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作者:雲沐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武十三年,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洪武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驟然爆發!胡惟庸此人,乃是濠州定遠人士。遙想當年,朱元璋揮軍攻打河州之際,胡惟庸毅然決然地投身於其麾下。
迴首胡惟庸早年的仕途曆程,除卻起初那短短兩年之外,他竟在地方州縣出任官職將近十載光陰。在此期間,他飽經世事滄桑,曆經風雨磨礪,從而積累下了極為豐厚的地方治理經驗。正因如此,胡惟庸後來才得以勝任丞相一職,且在位時長多達七年之久。不得不承認,雖說胡惟庸最終淪為奸佞之徒,但卻絕非碌碌無為之輩。
話說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依舊沿襲著前朝元朝的政治體製,設置了中書省,並分別委任徐達為右丞相、李善長為左丞相。要知道,在大明朝廷之中,向來是以左為尊,故而李善長的地位明顯高於徐達。再者,鑒於徐達常年領兵出征,馳騁疆場,致使中書省的實際控製權實質上牢牢掌握在李善長一人手中。
就在此般背景之下,胡惟庸亦被迴調至京城,獲任太常寺卿一職。待到洪武三年之時,已然年屆五十六歲高齡的李善長,因其身體日漸衰弱,精力不複往昔,在處理繁雜政務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於是乎,李善長便向朝廷舉薦胡惟庸,使其得以順利踏入中書省,出任參知政事一職。
明初時期,中書省乃是朝廷中的核心機構之一,其官職設置頗為嚴謹。其中,最高職位當屬左右丞相,他們位高權重,掌控著國家大政方針;其次便是平章政事,同樣身負重任;再者為左右丞,負責協助處理政務;最後的職位則是參知政事。
然而,由於開國名將徐達常年征戰在外,並不常在京城,而平章政事一職更是在常遇春逝世之後便一直處於空缺狀態。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胡惟庸踏入了中書省。當時,排在他前麵的僅有區區三人:左丞相李善長、左丞汪廣洋以及右丞楊憲。
沒過多久,李善長因年事已高且思念家鄉,遂向朱元璋申請辭官還鄉,治理地方事務。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朱元璋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時間竟不知應由何人來接替李善長的位置。於是,他想到了足智多謀的劉伯溫,並向其征詢意見。
劉伯溫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楊憲雖然具備一定的才能,但卻缺少作為丞相應有的氣度與格局;至於汪廣洋,此人見識狹隘,甚至還比不上楊憲;而胡惟庸呢,則猶如一匹烈性難馴的駿馬,如果任用他擔任丞相,就好比用一頭弱小的毛驢去拉動沉重的大車,不但無法推動前行,反而極有可能導致整個大明王朝的傾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兩個月過後,楊憲在淮西集團的猛烈打壓之下,最終被朱元璋下令處死。如此一來,中書省內便隻剩下汪廣洋和胡惟庸二人可供朱元璋抉擇。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反複權衡,朱元璋最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準許李善長告老還鄉,同時任命徐達出任左丞相。
汪廣洋被任命為右丞相,胡惟庸則成為了左丞相。與此同時,李善長離開了朝堂,楊戩不幸身亡,徐達雖然名聲在外,但實際上卻並無實權。如此一來,擋在胡惟庸麵前的就隻有汪廣洋一人了。誠如劉伯溫曾經所說,自從汪廣洋晉升為丞相之後,其能力方麵存在的不足之處開始慢慢暴露出來。相比之下,胡惟庸在工作中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沒過多久便成功地獲取了朱元璋的歡心與賞識。
洪武六年正月,朱元璋認為汪廣洋在任職期間毫無作為、碌碌無為,於是將他貶謫至廣東去擔任行政參政一職。自此以後,胡惟庸便以左丞相的身份開始負責主持中書省的日常工作。一直持續到當年七月,胡惟庸正式轉正成為了右丞相,總算是如願以償地達成了自己多年以來的願望。
在最初擔任丞相的時候,胡惟庸對待工作可謂是兢兢業業、勤奮努力,並且行事小心謹慎,漸漸地贏得了朱元璋對他的充分信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的權力越來越鞏固之後,胡惟庸開始變得驕傲蠻橫、獨斷專行起來。朝廷裏大大小小的各種事務,有時候他甚至都不向朱元璋稟報一聲,便自作主張地做出決策。六部官員呈交給中書省的奏折當中,隻要是有對他不利的內容,胡惟庸都會私自扣押下來並藏入隱秘之處。與此同時,一些熱衷於政治投機鑽營的人也逐漸聚攏在了他的身邊。
話說那陳明與忠誠圖皆為胡惟庸的心腹之人,而這手握重權的胡惟庸,一麵大肆擴張自身勢力,將其兄長的女兒許配給了李善長弟弟之子,使得兩家人的關係愈發緊密;另一麵則不擇手段地打壓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之人。譬如,翰林院學士吳伯宗隻因曾經開罪過胡惟庸,便遭貶謫至鳳陽之地。遭受胡惟庸迫害的官員竟多達三十餘人!盡管朝堂之中有部分官員已然察覺到胡惟庸的種種惡劣行徑,但鑒於其權勢滔天,眾人皆是敢怒而不敢言,隻得默默忍受。然而,卻有兩個人與眾不同,那便是劉伯溫和徐達。此二人不畏強權,持續不斷地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的罪行劣跡,這自然令胡惟庸對他倆心生怨恨。
