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環環相扣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一邊,許寧在國防科工委的辦公室裏通過電視新聞觀看了巴厘航展的開幕式。
他剛從詠都迴到京都,並領取了他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
作為重生者,他對蘇37並不特別感興趣,因為知道這隻是實驗機型,技術會用在後續的蘇35係列上。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兩件事:
一是別裏耶夫航空科技綜合體與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簽署了一份合同,將對a50預警機進行改進,安裝費爾康雷達係統。
這意味著“圓環工程”進入了原型機製造階段。雖然iai最終違約,但tАhtk還是留下了寶貴的技術資料,為未來的空警2000預警機鋪平了道路。
二是洛邑空空導彈研究院與俄易斯瑪瑙設計局在航展上達成一致,決定聯合開發新型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
雙方將在9b-1348導引頭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新的9b-1103m導引頭,而導彈彈體則由各自獨立完成。
這次合作的成果將是類似於r77-1和霹靂12這樣的導彈。
盡管有許多高優先級項目排在前麵,而且機載武器的發展在前世已經較為順利,但這些進展仍然讓許寧感到鼓舞。
這次的迴憶,起因是我在611所遇見了晚期肺癌的楊寶樹。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位為項目鞠躬盡瘁的英雄——霹靂12導彈總設計師董秉印,他在2000年6月因過度勞累引發心髒病而離世。
麵對病重的楊寶樹,我們感到無力迴天;但相比之下,董秉印生前的努力和犧牲還有機會被銘記與迴報。
如今我雖忙碌不已,直接參與霹靂12已不可能,但在關鍵技術上提供幫助還是可行的。
正當我思考這些時,會議室門開了。科工委副主任戴國榮穿著夏季製服走了進來,手裏抱著一疊文件,顯然有要事商議。
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我急忙上前接過文件,輕輕放在桌上。
“主任,您怎麽來了?”我問道。
戴國榮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坐了下來:“我剛從國外考察迴來,今天特地來和你討論這個。”
他不經意間瞥到了桌上的資料:“啊,霹靂12……老董在這個項目上付出了太多心血。”
作為科工委的領導,他對項目的進展十分了解。
事實上,去年底在場見證霹靂12地麵測試的就是他本人。
“你也關注這個項目?”他問。
“談不上特別關注,”我解釋道:“隻是想通過巴厘航展的機會,看看能否為我們國家的項目貢獻一點技術力量。”
當然,我心裏其實掛念著董秉印曾經為項目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可能麵臨的困境。
不過這些想法隻能埋在心底,畢竟現在不是談論預知未來的時代,這樣的言論隻會被人當作玩笑或不祥之兆。
因此,我選擇了最穩妥的迴答方式。
戴國榮似乎隻是隨口一問,沒怎麽在意這個問題。
他此次前來巴厘航展,雖然也參與相關活動,但他的主要任務是聚焦於國家科工委高度重視的大飛機項目。
波音與麥道的合並雖未最終敲定,但各方心知肚明,這幾乎是無法阻止的趨勢。
撕破臉皮對抗漂亮國並無益處,因此各國開始為自身爭取有利條件。
這場懸而未決的合並案對麥道打擊尤甚,尤其是滬飛的md90項目幾乎停擺,許多美方工程師被召迴或遣散。
調查後發現,當前資源不足以完成一架完整客機的製造,滬飛再度麵臨停工待料的困境,這次,大家都知道原料可能無望了。
