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海權與陸權的宿命5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朱棣讓廠衛將三桅帆船的資料收好送去造船廠的研究院後,心情才放鬆下來。
海權與陸權之爭他暫時也不好做出決定,但是似乎兩邊都能放棄。
此時距離西方大航海已經不遠了。他也不知道鄭和派出去尋找美洲的船隊有沒有找到地方。
陸地上大明還有北邊的遊牧在虎視眈眈,時不時的寇邊讓他寢食難安。
趙大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是沒有錯的,不將草原民族解決,大明真的難以騰出手做別的大事。
陸權會迎來什麽轉機呢?
朱棣看著馬匹速度決定疆域遠近後,腦子裏思索了起來。
一陣慌亂的叫聲和興奮的唿喊聲傳來,朱棣抬頭,天幕畫麵上竟然出現了機械的結構圖。
“179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
“竟然是踏馬的蒸汽機結構圖。”
激動的朱棣一蹦三尺高,口吐芬芳的衝出座位,手足無措的吩咐著記錄官趕緊畫下來。
蒸汽機的樣品工部組織研究院早就做了出來,但是沒有想象中那樣的動力。
“分離式冷凝器,平行運動連杆機構,離心式調速器,氣缸絕熱層,壓力表。”
一連串帶著字幕的圖片出現後,朱棣便知道憑借這些,研究院定能找到不足加以完善。大明很快便會有自己的蒸汽機。
激動的朱棣差點想對天來上一聲長嘯。
隨著火車的出現,朱棣此時知道了陸權崛起的關鍵。
“火車能加強大陸之間的經濟聯係?”
楊榮按捺住激動的心情,疑惑的問道。
“若是京城有火車連通到江南,貨物的運輸量將大大的增加,時間也更快捷。流通加快,成本必然降低。”
夏原吉看著李斯特的那番話後,將心中所想脫口而出:
“還有軍隊人員的運送,以及後勤物資的運送。像咱們之前的北征,後勤便是最大的困難,損耗的大半都是後勤。20萬大軍我們至少需要40萬人做後勤補給。”
這方麵他是最有心得的。若是大明有鐵路的話,朱棣再想北征,他絕不反對。
朱棣同樣看到了這一點。
“通知煉鋼廠,看什麽時候能將這鐵軌煉製出來?”
內侍領命迅速離去。
朱棣仍然在發號施令:
“宋禮在不在,這個枕木需要的木材做出統計。”
“陛下,臣在,咱大明的木材缺口很大。造船也要木材。如今修鐵路也要木材。”
宋禮走上前將目前的狀況說出。
朱棣想到自古以來都是燒木炭,這麽多年大片的森林都被砍伐。看來大明要製定法律保護森林了。
“向高麗這邊提要求,讓他們上貢。張輔,朕記得交趾這邊很多森林吧?”
宋禮聽後便和外交這邊去協商。而張輔聽到點名後,拱手說道:
“陛下,交趾確實森林眾多,但是土著反複無常,臣迴朝後,聽聞又有零星反叛,若是由工人進入伐木,或許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朱棣聞言後想到交趾那地方不服王化,也是勃然大怒:
“踏馬的他們要作死也別攔著,後世都還是如此惡心華夏。軍人手裏拿的是燒火棍嗎?”
他當然不會直接下令。張輔自己有理解。有時候對付這些小人就該用點不平常的手段。
換了以前,朝堂上的文人會把口水噴你臉上,如今麵對鐵路這樣的神器,誰會在意猴子的死活?
