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已經達到專家的標準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無論如何,結果是好的,也合情合理,因此他坦然接受了這個評價。
他指出,目前資金有限,必須優先考慮最關鍵的型號。
當前最重要的是獲取中型客機的生產能力,以幫助滬飛保持生產線、工人和技術團隊的穩定。
自從民用航空業由國防科工委接管以來,滬飛也被完全納入其管理體係。
既然已經加入軍工係統,當然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持,不能讓新成員連訂單都拿不到,這對士氣不利。
與前世相比,滬飛不再搖擺於md90和ae100之間,如今的決策顯然更加明智。
此外,戴國榮還提到圖波列夫提出的另一種選擇——100座左右的支線飛機圖334。
這是一種小型飛機,起飛重量略高於40噸,符合我們與歐洲達成的適航協議限製。
對方可能希望通過我們的渠道獲得歐洲型號的適航認證,以便將來更容易進入第三世界市場。
然而,我們現在也在思考,是否有可能自主研發40噸級別的支線客機?
經過過去一年的快速發展,科工委的信心已經大大增強。
麵對打造40噸級支線客機的提議,許寧感到一陣頭疼。
雖然華夏已經成功製造了60噸級的運8軍用運輸機,但客機的設計與軍機截然不同,需要考慮乘客的舒適度和運營成本,這使得開發難度大大增加。
迴憶起前世的經曆,許寧知道即便是有國際技術援助的arj21-700支線客機項目,也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從設計走到實際運營。
因此,即便他決定將注意力轉向民用航空領域,考慮到當前的技術水平,至少也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類似的工作。
然而,滬飛公司可能沒有那麽多時間等待。
“如果我們花幾年時間專注於設計,或許可以做到。”
許寧謹慎地迴應:“但是,對滬飛來說,現在最緊要的是盡快推出一款可行的產品,以恢複員工的信心,特別是生產一線的工人。
今年正逢國企裁員潮,如果工廠長時間停工,可能會導致士氣低落。”
戴國榮沉思片刻,認同了許寧的觀點。
“此外。”許寧繼續說道:“我們有機會爭取到圖334使用的d436t1發動機技術。
由於這款發動機符合華夏和歐洲適航標準的要求,且圖波列夫急需找到買家;
再加上發動機製造商伊夫琴科-進步設計局目前處境艱難,他們應該不會拒絕我們的請求。”
d436t1是一款高效能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燃油效率甚至優於漂亮國同類產品。
而且,由於該發動機的產權問題複雜,涉及多個廠家,俄易斯方麵難以有效阻止技術轉讓。這為許寧節省了兩到三年的研發時間。
聽到這裏,戴國榮顯然被說服了:“這是一個關鍵點,我會向上反映你的建議。
順便問一下,如果按照這個條件簽訂合同,未來的圖334和圖204將成為定製化程度高、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型號。
你覺得我們應該給它們取什麽名字呢?”