時間來到洪武八年,此時的劉伯溫身患重病,臥榻不起。胡惟庸得知此事後,竟然親自帶領著太醫前去探望。豈料,自那次探望過後,劉伯溫的病情急劇惡化,無奈之下,他隻好返迴故鄉青田。沒過多久,這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便與世長辭了。關於劉伯溫的死因,在《明史》當中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雖說許多人都猜測他乃是被胡惟庸所毒害,但細細想來,此種可能性實則不大。
劉伯溫離世之後,胡惟庸又將矛頭對準了徐達,妄圖通過收買徐達家中的仆人福壽來謀取私利,並加害於徐達本人。一時間,朝中局勢變得波譎雲詭、暗潮湧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福壽並沒有聽從胡惟庸的命令,反而毅然決然地將這件事告發了出去。也正是因為福壽的正義之舉,徐達才能夠幸運地避開這場劫難。正所謂“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古老的訓誡在胡惟庸妄圖謀殺徐達這位大明開國元勳的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無所顧忌的程度。盡管他犯下的罪行可謂是數不勝數,但真正促使他迅速走向滅亡的卻是他那妄圖謀朝篡位的勃勃野心。胡惟庸心裏很清楚,如果想要成功發動起義,自己的手中就必須掌握足夠的兵力。於是乎,他毫不猶豫地開始積極主動地拉攏朝中的武將們。
他首先盯上的目標便是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涼侯費拒。要知道,這二位曾經都是為大明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隻可惜時過境遷,如今的他們都遭到了貶謫。陸仲亨隻因私自乘坐一輛車出行,便觸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從而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而費聚呢,則是由於終日沉溺於酒色之中,以至於激怒了皇帝陛下。胡惟庸看準了這一點,不惜耗費大量的金銀財寶去誘惑他們。終於,在利益的驅使下,陸仲亨和費巨心甘情願地投入了胡惟庸的陣營,並成為了他的心腹。緊接著,胡惟庸更是大膽地賦予了他們二人在外招募兵馬的大權,以便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隨時做好起兵造反的準備。
除此之外,胡惟庸還派遣其心腹明州衛指揮使林賢,假借出海平定海寇之名,實則暗中與兇殘狡黠的倭寇相互勾結。與此同時,他指使元朝的舊臣風起,鬼鬼祟祟地給蒙古人修書一封又一封,妄圖謀取北方草原勢力的支持,以期能夠裏應外合,實現自己那不可告人的野心。不僅如此,胡惟庸更是大肆招募了數量眾多、窮兇極惡的亡命之徒,以此來充實自己的力量。
而後,他又找上了親家李存義,費盡心機地遊說著對方,希望能得到他的助力,幫忙拉攏朝中那些功勳權貴們一同謀反。胡惟庸甚至信誓旦旦地向李存義許下重諾,表示一旦事成之後,將會把整個淮西之地全部劃分給他。然而,麵對這巨大的誘惑,李存義雖然沒有一口迴絕,但也隻是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複,聲稱要等到自己離世以後再作考慮。
正當胡惟庸熱火朝天地籌備著一切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變故突然降臨。洪武十二年,胡惟庸那個平日裏囂張跋扈、無惡不作的兒子,在乘坐馬車急速狂奔之時,由於內心的驚慌失措,竟然不慎從馬上墜落下來,當場一命嗚唿。對於愛子的慘死,胡惟庸悲憤交加,怒火瞬間燃燒到了頂點。失去理智的他,當即下令將駕車的馬夫處以死刑,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憤恨。
眾所周知,胡惟庸之子平素就是個橫行霸道、劣跡斑斑的紈絝子弟。如今,胡惟庸竟當著眾人的麵公然處死車夫,這種草菅人命的行為立刻激起了民憤,百姓們群情激奮,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無比憤怒和不滿。很快,這件事情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聽聞此訊,朱元璋龍顏大怒,他認為胡惟庸必須要為車夫的冤死承擔責任,絕對不能輕易放過這個無法無天的亂臣賊子。
胡惟庸聽聞這個消息後,頓時如墜冰窖,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不安。他深知一旦事情敗露,等待著他的將會是萬劫不複的下場。於是,他當機立斷,緊急召集了平日裏最為信任的心腹們,打算一起立下誓言,共同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
然而,就在此時,陳寧正緊鑼密鼓地通知各州將領做好造反的準備。可誰也沒有料到,朝廷之中竟然又發生了一件極其重大的事件。