戴國榮從文件夾中拿出一係列資料放在桌上說:“今天早上收到消息,航展閉幕後,圖波列夫和米格主動接觸了我們。”
許寧立刻警覺起來,拿起最近的一份文件查看。
這份會談紀要顯示,初次會麵主要是互相摸底,並未提出具體條款。
但從俄方代表,特別是圖波列夫領隊的問題來看,他們顯然對華夏與歐洲協議背後的市場潛力感興趣。
“我明白圖波列夫的興趣,但米格呢?”許寧翻閱文件,找不到米格公司與項目的關聯。
他知道米格在90年代有幾個客機計劃,但大多停留在概念階段,唯一實現的米格110又與自家新舟60定位相似。
“這是因為圖波列夫未來的商用飛機將在米格位於下諾夫哥羅德的工廠生產。如果我們達成合作,米格也會參與進來。”
戴國榮解釋道,他對俄易斯的情況非常了解。
“我還以為它們的工廠在喀山……”
事實上,在原來的時間線裏,由於未能成功銷售米格29改進型,米格公司逐漸衰落;
而圖波列夫則依靠國內訂單及維修業務勉強維持。至於未來的發展,許寧並不清楚。
“因為之前我們與伊留申的接觸,圖波列夫目前沒有訂單,隻能另尋出路,而米格也麵臨同樣的困境。”
說到這裏,戴國榮笑了笑:“這一點還是你預見得準,環環相扣,什麽都算到了。”
“我……”許寧有些不好意思地迴應。
突如其來的讚美讓許寧一時不知所措。
戴國榮接著解釋說,海軍的楊良玉同誌提到,圖波列夫公司之前有意出口圖22m3轟炸機。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最終是許寧提出了反對意見。
現在看來,這似乎是圖波列夫為了自救而采取的一步棋——通過獲得訂單來維持工廠的生產能力和生存空間。
但沒想到的是,這次我們沒有迴應他們對圖22m3的興趣,使他們措手不及,反而在客機項目上表現出更靈活的態度。
許寧這才明白過來,圖波列夫和滬飛麵臨相似的困境:缺乏訂單可能導致停產,進而失去配套廠商的支持。
一旦生產線停滯幾年,重新啟動將變得非常困難。
客戶也會因生產能力的喪失而動搖信心。
所以從邏輯上講,許寧當初的意見確實影響了圖波列夫現在的局麵,並促使他們在客機市場上主動示好。
實際上,許寧當時隻是認為超音速轟炸機對於軍隊戰力提升有限,所以在航程和載彈量無顯著改進的情況下不值得投資。
他剛從詠都迴到京都,並領取了他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
作為重生者,他對蘇37並不特別感興趣,因為知道這隻是實驗機型,技術會用在後續的蘇35係列上。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兩件事:
一是別裏耶夫航空科技綜合體與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簽署了一份合同,將對a50預警機進行改進,安裝費爾康雷達係統。
這意味著“圓環工程”進入了原型機製造階段。雖然iai最終違約,但tАhtk還是留下了寶貴的技術資料,為未來的空警2000預警機鋪平了道路。
二是洛邑空空導彈研究院與俄易斯瑪瑙設計局在航展上達成一致,決定聯合開發新型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
雙方將在9b-1348導引頭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新的9b-1103m導引頭,而導彈彈體則由各自獨立完成。
這次合作的成果將是類似於r77-1和霹靂12這樣的導彈。
盡管有許多高優先級項目排在前麵,而且機載武器的發展在前世已經較為順利,但這些進展仍然讓許寧感到鼓舞。
這次的迴憶,起因是我在611所遇見了晚期肺癌的楊寶樹。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位為項目鞠躬盡瘁的英雄——霹靂12導彈總設計師董秉印,他在2000年6月因過度勞累引發心髒病而離世。
麵對病重的楊寶樹,我們感到無力迴天;但相比之下,董秉印生前的努力和犧牲還有機會被銘記與迴報。
如今我雖忙碌不已,直接參與霹靂12已不可能,但在關鍵技術上提供幫助還是可行的。
