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許寧地位的變化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一切又恢複了平靜。
在京航大廈的會議室中,杜亦熵、劉振響、唐正林和劉遠博圍坐在一起,專注地聽許寧講解他最新研發的方法。
對於數值計算領域的專家許寧來說,這不是一場正式的答辯——他的水平早已超越了需要評審的階段——而是一次內部分享。
當最後一個公式出現在黑板上時,許寧轉身麵對聽眾,迎接的是短暫的寂靜。
除了劉遠博看起來有些困惑外,其他三人正低頭沉思,顯然已經抓住了要點。
“小許,你的想法我大致理解了。”
唐正林首先打破了沉默:“不過,要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話,可能難以登上頂尖雜誌。”
根據團隊早先定下的原則,像這樣的理論成果應該公開發表
以加速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就像之前關於差分進化算法的論文一樣,雖然全球可見,但最受益的還是國內的研究團隊。
然而,許寧搖了搖頭說:“我知道這不容易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所以我並不打算發表。”
“那你接下來準備怎麽做?”有人問道。
“我想開發一款新的軟件,專門用來解決強耦合多物理場仿真建模的問題。”
許寧解釋道:“黑板上的內容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工具。”
這是許寧首次公開提及他的軟件計劃。
“這個項目比我們之前與金城大學合作的飛機結冰模擬軟件要複雜得多,而且需要長期維護和更新,所以我要組建一個穩定的團隊,並確保有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杜亦熵和劉振響交換了一個眼神。“如果這樣,傳統的科研團隊模式可能不適合你。”
劉振響說道:“你可能需要一家公司形式的支持,背後有軍工學院、科工委甚至是更高層級單位的讚助。”
“一家公司……”許寧若有所思地重複著,意識到這可能是實現他願景的新路徑。
他不是企業管理和法律的專家,但正如劉振響所言,對於一個需要持續維護和更新的軟件來說,這確實是最穩妥的選擇。
見許寧猶豫不決,劉振響接著說:“公司的事可以慢慢來,先別著急。
我建議你找一個具體的項目著手,主導完成它,就像當年通過渦噴14項目改寫國家航空標準一樣,用實際成果證明你的方法可行。這樣阻力會小些,也更容易獲得支持。”
“你有具體的想法嗎?”
這個問題對許寧來說並不難,他心裏早有譜了。
“這個方案能解決力學和熱學兩個領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我們可以聯係詠都的611研究所,他們一直在等我兌現承諾,在十號工程中應用一種減少發動機喘振風險的主動穩定性控製技術。”
事實上,許寧早在今年春節前就答應了盧文峰要為殲10開發這項技術,但由於後來發生的一係列意外,一直沒能履行諾言。
因為盧文峰並未參與十號工程,所以這事實際上還沒有開始,現在需要與真正的負責人宋聞聰或薛熾壽商議。
如今,許寧的聲望今非昔比,這樣的合作可以直接推進。
會議一結束,他就撥通了611所的電話。
經過幾次轉接,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年輕男子的聲音:“許工啊,你這位大忙人終於想起我們來了。”
“如果不是盧總在閻良提起這件事,我們都以為你要食言呢。”
許寧聽出了對方是楊韋,十號工程的副總研發師。
兩人曾在詠都見過一麵,當時殲10正在總裝。
“哪能呢?我一直記著這事,隻是最近太忙了。”
麵對玩笑,許寧輕鬆迴應:“一有空我就立刻想到了你們,趕緊打電話過來。”
楊韋當然了解許寧近期的動態,他的成就震動了整個科工委係統。
剛才的話不過是朋友間的打趣,並無不滿之意。
盡管二人見麵不多,但楊韋已經把許寧視為知己——他們之間有著精神和能力上的共鳴,而且年齡差距不大,交流起來非常自然。
“沒關係,隻要記得我們就好。現在,01號原型機已經完成總裝,正在進行全係統的檢查和首飛前的地麵測試。
這時候正需要你來幫忙確定測試和試飛的具體條件。”
這段時間,十號工程的進展神速,宋聞聰和楊韋甚至已經為許寧規劃好了崗位,就等著他一到就能立即投入工作。
然而,事情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那樣順利。
當許寧直接說明了來電的目的時,氣氛瞬間變得不一樣了:“楊工,關於確定測試條件的事,可能得延後一下。
我今天聯係你們是因為有一個能顯著提升航空發動機穩定性的新想法。”
楊韋對航發氣動失穩控製並不陌生,殲10戰鬥機在研發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單發動機失效的問題,並實施了一定的預防措施。
因此,當他聽到許寧提到這個話題時,一開始有些疑惑:
“我們已經在飛控係統中加入了相應的限製……”
但很快,楊韋意識到與他對話的是那位傳說中的天才少年——許寧,他的名聲早已在業內流傳開來。
這樣的人物主動聯係自己,帶來的必定不是普通的解決方案。
考慮到電話溝通難以詳盡討論技術細節,楊韋果斷提議親自前往京都聽取詳細方案:
“不如這樣,具體的技術問題還是麵對麵談比較好,我會盡快安排出差,來京聽你的想法。”
這一決定體現了許寧地位的變化。
在過去,他可能會是那個被邀請的人;但現在,楊韋毫不猶豫地選擇親自登門拜訪。
這不僅因為許寧背後的名望,還因為他現在擁有的一台性能卓越的超級計算機,這是611所沒有的資源。
兩天後,楊韋便迅速完成了詠都的工作安排,帶著幾位同事來到了京都。
兩人在一間安全級別極高的會議室裏見麵,唐正林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許工,再次見到你真高興。”楊韋說道。
“我也是。”兩人簡短地打了招唿,隨即切入正題。