那是在九月的時候,來自東南亞戰城國的牌使者來到了大明王朝進貢。這本應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胡惟庸卻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膽且愚蠢的舉動——他沒有按照規定向朱元璋上報此事,而是擅自做主,私自接見了那位使者。而這件事最終還是被宮中的宦官得知,並報告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其憤怒之情猶如火山噴發一般不可遏製。胡惟庸見勢不妙,趕忙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卸到了禮部身上,試圖以此來逃避懲罰。
為了徹底查清事情的真相,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下令將與此事有關的所有官員全部收押起來,進行嚴格的審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審訊的過程中,居然意外地查出了圖傑變賣官家婦女的滔天罪行。
圖傑在極度驚恐之下,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惜出賣靈魂,毅然決然地揭發了胡惟庸的謀反計劃。根據圖傑所提供的關鍵線索,朱元璋以雷厲風行之勢迅速查實了胡惟庸謀反的確鑿證據。
就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案瞬間爆發。朱元璋毫不留情,以雷霆萬鈞般的手段果斷地處死了胡惟庸和陳寧等一眾謀逆之人,並且還下令誅滅了他們的九族。
然而,盡管胡惟庸已經命喪黃泉,但這一切遠遠沒有結束。因為他的眾多同黨尚未完全浮出水麵,隱藏在暗處的陰謀依然存在……
比如說,那一直秘密地為其招兵買馬的陸仲亨,還有那個作為胡惟庸傳信使者的風機等等。時間來到了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由於遭到他人告發,從而受到了嚴厲的審查和處置。然而,朱元璋念及李善長的顏麵,並未將他處以極刑,隻是將其流放到了偏遠的崇明島。
緊接著,洪武十九年,林賢英遭逢大難,整個家族都被誅滅九族。再看洪武二十三年,英勇善戰的藍玉將軍在向北征伐的途中,成功抓獲了封禁。
時光荏苒,轉眼便到了洪武二十五年。藏匿於李善長家中的胡惟庸家奴丁丁因為犯下罪行而被捕入獄。令人震驚的是,丁丁竟然供出了胡惟庸曾經妄圖拉攏李善長一同謀逆之事。李善長雖然果斷拒絕參與其中,但卻沒有選擇向朱元璋告發此事。如此一來,最終致使李善長一家七十多口慘遭屠戮,僅有李善長之子李琦因其乃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僥幸逃過一劫。
隨著丁丁的持續供述,陸仲亨、費聚、趙雍、鄭玉春等二十多位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也相繼被卷入這場風波之中。朱元璋聽聞這些之後,憤怒之情猶如火山噴發一般難以遏製,於是大開殺戒,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最終,胡惟庸這一案件所涉及之人,包括一位公爵以及多達二十一位侯爵。
令人震驚的是,數量龐大的官員慘遭殺害,累積被牽連的人數竟然多達三萬餘人!在此之後,朱元璋果斷地下令將奸黨的罪行公之於眾。與此同時,他還巧妙地抓住這個絕佳的時機,一舉廢除了沿襲已久的丞相製度。至此,胡惟庸便成為了我國漫長曆史長河中的最後一任丞相。實際上,這才是朱元璋精心策劃並發動胡惟庸案背後隱藏的真正意圖。
當朱元璋深入反思元朝覆滅以及父王統治時期所留下的慘痛教訓時,他敏銳地洞察到導致元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乃是皇室權威性的日漸式微;其二,則是臣子們勢力的不斷膨脹。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至高無上的皇權,朱元璋果斷地采取了分封諸王的重要策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構建起一個強大的皇權外圍支撐體係,從而有效地彌補中央權威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
然而,由於丞相手中掌握的權力過於巨大,已經成為了威脅皇權的突出問題。於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朱元璋毅然決然地廢除了延續千年的丞相製度,將所有權力都牢牢地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毫無疑問,這一決策堪稱是他長久以來精心謀劃的關鍵性舉措。
在明朝剛剛建立之初的時候,麵對著初次開展廉政建設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缺乏相關治理經驗的困境,朱元璋迫不得已隻能暫且沿用元朝遺留下來的舊製,設立中書省來充當整個國家的行政中樞機構。
在這個龐大的帝國之中,政務由左右丞相所主導,他們就如同兩隻強大有力的臂膀,支撐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而在他們之下,則設有六部,分別負責執行各項具體的事務。這種權力架構,如果用現代企業來做一個類比的話,可以看作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的關係。在這裏,皇帝猶如那位高高在上、掌控全局的董事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丞相則像是那個實際負責運營管理的總經理,手握實權,操持著日常的政務工作。
