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朕,鄧綏3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隻是如此的話,鄧綏也得不到後世如此的褒讚。這樣的風雨飄搖中,她卻為華夏開啟了一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
“後漢書有載:太後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
“在這樣天災不斷的情況下,鄧綏卻是大力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她宣稱鬼神難於征信。”
“她罷黜了無數祭祀鬼神的祠堂。將人們的思想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引導人們迴歸現實。”
“在她還是皇後期間,便支持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最終製成了蔡侯紙。”
“造紙術正式脫離紡織業,成為了一門獨立的手工業,後來傳入了世界各地。這是華夏古代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
“鄧綏下詔,令中尚方監作弩機,成功造出了可連發的中尚方弩機。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作戰武器。”
“大幅度提升了漢軍的作戰能力,也為大漢後來掃平四夷叛亂入侵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
大秦時空節點。
鹹陽宮。
嬴政暗中對天幕腹誹不已。上迴是嬴蕩,這迴是宣太後。朕祖宗那點事全給抖了出來。
“劉邦兩夫妻,不講起來朕都給忘了這事,王賁,沛縣那邊的消息如何?”
嬴政想起之前天幕說過劉邦是沛縣派出所所長,當時便讓王賁派人過去。後來事多給忘了。
“陛下,沒有劉邦此人,倒是有個劉季,與呂雉是夫妻。不過沛縣早就人去樓空了。”
王賁之前沒拿到人,但仍然在搜尋追捕中,沒結果前他也就沒有特意匯報。
“算了,別追捕了。如今任他再有能耐也翻不了大秦的天。”
大秦根基逐漸穩固後,嬴政也是更加的信心十足。時勢造英雄,沒了時勢,任何英雄都難掀起波瀾。
“陛下,咱們的水利工程該修的還是修。災害來臨還能有機會減少損失。”
李斯覺得災害很難預測,但是水災和旱災卻是有能力去預防的。
嬴政當然也想大興水利,但就怕會激起民憤。畢竟大秦才剛剛安穩下來。
“這樣吧,宣傳部們先去做工作,結合災難,以及災後的防疫一起給百姓普及。這迴的視頻他們也看了,宣傳起來應該不難。”
李斯應承下來,心想著皇帝陛下是不是有點小心過頭了。不過宣傳這東西還真好用,隻要你宣傳出了道理,百姓都是積極響應。
“嘖嘖嘖,這女人厲害啊。竟然敢破除鬼神迷信。”
王賁嘖嘖稱奇,就連看了這麽久天幕,民間還是有人念那神神叨叨。
嬴政沒有機會鬼神這事,他在關注著科技大爆發。因為天幕出現了造紙的畫麵。
上迴講到造紙還是很久之前,此時天幕畫麵中明顯就是造紙的工序。
這讓他激動不已,有了這些畫麵,墨家人再造不出紙那簡直是侮辱人。
而隨後的中尚方弩機讓身旁的王賁激動得原地起跳。
“那是連發的弓弩。陛下,咱們軍隊一定要製造出來。”
嬴政看著畫麵上射出的箭矢便知其威力。哪會放棄這樣的殺器。趕緊叮囑著記錄官不要漏了弩機的結構圖。
兩項先進技術基本到手,嬴政樂得笑意滿麵。因為這兩項大秦都有基礎,很快便可以出實物。
天幕繼續播放。
“鄧綏認為隻有大力發展科技,才能使國家強大。她下詔在全國範圍內選拔科技人才。特意為此在察舉製中開創了一門名為道術的選舉科目。”
“這個道是指道理的道,包括了天文數術,醫方遁甲等等,可不是道士法術的道。察舉選官也不再是單一的舉孝廉。”
“為了表示對人才的尊重,她還派遣公車將有技術才能的人接到洛陽,並親自接見。”
“張衡便是在此時被鄧綏提拔為太史令,這相當於國家科研機構的總指揮。”
“在張衡的帶領下,結合前人的經驗,東漢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動運行的漏水轉渾天儀。這架渾天儀以水力驅動,自動旋轉,模擬了天體運行,領先世界1400年。”
“不僅如此,他們還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感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領先世界1700多年。它能精準預測發生地震的方向。”
“除此之外,張衡領導的科研團隊還發明了侯風儀,自動日曆,指南車,計裏鼓等九項偉大發明。這些都是領先世界上千年的科技。”
“此時的洛陽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科技中心。而這段時期,也是華夏科技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雖然漢和帝在位時就有推廣這些,但鄧綏延續下來同樣功不可沒。”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趙匡胤被連綿不絕的自然災害驚呆了。
他曾目睹過汴京大火,皇宮都被付之一炬。也見過黃河潰堤,滔天洪水肆虐。
所以對水利方麵他從沒放鬆。每年前三個月都是黃河修堤植樹的例修期。其餘河流同樣做了不少修整。
但他還沒見過隕石,地震等災害。這麽多的災害同時頻發,那個時期竟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民和農民起義。
史書會對鄧綏給予很高的評價,趙匡胤能理解,但後世認可其科學技術方麵的貢獻卻是他沒想到的。
天幕播放之前,誰會去了解科學技術?
