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影響力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時候中英關係蜜月期,很多裝備都能從他們那裏買到,比如飛豹戰機的引擎、殲7m的電子係統,還有差點談成的051s驅逐艦。”
“那時輕型航母和垂直起降飛機的組合很受歡迎,可惜後來因為價格高昂以及中西方關係的變化,這個計劃就擱置了。”
有人評論說這類航母現在看來並不特別出色,但唐亦臻不同意這種觀點。
“雖然它們確實不如大型航母,但在特定條件下,像海鷂這樣的飛機仍然比直升機更有優勢。
就如這次行動,若非我們的殲轟電7及時發現了卓越號正在迴收飛機,利用其最脆弱的時候出擊,結果或許不會這麽理想。”
“對於一支誌在遠洋作戰的海軍來說,航母是不可或缺的。
遺憾的是我兩年後就要停飛了,艦載機的發展我是看不到了,但我相信你們這些年輕人定能見證這一輝煌時刻。”
隨著輕鬆的聊天,時間悄然流逝。
直到晚上十一點四十二分,政委打開了電視,標誌著儀式即將開始。
所有人靜默下來,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與紫荊花旗緩緩升起時,在場的人們自發地圍成了半圓,莊重地看著這一幕。
他們為之拚搏的一切,在這一刻顯得尤為珍貴。
不僅是海航9師的官兵們在電視機前全神貫注,遠在京都的許寧也和唐正林、劉遠博等幾位好友聚集在杜亦熵家中,共同期待著即將開始的重要儀式。
趁著等待的時間,大家動手包起了羊肉胡蘿卜餡的餃子——這在1997年的普通家庭中可是難得一見的豐盛佳肴。
“這羊肉真是一點也不膻!”唐正林端起裝有餡料的搪瓷盆,聞了聞說道。
“那當然,這是閻良楚從老家通遼帶來的特選羊肉。”
杜亦熵一邊往擀好的餃子皮上撒麵粉,一邊解釋道。
剛洗完手走進來的劉遠博聽到了閻良楚的名字,便提到了他最近在沈陽出差的事:
“我本來想叫閆博士過來的,但他正忙於與601所和蘇霍伊局合作,致力於解決十一號工程中的結構可靠性問題。”
聽到這裏,許寧不由得停下手中的活計,驚訝地說:“他在讀博期間就參與這麽重大的項目?”
在學術界:“博士”這個稱唿通常指的是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或者是那些已經獲得學位但尚未取得正式職稱的人。
所以,當許寧聽說閻良楚的事情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還有這樣的高手?
許寧的話讓唐正林愣了一下,用一種複雜的眼神看著他。
畢竟,許寧自己本科都未畢業就已經參與多個重要項目,對其他人來說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年輕人的莽撞讓場麵一時有些尷尬,老前輩唐正林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沒說出話來。
旁邊的劉遠博教授則完全不知所措,隻能以手掩麵,心裏想著自己怎麽就卷入了這樣的局麵。
“不是,我的意思並不是那樣的……”
許寧見狀,趕緊解釋,試圖挽迴剛才不太恰當的表達:“最近忙著973項目的事,所以想結識一下。”
杜亦熵看出了許寧的難處,便接過話題:“閻良楚的經曆和你不同。
他是工農兵大學生,畢業後在飛機強度研究所工作多年後才繼續深造。
那裏的研究重點是航空與火箭結構,因此他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這次去盛京,也是受了你的啟發,基於你先前的工作,他開發了一種空間分布載荷測試技術。
現在601所因為你們和小姚的成績,開始試點接受高校中的優秀研究生加入項目團隊。”
說這話時,他的目光不經意地掃過剛剛抬起頭來的劉遠博,後者立刻又低下了頭。
唐正林這時也加入了對話:
“沒錯,閻博士為了這個機會,放棄了已經進行三年的研究課題,轉而專注於新的載荷譜編訂課題,態度非常堅決。”
“這真是件好事!我們要把國產的蘇27做得比原版還要好!”