然而,正是由於總經理手中掌握著實權,存在著一種潛在的風險——那就是有可能會架空董事長。朱元璋深知這一點,他心中憂慮重重,擔心自己的皇權受到威脅。於是,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下定決心要親自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這兩個角色,以確保對國家的絕對控製。
其實,早在李善長擔任丞相的時候,朱元璋內心深處就已經萌生出了廢除丞相製度的想法。可是,李善長此人功勳卓著,在朝廷內外都享有極高的威望。如果貿然行事,恐怕會引起政局的劇烈動蕩。因此,當朱元璋向劉伯溫透露自己的心思時,劉伯溫果斷地進行了勸阻。
盡管如此,朱元璋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後來,他有意提拔楊憲為丞相,希望能夠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順理成章地廢除丞相製度。隻可惜,楊憲這個人在處理政事時手段過於激進,最終導致他的政治生涯過早地畫上了句號。
繼楊憲之後,汪廣洋接任了丞相一職。雖然汪廣洋能力平平,但他卻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處世十分謹慎小心。這使得朱元璋一時間難以找到合適的借口將其罷免。
直到胡惟庸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一切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胡惟庸成為了朱元璋布局中的關鍵人物,也是最為理想的犧牲品。丞相製度曆經漫長歲月的發展,根基深厚,想要輕而易舉地將其廢除並非易事。
否則的話,此舉將會引發文官集團異常激烈的反抗浪潮。要知道,這可是關係到整個文人階層最為崇高的終極追求啊!正因如此,朱元璋精心謀劃,整整耗費了長達七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地將胡惟庸推至高位,一直等到他在眾人眼中的威望消耗殆盡。然後,朱元璋抓住這個絕佳的機會,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將胡惟庸及其背後所代表的丞相製度徹底打入無底深淵。
在這漫長的七年時光裏,胡惟庸肆意妄為、結黨營私,憑借手中的權力作威作福、專橫跋扈。然而,僅僅這些還遠遠不足以撼動封建製度的根基。直到他膽大包天,竟敢密謀策劃一場驚天動地的叛亂,這才給了朱元璋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得以成功廢除延續千年之久的丞相製度。
且不論胡惟庸究竟是否真的懷有反叛之心,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足夠成為朱元璋收網行動的明確信號。而就在這段風起雲湧的時期裏,朱元璋也絲毫沒有閑著。早在洪武九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著手大力推進地方官製的改革工作。首先,他毅然決然地廢除了存在已久的行中書省,轉而設立了成宣布政使司等一係列全新的機構,並實施了軍政分權的策略,使得這些機構能夠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除此之外,朱元璋還進一步簡化了地方行政的層級架構,極大程度地強化了皇帝對於各級官員任免的直接掌控力度。
待到地方改製的各項工作全部順利完成,一切條件都已然成熟之際,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下令鏟除胡惟庸一黨。緊接著,他又順勢撤銷了中書省,徹底廢除了丞相製度,從此將國家大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做出了一項重大決策——將原本集中於中書省的職權分散至六部。這一舉措使得六部尚書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他們不再需要通過中書省的轉達,而是能夠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如此一來,皇帝對於朝政的掌控力度大大增強,中央集權也因此得以徹底鞏固。
然而,朱元璋深知軍權的重要性。為了確保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又進一步拆分了大都督府,並設置了五軍都督府。每當戰爭來臨之時,軍隊的統帥都由皇帝親自任命和指揮。這樣的安排讓全國的軍政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無人敢輕易挑戰其權威。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大力擴充了監察體係。他設立了督察院,使其與刑部、大理寺並列成為三法司。三者相互協作,共同監督官員們的行為舉止,維護朝廷的清正廉潔。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創造性地建立了錦衣衛這支神秘而強大的特務機構,用以強化對全國臣民的監控。錦衣衛的成員身手矯健、訓練有素,他們如同皇帝的耳目一般,無處不在地搜集情報,任何風吹草動都難逃他們的法眼。
