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意外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這些技術也存在類似的隱患,那不僅意味著巨額投資可能打水漂,更重要的是,預警機的研發進度可能會延誤數年,這對國家安全而言是個巨大的風險。
想到這,戴國榮感到一陣寒意爬上脊梁。
“有辦法補救嗎?”他認真地問。
圓環工程的問題棘手在於,合同已簽訂,預付款也支付了,單方麵終止意味著違約。
這也是許寧先前未立即叫停項目的原因之一——他知道最終是對方會違約,因此華夏的經濟損失可控,隻要確保國產預警機項目的進度不受影響即可。
“沒有捷徑可走。”
許寧說:“我們必須徹底修改硬件,特別是發射電路,從根本上改變雷達信號特征,這樣敵方就無法提前預測我們的動作。
原本即使強大的電磁幹擾,在我們切換模式後也會有幾秒延遲,但根據機組報告,這次對方幾乎是即時反應,顯然他們對一切都了如指掌。”
說到這裏,許寧手中的筆停了下來,他意識到一個關鍵點:
海浪97任務組的事他當然清楚,但為什麽北海艦隊的一架飛機會與南海的英列國艦隊遭遇?
“懷主任。”
許寧轉向會議室的另一端:“前幾天是不是發生了什麽特別的事情?信裏隻提到一架運8j被英軍艦載機攔截,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
“你不知道?”
戴國榮先是一愣,隨即拍大腿自責。
“我忘了你不是科工委的正式成員……這件事影響巨大,知曉範圍很小,不過你和杜院士可以了解內情,但請暫時保密。”
這是一個重大的事件。許寧點頭表示明白。
原來,從幾個月前海浪97艦隊出發時起,海軍和空軍就已經聯手準備了一套應對策略,利用新裝備的殲8h和殲轟電7作為主力,威懾挑釁的英列國人。
6月30日那天,一個三機編隊突破了對方的艦隊防空,飛越了他們的頭頂,飛行員王致甚至在英軍旗艦——卓越號航母附近丟下了兩個副油箱。
聽完戴國榮大約十分鍾的敘述,許寧忍不住笑了:“竟然還有這樣的事?”
雖然這次行動沒有帶來直接的戰果,不像之前那次米格25攔截三倍音速中隊那樣戲劇化,但從氣勢上來說,這次行動無疑更加鼓舞人心。
迴想起過去,印度曾在戰場上不敵我們,因此假設再次發生衝突,似乎顯得自然。
但與英列國的交鋒則不同,盡管英軍在幾次小規模對抗中失利;
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即便國力已不如從前,這次事件對我國來說仍具重要意義,仿佛洗刷了一段曆史上的屈辱。
“隻可惜不能公開慶祝。”
許寧略顯遺憾地說。畢竟分享喜悅總是更讓人開心,但如果隻有少數人知曉這份勝利的快樂,那這份快樂也難以持久。
“實際上,在軍隊內部原本計劃公開表揚和宣傳,甚至準備好了相關材料。”
戴國榮解釋道:“但第二天對方突然發來照會,表示希望緩和局勢。”
“他們不是想繼續施壓吧?”許寧有些驚訝。
“恰恰相反,他們是尋求和平解決。”
戴國榮說:“這背後涉及到英列國議會選舉、王室醜聞等複雜因素。
新上任的工黨政府從這次事件中獲益良多,因此表現出合作的意願。”
最終,雖然過程曲折,但我們意外地贏得了全麵的優勢。
對此,許寧隻能感歎國際政治的變幻莫測,《是,首相》這部劇果然揭示了不少政壇現實。
西方國家的情況常常如此:它們通常隻在你展現出足夠的實力時,才願意與你平等地交談。
如果你總是保持溫和有禮,別人可能會誤認為這是軟弱可欺。
最近,英列國人似乎被一次意外的行動驚嚇到,立刻表現出想要改善關係的態度。
雖然這種反應讓人覺得有些難以捉摸,但無論如何,如果可以爭取到有利的局麵,那也是值得嚐試的。
盡管英美之間的關係緊密,但在90年代末,英列國還保留著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不像後來那樣顯得有些滑稽可笑。
“也許這一切都是無意間促成的。”戴國榮輕聲說道。
作為一位經曆豐富的老將,他隻是暫時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弄得有些措手不及。
