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遇見了強勁對手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屏幕亮起,顯示著一張空白頁——這是他用老版本office軟件精心準備的演示文稿。
如果是在重生之前,製作ppt肯定是他最不願做的幾件事之一。
但在1997年的今天,他發現沒有比ppt更適合展示複雜信息的方式了,尤其是帶有大量圖表的內容。
“目前國際上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失穩控製策略是基於設定的失穩控製線來實現的。”
隨著鼠標點擊,屏幕上出現了一張發動機工作曲線圖。
“由於失穩邊界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預測,為確保安全,我們在研發階段就設定了一個保守的安全邊界,即失穩控製線。
這條線考慮到了最惡劣條件下的穩定性要求,可以防止發動機進入不穩定狀態。”
“當傳感器檢測到發動機接近這條線時,會提醒飛行員手動激活短時增穩係統,通過調整供油量和其他參數來避免失穩。”
楊韋看到這裏,心中一動,意識到對方精準地點出了他們正在研究的方向。
“我們計劃將此係統應用於殲10,並與留裏卡研發局合作優化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fadec)。這已經是當前三代半戰鬥機中最先進的技術了。”
“確實很先進。”
許寧迴應道:“但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
他起身走到幕布旁,指著圖說:“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了遠離失穩邊界,我們犧牲了一部分性能。
而且現有的短時增穩係統依賴於非行員的判斷,可能導致過度或過遲反應,影響飛行安全。”
坐迴座位後,他展示了下一頁內容:“因此,我在八三工程期間思考了一個問題:
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更好地控製發動機穩定?
最終提出了兩種新方案:穩定性尋求控製和主動喘振控製。”
許寧介紹了一種新的方法,它不是在研發階段就設定一個固定的最壞情況來確保發動機穩定,而是通過實時監控發動機的運行狀態,動態調整控製線,從而優化性能。
他接著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喘振先兆。
這個術語引起了他的同行楊韋的注意,後者立刻明白了許寧的想法:實時預測喘振的發生。
楊韋和隨行人員被這一大膽的概念震驚了。
要知道,喘振是一種能迅速破壞發動機的不穩定現象,一旦開始就難以製止。
傳統的監測係統隻能在喘振已經開始後才發出警報,那時已經太遲了。
而準確地預測喘振,其難度堪比精確預報天氣變化,甚至更為複雜。
許寧解釋說,在分析了殲8和殲轟7飛機發生的多次喘振案例後,他發現喘振發生前存在一些微小的擾動波。
這些波動幾乎不會被飛行員察覺,但它們是喘振即將發生的早期信號。他稱之為“喘振先兆”。
他的目標是利用傳感器捕捉這些先兆,並通過特定技術幹預流場,阻止這些波動擴大成更嚴重的失速或喘振。
這種方法旨在提前預防,而不是事後補救,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為工程研發通常需要保留足夠的安全餘量以應對不確定性。
然而,許寧相信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既減少不必要的安全裕度又提升安全性。
我之前也稍微研究過喘振預測的問題。
這話讓許寧愣住了。
“你可能覺得這事不可思議,但對611研究所的老同事來說,這是公開的秘密。
大約90年代時,大家都在探索民用產業,我覺得那方麵沒什麽意思,所以認真考慮過出國發展。”楊韋解釋道。
聽到這裏,許寧更是驚訝不已。如果當時真讓他走了,損失可就大了。
“那時,我留意到了國外大學的一些理論研究,特別是兩位教授——摩爾和格雷策的工作。
他們提出了一個描述軸流式壓氣機旋轉失速的模型,簡稱mg模型,涉及流量係數、壓力係數和旋轉失速幅值三個關鍵參數。”
這些話並沒有讓許寧感到意外。
畢竟,mg模型是喘振預測領域的基礎。
稍作停頓後,楊韋接著說:“這個模型在實驗室裏效果不錯,但實際工程應用中卻遇到了難題。
因為這三個參數引入了複雜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解起來極其困難。
我曾經請教過數學專家,他們建議使用伽遼金法,通過三次曲線將問題簡化為常微分方程組來求解。”
“這正是我想的方法。”許寧插話道。
“確實如此,不過這種方法計算量巨大,結果也不盡如人意,所以我一度認為它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許寧心裏暗自佩服,心想這位前輩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他的工作核心了。
但他隻是輕咳兩聲掩飾自己的心情:“其實,mg模型是我工作的起點。”
“最近我在強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的數值解上取得了一些進展,可以用來優化mg模型並提高求解效率。”
這次輪到楊韋吃驚了:“你還研究數學?”
