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_content_up;
思︿路︿客〝siluke〞info更新最快的小說網,無彈窗!
“你……”
李小九氣的說不出話來,指著褚遂良的手都在顫抖,雖然恨不得想殺了對方,但他卻知道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一個幫派,又是太宗臨終前指定的輔政大臣,他還真有點耐何他不得。
正在李小九滿腔怒火無處發泄的時候,忽然看到了站在角落裏的安和,當下手指轉向安和道:
“安愛卿,現在文武百官都反對皇上征討高句麗,你是不是也和他們一樣反對朕?”
安和聽到李小九的問話,心中是暗暗叫苦,這明顯是李小九的怒火沒處發,要拿自己出氣啊!隻要自己敢站在大臣這邊,估計立刻就會引來李小九的滔天怒火,他拿褚遂良這些人沒有辦法,欺負一下自己卻沒有任何問題。
“啟稟皇上!臣……臣……”
安和左右拿不定主意,說話也是吞吞吐吐的,如果說支持李小九,那未免有些太不負責任,畢竟他也知道現在不是征伐高句麗的時機,去了也隻能損兵折將,原來的曆史就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昨天他已經答應了張行成,如果現在變卦,那不成反複無常的小人了嗎,絕對會讓張行成等人看不起自己。可要是說反對,看李小九憤怒的樣子,自己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哼~,支持就是支持,反對就是反對,吞吞吐吐像什麽樣子?”
李小九本來就是想找茬,看到安和的樣子,當下就要發作。
張行成和褚遂良等人也都很同情的看著安和,可是卻沒有一點辦法。
安和急的汗都下來了,放在他麵前的有兩個選zé,可無論選哪個。後果都十分嚴重。在這裏就不得不說人是一種十分奇怪的動物,在強大的壓力下,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承shou而崩潰,有些人卻在壓力下表現超常,能做到平常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安和明顯屬於後一種人,在李小九的強大壓力下。他忽然感覺自己竟然變得十分冷靜,腦子裏也無比清晰,之前亂成一團的思緒很快變的井井有條,隻是眨眼間的功夫,他就想好了應對之法。
“啟稟皇上,高句麗占我遼東,而且屢抗我中原大軍,致使中國子弟傷亡慘重,實乃我大唐的心腹之患。所以臣以為,當早日發兵奪其城、滅其國、絕其嗣,以除後患!”
安和的話剛一出口,褚遂良等人都是暗暗搖頭,覺得安和年紀太輕,目光也太過短淺。而張行成則在心中歎息,認為安和雖然足夠聰慧,但是卻欠缺膽氣和魄力。在李小九的壓力下竟然倒戈投降了。
李小九也有些意外,本以為安和會和其它人一樣反對征討高句麗呢。沒想到他竟然是唯一一個支持自己的人,這讓孤立無援的李小九感到格外欣慰。
安和將眾人的反應一一看在眼裏,心中卻在暗笑,接著說道:
“皇上,高句麗雖說是個小國,但因其地處遼東苦寒之地。而且現在國內又沒有什麽大的變故,所以並不好打,為此臣這裏有‘平遼三策’獻上,希望能對皇上有所幫助。”
“好,還是安愛卿知安和心。快將你的平遼三策講一下,讓朕與眾位卿家聽聽。”
李小九是拍案大笑,好不容易有一個支持的人,看樣子還是早有準備,竟然連計策都想好了!
張行成則是遲疑不定,難道昨天安和是敷衍自己,其實他早就打定主意支持攻打高句麗?可這也說不過去啊,安和隻是一個閑散的人,怎麽可能關心這些軍國大事?
其它大臣則對安和的話嗤之以鼻,安和隻不過是一個半大小子,又從來沒有帶過兵、議過政,怎麽可能有什麽平遼三策,估計最多隻是一些淺薄之見罷了。
“是,皇上!”