那一瞬間,他甚至閃過一個念頭,想要立即去找丁誌恆商量對策。
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意識到自己在年輕人麵前不能失態,並且事情並不急於一時。
於是,他重新坐迴位置上,和許寧繼續討論起英列國方麵對此事的迴應:
“起初,我們的計劃隻是為了確保7月1日的安全,避免任何挑釁行為。之後發生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同樣是個意外。”
許寧並非那種喜歡玩弄權謀的人,所以他對這樣的解釋感到滿意:
“無論如何,機會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既然我們趕上了這個時機,那就是我們的幸運。”
這裏所說的“機會”有兩個層麵的意義:
一是軍隊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二是他在航空和電子工業領域提前支持了相關裝備的研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其實,有一些非官方的消息流傳。”
戴國榮一邊輕輕撫摸下巴,一邊用略帶好奇的語氣說:
“聽說前兩年王室的一樁離婚事件再次引起軒然大波,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不少與王室有關聯的企業資助了這次海浪97艦隊。”
“現在這支艦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暴露出問題。
如果我們公開這些信息,等同於直接挑戰女王的權威。因此,保守黨此次幾乎是無條件地接受了失敗……”
許寧以前從未聽說過這些事情,因此隻是當作一個故事來聽。
不過,他隱約記得威爾士王妃的日子似乎不長了——大約兩個月後,她將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去世。
關於這場車禍是否真的是一場意外,人們眾說紛紜。
但對許寧來說,這與自己並沒有直接關聯;
作為一個在前世做了多年工程師的人,他對英列國皇室的事情並不了解,也無意深入了解。
他心裏默默想著這些事,打算到時候看看新聞就好。
想到這,戴國榮感到一陣寒意爬上脊梁。
“有辦法補救嗎?”他認真地問。
圓環工程的問題棘手在於,合同已簽訂,預付款也支付了,單方麵終止意味著違約。
這也是許寧先前未立即叫停項目的原因之一——他知道最終是對方會違約,因此華夏的經濟損失可控,隻要確保國產預警機項目的進度不受影響即可。
“沒有捷徑可走。”
許寧說:“我們必須徹底修改硬件,特別是發射電路,從根本上改變雷達信號特征,這樣敵方就無法提前預測我們的動作。
原本即使強大的電磁幹擾,在我們切換模式後也會有幾秒延遲,但根據機組報告,這次對方幾乎是即時反應,顯然他們對一切都了如指掌。”
說到這裏,許寧手中的筆停了下來,他意識到一個關鍵點:
海浪97任務組的事他當然清楚,但為什麽北海艦隊的一架飛機會與南海的英列國艦隊遭遇?
“懷主任。”
許寧轉向會議室的另一端:“前幾天是不是發生了什麽特別的事情?信裏隻提到一架運8j被英軍艦載機攔截,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
“你不知道?”
戴國榮先是一愣,隨即拍大腿自責。
“我忘了你不是科工委的正式成員……這件事影響巨大,知曉範圍很小,不過你和杜院士可以了解內情,但請暫時保密。”
這是一個重大的事件。許寧點頭表示明白。
原來,從幾個月前海浪97艦隊出發時起,海軍和空軍就已經聯手準備了一套應對策略,利用新裝備的殲8h和殲轟電7作為主力,威懾挑釁的英列國人。
6月30日那天,一個三機編隊突破了對方的艦隊防空,飛越了他們的頭頂,飛行員王致甚至在英軍旗艦——卓越號航母附近丟下了兩個副油箱。
聽完戴國榮大約十分鍾的敘述,許寧忍不住笑了:“竟然還有這樣的事?”
