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海權與陸權的宿命4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華夏古代記載最早的國家傳遞信息係統有兩個,第一個是驛站,第二個是烽火台。”
“烽火台主要用於軍事用途,一旦爆發戰爭,烽火台就會點燃,多個烽火台聯動,快速傳遞外敵入侵的消息。”
“接到烽火信息後,各地可立即做好戰爭的準備。同時驛站係統也會將詳細的信息傳遞到各級官府,逐級上報,直達中央。”
“隨著曆史的發展,烽火台由於各種不足逐漸淡出信息傳遞係統。而驛站係統則逐漸完善,國家信息傳遞便開始大量使用更為迅速準確的驛站。”
“秦始皇曾經修建從帝都輻射全國的馳道,馳道上都修建有驛站,以後曆朝曆代都是效仿這一運作。”
“天寶14年,安祿山發動叛亂之時,驛站係統經過了6天將信息傳達到長安,做到了日行500裏。”
“然而其中至少經曆了150個以上的驛站,換了上百匹馬。在以馬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這已經是古代帝國傳遞信息的極限了。”
“曆史經驗表明,如果信息從邊疆傳到首都,需要的時間超過半個月的話,那麽古代帝國便很難維持該地區的有效統治。”
“因此,可以說古代帝國疆域的極限,其實就是由馬匹的奔跑速度來決定的。”
大秦時空節點。
鹹陽宮。
嬴政激動得來迴不停走了數圈,看著記錄官們將天幕上的造船技術瘋狂撰抄在羊皮和絲帛之上,他內心是充滿了激動。
如今研究院的大部分項目都已經走上了正軌,之前很多資料都給了墨家工匠很大的啟發。
墨家的工匠也著實厲害,接手不久就研究出了很多理論。且其它的各種實物製作都是有所突破。
嬴政當時聽匯報時都有一種要遭遇科技大爆發的感覺。
“馮去疾,將造船技術的資料移交工匠,出海的船能改就改,後麵新建的全部按新技術標準建造。”
“讓技術人員評估成本,如果有增加,和那些權貴股東商量,加錢。新技術能降低出海風險,想來他們應該不會拒絕。”
嬴政將算盤都打好了,反正他是不會出錢了,他的錢還有另外的用處。
“臣會和去他們談的。能有效降低風險,他們肯定不會吝嗇投入。”
馮去疾有把握能讓權貴們再次拿出那些發黴的銅錢。
此時知道了和匈奴是生存之戰,不可能有緩和餘地,新式火器的研發嬴政要繼續加大投入。
外邊不穩,國家也沒精力開疆拓土。南邊百越延伸過去有鉀礦,而東方腳盆雞那裏有銀礦,這些都在等著大秦去征服。
“海權暫時不多想,大秦還是以陸權為主。我們的版圖比後世差的多了。”
嬴政拉來地圖,圍著大秦的區域畫了一個圈後,繼續對李斯說道:
“朝廷政策還是以穩為主,海貿的利潤主要還是用於各種改革研究,以及民生方麵的投入。”
李斯點頭認可,民生即是國本,穩固了,大秦基業才不會動搖。這是後世得來的血的教訓。
“陛下,驛站係統還需要完善,之前因為一些原因,馳道修建被擱置。隻在鹹陽附近搞了一個試點。”
“如今根據匯集上來的資料,以及臣前幾日現場勘察的情況來看,此模式可以推行下去。”
李斯看到天幕上說大秦修建輻射全國的馳道被後世效仿,這才想起前幾日去鹹陽看試點情況的事。
嬴政聽後,想起之前因為民間不穩而停下的修路工程。當時是以鹹陽附近的郡縣為主,花工錢讓空閑民夫修路。
此時天幕說後世都效仿,那麽民間估計阻力不會很大,況且朝廷也不會強征徭役。
“擬訂政策,做得細致一些。將成本預估出來,主路可以寬些,支路不必太寬。如此也可縮減一些成本。”
他還是看重主路之間的貫通,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太重要了。就像鹹陽到九原之間1800裏的直道若是修成,匈奴軍情快則4天內便能到鹹陽。
看天幕上,大唐安史之亂都花了6天朝廷才得知叛亂。
“一個王朝疆域的極限便是馬匹的速度來決定?”
