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征求意見函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考慮到他並非科技委係統內人員,因此需要征求他的同意。
如果願意接受,可以在6月30日前迴複,屆時將收到正式聘書。
盡管信末還有一些禮貌性的措辭,但重點已經非常明確:
這是一個難以拒絕的機會。而對許寧來說,答案也很簡單——他會接受這份邀請。
年輕科學家許寧直接成為專家組成員,這可是許多同行夢寐以求的成就。
這種認可不僅標誌著他在國防科技領域嶄露頭角,更意味著其他單位也開始關注這位新星。
對於一直希望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科研資源的許寧來說,這是個重要的裏程碑。
但他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明白正式迴應前還需按程序行事,讓組織了解情況。
次日清晨,許寧帶著那封改變命運的信來到學校,準備與唐正林和杜亦熵商議。
校園裏人煙稀少,畢業生們大多已離開,但迎接香江迴歸的慶祝氛圍卻十分濃厚。
許寧被這股熱情感染,甚至考慮安裝有線電視以便觀看交接儀式直播。
當他走進熟悉的飛機樓,敲開杜亦熵的辦公室時,發現兩人已在等候,並且唐正林手中也拿著同樣的信封。
“老師,唐院長。”許寧心中莫名緊張,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心頭。
“小許啊,我們正想找你呢。”唐
正林遞過信封,半開玩笑地說:“這可了不得,用不了多久,怕是得我來求你幫忙了。”
剛進門的許寧以為對方在談論973項目的事,便從包裏取出自己的那份信件,準備分享這一喜訊。
“不用,我這也有,他們應該是發了兩份到家裏和學校……”
許寧話說到一半,突然停了下來。
他注意到唐正林手中的信封右下角跟自己的不太一樣。
“等等,這看起來跟我收到的不是同一封信……”
許寧接過信封並打開,裏麵的抬頭讓他大吃一驚:國府經貿委、zy企業工委、財政部——三個重量級部門的名字躍入眼簾。
許寧倒吸一口冷氣,感到一陣暈眩。
他知道,在90年代末,這三個部門聯合發文,通常意味著國有企業的重大變動或高層人事任命。
而國有企業改革正是當時的重要議題之一。
國有資產處置對許寧來說太過遙遠,至於高層的人事任命也與他無關。
因此,最可能的是有關企業結構的變化。
展開信紙後,他看到了《關於國家航空產業管理體製改革征求意見的函》的標題,心中立刻明白了。
原來,1999年時,華夏航空工業總公司將被拆分為兩個集團,以期通過競爭提高效率。
然而,從後來的結果看,這種分家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導致資源分散,無法真正提升效率。
麵對這份文件,許寧意識到曆史正在眼前重演。
90年代後期,全球航空製造業掀起了一股整合潮,大企業們紛紛合並以增強競爭力。
因此,當一集團和二集團在經曆了大約十年的分離後,最終於2008年11月選擇重新攜手,成立了新的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順應了時代潮流。
對於這樣的決策,像許寧這樣的業內專家自然是持有保留態度的。
盡管他在行業內已經擁有了不小的影響力,但他清楚地知道,個人意見在大的行業趨勢麵前顯得多麽微不足道。
杜亦熵看到許寧手中的文件,輕聲說道:“內容有點長,你先坐下,慢慢看。”
說罷,他從抽屜裏拿出了一罐錫製茶罐,開始為客人泡茶。
這罐茶葉原本是學院唐院長的心頭好,但在得知全學院的人都知道了藏寶之處後,唐院長索性放手不管,茶葉罐也因此輾轉到了杜亦熵的辦公室。
許寧仔細閱讀這份文件,足足花了半個小時才讀完。
當他抬起頭來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確認這封信是否真的發給了自己。
函件中提到了三項重要議題:首先,是關於航空工業總公司再次分立的可能性;
其次,討論了建立一個獨立的大飛機產業園,旨在承接來自歐美、符合國際標準的航空製造項目;
最後,則是對整個民航產業進行深度重組。
進入90年代後期,隨著民航業暴利時代的結束,航空公司之間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導致許多公司陷入財務困境。
為此,政府計劃將現有的九家直屬航空公司整合成三大集團,以此提高國內航空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這三件事不僅各自意義重大,而且彼此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而這一切的發展,都得益於許寧在過去一年裏的努力,使得國內民用航空業避免了重蹈覆轍,沒有再現上個世紀末的那種混亂局麵。
盡管目前隻有新舟60和運12兩款機型能夠展示。
但與歐洲簽訂的適航互認協議以及在航空氣象安全領域的合作主導權,無疑給高層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因此,航空工業總公司重組的計劃發生了重大變化。
根據最新的方案,原總公司將拆分為兩個集團:
一集團繼續專注於軍用飛機業務,而新成立的二集團則接管商用飛機製造,包括滬飛、鎬京和冰城的民用部門,以及未來的大飛機產業園。
這使得職責劃分更加清晰,也讓業內專家許寧難以立即評估其利弊。
民航業的改革與軍隊企業脫鉤政策密切相關,特別是華夏聯合航空這家運營多款軍用運輸機的航空公司。
隨著“軍隊一律不得經商”政策的臨近,聯合航空成為了關注焦點。
函件提議將聯航並入二集團,確保即使國產客機存在性能或成本上的不足,依然能獲得穩定的用戶基礎,為國家新興的民用航空業提供保障。
這一係列舉措是前所未有的大動作,涉及到了從未有過的大飛機產業園建設,以及提前多年的民航重組。
麵對如此重要的產業決策,征求各方意見顯得尤為重要。