許寧啟動了桌上的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
在京航大廈的會議室中,杜亦熵、劉振響、唐正林和劉遠博圍坐在一起,專注地聽許寧講解他最新研發的方法。
對於數值計算領域的專家許寧來說,這不是一場正式的答辯——他的水平早已超越了需要評審的階段——而是一次內部分享。
當最後一個公式出現在黑板上時,許寧轉身麵對聽眾,迎接的是短暫的寂靜。
除了劉遠博看起來有些困惑外,其他三人正低頭沉思,顯然已經抓住了要點。
“小許,你的想法我大致理解了。”
唐正林首先打破了沉默:“不過,要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話,可能難以登上頂尖雜誌。”
根據團隊早先定下的原則,像這樣的理論成果應該公開發表
以加速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就像之前關於差分進化算法的論文一樣,雖然全球可見,但最受益的還是國內的研究團隊。
然而,許寧搖了搖頭說:“我知道這不容易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所以我並不打算發表。”
“那你接下來準備怎麽做?”有人問道。
“我想開發一款新的軟件,專門用來解決強耦合多物理場仿真建模的問題。”
許寧解釋道:“黑板上的內容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工具。”
這是許寧首次公開提及他的軟件計劃。
“這個項目比我們之前與金城大學合作的飛機結冰模擬軟件要複雜得多,而且需要長期維護和更新,所以我要組建一個穩定的團隊,並確保有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杜亦熵和劉振響交換了一個眼神。“如果這樣,傳統的科研團隊模式可能不適合你。”
劉振響說道:“你可能需要一家公司形式的支持,背後有軍工學院、科工委甚至是更高層級單位的讚助。”
“一家公司……”許寧若有所思地重複著,意識到這可能是實現他願景的新路徑。
他不是企業管理和法律的專家,但正如劉振響所言,對於一個需要持續維護和更新的軟件來說,這確實是最穩妥的選擇。
見許寧猶豫不決,劉振響接著說:“公司的事可以慢慢來,先別著急。
我建議你找一個具體的項目著手,主導完成它,就像當年通過渦噴14項目改寫國家航空標準一樣,用實際成果證明你的方法可行。這樣阻力會小些,也更容易獲得支持。”
“你有具體的想法嗎?”
這個問題對許寧來說並不難,他心裏早有譜了。
“這個方案能解決力學和熱學兩個領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我們可以聯係詠都的611研究所,他們一直在等我兌現承諾,在十號工程中應用一種減少發動機喘振風險的主動穩定性控製技術。”
事實上,許寧早在今年春節前就答應了盧文峰要為殲10開發這項技術,但由於後來發生的一係列意外,一直沒能履行諾言。
因為盧文峰並未參與十號工程,所以這事實際上還沒有開始,現在需要與真正的負責人宋聞聰或薛熾壽商議。
如今,許寧的聲望今非昔比,這樣的合作可以直接推進。
會議一結束,他就撥通了611所的電話。
經過幾次轉接,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年輕男子的聲音:“許工啊,你這位大忙人終於想起我們來了。”
“如果不是盧總在閻良提起這件事,我們都以為你要食言呢。”
許寧聽出了對方是楊韋,十號工程的副總研發師。
兩人曾在詠都見過一麵,當時殲10正在總裝。
“哪能呢?我一直記著這事,隻是最近太忙了。”
麵對玩笑,許寧輕鬆迴應:“一有空我就立刻想到了你們,趕緊打電話過來。”
楊韋當然了解許寧近期的動態,他的成就震動了整個科工委係統。
剛才的話不過是朋友間的打趣,並無不滿之意。
盡管二人見麵不多,但楊韋已經把許寧視為知己——他們之間有著精神和能力上的共鳴,而且年齡差距不大,交流起來非常自然。
“沒關係,隻要記得我們就好。現在,01號原型機已經完成總裝,正在進行全係統的檢查和首飛前的地麵測試。
這時候正需要你來幫忙確定測試和試飛的具體條件。”
這段時間,十號工程的進展神速,宋聞聰和楊韋甚至已經為許寧規劃好了崗位,就等著他一到就能立即投入工作。
然而,事情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那樣順利。
當許寧直接說明了來電的目的時,氣氛瞬間變得不一樣了:“楊工,關於確定測試條件的事,可能得延後一下。
我今天聯係你們是因為有一個能顯著提升航空發動機穩定性的新想法。”
楊韋對航發氣動失穩控製並不陌生,殲10戰鬥機在研發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單發動機失效的問題,並實施了一定的預防措施。
因此,當他聽到許寧提到這個話題時,一開始有些疑惑:
“我們已經在飛控係統中加入了相應的限製……”
但很快,楊韋意識到與他對話的是那位傳說中的天才少年——許寧,他的名聲早已在業內流傳開來。
這樣的人物主動聯係自己,帶來的必定不是普通的解決方案。
考慮到電話溝通難以詳盡討論技術細節,楊韋果斷提議親自前往京都聽取詳細方案:
“不如這樣,具體的技術問題還是麵對麵談比較好,我會盡快安排出差,來京聽你的想法。”
這一決定體現了許寧地位的變化。
在過去,他可能會是那個被邀請的人;但現在,楊韋毫不猶豫地選擇親自登門拜訪。
這不僅因為許寧背後的名望,還因為他現在擁有的一台性能卓越的超級計算機,這是611所沒有的資源。
兩天後,楊韋便迅速完成了詠都的工作安排,帶著幾位同事來到了京都。
兩人在一間安全級別極高的會議室裏見麵,唐正林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許工,再次見到你真高興。”楊韋說道。
“我也是。”兩人簡短地打了招唿,隨即切入正題。
許寧啟動了桌上的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