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工業大摸底2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趙匡胤此時有些愁眉苦臉,剛剛看過的小冰河的威力嚇到了他。
他此刻內心裏想的是還好有天幕,大宋如今正在大力普及工業,農業也是飛速發展。
而糧食的儲存量應該能應對後續的災害氣候,他這時才算是有點底氣。
“工業大摸底真的有這麽神?”
趙普疑惑的看著新視頻,心裏也是期待大發現。
“快遞這個東西真方便。”
高懷德一臉羨慕的看著天幕上順豐的快遞流程。
“別做夢了,咱們的物流都還沒搞明白。不過這個京東的倉儲模式咱們倒可以研究研究。”
趙匡胤聞言就知道他聯想到了軍隊的後勤輸送。而他自己同樣想到了這一點。
“咱們在燕雲現在就可以建立一個倉儲中心,將後續的軍事物資先運送過去。”
曹彬提議出聲。
眾人隨即紛紛出聲討論可行性。
“無人機送快遞,這想法真牛逼。而且可以飛3000公裏的距離。”
劉熙古想到之前視頻裏的無人機送餐,他覺得這個無人機送快遞簡直突破天際了。
“這直接可以送到西域以外了。帶的如果不是快遞,而是炸彈就是轟炸機了。”
高懷德直接又往軍事上聯係了上去。
“你還別說,真巧了,剛研製出來就被軍方看上了。哈哈哈。真是沒前途,丟炸彈最合適了。”
曹彬哈哈大笑,他也認為這麽牛逼的東西,肯定是先軍用的。
“我滴個老天爺,直接改造成8000公裏了。帶著2.8噸炸彈到處飛,這誰不怕?”
趙普看到這數據直接驚呆了,關鍵是便宜啊,2個億就能生產100架,這鋪天蓋地的飛過來,山都給移平了。
“這個騰盾是民間企業?我記得之前那個厲害的無人機公司是叫大疆吧。”
趙匡胤想到後世民間的企業真是臥虎藏龍。
“難怪說大摸底摸到不吱聲。誰能想到不聲不響的研製一個送快遞的飛機,結果就研製出了軍方都要的轟炸機?”
曹彬覺得這事簡直玄幻。
“所以不能低估了民間的創造力,咱們如同的技術應該要逐步開放出去,讓民間資本參與進來。”
趙普突然提出下放普通技術的事。
“可行,民間企業要生存,他們自己也會想方設法投入研究更先進的技術。就像順豐,想幹倒對手,就會想辦法弄出新東西。”
趙匡胤此時也覺得工業發展,朝廷不可能方方麵麵都能兼顧到。
眾人隨即開始討論向民間開放什麽領域和技術。
天幕繼續播放。
“一說起漁具,大家肯定最先想到是我國的光威漁具,同時他也是我國戰鬥機碳纖維材料的供貨商之一。”
“光威漁具最開始就是威海的一家小魚竿廠,最開始是做魚竿代工的業務,後來老板陳光威,為了打破高端魚竿的壟斷開始自行研發產品。”
“而後陳光威在腳盆雞留學期間發現魚竿不僅可以使用玻璃纖維,也可以使用碳纖維。”
“碳纖維相比玻璃纖維,在同樣性能和強度的情況下,重量更輕,更適合釣魚佬對魚竿性能的狂熱追求。”
“但是後來因為國際關係的緊張,碳纖維的進口出現問題。”
“光威老板經過不斷地努力和耐心解釋,最終說服了腳盆雞設備製造商同意引進這批設備。”
“但是鷹醬政府還是不同意為空光威把機器用來軍工產業,在最後經過調查陳光威父子並沒有軍工背景,才放心把這條二手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交付光威集團。”
“雖然有了設備,但是腳盆雞並未透露相關技術和操作方式,隻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在數十年的摸索和研究下成功研發了國產t300級碳纖維,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研究,陳光威開始如何將技術給國家提供幫助。”
“抱著這一決心轉型軍工行業開始大力研發高強度碳纖維,賣漁具賺的錢基本都投入了研發當中。”
“皇天不負有心人,到了現在光威的碳纖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最終成為了我國空軍碳纖維最大的供貨商。”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朱棣等人也看到了民間的潛力,同樣在商討開放更多的領域讓民間資本進入。
不過大框架還是要劃定的,否則無序的進入隻會給各種產業帶來災難。更別談發展了。
“漁具怎麽和飛機聯係上的?”