安和向李小九和眾人施了一禮這才說道:
“安和這平遼之策是依據高句麗的實際情況製定,一共分為三策,第一策為疲敵之策:高句麗地處遼東,土地出產不多,每年夏秋時節,是他們糧食收獲的關jiàn時刻,此時我大唐可以派小股精銳進行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同時封鎖大唐與高句麗的邊境,嚴禁大唐的糧食流入高句麗,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國力大損。”
“嘶~”
李小九和文武群臣聽了安和的第一策後,都是倒吸了口涼氣,安和此計可謂是毒辣之極,有道是‘民以食為天’,如果真的實行安和這條毒計的話,估計幾年後高句麗已經不是國力大損,而是直接陷入內亂和崩潰的邊緣了,到時哪裏還用大唐派兵,估計隻用糧食收買人心就能平定遼東了。
小小年紀竟然能想出如此老辣之計,這讓李小九和文武百官不得不對安和刮目相看。安和已經完全陷入自己的思維中,並沒有注yi到李小九和文武百官的反應,繼續說道:
“第二策名為離間之策:高句麗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除了國君榮留王外,還有不少將軍手握重兵,不聽國君的號令,而榮留王也一直想要收迴軍權,我大唐可以派細作進入高句麗,或收買或威脅,挑撥榮留王和實權將軍之間的關xi,以達到分化之目地,甚至讓其暴發內亂,到時我大唐再發大軍,就可一舉將其蕩平。”
“第三策為強已之策:遼東乃是苦寒之地,特別是冬季尤為寒冷,如果大軍在冬季之前無法攻克高句麗,就隻能退軍等到來年春天再戰。不過臣聽聞高昌國有作物名為白疊子,其花如絮,不但可以用來織布,而且將白疊子填充進衣物做成棉衣,比之皮裘還要保暖,若是能大量裝備,將士們再也不用懼怕遼東的苦寒。”
安和說完長出了口氣,幸好前世他喜歡曆史,對於大唐這個輝煌的年代,他了解的也比較多。再加上前世棒子國老是叫囂高句麗如何如何,所以安和特意留意了一下唐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曆史,所以才能在這關jiàn時刻侃侃而談。順便再說一句,高句麗可不是棒子國的祖先,新羅這個小國才是。(未完待續。)
思︽路︽客~siluke~info更新最快的小說網,無彈窗!
思︿路︿客〝siluke〞info更新最快的小說網,無彈窗!
“你……”
李小九氣的說不出話來,指著褚遂良的手都在顫抖,雖然恨不得想殺了對方,但他卻知道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一個幫派,又是太宗臨終前指定的輔政大臣,他還真有點耐何他不得。
正在李小九滿腔怒火無處發泄的時候,忽然看到了站在角落裏的安和,當下手指轉向安和道:
“安愛卿,現在文武百官都反對皇上征討高句麗,你是不是也和他們一樣反對朕?”
安和聽到李小九的問話,心中是暗暗叫苦,這明顯是李小九的怒火沒處發,要拿自己出氣啊!隻要自己敢站在大臣這邊,估計立刻就會引來李小九的滔天怒火,他拿褚遂良這些人沒有辦法,欺負一下自己卻沒有任何問題。
“啟稟皇上!臣……臣……”
安和左右拿不定主意,說話也是吞吞吐吐的,如果說支持李小九,那未免有些太不負責任,畢竟他也知道現在不是征伐高句麗的時機,去了也隻能損兵折將,原來的曆史就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昨天他已經答應了張行成,如果現在變卦,那不成反複無常的小人了嗎,絕對會讓張行成等人看不起自己。可要是說反對,看李小九憤怒的樣子,自己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哼~,支持就是支持,反對就是反對,吞吞吐吐像什麽樣子?”
李小九本來就是想找茬,看到安和的樣子,當下就要發作。
張行成和褚遂良等人也都很同情的看著安和,可是卻沒有一點辦法。
安和急的汗都下來了,放在他麵前的有兩個選zé,可無論選哪個。後果都十分嚴重。在這裏就不得不說人是一種十分奇怪的動物,在強大的壓力下,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承shou而崩潰,有些人卻在壓力下表現超常,能做到平常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安和明顯屬於後一種人,在李小九的強大壓力下。他忽然感覺自己竟然變得十分冷靜,腦子裏也無比清晰,之前亂成一團的思緒很快變的井井有條,隻是眨眼間的功夫,他就想好了應對之法。
“啟稟皇上,高句麗占我遼東,而且屢抗我中原大軍,致使中國子弟傷亡慘重,實乃我大唐的心腹之患。所以臣以為,當早日發兵奪其城、滅其國、絕其嗣,以除後患!”