許寧一邊包著餃子,一邊高興地說。
他想起了那位後來成為院士的閻良楚,以及對方對新世紀華夏航空業的貢獻,包括新舟60的技術突破,正是得益於閻良楚團隊的努力。
而現在,閻良楚又因許寧的研究成果影響,提前踏上了相似的道路,這讓他感到無比欣慰。
看起來,兩人之間似乎有著不淺的緣分。
讓許寧感到欣慰的,並不隻是這點緣分。
更讓他開心的是,他的研究成果逐漸成為了推動更多人前進的動力,甚至影響到了其他的研究領域。
這最大的好處在於,他不必再事必躬親地參與到那些重複性的項目中去。
比如,在八三工程中的突破被應用於兩款第三代戰機和殲轟7的升級;
而在十號工程中的創新也能夠推廣到十一號工程裏,大大提升了效率。
這使得許寧現在可以安心地留在京城,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模鍛壓機和仿真軟件這樣的基礎研究中。
迴想剛重生時,他還忙於四處奔波。
如今雖然依舊有突發狀況需要處理,但至少同類型的挑戰不再需要重複應對了。
“對了,師弟,你下半年有什麽安排?”
劉遠博小心翼翼地問道:“我們編寫的教材準備出版了,不出意外的話,你們這批研究生將是第一批學習這門研究的學生。”
這句話其實暗含兩層意思:一是如果許寧有時間,是否可以代為授課;
二是如果不方便,那麽為了大家好,可能就不必親自來了。
不過,劉遠博表達得很委婉,以至於許寧還以為師兄是想讓他到時候去聽課並提些建議。
“下半年……應該會很忙碌。”
許寧思考片刻後迴答:“我牽頭或主導的就有兩個項目,另外還有貴航的高教機和十號工程要參與;
以及14所和603所合作的預警機項目,隻是預警機這邊還不清楚何時能批準……”
聽到這些項目的名稱,劉遠博不禁額頭冒汗。
師弟如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幾乎與一些資深教授不相上下,唯一缺少的大概就是沒有大人物找他掛名罷了。
“那時輕型航母和垂直起降飛機的組合很受歡迎,可惜後來因為價格高昂以及中西方關係的變化,這個計劃就擱置了。”
有人評論說這類航母現在看來並不特別出色,但唐亦臻不同意這種觀點。
“雖然它們確實不如大型航母,但在特定條件下,像海鷂這樣的飛機仍然比直升機更有優勢。
就如這次行動,若非我們的殲轟電7及時發現了卓越號正在迴收飛機,利用其最脆弱的時候出擊,結果或許不會這麽理想。”
“對於一支誌在遠洋作戰的海軍來說,航母是不可或缺的。
遺憾的是我兩年後就要停飛了,艦載機的發展我是看不到了,但我相信你們這些年輕人定能見證這一輝煌時刻。”
隨著輕鬆的聊天,時間悄然流逝。
直到晚上十一點四十二分,政委打開了電視,標誌著儀式即將開始。
所有人靜默下來,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與紫荊花旗緩緩升起時,在場的人們自發地圍成了半圓,莊重地看著這一幕。
他們為之拚搏的一切,在這一刻顯得尤為珍貴。
不僅是海航9師的官兵們在電視機前全神貫注,遠在京都的許寧也和唐正林、劉遠博等幾位好友聚集在杜亦熵家中,共同期待著即將開始的重要儀式。
趁著等待的時間,大家動手包起了羊肉胡蘿卜餡的餃子——這在1997年的普通家庭中可是難得一見的豐盛佳肴。
“這羊肉真是一點也不膻!”唐正林端起裝有餡料的搪瓷盆,聞了聞說道。
“那當然,這是閻良楚從老家通遼帶來的特選羊肉。”
杜亦熵一邊往擀好的餃子皮上撒麵粉,一邊解釋道。
剛洗完手走進來的劉遠博聽到了閻良楚的名字,便提到了他最近在沈陽出差的事:
“我本來想叫閆博士過來的,但他正忙於與601所和蘇霍伊局合作,致力於解決十一號工程中的結構可靠性問題。”
聽到這裏,許寧不由得停下手中的活計,驚訝地說:“他在讀博期間就參與這麽重大的項目?”