“臣會通知軍隊,一定保護好伐木工的安全。”
張輔隨即便和兵部的人開始討論如何保護伐木工。
“父皇,既然有軍隊保護,伐木這一塊暫時不能對民間開放。”
朱高熾做為太子,肯定是不想看到軍隊和商人有瓜葛。
以前他或許想不到這一層,如今隨著大變革到來,特別是南方,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而商人的力量也逐漸顯露出來。朝廷中不少人是這些大商人的靠山。
朱棣點頭同意,隨後又將地圖拉過來指著交趾西邊的鉀礦位置說道:
“這裏應該是華夏的領土,等交趾這邊安定下來就往西調動,看看什麽情況。”
兵部眾人聽了朱棣的意思後便停下討論,轉而開始將兩件事做成一次規劃。將計劃報給內閣審批。
此時有了鐵路的苗頭,陸權霸主的滋味朱棣也不想放棄。而同時海權更不可能丟。
還是要搞錢。朱棣感覺頭痛不已,沒錢萬事不順啊。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在大海之上,朱瞻基的大船載著滿滿的白銀正開往半島中轉。
天幕繼續播放。
“同時,鐵路在歐亞大陸的東邊,也造就了另一個陸上強國——大俄。”
“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大俄對土地的渴望近乎到貪婪的地步。當時的大俄早已把領土擴大到了遠東。”
“我們至今還有400多萬平方公裏被大俄侵占。這還不包括被操作公投獨立出去的外草原地區。”
“大俄雖然擴張到了遠東,但是這片廣袤的土地並沒有對其實力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19世紀末,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貫通,大俄終於對該地區取得了完全控製權。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意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像當今世界,任何威脅到鷹醬利益的時候,鷹醬總統第一時間便會打電話給參謀聯席會議主席:我們最近的航母在哪裏?”
“二戰期間,莫斯科前線吃緊,慈父首先便問交通部長:我們的鐵路還能通到哪裏?”
“當時他們利用鐵路將2600多家工廠和1040萬人緊急疏散到烏拉爾以東和中亞地區。”
“與此同時,還將遠東地區的軍隊和物資通過鐵路迅速運到了莫斯科。使得防禦力量源源不斷的加強。德意誌也因此被阻擋在了莫斯科城下。”
“1812年時,拿破侖攻打莫斯科,大俄用堅壁清野的戰術,主動放棄莫斯科,利用極寒天氣拖垮了拿破侖。”
“因為那時候沒有鐵路,大俄還有戰略縱深,所以能放棄。當後來蘇聯時期麵對小胡子,他們卻不能放棄莫斯科。”
“因為一旦丟掉這裏,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就會暴露在敵人麵前。破壞鐵路,後方的物資將不能到達前線。”
“如果不破壞鐵路,德意誌可以沿著鐵路一路向東,進而控製整個蘇聯。若是如此,整個曆史將都被改寫。”
紫禁城。
朱棣讓廠衛將三桅帆船的資料收好送去造船廠的研究院後,心情才放鬆下來。
海權與陸權之爭他暫時也不好做出決定,但是似乎兩邊都能放棄。
此時距離西方大航海已經不遠了。他也不知道鄭和派出去尋找美洲的船隊有沒有找到地方。
陸地上大明還有北邊的遊牧在虎視眈眈,時不時的寇邊讓他寢食難安。
趙大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是沒有錯的,不將草原民族解決,大明真的難以騰出手做別的大事。
陸權會迎來什麽轉機呢?
朱棣看著馬匹速度決定疆域遠近後,腦子裏思索了起來。
一陣慌亂的叫聲和興奮的唿喊聲傳來,朱棣抬頭,天幕畫麵上竟然出現了機械的結構圖。
“179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
“竟然是踏馬的蒸汽機結構圖。”
激動的朱棣一蹦三尺高,口吐芬芳的衝出座位,手足無措的吩咐著記錄官趕緊畫下來。
蒸汽機的樣品工部組織研究院早就做了出來,但是沒有想象中那樣的動力。
“分離式冷凝器,平行運動連杆機構,離心式調速器,氣缸絕熱層,壓力表。”
一連串帶著字幕的圖片出現後,朱棣便知道憑借這些,研究院定能找到不足加以完善。大明很快便會有自己的蒸汽機。
激動的朱棣差點想對天來上一聲長嘯。
隨著火車的出現,朱棣此時知道了陸權崛起的關鍵。
“火車能加強大陸之間的經濟聯係?”
楊榮按捺住激動的心情,疑惑的問道。
“若是京城有火車連通到江南,貨物的運輸量將大大的增加,時間也更快捷。流通加快,成本必然降低。”
夏原吉看著李斯特的那番話後,將心中所想脫口而出:
“還有軍隊人員的運送,以及後勤物資的運送。像咱們之前的北征,後勤便是最大的困難,損耗的大半都是後勤。20萬大軍我們至少需要40萬人做後勤補給。”
這方麵他是最有心得的。若是大明有鐵路的話,朱棣再想北征,他絕不反對。
朱棣同樣看到了這一點。
“通知煉鋼廠,看什麽時候能將這鐵軌煉製出來?”