經過這一係列大刀闊斧的變革,明代的官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皇權獨尊,至高無上,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的極致體現。各級官員在皇帝的嚴密監管下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整個國家機器高效運轉,社會秩序井然有序。
迴首胡惟庸早年的仕途曆程,除卻起初那短短兩年之外,他竟在地方州縣出任官職將近十載光陰。在此期間,他飽經世事滄桑,曆經風雨磨礪,從而積累下了極為豐厚的地方治理經驗。正因如此,胡惟庸後來才得以勝任丞相一職,且在位時長多達七年之久。不得不承認,雖說胡惟庸最終淪為奸佞之徒,但卻絕非碌碌無為之輩。
話說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依舊沿襲著前朝元朝的政治體製,設置了中書省,並分別委任徐達為右丞相、李善長為左丞相。要知道,在大明朝廷之中,向來是以左為尊,故而李善長的地位明顯高於徐達。再者,鑒於徐達常年領兵出征,馳騁疆場,致使中書省的實際控製權實質上牢牢掌握在李善長一人手中。
就在此般背景之下,胡惟庸亦被迴調至京城,獲任太常寺卿一職。待到洪武三年之時,已然年屆五十六歲高齡的李善長,因其身體日漸衰弱,精力不複往昔,在處理繁雜政務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於是乎,李善長便向朝廷舉薦胡惟庸,使其得以順利踏入中書省,出任參知政事一職。
明初時期,中書省乃是朝廷中的核心機構之一,其官職設置頗為嚴謹。其中,最高職位當屬左右丞相,他們位高權重,掌控著國家大政方針;其次便是平章政事,同樣身負重任;再者為左右丞,負責協助處理政務;最後的職位則是參知政事。
然而,由於開國名將徐達常年征戰在外,並不常在京城,而平章政事一職更是在常遇春逝世之後便一直處於空缺狀態。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胡惟庸踏入了中書省。當時,排在他前麵的僅有區區三人:左丞相李善長、左丞汪廣洋以及右丞楊憲。
沒過多久,李善長因年事已高且思念家鄉,遂向朱元璋申請辭官還鄉,治理地方事務。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朱元璋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時間竟不知應由何人來接替李善長的位置。於是,他想到了足智多謀的劉伯溫,並向其征詢意見。
劉伯溫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楊憲雖然具備一定的才能,但卻缺少作為丞相應有的氣度與格局;至於汪廣洋,此人見識狹隘,甚至還比不上楊憲;而胡惟庸呢,則猶如一匹烈性難馴的駿馬,如果任用他擔任丞相,就好比用一頭弱小的毛驢去拉動沉重的大車,不但無法推動前行,反而極有可能導致整個大明王朝的傾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兩個月過後,楊憲在淮西集團的猛烈打壓之下,最終被朱元璋下令處死。如此一來,中書省內便隻剩下汪廣洋和胡惟庸二人可供朱元璋抉擇。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反複權衡,朱元璋最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準許李善長告老還鄉,同時任命徐達出任左丞相。
汪廣洋被任命為右丞相,胡惟庸則成為了左丞相。與此同時,李善長離開了朝堂,楊戩不幸身亡,徐達雖然名聲在外,但實際上卻並無實權。如此一來,擋在胡惟庸麵前的就隻有汪廣洋一人了。誠如劉伯溫曾經所說,自從汪廣洋晉升為丞相之後,其能力方麵存在的不足之處開始慢慢暴露出來。相比之下,胡惟庸在工作中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沒過多久便成功地獲取了朱元璋的歡心與賞識。
洪武六年正月,朱元璋認為汪廣洋在任職期間毫無作為、碌碌無為,於是將他貶謫至廣東去擔任行政參政一職。自此以後,胡惟庸便以左丞相的身份開始負責主持中書省的日常工作。一直持續到當年七月,胡惟庸正式轉正成為了右丞相,總算是如願以償地達成了自己多年以來的願望。
在最初擔任丞相的時候,胡惟庸對待工作可謂是兢兢業業、勤奮努力,並且行事小心謹慎,漸漸地贏得了朱元璋對他的充分信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的權力越來越鞏固之後,胡惟庸開始變得驕傲蠻橫、獨斷專行起來。朝廷裏大大小小的各種事務,有時候他甚至都不向朱元璋稟報一聲,便自作主張地做出決策。六部官員呈交給中書省的奏折當中,隻要是有對他不利的內容,胡惟庸都會私自扣押下來並藏入隱秘之處。與此同時,一些熱衷於政治投機鑽營的人也逐漸聚攏在了他的身邊。
話說那陳明與忠誠圖皆為胡惟庸的心腹之人,而這手握重權的胡惟庸,一麵大肆擴張自身勢力,將其兄長的女兒許配給了李善長弟弟之子,使得兩家人的關係愈發緊密;另一麵則不擇手段地打壓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之人。譬如,翰林院學士吳伯宗隻因曾經開罪過胡惟庸,便遭貶謫至鳳陽之地。遭受胡惟庸迫害的官員竟多達三十餘人!盡管朝堂之中有部分官員已然察覺到胡惟庸的種種惡劣行徑,但鑒於其權勢滔天,眾人皆是敢怒而不敢言,隻得默默忍受。然而,卻有兩個人與眾不同,那便是劉伯溫和徐達。此二人不畏強權,持續不斷地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的罪行劣跡,這自然令胡惟庸對他倆心生怨恨。