正當我思考這些時,會議室門開了。科工委副主任戴國榮穿著夏季製服走了進來,手裏抱著一疊文件,顯然有要事商議。
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我急忙上前接過文件,輕輕放在桌上。
“主任,您怎麽來了?”我問道。
戴國榮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坐了下來:“我剛從國外考察迴來,今天特地來和你討論這個。”
他不經意間瞥到了桌上的資料:“啊,霹靂12……老董在這個項目上付出了太多心血。”
作為科工委的領導,他對項目的進展十分了解。
事實上,去年底在場見證霹靂12地麵測試的就是他本人。
“你也關注這個項目?”他問。
“談不上特別關注,”我解釋道:“隻是想通過巴厘航展的機會,看看能否為我們國家的項目貢獻一點技術力量。”
當然,我心裏其實掛念著董秉印曾經為項目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可能麵臨的困境。
不過這些想法隻能埋在心底,畢竟現在不是談論預知未來的時代,這樣的言論隻會被人當作玩笑或不祥之兆。
因此,我選擇了最穩妥的迴答方式。
戴國榮似乎隻是隨口一問,沒怎麽在意這個問題。
他此次前來巴厘航展,雖然也參與相關活動,但他的主要任務是聚焦於國家科工委高度重視的大飛機項目。
波音與麥道的合並雖未最終敲定,但各方心知肚明,這幾乎是無法阻止的趨勢。
撕破臉皮對抗漂亮國並無益處,因此各國開始為自身爭取有利條件。
這場懸而未決的合並案對麥道打擊尤甚,尤其是滬飛的md90項目幾乎停擺,許多美方工程師被召迴或遣散。
調查後發現,當前資源不足以完成一架完整客機的製造,滬飛再度麵臨停工待料的困境,這次,大家都知道原料可能無望了。
戴國榮從文件夾中拿出一係列資料放在桌上說:“今天早上收到消息,航展閉幕後,圖波列夫和米格主動接觸了我們。”
許寧立刻警覺起來,拿起最近的一份文件查看。
這份會談紀要顯示,初次會麵主要是互相摸底,並未提出具體條款。
但從俄方代表,特別是圖波列夫領隊的問題來看,他們顯然對華夏與歐洲協議背後的市場潛力感興趣。
“我明白圖波列夫的興趣,但米格呢?”許寧翻閱文件,找不到米格公司與項目的關聯。
他知道米格在90年代有幾個客機計劃,但大多停留在概念階段,唯一實現的米格110又與自家新舟60定位相似。
“這是因為圖波列夫未來的商用飛機將在米格位於下諾夫哥羅德的工廠生產。如果我們達成合作,米格也會參與進來。”
戴國榮解釋道,他對俄易斯的情況非常了解。
“我還以為它們的工廠在喀山……”
事實上,在原來的時間線裏,由於未能成功銷售米格29改進型,米格公司逐漸衰落;
而圖波列夫則依靠國內訂單及維修業務勉強維持。至於未來的發展,許寧並不清楚。
“因為之前我們與伊留申的接觸,圖波列夫目前沒有訂單,隻能另尋出路,而米格也麵臨同樣的困境。”
說到這裏,戴國榮笑了笑:“這一點還是你預見得準,環環相扣,什麽都算到了。”
“我……”許寧有些不好意思地迴應。
突如其來的讚美讓許寧一時不知所措。
戴國榮接著解釋說,海軍的楊良玉同誌提到,圖波列夫公司之前有意出口圖22m3轟炸機。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最終是許寧提出了反對意見。
現在看來,這似乎是圖波列夫為了自救而采取的一步棋——通過獲得訂單來維持工廠的生產能力和生存空間。
但沒想到的是,這次我們沒有迴應他們對圖22m3的興趣,使他們措手不及,反而在客機項目上表現出更靈活的態度。
許寧這才明白過來,圖波列夫和滬飛麵臨相似的困境:缺乏訂單可能導致停產,進而失去配套廠商的支持。
一旦生產線停滯幾年,重新啟動將變得非常困難。
客戶也會因生產能力的喪失而動搖信心。
所以從邏輯上講,許寧當初的意見確實影響了圖波列夫現在的局麵,並促使他們在客機市場上主動示好。
實際上,許寧當時隻是認為超音速轟炸機對於軍隊戰力提升有限,所以在航程和載彈量無顯著改進的情況下不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