工科出身的人通常擅長應用數學,但在純數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並不多見。
“我隻是在工作中遇到了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不得不嚐試自己開發工具。
雖然我們做的很多假設還不被正統數學界認可,但這不妨礙我們在實踐中尋找答案。”許寧謙虛地迴應,同時擦去了額頭上的汗水。
楊韋一時不知如何迴應。
眼前的年輕人,盡管比自己年輕十幾歲,卻帶著一股不容小覷的真誠與自信。
這讓楊韋心裏泛起了“遇見了強勁對手”的感覺。
一旁的幾位同事也露出了複雜的眼神,在他們之中,副總師的目光尤其深邃——畢竟他自己當年也是初中畢業後直接考上了大學;
隻是未能如願進入理想學府,最後選擇了鎬京工業大學……
“我們先不談這些往事,你繼續講解一下對mg模型的修正和求解方法,以及總體方案的思路吧。”
楊韋輕咳一聲,試圖將話題拉迴到技術討論上。
許寧點頭同意,翻到了下一頁ppt。
“我修改後的模型與原始mg模型在推導過程中變化不大,主要是調整了壓氣機的壓升係數。最大的不同在於這裏。”
如果是在重生之前,製作ppt肯定是他最不願做的幾件事之一。
但在1997年的今天,他發現沒有比ppt更適合展示複雜信息的方式了,尤其是帶有大量圖表的內容。
“目前國際上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失穩控製策略是基於設定的失穩控製線來實現的。”
隨著鼠標點擊,屏幕上出現了一張發動機工作曲線圖。
“由於失穩邊界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預測,為確保安全,我們在研發階段就設定了一個保守的安全邊界,即失穩控製線。
這條線考慮到了最惡劣條件下的穩定性要求,可以防止發動機進入不穩定狀態。”
“當傳感器檢測到發動機接近這條線時,會提醒飛行員手動激活短時增穩係統,通過調整供油量和其他參數來避免失穩。”
楊韋看到這裏,心中一動,意識到對方精準地點出了他們正在研究的方向。
“我們計劃將此係統應用於殲10,並與留裏卡研發局合作優化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fadec)。這已經是當前三代半戰鬥機中最先進的技術了。”
“確實很先進。”
許寧迴應道:“但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
他起身走到幕布旁,指著圖說:“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了遠離失穩邊界,我們犧牲了一部分性能。
而且現有的短時增穩係統依賴於非行員的判斷,可能導致過度或過遲反應,影響飛行安全。”
坐迴座位後,他展示了下一頁內容:“因此,我在八三工程期間思考了一個問題:
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更好地控製發動機穩定?
最終提出了兩種新方案:穩定性尋求控製和主動喘振控製。”
許寧介紹了一種新的方法,它不是在研發階段就設定一個固定的最壞情況來確保發動機穩定,而是通過實時監控發動機的運行狀態,動態調整控製線,從而優化性能。
他接著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喘振先兆。
這個術語引起了他的同行楊韋的注意,後者立刻明白了許寧的想法:實時預測喘振的發生。
楊韋和隨行人員被這一大膽的概念震驚了。
要知道,喘振是一種能迅速破壞發動機的不穩定現象,一旦開始就難以製止。
傳統的監測係統隻能在喘振已經開始後才發出警報,那時已經太遲了。
而準確地預測喘振,其難度堪比精確預報天氣變化,甚至更為複雜。
許寧解釋說,在分析了殲8和殲轟7飛機發生的多次喘振案例後,他發現喘振發生前存在一些微小的擾動波。
這些波動幾乎不會被飛行員察覺,但它們是喘振即將發生的早期信號。他稱之為“喘振先兆”。
他的目標是利用傳感器捕捉這些先兆,並通過特定技術幹預流場,阻止這些波動擴大成更嚴重的失速或喘振。
這種方法旨在提前預防,而不是事後補救,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為工程研發通常需要保留足夠的安全餘量以應對不確定性。
然而,許寧相信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既減少不必要的安全裕度又提升安全性。
我之前也稍微研究過喘振預測的問題。
這話讓許寧愣住了。
“你可能覺得這事不可思議,但對611研究所的老同事來說,這是公開的秘密。
大約90年代時,大家都在探索民用產業,我覺得那方麵沒什麽意思,所以認真考慮過出國發展。”楊韋解釋道。
聽到這裏,許寧更是驚訝不已。如果當時真讓他走了,損失可就大了。
“那時,我留意到了國外大學的一些理論研究,特別是兩位教授——摩爾和格雷策的工作。
他們提出了一個描述軸流式壓氣機旋轉失速的模型,簡稱mg模型,涉及流量係數、壓力係數和旋轉失速幅值三個關鍵參數。”
這些話並沒有讓許寧感到意外。
畢竟,mg模型是喘振預測領域的基礎。
稍作停頓後,楊韋接著說:“這個模型在實驗室裏效果不錯,但實際工程應用中卻遇到了難題。
因為這三個參數引入了複雜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解起來極其困難。
我曾經請教過數學專家,他們建議使用伽遼金法,通過三次曲線將問題簡化為常微分方程組來求解。”
“這正是我想的方法。”許寧插話道。
“確實如此,不過這種方法計算量巨大,結果也不盡如人意,所以我一度認為它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許寧心裏暗自佩服,心想這位前輩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他的工作核心了。
但他隻是輕咳兩聲掩飾自己的心情:“其實,mg模型是我工作的起點。”
“最近我在強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的數值解上取得了一些進展,可以用來優化mg模型並提高求解效率。”
這次輪到楊韋吃驚了:“你還研究數學?”
工科出身的人通常擅長應用數學,但在純數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並不多見。
“我隻是在工作中遇到了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不得不嚐試自己開發工具。
雖然我們做的很多假設還不被正統數學界認可,但這不妨礙我們在實踐中尋找答案。”許寧謙虛地迴應,同時擦去了額頭上的汗水。
楊韋一時不知如何迴應。
眼前的年輕人,盡管比自己年輕十幾歲,卻帶著一股不容小覷的真誠與自信。
這讓楊韋心裏泛起了“遇見了強勁對手”的感覺。
一旁的幾位同事也露出了複雜的眼神,在他們之中,副總師的目光尤其深邃——畢竟他自己當年也是初中畢業後直接考上了大學;
隻是未能如願進入理想學府,最後選擇了鎬京工業大學……
“我們先不談這些往事,你繼續講解一下對mg模型的修正和求解方法,以及總體方案的思路吧。”
楊韋輕咳一聲,試圖將話題拉迴到技術討論上。
許寧點頭同意,翻到了下一頁ppt。
“我修改後的模型與原始mg模型在推導過程中變化不大,主要是調整了壓氣機的壓升係數。最大的不同在於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