時間來到洪武八年,此時的劉伯溫身患重病,臥榻不起。胡惟庸得知此事後,竟然親自帶領著太醫前去探望。豈料,自那次探望過後,劉伯溫的病情急劇惡化,無奈之下,他隻好返迴故鄉青田。沒過多久,這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便與世長辭了。關於劉伯溫的死因,在《明史》當中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雖說許多人都猜測他乃是被胡惟庸所毒害,但細細想來,此種可能性實則不大。
劉伯溫離世之後,胡惟庸又將矛頭對準了徐達,妄圖通過收買徐達家中的仆人福壽來謀取私利,並加害於徐達本人。一時間,朝中局勢變得波譎雲詭、暗潮湧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福壽並沒有聽從胡惟庸的命令,反而毅然決然地將這件事告發了出去。也正是因為福壽的正義之舉,徐達才能夠幸運地避開這場劫難。正所謂“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古老的訓誡在胡惟庸妄圖謀殺徐達這位大明開國元勳的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無所顧忌的程度。盡管他犯下的罪行可謂是數不勝數,但真正促使他迅速走向滅亡的卻是他那妄圖謀朝篡位的勃勃野心。胡惟庸心裏很清楚,如果想要成功發動起義,自己的手中就必須掌握足夠的兵力。於是乎,他毫不猶豫地開始積極主動地拉攏朝中的武將們。
他首先盯上的目標便是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涼侯費拒。要知道,這二位曾經都是為大明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隻可惜時過境遷,如今的他們都遭到了貶謫。陸仲亨隻因私自乘坐一輛車出行,便觸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從而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而費聚呢,則是由於終日沉溺於酒色之中,以至於激怒了皇帝陛下。胡惟庸看準了這一點,不惜耗費大量的金銀財寶去誘惑他們。終於,在利益的驅使下,陸仲亨和費巨心甘情願地投入了胡惟庸的陣營,並成為了他的心腹。緊接著,胡惟庸更是大膽地賦予了他們二人在外招募兵馬的大權,以便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隨時做好起兵造反的準備。
除此之外,胡惟庸還派遣其心腹明州衛指揮使林賢,假借出海平定海寇之名,實則暗中與兇殘狡黠的倭寇相互勾結。與此同時,他指使元朝的舊臣風起,鬼鬼祟祟地給蒙古人修書一封又一封,妄圖謀取北方草原勢力的支持,以期能夠裏應外合,實現自己那不可告人的野心。不僅如此,胡惟庸更是大肆招募了數量眾多、窮兇極惡的亡命之徒,以此來充實自己的力量。
而後,他又找上了親家李存義,費盡心機地遊說著對方,希望能得到他的助力,幫忙拉攏朝中那些功勳權貴們一同謀反。胡惟庸甚至信誓旦旦地向李存義許下重諾,表示一旦事成之後,將會把整個淮西之地全部劃分給他。然而,麵對這巨大的誘惑,李存義雖然沒有一口迴絕,但也隻是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複,聲稱要等到自己離世以後再作考慮。
正當胡惟庸熱火朝天地籌備著一切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變故突然降臨。洪武十二年,胡惟庸那個平日裏囂張跋扈、無惡不作的兒子,在乘坐馬車急速狂奔之時,由於內心的驚慌失措,竟然不慎從馬上墜落下來,當場一命嗚唿。對於愛子的慘死,胡惟庸悲憤交加,怒火瞬間燃燒到了頂點。失去理智的他,當即下令將駕車的馬夫處以死刑,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憤恨。
眾所周知,胡惟庸之子平素就是個橫行霸道、劣跡斑斑的紈絝子弟。如今,胡惟庸竟當著眾人的麵公然處死車夫,這種草菅人命的行為立刻激起了民憤,百姓們群情激奮,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無比憤怒和不滿。很快,這件事情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聽聞此訊,朱元璋龍顏大怒,他認為胡惟庸必須要為車夫的冤死承擔責任,絕對不能輕易放過這個無法無天的亂臣賊子。
胡惟庸聽聞這個消息後,頓時如墜冰窖,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不安。他深知一旦事情敗露,等待著他的將會是萬劫不複的下場。於是,他當機立斷,緊急召集了平日裏最為信任的心腹們,打算一起立下誓言,共同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
然而,就在此時,陳寧正緊鑼密鼓地通知各州將領做好造反的準備。可誰也沒有料到,朝廷之中竟然又發生了一件極其重大的事件。
那是在九月的時候,來自東南亞戰城國的牌使者來到了大明王朝進貢。這本應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胡惟庸卻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膽且愚蠢的舉動——他沒有按照規定向朱元璋上報此事,而是擅自做主,私自接見了那位使者。而這件事最終還是被宮中的宦官得知,並報告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其憤怒之情猶如火山噴發一般不可遏製。胡惟庸見勢不妙,趕忙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卸到了禮部身上,試圖以此來逃避懲罰。
