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朕,鄧綏4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了科技發明,東漢在科學發現上也有很大的成就。鄧綏任命馬續撰寫了一部全麵係統記述天象的著作《天文誌》。”
“而張衡也在科學探索中提出了類似於日心說的觀點,這比歐洲哥白尼早了一千多年,他還指出宇宙是無限的,天地運行是有規律的。並揭示了月光成因和月食原理。”
“與此同時,鄧綏還令許慎等人矯正文字,發明出了全世界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從此使讀書的門檻降低了很多。”
“不僅如此,還編撰了《蘭台漆書》。這是朝廷對各種經文撰寫的對應標準讀本。相當於後世的教科書。”
“鄧綏對教育同樣很重視,她創辦了世界曆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學堂——元初宮邸學堂。”
“學堂招收5歲以上的親王與鄧氏近親的兒女共70人,開創了男女同校學製的先河。她還在郡國中廣建學校,鼓勵適齡人向學。”
“鄧綏稱製十六年,將大廈將傾的東漢扶正。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
“但另一方麵,當朝的臣子對她也有非議,稱其親信宦官,開賣官鬻爵之先河,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製達十六年而不還政於皇家。”
“不管如何,鄧綏主政時期對科學技術的推崇在古代是絕無僅有。而她在這十六年中的功績也是無法抹殺。所以後漢書評價她有大聖之姿。”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沒有天幕提及,朱棣卻是從沒有想過鄧綏這個人,也不知道她在1000多年前就如此提倡發展科學。
而一幹大臣們同樣沒人想到過。不是專門研究曆史的人可能都不會過多的關注。
雖說讀史可以知興替,辨是非。但真正去通讀的人少之又少。
華夏自古以來便有修史的傳統,往往後朝修前朝。本朝後者修前者。又有民間記錄,又有帝王起居注。還有各種各樣,各行各業的流傳古籍等等等等。
到了明朝,積累下來的史書資料不知多少。一部永樂大典最多時2000多人,修了六年才修成。
“解縉,永樂大典內都有這些記錄嗎?”
朱棣指著天幕上的《天文誌》問向解縉。永樂大典解縉參與了編撰,問他準沒錯。
“陛下,天文誌中所記載都有錄入大典。”
最初版的永樂大典是解縉主持,所以他記得其中的內容。
“東漢時期對天象研究就已經這麽透徹,咱們後來卻是沒什麽發展。不是天幕說過太陽係的構成,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自己腳下是個圓球。”
“由此可見咱們對古人的研究並沒有重視,整個社會發展進程都走偏了,沒人去研究這個世界的本質。”
朱棣不無遺憾的說道。由此他也對鄧綏產生了佩服之感。
一個女子當權,能做出此等超越時代的舉措由不得人不欽佩。
“男女同校。後世似乎就是如此。咱們開設的新式學堂有沒有女學生?”
朱棣看到此處問道。
“少,像蒙學還能有女娃子,但到了州和府就很少了。幼童百姓可能隻當有人帶娃。而再大一些,女性基本就很難進入學堂。”
楊榮對教育改革花了功夫,也知道下麵的具體情況。
“這方麵宣傳要跟上,記得華夏最強豪門的視頻嗎?有多少女性成為了國之棟梁?咱們目光不能比古人還短淺吧?”
朱棣再次看向鄧綏,她怎會有如此開明的觀念和卓越的遠見?
“這鄧太後莫非是個穿越者?咋都是和後世一樣的想法?”
朱高熾喃喃說道,同樣主持過一個國家運行,他覺得互換一下,自己是多有不如的。
眾人想到穿越者這事,也都是麵麵相覷,記得天幕還說過穿越者王莽。難不成真有這迴事?
此時久違的評論區打開了。
“丁丁相當大: 我之前也懷疑歐洲本來一幫茹毛飲血的野人,怎麽就突然天降那麽多猛人,還都出自一個神學院,好家夥,不是忙著研究,是忙著翻譯呢?”
“三年之約: 說道鄧綏就不得不提她的老師兼閨蜜,也是她身後的謀士——天下第一才女班昭。”
“玉米淺淺笑:同樣的天災遍地,同樣的外夷作亂。鄧綏主政沒有一起農民起義,成功給東漢續命。崇禎幾下操作直接亡國。這就是體現了差距,誰說女子不如男?”
“老高:劉肇可惜英年早逝了,否則和鄧綏強強聯合,東漢哪會如此沒落下去?”