安和的話剛一出口,褚遂良等人都是暗暗搖頭,覺得安和年紀太輕,目光也太過短淺。而張行成則在心中歎息,認為安和雖然足夠聰慧,但是卻欠缺膽氣和魄力。在李小九的壓力下竟然倒戈投降了。
李小九也有些意外,本以為安和會和其它人一樣反對征討高句麗呢。沒想到他竟然是唯一一個支持自己的人,這讓孤立無援的李小九感到格外欣慰。
安和將眾人的反應一一看在眼裏,心中卻在暗笑,接著說道:
“皇上,高句麗雖說是個小國,但因其地處遼東苦寒之地。而且現在國內又沒有什麽大的變故,所以並不好打,為此臣這裏有‘平遼三策’獻上,希望能對皇上有所幫助。”
“好,還是安愛卿知安和心。快將你的平遼三策講一下,讓朕與眾位卿家聽聽。”
李小九是拍案大笑,好不容易有一個支持的人,看樣子還是早有準備,竟然連計策都想好了!
張行成則是遲疑不定,難道昨天安和是敷衍自己,其實他早就打定主意支持攻打高句麗?可這也說不過去啊,安和隻是一個閑散的人,怎麽可能關心這些軍國大事?
其它大臣則對安和的話嗤之以鼻,安和隻不過是一個半大小子,又從來沒有帶過兵、議過政,怎麽可能有什麽平遼三策,估計最多隻是一些淺薄之見罷了。
“是,皇上!”
安和向李小九和眾人施了一禮這才說道:
“安和這平遼之策是依據高句麗的實際情況製定,一共分為三策,第一策為疲敵之策:高句麗地處遼東,土地出產不多,每年夏秋時節,是他們糧食收獲的關jiàn時刻,此時我大唐可以派小股精銳進行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同時封鎖大唐與高句麗的邊境,嚴禁大唐的糧食流入高句麗,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國力大損。”
“嘶~”
李小九和文武群臣聽了安和的第一策後,都是倒吸了口涼氣,安和此計可謂是毒辣之極,有道是‘民以食為天’,如果真的實行安和這條毒計的話,估計幾年後高句麗已經不是國力大損,而是直接陷入內亂和崩潰的邊緣了,到時哪裏還用大唐派兵,估計隻用糧食收買人心就能平定遼東了。
小小年紀竟然能想出如此老辣之計,這讓李小九和文武百官不得不對安和刮目相看。安和已經完全陷入自己的思維中,並沒有注yi到李小九和文武百官的反應,繼續說道:
“第二策名為離間之策:高句麗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除了國君榮留王外,還有不少將軍手握重兵,不聽國君的號令,而榮留王也一直想要收迴軍權,我大唐可以派細作進入高句麗,或收買或威脅,挑撥榮留王和實權將軍之間的關xi,以達到分化之目地,甚至讓其暴發內亂,到時我大唐再發大軍,就可一舉將其蕩平。”
“第三策為強已之策:遼東乃是苦寒之地,特別是冬季尤為寒冷,如果大軍在冬季之前無法攻克高句麗,就隻能退軍等到來年春天再戰。不過臣聽聞高昌國有作物名為白疊子,其花如絮,不但可以用來織布,而且將白疊子填充進衣物做成棉衣,比之皮裘還要保暖,若是能大量裝備,將士們再也不用懼怕遼東的苦寒。”
安和說完長出了口氣,幸好前世他喜歡曆史,對於大唐這個輝煌的年代,他了解的也比較多。再加上前世棒子國老是叫囂高句麗如何如何,所以安和特意留意了一下唐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曆史,所以才能在這關jiàn時刻侃侃而談。順便再說一句,高句麗可不是棒子國的祖先,新羅這個小國才是。(未完待續。)
思︽路︽客~siluke~info更新最快的小說網,無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