嬴政腦子裏思索著這句話。馬匹的速度最快也就是那樣了,症結還是出在道路上麵。
路修得好,馬自然跑得更快。雖然終究是有個極限,但這路還是要修的。
“陛下放心,臣之前去現場時,有村民甚至不要工錢也幫忙參與了修建。主道附近的村莊也自發修路,連通到主道。”
李斯迴憶起當時的情形時,內心也不禁感慨不已。
“自嚴苛的律法被廢除後,朝廷投入的新技術讓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陛下和對國家也是發自內心的認可。”
嬴政聽完,臉上露出了笑容,百姓的認可讓他莫名的舒爽至極。雖然覺得李斯可能有吹噓的嫌疑,但他感覺就是舒服。
明君?這才是一個帝王的成就嗎?
爽過之後,他又想到後世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以及飛機。那個速度實在是太誇張了。大秦還差的遠啊。
天幕繼續播放。
“但是正如三桅帆船和指南針的出現,促進了海權的崛起。鐵路的出現讓陸權再次迎來輝煌。”
“179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由此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革命開始了。”
“到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公共鐵路在大英建成。盡管大英的生產力也因此得到提升,但是狹小的英倫三島無法完全發揮鐵路的作用。”
“海峽另一邊,普魯士經濟學家李斯特天才般的預見了鐵路將極大的提升日耳曼的地位。”
“鐵路可以大大加強廣袤的陸地之間的經濟聯係。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快速的把軍隊投放到有鐵路連接的地方。”
“1835年,普魯士開始修建鐵路,到了和法蘭西開戰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夠使用鐵路投送動員起來的幾十萬大軍,並迅速贏得戰爭。”
“普魯士因為這場戰爭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同時也為德意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借助通往近東的鐵路,他們將實力影響擴大到了奧斯曼和中東。”
“從傳統來說,這裏是當時海洋霸主大英的勢力範圍。國家實力的崛起,讓德意誌產生了重新分配勢力範圍和殖民利益的欲望。這便是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烽火台主要用於軍事用途,一旦爆發戰爭,烽火台就會點燃,多個烽火台聯動,快速傳遞外敵入侵的消息。”
“接到烽火信息後,各地可立即做好戰爭的準備。同時驛站係統也會將詳細的信息傳遞到各級官府,逐級上報,直達中央。”
“隨著曆史的發展,烽火台由於各種不足逐漸淡出信息傳遞係統。而驛站係統則逐漸完善,國家信息傳遞便開始大量使用更為迅速準確的驛站。”
“秦始皇曾經修建從帝都輻射全國的馳道,馳道上都修建有驛站,以後曆朝曆代都是效仿這一運作。”
“天寶14年,安祿山發動叛亂之時,驛站係統經過了6天將信息傳達到長安,做到了日行500裏。”
“然而其中至少經曆了150個以上的驛站,換了上百匹馬。在以馬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這已經是古代帝國傳遞信息的極限了。”
“曆史經驗表明,如果信息從邊疆傳到首都,需要的時間超過半個月的話,那麽古代帝國便很難維持該地區的有效統治。”
“因此,可以說古代帝國疆域的極限,其實就是由馬匹的奔跑速度來決定的。”
大秦時空節點。
鹹陽宮。
嬴政激動得來迴不停走了數圈,看著記錄官們將天幕上的造船技術瘋狂撰抄在羊皮和絲帛之上,他內心是充滿了激動。
如今研究院的大部分項目都已經走上了正軌,之前很多資料都給了墨家工匠很大的啟發。
墨家的工匠也著實厲害,接手不久就研究出了很多理論。且其它的各種實物製作都是有所突破。
嬴政當時聽匯報時都有一種要遭遇科技大爆發的感覺。
“馮去疾,將造船技術的資料移交工匠,出海的船能改就改,後麵新建的全部按新技術標準建造。”
“讓技術人員評估成本,如果有增加,和那些權貴股東商量,加錢。新技術能降低出海風險,想來他們應該不會拒絕。”