為了徹底查清事情的真相,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下令將與此事有關的所有官員全部收押起來,進行嚴格的審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審訊的過程中,居然意外地查出了圖傑變賣官家婦女的滔天罪行。
圖傑在極度驚恐之下,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惜出賣靈魂,毅然決然地揭發了胡惟庸的謀反計劃。根據圖傑所提供的關鍵線索,朱元璋以雷厲風行之勢迅速查實了胡惟庸謀反的確鑿證據。
就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案瞬間爆發。朱元璋毫不留情,以雷霆萬鈞般的手段果斷地處死了胡惟庸和陳寧等一眾謀逆之人,並且還下令誅滅了他們的九族。
然而,盡管胡惟庸已經命喪黃泉,但這一切遠遠沒有結束。因為他的眾多同黨尚未完全浮出水麵,隱藏在暗處的陰謀依然存在……
比如說,那一直秘密地為其招兵買馬的陸仲亨,還有那個作為胡惟庸傳信使者的風機等等。時間來到了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由於遭到他人告發,從而受到了嚴厲的審查和處置。然而,朱元璋念及李善長的顏麵,並未將他處以極刑,隻是將其流放到了偏遠的崇明島。
緊接著,洪武十九年,林賢英遭逢大難,整個家族都被誅滅九族。再看洪武二十三年,英勇善戰的藍玉將軍在向北征伐的途中,成功抓獲了封禁。
時光荏苒,轉眼便到了洪武二十五年。藏匿於李善長家中的胡惟庸家奴丁丁因為犯下罪行而被捕入獄。令人震驚的是,丁丁竟然供出了胡惟庸曾經妄圖拉攏李善長一同謀逆之事。李善長雖然果斷拒絕參與其中,但卻沒有選擇向朱元璋告發此事。如此一來,最終致使李善長一家七十多口慘遭屠戮,僅有李善長之子李琦因其乃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僥幸逃過一劫。
隨著丁丁的持續供述,陸仲亨、費聚、趙雍、鄭玉春等二十多位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也相繼被卷入這場風波之中。朱元璋聽聞這些之後,憤怒之情猶如火山噴發一般難以遏製,於是大開殺戒,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最終,胡惟庸這一案件所涉及之人,包括一位公爵以及多達二十一位侯爵。
令人震驚的是,數量龐大的官員慘遭殺害,累積被牽連的人數竟然多達三萬餘人!在此之後,朱元璋果斷地下令將奸黨的罪行公之於眾。與此同時,他還巧妙地抓住這個絕佳的時機,一舉廢除了沿襲已久的丞相製度。至此,胡惟庸便成為了我國漫長曆史長河中的最後一任丞相。實際上,這才是朱元璋精心策劃並發動胡惟庸案背後隱藏的真正意圖。
當朱元璋深入反思元朝覆滅以及父王統治時期所留下的慘痛教訓時,他敏銳地洞察到導致元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乃是皇室權威性的日漸式微;其二,則是臣子們勢力的不斷膨脹。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至高無上的皇權,朱元璋果斷地采取了分封諸王的重要策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構建起一個強大的皇權外圍支撐體係,從而有效地彌補中央權威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
然而,由於丞相手中掌握的權力過於巨大,已經成為了威脅皇權的突出問題。於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朱元璋毅然決然地廢除了延續千年的丞相製度,將所有權力都牢牢地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毫無疑問,這一決策堪稱是他長久以來精心謀劃的關鍵性舉措。
在明朝剛剛建立之初的時候,麵對著初次開展廉政建設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缺乏相關治理經驗的困境,朱元璋迫不得已隻能暫且沿用元朝遺留下來的舊製,設立中書省來充當整個國家的行政中樞機構。
在這個龐大的帝國之中,政務由左右丞相所主導,他們就如同兩隻強大有力的臂膀,支撐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而在他們之下,則設有六部,分別負責執行各項具體的事務。這種權力架構,如果用現代企業來做一個類比的話,可以看作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的關係。在這裏,皇帝猶如那位高高在上、掌控全局的董事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丞相則像是那個實際負責運營管理的總經理,手握實權,操持著日常的政務工作。
然而,正是由於總經理手中掌握著實權,存在著一種潛在的風險——那就是有可能會架空董事長。朱元璋深知這一點,他心中憂慮重重,擔心自己的皇權受到威脅。於是,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下定決心要親自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這兩個角色,以確保對國家的絕對控製。