雖然這次行動沒有帶來直接的戰果,不像之前那次米格25攔截三倍音速中隊那樣戲劇化,但從氣勢上來說,這次行動無疑更加鼓舞人心。
迴想起過去,印度曾在戰場上不敵我們,因此假設再次發生衝突,似乎顯得自然。
但與英列國的交鋒則不同,盡管英軍在幾次小規模對抗中失利;
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即便國力已不如從前,這次事件對我國來說仍具重要意義,仿佛洗刷了一段曆史上的屈辱。
“隻可惜不能公開慶祝。”
許寧略顯遺憾地說。畢竟分享喜悅總是更讓人開心,但如果隻有少數人知曉這份勝利的快樂,那這份快樂也難以持久。
“實際上,在軍隊內部原本計劃公開表揚和宣傳,甚至準備好了相關材料。”
戴國榮解釋道:“但第二天對方突然發來照會,表示希望緩和局勢。”
“他們不是想繼續施壓吧?”許寧有些驚訝。
“恰恰相反,他們是尋求和平解決。”
戴國榮說:“這背後涉及到英列國議會選舉、王室醜聞等複雜因素。
新上任的工黨政府從這次事件中獲益良多,因此表現出合作的意願。”
最終,雖然過程曲折,但我們意外地贏得了全麵的優勢。
對此,許寧隻能感歎國際政治的變幻莫測,《是,首相》這部劇果然揭示了不少政壇現實。
西方國家的情況常常如此:它們通常隻在你展現出足夠的實力時,才願意與你平等地交談。
如果你總是保持溫和有禮,別人可能會誤認為這是軟弱可欺。
最近,英列國人似乎被一次意外的行動驚嚇到,立刻表現出想要改善關係的態度。
雖然這種反應讓人覺得有些難以捉摸,但無論如何,如果可以爭取到有利的局麵,那也是值得嚐試的。
盡管英美之間的關係緊密,但在90年代末,英列國還保留著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不像後來那樣顯得有些滑稽可笑。
“也許這一切都是無意間促成的。”戴國榮輕聲說道。
作為一位經曆豐富的老將,他隻是暫時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弄得有些措手不及。
那一瞬間,他甚至閃過一個念頭,想要立即去找丁誌恆商量對策。
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意識到自己在年輕人麵前不能失態,並且事情並不急於一時。
於是,他重新坐迴位置上,和許寧繼續討論起英列國方麵對此事的迴應:
“起初,我們的計劃隻是為了確保7月1日的安全,避免任何挑釁行為。之後發生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同樣是個意外。”
許寧並非那種喜歡玩弄權謀的人,所以他對這樣的解釋感到滿意:
“無論如何,機會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既然我們趕上了這個時機,那就是我們的幸運。”
這裏所說的“機會”有兩個層麵的意義:
一是軍隊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二是他在航空和電子工業領域提前支持了相關裝備的研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其實,有一些非官方的消息流傳。”
戴國榮一邊輕輕撫摸下巴,一邊用略帶好奇的語氣說:
“聽說前兩年王室的一樁離婚事件再次引起軒然大波,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不少與王室有關聯的企業資助了這次海浪97艦隊。”
“現在這支艦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暴露出問題。
如果我們公開這些信息,等同於直接挑戰女王的權威。因此,保守黨此次幾乎是無條件地接受了失敗……”
許寧以前從未聽說過這些事情,因此隻是當作一個故事來聽。
不過,他隱約記得威爾士王妃的日子似乎不長了——大約兩個月後,她將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去世。
關於這場車禍是否真的是一場意外,人們眾說紛紜。
但對許寧來說,這與自己並沒有直接關聯;
作為一個在前世做了多年工程師的人,他對英列國皇室的事情並不了解,也無意深入了解。
他心裏默默想著這些事,打算到時候看看新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