“太極傳人在都市: 張衡真的是太強了,在那個時代就能把齒輪使用的如此精妙,如果再給張衡200年壽命的話他有沒有可能發明出更加複雜的機械構造,比如蒸汽機,內燃機以及低配版的加工機床等。”
大漢時空節點。
洛陽北宮。
“這班昭竟然有如此才華?姓班莫非是班超家人。”
劉炟出聲問向了身邊眾人。
“聽聞似乎為班超之妹,民間傳聞頗有才華。陛下莫非要用其才華?”
陳寵猜測劉炟該是起了愛才之心,畢竟天下第一才女的名頭太響亮了。
劉炟點頭承認自己的想法:
“詔其入宮對策,若其真有才華,將她放在教育部門參與改革。”
陳寵領命後便讓人去宣班昭入宮。
劉炟此時看到劉肇英年早逝時臉色頓時不好了,他又想到自己同樣是30多駕崩。
也沒功夫再多想劉肇到底是誰,有沒有出生。腦子裏思考著如何不讓自己早死。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養心殿中,朱由檢看著後世人把自己和鄧綏作比較,他自己都覺得臉上發燙。
別人一個女子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力挽狂瀾,而自己卻是猶如無頭蒼蠅一般,甚至是連一個明確的目標都沒有。
王承恩看到崇禎的表情便知道他又在自責了,頗為心痛的出聲安慰:
“陛下,不必多傷神了,盧大人他們是天幕推薦的,定然會扶我大明。”
朱由檢點點頭沒有做聲,心裏想著天災之事,從天幕的話裏可以看出大明往後肯定還會有災害發生。自己該怎麽辦?
大隋時空節點。
長安興慶宮。
楊堅和獨孤伽羅細細的討論著科舉之事,他們不單單是想著增加科目,而是要降低科舉的門檻。
此舉肯定會有反對意見,但是楊堅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此時楊素的北征大軍迴朝,攜著大勝的餘威,又有天幕神助攻。他相信阻力不會太大。
立穩了根基,且蒸蒸日上的大隋也不怕有動亂。前期的各種布局,商業上的讓利分化,門閥勢力也不再是一條心。
教育不改革,那麽大隋絕不會長久。等天幕再有更深奧的知識出來,沒人能研究就搞笑了。
“而張衡也在科學探索中提出了類似於日心說的觀點,這比歐洲哥白尼早了一千多年,他還指出宇宙是無限的,天地運行是有規律的。並揭示了月光成因和月食原理。”
“與此同時,鄧綏還令許慎等人矯正文字,發明出了全世界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從此使讀書的門檻降低了很多。”
“不僅如此,還編撰了《蘭台漆書》。這是朝廷對各種經文撰寫的對應標準讀本。相當於後世的教科書。”
“鄧綏對教育同樣很重視,她創辦了世界曆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學堂——元初宮邸學堂。”
“學堂招收5歲以上的親王與鄧氏近親的兒女共70人,開創了男女同校學製的先河。她還在郡國中廣建學校,鼓勵適齡人向學。”
“鄧綏稱製十六年,將大廈將傾的東漢扶正。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
“但另一方麵,當朝的臣子對她也有非議,稱其親信宦官,開賣官鬻爵之先河,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製達十六年而不還政於皇家。”
“不管如何,鄧綏主政時期對科學技術的推崇在古代是絕無僅有。而她在這十六年中的功績也是無法抹殺。所以後漢書評價她有大聖之姿。”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沒有天幕提及,朱棣卻是從沒有想過鄧綏這個人,也不知道她在1000多年前就如此提倡發展科學。
而一幹大臣們同樣沒人想到過。不是專門研究曆史的人可能都不會過多的關注。
雖說讀史可以知興替,辨是非。但真正去通讀的人少之又少。
華夏自古以來便有修史的傳統,往往後朝修前朝。本朝後者修前者。又有民間記錄,又有帝王起居注。還有各種各樣,各行各業的流傳古籍等等等等。
到了明朝,積累下來的史書資料不知多少。一部永樂大典最多時2000多人,修了六年才修成。
“解縉,永樂大典內都有這些記錄嗎?”