“官家,有古法可依,我們科舉改革不正是時候嗎?”
趙普帶著興奮的聲音傳來,趙匡胤聽後眼神一亮。
光靠搜羅民間科技人才和工匠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覆蓋各地的學堂培養此類人才也不是短期可以見效。
從科舉上提高科學的地位肯定是長期發展的根基。如此,再沒有萬般皆下品的說法。儒家也不再是唯一。
“趁著這股東風,趕緊著手製定政策,同時做好儒家學子的思想工作,宣傳部門也要對科學的重要性多做宣傳。”
趙匡胤頓時就做出決定。
“自科舉以來就有明法科、明算科。朝廷以此吸收法律和數算人才,隻是曆來沒有和進士科同等的地位。如今也算是重新以此舉士。名正言順。”
趙普想到了大唐科舉,也找到了科舉改革的一項依據。
此時大宋的科舉並沒有像後來那般走向極端,儒家的影響力也並非遍布朝野。所以眾人對改革都充滿了信心。
“對了,這些東漢的發明創造都安排人手查詢古籍研究,雖然不一定有用,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
趙匡胤自天幕談及夢溪筆談,說此書乃是集前人之大成後,越發覺得自己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後漢書有載:太後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
“在這樣天災不斷的情況下,鄧綏卻是大力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她宣稱鬼神難於征信。”
“她罷黜了無數祭祀鬼神的祠堂。將人們的思想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引導人們迴歸現實。”
“在她還是皇後期間,便支持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最終製成了蔡侯紙。”
“造紙術正式脫離紡織業,成為了一門獨立的手工業,後來傳入了世界各地。這是華夏古代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
“鄧綏下詔,令中尚方監作弩機,成功造出了可連發的中尚方弩機。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作戰武器。”
“大幅度提升了漢軍的作戰能力,也為大漢後來掃平四夷叛亂入侵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
大秦時空節點。
鹹陽宮。
嬴政暗中對天幕腹誹不已。上迴是嬴蕩,這迴是宣太後。朕祖宗那點事全給抖了出來。
“劉邦兩夫妻,不講起來朕都給忘了這事,王賁,沛縣那邊的消息如何?”