內侍領命迅速離去。
朱棣仍然在發號施令:
“宋禮在不在,這個枕木需要的木材做出統計。”
“陛下,臣在,咱大明的木材缺口很大。造船也要木材。如今修鐵路也要木材。”
宋禮走上前將目前的狀況說出。
朱棣想到自古以來都是燒木炭,這麽多年大片的森林都被砍伐。看來大明要製定法律保護森林了。
“向高麗這邊提要求,讓他們上貢。張輔,朕記得交趾這邊很多森林吧?”
宋禮聽後便和外交這邊去協商。而張輔聽到點名後,拱手說道:
“陛下,交趾確實森林眾多,但是土著反複無常,臣迴朝後,聽聞又有零星反叛,若是由工人進入伐木,或許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朱棣聞言後想到交趾那地方不服王化,也是勃然大怒:
“踏馬的他們要作死也別攔著,後世都還是如此惡心華夏。軍人手裏拿的是燒火棍嗎?”
他當然不會直接下令。張輔自己有理解。有時候對付這些小人就該用點不平常的手段。
換了以前,朝堂上的文人會把口水噴你臉上,如今麵對鐵路這樣的神器,誰會在意猴子的死活?
“臣會通知軍隊,一定保護好伐木工的安全。”
張輔隨即便和兵部的人開始討論如何保護伐木工。
“父皇,既然有軍隊保護,伐木這一塊暫時不能對民間開放。”
朱高熾做為太子,肯定是不想看到軍隊和商人有瓜葛。
以前他或許想不到這一層,如今隨著大變革到來,特別是南方,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而商人的力量也逐漸顯露出來。朝廷中不少人是這些大商人的靠山。
朱棣點頭同意,隨後又將地圖拉過來指著交趾西邊的鉀礦位置說道:
“這裏應該是華夏的領土,等交趾這邊安定下來就往西調動,看看什麽情況。”
兵部眾人聽了朱棣的意思後便停下討論,轉而開始將兩件事做成一次規劃。將計劃報給內閣審批。
此時有了鐵路的苗頭,陸權霸主的滋味朱棣也不想放棄。而同時海權更不可能丟。
還是要搞錢。朱棣感覺頭痛不已,沒錢萬事不順啊。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在大海之上,朱瞻基的大船載著滿滿的白銀正開往半島中轉。
天幕繼續播放。
“同時,鐵路在歐亞大陸的東邊,也造就了另一個陸上強國——大俄。”
“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大俄對土地的渴望近乎到貪婪的地步。當時的大俄早已把領土擴大到了遠東。”
“我們至今還有400多萬平方公裏被大俄侵占。這還不包括被操作公投獨立出去的外草原地區。”
“大俄雖然擴張到了遠東,但是這片廣袤的土地並沒有對其實力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19世紀末,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貫通,大俄終於對該地區取得了完全控製權。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意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像當今世界,任何威脅到鷹醬利益的時候,鷹醬總統第一時間便會打電話給參謀聯席會議主席:我們最近的航母在哪裏?”
“二戰期間,莫斯科前線吃緊,慈父首先便問交通部長:我們的鐵路還能通到哪裏?”
“當時他們利用鐵路將2600多家工廠和1040萬人緊急疏散到烏拉爾以東和中亞地區。”
“與此同時,還將遠東地區的軍隊和物資通過鐵路迅速運到了莫斯科。使得防禦力量源源不斷的加強。德意誌也因此被阻擋在了莫斯科城下。”
“1812年時,拿破侖攻打莫斯科,大俄用堅壁清野的戰術,主動放棄莫斯科,利用極寒天氣拖垮了拿破侖。”
“因為那時候沒有鐵路,大俄還有戰略縱深,所以能放棄。當後來蘇聯時期麵對小胡子,他們卻不能放棄莫斯科。”
“因為一旦丟掉這裏,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就會暴露在敵人麵前。破壞鐵路,後方的物資將不能到達前線。”
“如果不破壞鐵路,德意誌可以沿著鐵路一路向東,進而控製整個蘇聯。若是如此,整個曆史將都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