許寧微笑了一下,心中已經有了幾個想法。
他知道,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啟,而這些飛機將會成為新時代的象征。
“這個嘛……”許寧微微一笑。
他想起了前世華夏大飛機的命名規則,覺得可以直接借鑒:
“空中客車用a開頭,波音用b開頭,那我們用h開頭好了,正好h也是華夏的首字母。”
“在華夏,數字9象征著尊貴,所以我們第一款幹線客機可以叫h909,後續型號則可以是h919、h929等。”
“對於支線飛機,雖然定位稍低一些,但我們也可以選個吉利數,比如8,所以第一款支線飛機就叫h808吧。”
就這樣,在輕鬆的對話中,兩人決定了華夏h係列客機的命名方式。
在與戴國榮聊了一下午後,許寧順便在科工委吃了晚飯,然後趁著天還沒黑趕迴家。
6月中旬,正是京城白日最長的時候。
迴家路上,許寧順手檢查了一下信箱。作為京航大學教職工社區的一員,
這種每天取報的生活方式對他來說還挺新鮮的。
畢竟在他上輩子買房時,已經是2010年後了,那時報紙早已不再是主要的信息來源,所以他從未訂過報。
現在,雖然他也不常認真閱讀這些報紙,但在吃飯時偶爾翻閱幾眼還是有的。
而且,用報紙墊東西也挺方便的,比如放果皮、魚刺和骨頭。
不過今天,他在取出日常的幾份報紙後,發現信箱底部還藏著一封信。
又是一封信。
上次收到實體信件還是大半年前徐舒寄來的。
既然對方已經有了他的聯係方式,應該不會再通過這種方式聯係他了。
他拿出那封信,看到一個紅色的信封。
通常,這樣的顏色意味著這封信不一般。
果然,當他把信封翻轉過來,右下角赫然寫著“華夏科技委”。
幾個月前在鎬京,許寧曾與科技委主任宋可建有過一次交談,這幾乎是他與這個機構唯一的接觸。
那天,他在樓道昏暗的光線下沒有選擇讀信,而是關上信箱,徑直上了樓。
一進家門,他先把從食堂打包迴來的幾樣冷菜放進冰箱,然後走到書桌前坐下。
信封裏裝著兩頁薄紙,抬頭處印著醒目的紅字: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委員會文件。
看到“973計劃”幾個字時,許寧不禁驚訝——精工計劃雖已與973計劃部分合作,但兩者畢竟是由不同部門主導的重大項目,組織上是分開的。
更何況,他昨天才拿到本科畢業證,連精工計劃總顧問的身份都還未正式生效。
信件內容簡明扼要:《關於聘請許寧同誌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科學前沿領域專家諮詢組成員的函》。
許寧沒想到自己會被邀請加入這個重要的諮詢組。
雖然這個職位不像專家顧問那樣擁有直接管理權,但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
信中提到,鑒於許寧在過去一年中的科研成就,科技委認為他已經達到了973計劃專家的標準,並希望他能參與政策製定和項目審查工作。
他指出,目前資金有限,必須優先考慮最關鍵的型號。
當前最重要的是獲取中型客機的生產能力,以幫助滬飛保持生產線、工人和技術團隊的穩定。
自從民用航空業由國防科工委接管以來,滬飛也被完全納入其管理體係。
既然已經加入軍工係統,當然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持,不能讓新成員連訂單都拿不到,這對士氣不利。
與前世相比,滬飛不再搖擺於md90和ae100之間,如今的決策顯然更加明智。
此外,戴國榮還提到圖波列夫提出的另一種選擇——100座左右的支線飛機圖334。
這是一種小型飛機,起飛重量略高於40噸,符合我們與歐洲達成的適航協議限製。
對方可能希望通過我們的渠道獲得歐洲型號的適航認證,以便將來更容易進入第三世界市場。
然而,我們現在也在思考,是否有可能自主研發40噸級別的支線客機?
經過過去一年的快速發展,科工委的信心已經大大增強。
麵對打造40噸級支線客機的提議,許寧感到一陣頭疼。
雖然華夏已經成功製造了60噸級的運8軍用運輸機,但客機的設計與軍機截然不同,需要考慮乘客的舒適度和運營成本,這使得開發難度大大增加。
迴憶起前世的經曆,許寧知道即便是有國際技術援助的arj21-700支線客機項目,也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從設計走到實際運營。
因此,即便他決定將注意力轉向民用航空領域,考慮到當前的技術水平,至少也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類似的工作。
然而,滬飛公司可能沒有那麽多時間等待。
“如果我們花幾年時間專注於設計,或許可以做到。”
許寧謹慎地迴應:“但是,對滬飛來說,現在最緊要的是盡快推出一款可行的產品,以恢複員工的信心,特別是生產一線的工人。
今年正逢國企裁員潮,如果工廠長時間停工,可能會導致士氣低落。”
戴國榮沉思片刻,認同了許寧的觀點。
“此外。”許寧繼續說道:“我們有機會爭取到圖334使用的d436t1發動機技術。
由於這款發動機符合華夏和歐洲適航標準的要求,且圖波列夫急需找到買家;
再加上發動機製造商伊夫琴科-進步設計局目前處境艱難,他們應該不會拒絕我們的請求。”
d436t1是一款高效能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燃油效率甚至優於漂亮國同類產品。
而且,由於該發動機的產權問題複雜,涉及多個廠家,俄易斯方麵難以有效阻止技術轉讓。這為許寧節省了兩到三年的研發時間。
聽到這裏,戴國榮顯然被說服了:“這是一個關鍵點,我會向上反映你的建議。
順便問一下,如果按照這個條件簽訂合同,未來的圖334和圖204將成為定製化程度高、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型號。
你覺得我們應該給它們取什麽名字呢?”