嬴政將算盤都打好了,反正他是不會出錢了,他的錢還有另外的用處。
“臣會和去他們談的。能有效降低風險,他們肯定不會吝嗇投入。”
馮去疾有把握能讓權貴們再次拿出那些發黴的銅錢。
此時知道了和匈奴是生存之戰,不可能有緩和餘地,新式火器的研發嬴政要繼續加大投入。
外邊不穩,國家也沒精力開疆拓土。南邊百越延伸過去有鉀礦,而東方腳盆雞那裏有銀礦,這些都在等著大秦去征服。
“海權暫時不多想,大秦還是以陸權為主。我們的版圖比後世差的多了。”
嬴政拉來地圖,圍著大秦的區域畫了一個圈後,繼續對李斯說道:
“朝廷政策還是以穩為主,海貿的利潤主要還是用於各種改革研究,以及民生方麵的投入。”
李斯點頭認可,民生即是國本,穩固了,大秦基業才不會動搖。這是後世得來的血的教訓。
“陛下,驛站係統還需要完善,之前因為一些原因,馳道修建被擱置。隻在鹹陽附近搞了一個試點。”
“如今根據匯集上來的資料,以及臣前幾日現場勘察的情況來看,此模式可以推行下去。”
李斯看到天幕上說大秦修建輻射全國的馳道被後世效仿,這才想起前幾日去鹹陽看試點情況的事。
嬴政聽後,想起之前因為民間不穩而停下的修路工程。當時是以鹹陽附近的郡縣為主,花工錢讓空閑民夫修路。
此時天幕說後世都效仿,那麽民間估計阻力不會很大,況且朝廷也不會強征徭役。
“擬訂政策,做得細致一些。將成本預估出來,主路可以寬些,支路不必太寬。如此也可縮減一些成本。”
他還是看重主路之間的貫通,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太重要了。就像鹹陽到九原之間1800裏的直道若是修成,匈奴軍情快則4天內便能到鹹陽。
看天幕上,大唐安史之亂都花了6天朝廷才得知叛亂。
“一個王朝疆域的極限便是馬匹的速度來決定?”
嬴政腦子裏思索著這句話。馬匹的速度最快也就是那樣了,症結還是出在道路上麵。
路修得好,馬自然跑得更快。雖然終究是有個極限,但這路還是要修的。
“陛下放心,臣之前去現場時,有村民甚至不要工錢也幫忙參與了修建。主道附近的村莊也自發修路,連通到主道。”
李斯迴憶起當時的情形時,內心也不禁感慨不已。
“自嚴苛的律法被廢除後,朝廷投入的新技術讓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陛下和對國家也是發自內心的認可。”
嬴政聽完,臉上露出了笑容,百姓的認可讓他莫名的舒爽至極。雖然覺得李斯可能有吹噓的嫌疑,但他感覺就是舒服。
明君?這才是一個帝王的成就嗎?
爽過之後,他又想到後世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以及飛機。那個速度實在是太誇張了。大秦還差的遠啊。
天幕繼續播放。
“但是正如三桅帆船和指南針的出現,促進了海權的崛起。鐵路的出現讓陸權再次迎來輝煌。”
“179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由此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革命開始了。”
“到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公共鐵路在大英建成。盡管大英的生產力也因此得到提升,但是狹小的英倫三島無法完全發揮鐵路的作用。”
“海峽另一邊,普魯士經濟學家李斯特天才般的預見了鐵路將極大的提升日耳曼的地位。”
“鐵路可以大大加強廣袤的陸地之間的經濟聯係。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快速的把軍隊投放到有鐵路連接的地方。”
“1835年,普魯士開始修建鐵路,到了和法蘭西開戰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夠使用鐵路投送動員起來的幾十萬大軍,並迅速贏得戰爭。”
“普魯士因為這場戰爭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同時也為德意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借助通往近東的鐵路,他們將實力影響擴大到了奧斯曼和中東。”
“從傳統來說,這裏是當時海洋霸主大英的勢力範圍。國家實力的崛起,讓德意誌產生了重新分配勢力範圍和殖民利益的欲望。這便是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