當這份征求意見函交到許寧手中時,他感到一陣恍惚——幾個月前隻說會考慮他的建議,現在卻是正式發函了。
如果願意接受,可以在6月30日前迴複,屆時將收到正式聘書。
盡管信末還有一些禮貌性的措辭,但重點已經非常明確:
這是一個難以拒絕的機會。而對許寧來說,答案也很簡單——他會接受這份邀請。
年輕科學家許寧直接成為專家組成員,這可是許多同行夢寐以求的成就。
這種認可不僅標誌著他在國防科技領域嶄露頭角,更意味著其他單位也開始關注這位新星。
對於一直希望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科研資源的許寧來說,這是個重要的裏程碑。
但他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明白正式迴應前還需按程序行事,讓組織了解情況。
次日清晨,許寧帶著那封改變命運的信來到學校,準備與唐正林和杜亦熵商議。
校園裏人煙稀少,畢業生們大多已離開,但迎接香江迴歸的慶祝氛圍卻十分濃厚。
許寧被這股熱情感染,甚至考慮安裝有線電視以便觀看交接儀式直播。
當他走進熟悉的飛機樓,敲開杜亦熵的辦公室時,發現兩人已在等候,並且唐正林手中也拿著同樣的信封。
“老師,唐院長。”許寧心中莫名緊張,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心頭。
“小許啊,我們正想找你呢。”唐
正林遞過信封,半開玩笑地說:“這可了不得,用不了多久,怕是得我來求你幫忙了。”
剛進門的許寧以為對方在談論973項目的事,便從包裏取出自己的那份信件,準備分享這一喜訊。
“不用,我這也有,他們應該是發了兩份到家裏和學校……”
許寧話說到一半,突然停了下來。
他注意到唐正林手中的信封右下角跟自己的不太一樣。
“等等,這看起來跟我收到的不是同一封信……”
許寧接過信封並打開,裏麵的抬頭讓他大吃一驚:國府經貿委、zy企業工委、財政部——三個重量級部門的名字躍入眼簾。
許寧倒吸一口冷氣,感到一陣暈眩。
他知道,在90年代末,這三個部門聯合發文,通常意味著國有企業的重大變動或高層人事任命。
而國有企業改革正是當時的重要議題之一。
國有資產處置對許寧來說太過遙遠,至於高層的人事任命也與他無關。
因此,最可能的是有關企業結構的變化。
展開信紙後,他看到了《關於國家航空產業管理體製改革征求意見的函》的標題,心中立刻明白了。
原來,1999年時,華夏航空工業總公司將被拆分為兩個集團,以期通過競爭提高效率。
然而,從後來的結果看,這種分家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導致資源分散,無法真正提升效率。
麵對這份文件,許寧意識到曆史正在眼前重演。
90年代後期,全球航空製造業掀起了一股整合潮,大企業們紛紛合並以增強競爭力。
因此,當一集團和二集團在經曆了大約十年的分離後,最終於2008年11月選擇重新攜手,成立了新的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順應了時代潮流。
對於這樣的決策,像許寧這樣的業內專家自然是持有保留態度的。
盡管他在行業內已經擁有了不小的影響力,但他清楚地知道,個人意見在大的行業趨勢麵前顯得多麽微不足道。
杜亦熵看到許寧手中的文件,輕聲說道:“內容有點長,你先坐下,慢慢看。”
說罷,他從抽屜裏拿出了一罐錫製茶罐,開始為客人泡茶。
這罐茶葉原本是學院唐院長的心頭好,但在得知全學院的人都知道了藏寶之處後,唐院長索性放手不管,茶葉罐也因此輾轉到了杜亦熵的辦公室。
許寧仔細閱讀這份文件,足足花了半個小時才讀完。
當他抬起頭來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確認這封信是否真的發給了自己。
函件中提到了三項重要議題:首先,是關於航空工業總公司再次分立的可能性;
其次,討論了建立一個獨立的大飛機產業園,旨在承接來自歐美、符合國際標準的航空製造項目;
最後,則是對整個民航產業進行深度重組。
進入90年代後期,隨著民航業暴利時代的結束,航空公司之間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導致許多公司陷入財務困境。
為此,政府計劃將現有的九家直屬航空公司整合成三大集團,以此提高國內航空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這三件事不僅各自意義重大,而且彼此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而這一切的發展,都得益於許寧在過去一年裏的努力,使得國內民用航空業避免了重蹈覆轍,沒有再現上個世紀末的那種混亂局麵。
盡管目前隻有新舟60和運12兩款機型能夠展示。
但與歐洲簽訂的適航互認協議以及在航空氣象安全領域的合作主導權,無疑給高層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因此,航空工業總公司重組的計劃發生了重大變化。
根據最新的方案,原總公司將拆分為兩個集團:
一集團繼續專注於軍用飛機業務,而新成立的二集團則接管商用飛機製造,包括滬飛、鎬京和冰城的民用部門,以及未來的大飛機產業園。
這使得職責劃分更加清晰,也讓業內專家許寧難以立即評估其利弊。
民航業的改革與軍隊企業脫鉤政策密切相關,特別是華夏聯合航空這家運營多款軍用運輸機的航空公司。
隨著“軍隊一律不得經商”政策的臨近,聯合航空成為了關注焦點。
函件提議將聯航並入二集團,確保即使國產客機存在性能或成本上的不足,依然能獲得穩定的用戶基礎,為國家新興的民用航空業提供保障。
這一係列舉措是前所未有的大動作,涉及到了從未有過的大飛機產業園建設,以及提前多年的民航重組。
麵對如此重要的產業決策,征求各方意見顯得尤為重要。
當這份征求意見函交到許寧手中時,他感到一陣恍惚——幾個月前隻說會考慮他的建議,現在卻是正式發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