嬴政想起之前天幕說過劉邦是沛縣派出所所長,當時便讓王賁派人過去。後來事多給忘了。
“陛下,沒有劉邦此人,倒是有個劉季,與呂雉是夫妻。不過沛縣早就人去樓空了。”
王賁之前沒拿到人,但仍然在搜尋追捕中,沒結果前他也就沒有特意匯報。
“算了,別追捕了。如今任他再有能耐也翻不了大秦的天。”
大秦根基逐漸穩固後,嬴政也是更加的信心十足。時勢造英雄,沒了時勢,任何英雄都難掀起波瀾。
“陛下,咱們的水利工程該修的還是修。災害來臨還能有機會減少損失。”
李斯覺得災害很難預測,但是水災和旱災卻是有能力去預防的。
嬴政當然也想大興水利,但就怕會激起民憤。畢竟大秦才剛剛安穩下來。
“這樣吧,宣傳部們先去做工作,結合災難,以及災後的防疫一起給百姓普及。這迴的視頻他們也看了,宣傳起來應該不難。”
李斯應承下來,心想著皇帝陛下是不是有點小心過頭了。不過宣傳這東西還真好用,隻要你宣傳出了道理,百姓都是積極響應。
“嘖嘖嘖,這女人厲害啊。竟然敢破除鬼神迷信。”
王賁嘖嘖稱奇,就連看了這麽久天幕,民間還是有人念那神神叨叨。
嬴政沒有機會鬼神這事,他在關注著科技大爆發。因為天幕出現了造紙的畫麵。
上迴講到造紙還是很久之前,此時天幕畫麵中明顯就是造紙的工序。
這讓他激動不已,有了這些畫麵,墨家人再造不出紙那簡直是侮辱人。
而隨後的中尚方弩機讓身旁的王賁激動得原地起跳。
“那是連發的弓弩。陛下,咱們軍隊一定要製造出來。”
嬴政看著畫麵上射出的箭矢便知其威力。哪會放棄這樣的殺器。趕緊叮囑著記錄官不要漏了弩機的結構圖。
兩項先進技術基本到手,嬴政樂得笑意滿麵。因為這兩項大秦都有基礎,很快便可以出實物。
天幕繼續播放。
“鄧綏認為隻有大力發展科技,才能使國家強大。她下詔在全國範圍內選拔科技人才。特意為此在察舉製中開創了一門名為道術的選舉科目。”
“這個道是指道理的道,包括了天文數術,醫方遁甲等等,可不是道士法術的道。察舉選官也不再是單一的舉孝廉。”
“為了表示對人才的尊重,她還派遣公車將有技術才能的人接到洛陽,並親自接見。”
“張衡便是在此時被鄧綏提拔為太史令,這相當於國家科研機構的總指揮。”
“在張衡的帶領下,結合前人的經驗,東漢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動運行的漏水轉渾天儀。這架渾天儀以水力驅動,自動旋轉,模擬了天體運行,領先世界1400年。”
“不僅如此,他們還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感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領先世界1700多年。它能精準預測發生地震的方向。”
“除此之外,張衡領導的科研團隊還發明了侯風儀,自動日曆,指南車,計裏鼓等九項偉大發明。這些都是領先世界上千年的科技。”
“此時的洛陽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科技中心。而這段時期,也是華夏科技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雖然漢和帝在位時就有推廣這些,但鄧綏延續下來同樣功不可沒。”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趙匡胤被連綿不絕的自然災害驚呆了。
他曾目睹過汴京大火,皇宮都被付之一炬。也見過黃河潰堤,滔天洪水肆虐。
所以對水利方麵他從沒放鬆。每年前三個月都是黃河修堤植樹的例修期。其餘河流同樣做了不少修整。
但他還沒見過隕石,地震等災害。這麽多的災害同時頻發,那個時期竟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民和農民起義。
史書會對鄧綏給予很高的評價,趙匡胤能理解,但後世認可其科學技術方麵的貢獻卻是他沒想到的。
天幕播放之前,誰會去了解科學技術?
“官家,有古法可依,我們科舉改革不正是時候嗎?”
趙普帶著興奮的聲音傳來,趙匡胤聽後眼神一亮。
光靠搜羅民間科技人才和工匠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覆蓋各地的學堂培養此類人才也不是短期可以見效。
從科舉上提高科學的地位肯定是長期發展的根基。如此,再沒有萬般皆下品的說法。儒家也不再是唯一。
“趁著這股東風,趕緊著手製定政策,同時做好儒家學子的思想工作,宣傳部門也要對科學的重要性多做宣傳。”
趙匡胤頓時就做出決定。
“自科舉以來就有明法科、明算科。朝廷以此吸收法律和數算人才,隻是曆來沒有和進士科同等的地位。如今也算是重新以此舉士。名正言順。”
趙普想到了大唐科舉,也找到了科舉改革的一項依據。
此時大宋的科舉並沒有像後來那般走向極端,儒家的影響力也並非遍布朝野。所以眾人對改革都充滿了信心。
“對了,這些東漢的發明創造都安排人手查詢古籍研究,雖然不一定有用,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
趙匡胤自天幕談及夢溪筆談,說此書乃是集前人之大成後,越發覺得自己小看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