其實,早在李善長擔任丞相的時候,朱元璋內心深處就已經萌生出了廢除丞相製度的想法。可是,李善長此人功勳卓著,在朝廷內外都享有極高的威望。如果貿然行事,恐怕會引起政局的劇烈動蕩。因此,當朱元璋向劉伯溫透露自己的心思時,劉伯溫果斷地進行了勸阻。
盡管如此,朱元璋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後來,他有意提拔楊憲為丞相,希望能夠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順理成章地廢除丞相製度。隻可惜,楊憲這個人在處理政事時手段過於激進,最終導致他的政治生涯過早地畫上了句號。
繼楊憲之後,汪廣洋接任了丞相一職。雖然汪廣洋能力平平,但他卻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處世十分謹慎小心。這使得朱元璋一時間難以找到合適的借口將其罷免。
直到胡惟庸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一切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胡惟庸成為了朱元璋布局中的關鍵人物,也是最為理想的犧牲品。丞相製度曆經漫長歲月的發展,根基深厚,想要輕而易舉地將其廢除並非易事。
否則的話,此舉將會引發文官集團異常激烈的反抗浪潮。要知道,這可是關係到整個文人階層最為崇高的終極追求啊!正因如此,朱元璋精心謀劃,整整耗費了長達七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地將胡惟庸推至高位,一直等到他在眾人眼中的威望消耗殆盡。然後,朱元璋抓住這個絕佳的機會,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將胡惟庸及其背後所代表的丞相製度徹底打入無底深淵。
在這漫長的七年時光裏,胡惟庸肆意妄為、結黨營私,憑借手中的權力作威作福、專橫跋扈。然而,僅僅這些還遠遠不足以撼動封建製度的根基。直到他膽大包天,竟敢密謀策劃一場驚天動地的叛亂,這才給了朱元璋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得以成功廢除延續千年之久的丞相製度。
且不論胡惟庸究竟是否真的懷有反叛之心,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足夠成為朱元璋收網行動的明確信號。而就在這段風起雲湧的時期裏,朱元璋也絲毫沒有閑著。早在洪武九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著手大力推進地方官製的改革工作。首先,他毅然決然地廢除了存在已久的行中書省,轉而設立了成宣布政使司等一係列全新的機構,並實施了軍政分權的策略,使得這些機構能夠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除此之外,朱元璋還進一步簡化了地方行政的層級架構,極大程度地強化了皇帝對於各級官員任免的直接掌控力度。
待到地方改製的各項工作全部順利完成,一切條件都已然成熟之際,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下令鏟除胡惟庸一黨。緊接著,他又順勢撤銷了中書省,徹底廢除了丞相製度,從此將國家大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做出了一項重大決策——將原本集中於中書省的職權分散至六部。這一舉措使得六部尚書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他們不再需要通過中書省的轉達,而是能夠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如此一來,皇帝對於朝政的掌控力度大大增強,中央集權也因此得以徹底鞏固。
然而,朱元璋深知軍權的重要性。為了確保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又進一步拆分了大都督府,並設置了五軍都督府。每當戰爭來臨之時,軍隊的統帥都由皇帝親自任命和指揮。這樣的安排讓全國的軍政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無人敢輕易挑戰其權威。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大力擴充了監察體係。他設立了督察院,使其與刑部、大理寺並列成為三法司。三者相互協作,共同監督官員們的行為舉止,維護朝廷的清正廉潔。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創造性地建立了錦衣衛這支神秘而強大的特務機構,用以強化對全國臣民的監控。錦衣衛的成員身手矯健、訓練有素,他們如同皇帝的耳目一般,無處不在地搜集情報,任何風吹草動都難逃他們的法眼。
經過這一係列大刀闊斧的變革,明代的官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皇權獨尊,至高無上,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的極致體現。各級官員在皇帝的嚴密監管下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整個國家機器高效運轉,社會秩序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