許寧微笑了一下,心中已經有了幾個想法。
他知道,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啟,而這些飛機將會成為新時代的象征。
“這個嘛……”許寧微微一笑。
他想起了前世華夏大飛機的命名規則,覺得可以直接借鑒:
“空中客車用a開頭,波音用b開頭,那我們用h開頭好了,正好h也是華夏的首字母。”
“在華夏,數字9象征著尊貴,所以我們第一款幹線客機可以叫h909,後續型號則可以是h919、h929等。”
“對於支線飛機,雖然定位稍低一些,但我們也可以選個吉利數,比如8,所以第一款支線飛機就叫h808吧。”
就這樣,在輕鬆的對話中,兩人決定了華夏h係列客機的命名方式。
在與戴國榮聊了一下午後,許寧順便在科工委吃了晚飯,然後趁著天還沒黑趕迴家。
6月中旬,正是京城白日最長的時候。
迴家路上,許寧順手檢查了一下信箱。作為京航大學教職工社區的一員,
這種每天取報的生活方式對他來說還挺新鮮的。
畢竟在他上輩子買房時,已經是2010年後了,那時報紙早已不再是主要的信息來源,所以他從未訂過報。
現在,雖然他也不常認真閱讀這些報紙,但在吃飯時偶爾翻閱幾眼還是有的。
而且,用報紙墊東西也挺方便的,比如放果皮、魚刺和骨頭。
不過今天,他在取出日常的幾份報紙後,發現信箱底部還藏著一封信。
又是一封信。
上次收到實體信件還是大半年前徐舒寄來的。
既然對方已經有了他的聯係方式,應該不會再通過這種方式聯係他了。
他拿出那封信,看到一個紅色的信封。
通常,這樣的顏色意味著這封信不一般。
果然,當他把信封翻轉過來,右下角赫然寫著“華夏科技委”。
幾個月前在鎬京,許寧曾與科技委主任宋可建有過一次交談,這幾乎是他與這個機構唯一的接觸。
那天,他在樓道昏暗的光線下沒有選擇讀信,而是關上信箱,徑直上了樓。
一進家門,他先把從食堂打包迴來的幾樣冷菜放進冰箱,然後走到書桌前坐下。
信封裏裝著兩頁薄紙,抬頭處印著醒目的紅字: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委員會文件。
看到“973計劃”幾個字時,許寧不禁驚訝——精工計劃雖已與973計劃部分合作,但兩者畢竟是由不同部門主導的重大項目,組織上是分開的。
更何況,他昨天才拿到本科畢業證,連精工計劃總顧問的身份都還未正式生效。
信件內容簡明扼要:《關於聘請許寧同誌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科學前沿領域專家諮詢組成員的函》。
許寧沒想到自己會被邀請加入這個重要的諮詢組。
雖然這個職位不像專家顧問那樣擁有直接管理權,但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
信中提到,鑒於許寧在過去一年中的科研成就,科技委認為他已經達到了973計劃專家的標準,並希望他能參與政策製定和項目審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