朱棣指著天幕上的《天文誌》問向解縉。永樂大典解縉參與了編撰,問他準沒錯。
“陛下,天文誌中所記載都有錄入大典。”
最初版的永樂大典是解縉主持,所以他記得其中的內容。
“東漢時期對天象研究就已經這麽透徹,咱們後來卻是沒什麽發展。不是天幕說過太陽係的構成,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自己腳下是個圓球。”
“由此可見咱們對古人的研究並沒有重視,整個社會發展進程都走偏了,沒人去研究這個世界的本質。”
朱棣不無遺憾的說道。由此他也對鄧綏產生了佩服之感。
一個女子當權,能做出此等超越時代的舉措由不得人不欽佩。
“男女同校。後世似乎就是如此。咱們開設的新式學堂有沒有女學生?”
朱棣看到此處問道。
“少,像蒙學還能有女娃子,但到了州和府就很少了。幼童百姓可能隻當有人帶娃。而再大一些,女性基本就很難進入學堂。”
楊榮對教育改革花了功夫,也知道下麵的具體情況。
“這方麵宣傳要跟上,記得華夏最強豪門的視頻嗎?有多少女性成為了國之棟梁?咱們目光不能比古人還短淺吧?”
朱棣再次看向鄧綏,她怎會有如此開明的觀念和卓越的遠見?
“這鄧太後莫非是個穿越者?咋都是和後世一樣的想法?”
朱高熾喃喃說道,同樣主持過一個國家運行,他覺得互換一下,自己是多有不如的。
眾人想到穿越者這事,也都是麵麵相覷,記得天幕還說過穿越者王莽。難不成真有這迴事?
此時久違的評論區打開了。
“丁丁相當大: 我之前也懷疑歐洲本來一幫茹毛飲血的野人,怎麽就突然天降那麽多猛人,還都出自一個神學院,好家夥,不是忙著研究,是忙著翻譯呢?”
“三年之約: 說道鄧綏就不得不提她的老師兼閨蜜,也是她身後的謀士——天下第一才女班昭。”
“玉米淺淺笑:同樣的天災遍地,同樣的外夷作亂。鄧綏主政沒有一起農民起義,成功給東漢續命。崇禎幾下操作直接亡國。這就是體現了差距,誰說女子不如男?”
“老高:劉肇可惜英年早逝了,否則和鄧綏強強聯合,東漢哪會如此沒落下去?”
“太極傳人在都市: 張衡真的是太強了,在那個時代就能把齒輪使用的如此精妙,如果再給張衡200年壽命的話他有沒有可能發明出更加複雜的機械構造,比如蒸汽機,內燃機以及低配版的加工機床等。”
大漢時空節點。
洛陽北宮。
“這班昭竟然有如此才華?姓班莫非是班超家人。”
劉炟出聲問向了身邊眾人。
“聽聞似乎為班超之妹,民間傳聞頗有才華。陛下莫非要用其才華?”
陳寵猜測劉炟該是起了愛才之心,畢竟天下第一才女的名頭太響亮了。
劉炟點頭承認自己的想法:
“詔其入宮對策,若其真有才華,將她放在教育部門參與改革。”
陳寵領命後便讓人去宣班昭入宮。
劉炟此時看到劉肇英年早逝時臉色頓時不好了,他又想到自己同樣是30多駕崩。
也沒功夫再多想劉肇到底是誰,有沒有出生。腦子裏思考著如何不讓自己早死。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養心殿中,朱由檢看著後世人把自己和鄧綏作比較,他自己都覺得臉上發燙。
別人一個女子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力挽狂瀾,而自己卻是猶如無頭蒼蠅一般,甚至是連一個明確的目標都沒有。
王承恩看到崇禎的表情便知道他又在自責了,頗為心痛的出聲安慰:
“陛下,不必多傷神了,盧大人他們是天幕推薦的,定然會扶我大明。”
朱由檢點點頭沒有做聲,心裏想著天災之事,從天幕的話裏可以看出大明往後肯定還會有災害發生。自己該怎麽辦?
大隋時空節點。
長安興慶宮。
楊堅和獨孤伽羅細細的討論著科舉之事,他們不單單是想著增加科目,而是要降低科舉的門檻。
此舉肯定會有反對意見,但是楊堅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此時楊素的北征大軍迴朝,攜著大勝的餘威,又有天幕神助攻。他相信阻力不會太大。
立穩了根基,且蒸蒸日上的大隋也不怕有動亂。前期的各種布局,商業上的讓利分化,門閥勢力也不再是一條心。
教育不改革,那麽大隋絕不會長久。等天幕再有更深奧的知識出來,沒人能研究就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