朱瞻基疑惑的話語讓眾人看向天幕。
“飛機難道不是鋼鐵的?”
楊榮疑惑不已。
“很有可能,第一架飛機不就是木材製作的。”
夏原吉想到了飛行者一號的畫麵。
“有沒有可能鋼鐵太重了,為了減輕重量就發明一些特殊材料代替鋼鐵?”
朱棣覺得這事似乎非常可能啊。
“但是這些材料比鋼鐵還硬嗎?”
朱瞻基想到飛機的速度,材料不硬會不會散架了。
“肯定是更硬,還更輕。這個光威公司做魚竿的,魚竿不硬哪能行。這個碳纖維可能就是非常硬的東西。”
宋禮覺得不能以當下的眼光看待後世的問題。
“碳纖維材料,玻璃纖維材料。看來玻璃這東西也大有研究的價值啊。”
朱棣此時覺得如今大明各個行業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大明差得太遠了啊。
“咱們的民間企業也要有這樣的誌氣和毅力就好。”
朱高熾看著光威為了發展壯大不計成本的投入研究,感到非常的佩服。
他當然知道研究投入就像個無底洞,就像如今大明的各個研究院,很多都是長期沒有結果的投入。
甚至有些研究人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東西有什麽用。
但沒辦法,隻能咬牙投入,因為天幕說過的東西肯定是有用的。現在不知道,以後就會知道。
“以咱們現在的狀況,指望民間大力投入研發是不太可能,咱們是不是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
“挑選一些有潛力的企業,合作研發,咱們提供技術和思路,企業投入資金,即便不成功就當培養人才。”
朱棣詢問著眾人。
“這個提議似乎很有意義,起碼就解決了一部分朝廷資金投入的問題。”
朱高熾很讚成的說道。
其他人也覺得可行,因為這樣能調動民間的積極性,而且合作方向的挑選,朝廷也能根據整個工業的全麵性去考慮問題。
就像朱棣所說,大不了就當培養人才了。
人才歸屬朝廷,還是歸屬民間都不重要,歸哪裏都是大明。
開封府垂拱殿。
趙匡胤此時有些愁眉苦臉,剛剛看過的小冰河的威力嚇到了他。
他此刻內心裏想的是還好有天幕,大宋如今正在大力普及工業,農業也是飛速發展。
而糧食的儲存量應該能應對後續的災害氣候,他這時才算是有點底氣。
“工業大摸底真的有這麽神?”
趙普疑惑的看著新視頻,心裏也是期待大發現。
“快遞這個東西真方便。”
高懷德一臉羨慕的看著天幕上順豐的快遞流程。
“別做夢了,咱們的物流都還沒搞明白。不過這個京東的倉儲模式咱們倒可以研究研究。”
趙匡胤聞言就知道他聯想到了軍隊的後勤輸送。而他自己同樣想到了這一點。
“咱們在燕雲現在就可以建立一個倉儲中心,將後續的軍事物資先運送過去。”
曹彬提議出聲。
眾人隨即紛紛出聲討論可行性。
“無人機送快遞,這想法真牛逼。而且可以飛3000公裏的距離。”
劉熙古想到之前視頻裏的無人機送餐,他覺得這個無人機送快遞簡直突破天際了。
“這直接可以送到西域以外了。帶的如果不是快遞,而是炸彈就是轟炸機了。”
高懷德直接又往軍事上聯係了上去。
“你還別說,真巧了,剛研製出來就被軍方看上了。哈哈哈。真是沒前途,丟炸彈最合適了。”
曹彬哈哈大笑,他也認為這麽牛逼的東西,肯定是先軍用的。
“我滴個老天爺,直接改造成8000公裏了。帶著2.8噸炸彈到處飛,這誰不怕?”
趙普看到這數據直接驚呆了,關鍵是便宜啊,2個億就能生產100架,這鋪天蓋地的飛過來,山都給移平了。
“這個騰盾是民間企業?我記得之前那個厲害的無人機公司是叫大疆吧。”
趙匡胤想到後世民間的企業真是臥虎藏龍。
“難怪說大摸底摸到不吱聲。誰能想到不聲不響的研製一個送快遞的飛機,結果就研製出了軍方都要的轟炸機?”
