寫下抬頭,準備展開正文之際,一個靈感突然閃過他的腦海。
現在看來,並非全無轉機。俄易斯不行,還有烏亞蘭。
可以考慮借力打力,利用安-70這個項目來實現目標。
作為負責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副主任,戴國榮對安-70一定有所了解,但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這款飛機背後的曲折故事。
安-70的首架原型機在1994年首次升空,但在次年的試飛中不幸與一架伴飛的安-72相撞墜毀。
安東諾夫研發局費盡周折才造出第二架原型機,這架飛機在去年年底剛剛下線。
許寧記不清確切的重新首飛時間,大約是在1997年的四五月份。
按照原來的時間線,此時的大毛還在圖-330和安-70之間猶豫不決,直到1997年下半年才決定與烏亞蘭合作開發。
甚至沒有正式坐在談判桌前,就在一架伊爾-76的機艙裏達成了口頭協議。
因為工廠急需資金,而且這些飛機對烏克斯坦而言幾乎是無成本的資產,所以最終以總價1.08億美元成交,平均每架僅需1080萬美元。
這個價格在當時對華夏來說已經算是一個大數目了;
但如果放在17年後2014年的背景下看,那時華夏從俄易斯購買的3架二手伊爾-78加油機,每架的價格高達4500萬美元。
即便考慮到通貨**,1997年的這筆交易無疑是一次“清倉大甩賣”。
為了確保雙方不會反悔,第二天還是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儀式,正式簽訂了合同。
然而,當涉及到新型伊爾-76mf運輸機的采購時,情況就複雜多了。
新飛機畢竟是全新的產品,尤其是剛完成首飛不久、尚未完全定型的型號,定價自然會高一些。
洛茲科這邊堅持每架飛機售價3300萬美元,並且要求在未來十年內至少購買36架。
雖然中方對采購數量沒有異議,但對單價感到難以接受,認為3300萬美元還是太高了。
因此,三方之間的談判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進展緩慢。
在十一號工程中,竟然節省了大約20億美元,這筆巨款可不是隨便就能送給伊留申的。
這是一筆純粹的海外采購,不包括任何技術交流。
雙方在談判桌上僵持不下,誰也不願妥協,導致討論陷入了死胡同。
“或許我們應該聯係那位財神爺,聽聽他的意見?”
梁語平在一次談判結束後輕鬆地提議道。
當許寧第一次聽說有封電報是給他的時候,他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
雖然他有權了解這些信息,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件事都會直接通知到他——那是高層領導的特權。
何況,電報這種通訊方式,在九十年代後期幾乎已經成了古董,這讓許寧感覺自己仿佛又迴到了過去。
當他從172廠的機要室拿到那份電報時,所有的疑問都煙消雲散了。
在一些特定的安全通信場合,電報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甚至到了二十多年後,偏遠地區的軍隊依舊保留著發報機作為備用手段。
這份電報內容詳盡得驚人,長到足以讓普通職工破產。
許寧快速瀏覽,也花費了不少時間才讀完。
看完前兩頁,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哇,我竟然做了這麽多?”
盡管在過去的一年裏,許寧確實完成了不少項目,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他更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前世遺留的問題,以及縮短開發周期。
至於這些努力究竟為國家省下了多少錢,他並沒有過多思考。
然而,電報中的一個細節讓他大吃一驚:戴國榮提到,購買這批大型飛機的資金,正是來自十一號工程的節餘。
僅外匯就達到了至少十億美元,還不算人民幣部分。
難怪最近幾個月,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重生後的許寧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宏偉目標:
在三到五年內,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達到能夠左右政策的高度。
令人驚訝的是,僅僅一年時間,他就幾乎實現了這個夢想,盡管他的影響更多是間接的。
為了慶祝這一成就,許寧打算好好犒勞自己一頓。
然而,一封電報的到來卻讓他的心情複雜起來。
原來,國家派出的代表團前往伊留申集團,希望購買接近完工的十架飛機;
並尋求更長遠的合作,同時與圖波列夫集團建立初步聯係,以支持他提出的國產客機項目。
但談判並不順利,雙方在價格和支付方式上產生了分歧,導致進展緩慢。
更讓人頭疼的是,俄易斯方麵似乎已經形成了統一戰線,不再像以前那樣各自為政。
他們新成立了一家專門負責對外航空裝備和技術出口的公司,這讓原本計劃利用企業間競爭來獲取有利條件的策略失去了作用。
雖然電報中戴國榮沒有直接要求什麽,但從字裏行間可以讀出隱含的意思:
去年,許寧成功推動了殲8c試飛,對十一號工程的談判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是否能再次複製這一成功?
麵對這樣的請求,許寧感到無奈。
人的能力終究有限,八三工程的成功是因為它符合當前的技術水平,屬於努力一躍就能觸及的目標。
但戰略運輸機則完全不同,這不僅是一個技術挑戰,更是規模上的巨大跨越。
結構研發一直是華夏航空工業的短板,即便是較小型的arj21支線客機,在研發時也依賴了不少外國專家的幫助。
而172廠目前的生產能力,遠不足以將任何先進的研發藍圖轉化為現實中的飛機。
重型模鍛壓機、蒙皮拉伸機等關鍵設備的缺失,使得製造大型飛機的夢想難以迅速實現。
許寧非常渴望推進大飛機項目,但他明白,這事急不得,必須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逐步積累技術和經驗,才能最終實現目標。
他搖了搖頭,原本打算用委婉的措辭表達自己的無能為力。
然而,就在他寫下抬頭,準備展開正文之際,一個靈感突然閃過他的腦海。
現在看來,並非全無轉機。俄易斯不行,還有烏亞蘭。
可以考慮借力打力,利用安-70這個項目來實現目標。
作為負責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副主任,戴國榮對安-70一定有所了解,但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這款飛機背後的曲折故事。
安-70的首架原型機在1994年首次升空,但在次年的試飛中不幸與一架伴飛的安-72相撞墜毀。
安東諾夫研發局費盡周折才造出第二架原型機,這架飛機在去年年底剛剛下線。
許寧記不清確切的重新首飛時間,大約是在1997年的四五月份。
按照原來的時間線,此時的大毛還在圖-330和安-70之間猶豫不決,直到1997年下半年才決定與烏亞蘭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