在學術界:“博士”這個稱唿通常指的是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或者是那些已經獲得學位但尚未取得正式職稱的人。
所以,當許寧聽說閻良楚的事情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還有這樣的高手?
許寧的話讓唐正林愣了一下,用一種複雜的眼神看著他。
畢竟,許寧自己本科都未畢業就已經參與多個重要項目,對其他人來說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年輕人的莽撞讓場麵一時有些尷尬,老前輩唐正林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沒說出話來。
旁邊的劉遠博教授則完全不知所措,隻能以手掩麵,心裏想著自己怎麽就卷入了這樣的局麵。
“不是,我的意思並不是那樣的……”
許寧見狀,趕緊解釋,試圖挽迴剛才不太恰當的表達:“最近忙著973項目的事,所以想結識一下。”
杜亦熵看出了許寧的難處,便接過話題:“閻良楚的經曆和你不同。
他是工農兵大學生,畢業後在飛機強度研究所工作多年後才繼續深造。
那裏的研究重點是航空與火箭結構,因此他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這次去盛京,也是受了你的啟發,基於你先前的工作,他開發了一種空間分布載荷測試技術。
現在601所因為你們和小姚的成績,開始試點接受高校中的優秀研究生加入項目團隊。”
說這話時,他的目光不經意地掃過剛剛抬起頭來的劉遠博,後者立刻又低下了頭。
唐正林這時也加入了對話:
“沒錯,閻博士為了這個機會,放棄了已經進行三年的研究課題,轉而專注於新的載荷譜編訂課題,態度非常堅決。”
“這真是件好事!我們要把國產的蘇27做得比原版還要好!”
許寧一邊包著餃子,一邊高興地說。
他想起了那位後來成為院士的閻良楚,以及對方對新世紀華夏航空業的貢獻,包括新舟60的技術突破,正是得益於閻良楚團隊的努力。
而現在,閻良楚又因許寧的研究成果影響,提前踏上了相似的道路,這讓他感到無比欣慰。
看起來,兩人之間似乎有著不淺的緣分。
讓許寧感到欣慰的,並不隻是這點緣分。
更讓他開心的是,他的研究成果逐漸成為了推動更多人前進的動力,甚至影響到了其他的研究領域。
這最大的好處在於,他不必再事必躬親地參與到那些重複性的項目中去。
比如,在八三工程中的突破被應用於兩款第三代戰機和殲轟7的升級;
而在十號工程中的創新也能夠推廣到十一號工程裏,大大提升了效率。
這使得許寧現在可以安心地留在京城,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模鍛壓機和仿真軟件這樣的基礎研究中。
迴想剛重生時,他還忙於四處奔波。
如今雖然依舊有突發狀況需要處理,但至少同類型的挑戰不再需要重複應對了。
“對了,師弟,你下半年有什麽安排?”
劉遠博小心翼翼地問道:“我們編寫的教材準備出版了,不出意外的話,你們這批研究生將是第一批學習這門研究的學生。”
這句話其實暗含兩層意思:一是如果許寧有時間,是否可以代為授課;
二是如果不方便,那麽為了大家好,可能就不必親自來了。
不過,劉遠博表達得很委婉,以至於許寧還以為師兄是想讓他到時候去聽課並提些建議。
“下半年……應該會很忙碌。”
許寧思考片刻後迴答:“我牽頭或主導的就有兩個項目,另外還有貴航的高教機和十號工程要參與;
以及14所和603所合作的預警機項目,隻是預警機這邊還不清楚何時能批準……”
聽到這些項目的名稱,劉遠博不禁額頭冒汗。
師弟如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幾乎與一些資深教授不相上下,唯一缺少的大概就是沒有大人物找他掛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