曹彬覺得這事簡直玄幻。
“所以不能低估了民間的創造力,咱們如同的技術應該要逐步開放出去,讓民間資本參與進來。”
趙普突然提出下放普通技術的事。
“可行,民間企業要生存,他們自己也會想方設法投入研究更先進的技術。就像順豐,想幹倒對手,就會想辦法弄出新東西。”
趙匡胤此時也覺得工業發展,朝廷不可能方方麵麵都能兼顧到。
眾人隨即開始討論向民間開放什麽領域和技術。
天幕繼續播放。
“一說起漁具,大家肯定最先想到是我國的光威漁具,同時他也是我國戰鬥機碳纖維材料的供貨商之一。”
“光威漁具最開始就是威海的一家小魚竿廠,最開始是做魚竿代工的業務,後來老板陳光威,為了打破高端魚竿的壟斷開始自行研發產品。”
“而後陳光威在腳盆雞留學期間發現魚竿不僅可以使用玻璃纖維,也可以使用碳纖維。”
“碳纖維相比玻璃纖維,在同樣性能和強度的情況下,重量更輕,更適合釣魚佬對魚竿性能的狂熱追求。”
“但是後來因為國際關係的緊張,碳纖維的進口出現問題。”
“光威老板經過不斷地努力和耐心解釋,最終說服了腳盆雞設備製造商同意引進這批設備。”
“但是鷹醬政府還是不同意為空光威把機器用來軍工產業,在最後經過調查陳光威父子並沒有軍工背景,才放心把這條二手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交付光威集團。”
“雖然有了設備,但是腳盆雞並未透露相關技術和操作方式,隻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在數十年的摸索和研究下成功研發了國產t300級碳纖維,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研究,陳光威開始如何將技術給國家提供幫助。”
“抱著這一決心轉型軍工行業開始大力研發高強度碳纖維,賣漁具賺的錢基本都投入了研發當中。”
“皇天不負有心人,到了現在光威的碳纖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最終成為了我國空軍碳纖維最大的供貨商。”
大明時空節點。
紫禁城。
朱棣等人也看到了民間的潛力,同樣在商討開放更多的領域讓民間資本進入。
不過大框架還是要劃定的,否則無序的進入隻會給各種產業帶來災難。更別談發展了。
“漁具怎麽和飛機聯係上的?”
朱瞻基疑惑的話語讓眾人看向天幕。
“飛機難道不是鋼鐵的?”
楊榮疑惑不已。
“很有可能,第一架飛機不就是木材製作的。”
夏原吉想到了飛行者一號的畫麵。
“有沒有可能鋼鐵太重了,為了減輕重量就發明一些特殊材料代替鋼鐵?”
朱棣覺得這事似乎非常可能啊。
“但是這些材料比鋼鐵還硬嗎?”
朱瞻基想到飛機的速度,材料不硬會不會散架了。
“肯定是更硬,還更輕。這個光威公司做魚竿的,魚竿不硬哪能行。這個碳纖維可能就是非常硬的東西。”
宋禮覺得不能以當下的眼光看待後世的問題。
“碳纖維材料,玻璃纖維材料。看來玻璃這東西也大有研究的價值啊。”
朱棣此時覺得如今大明各個行業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大明差得太遠了啊。
“咱們的民間企業也要有這樣的誌氣和毅力就好。”
朱高熾看著光威為了發展壯大不計成本的投入研究,感到非常的佩服。
他當然知道研究投入就像個無底洞,就像如今大明的各個研究院,很多都是長期沒有結果的投入。
甚至有些研究人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東西有什麽用。
但沒辦法,隻能咬牙投入,因為天幕說過的東西肯定是有用的。現在不知道,以後就會知道。
“以咱們現在的狀況,指望民間大力投入研發是不太可能,咱們是不是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
“挑選一些有潛力的企業,合作研發,咱們提供技術和思路,企業投入資金,即便不成功就當培養人才。”
朱棣詢問著眾人。
“這個提議似乎很有意義,起碼就解決了一部分朝廷資金投入的問題。”
朱高熾很讚成的說道。
其他人也覺得可行,因為這樣能調動民間的積極性,而且合作方向的挑選,朝廷也能根據整個工業的全麵性去考慮問題。
就像朱棣所說,大不了就當培養人才了。
人才歸屬朝廷,還是歸屬民間都不重要,歸哪裏都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