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節 禮儀和榮譽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記住本站網址;書路()
孔子說:君子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先別人而後自己,這樣一來在百姓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所以稱唿別人的國君叫國君,稱唿自己的國君叫寡君。
孔子說:禮儀和榮譽,應該先給死者,後給生者,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給國外為國事奔走的人,後給留在國內的人,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感到國君可以信托。《詩經》上說:你應該思念死去的先君,贍養我這未亡人。用這種方法防範百姓,百姓還有背棄死者而死者的家屬卻哭告無門的。
孔子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如果重視人才而不吝惜頒賞爵祿,百姓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如果重視技藝而不吝惜頒賞車馬,百姓就會樂意學習技藝。所以君子說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則好說空話而少做實事。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聽取百姓的意見,那麽百姓就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聽取百姓的一件,就會導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施惠一般,就會作亂。所以,君子用誠信謙讓來對待百姓,百姓就會用重禮相報。《詩經》上這樣說過:前輩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對於打柴的人也要不恥下問。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就不你爭我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間的怨恨就會日趨消亡。《詩經》上說: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並沒有什麽壞話。孔子說:有功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就歸咎自己,老百姓就會互相推讓成績。《詩經》上說:王占卜間神靈,可否建都在鎬京。龜兆顯示大大吉,武王終於建成之。
孔子說:有成績歸功君王,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忠君之風。《尚書》上說:你有好主意,好辦法,先進去氣走君王。得到俯允之後,你再拿到外邊去實行,並且宣布說:這個好主意,這個好辦法,全靠君王的好領導。嗚唿!隻有善良的君王才會如此光明偉大。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雙親,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尚書》上說:如果我打敗了殷紂,那也不是因為我的武功,而是因為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紂打敗了我,那也不是因為我的父親有錯,而是因為我這個做兒子的品行不好。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於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說是孝子了。《尚書》上講:高宗守喪三年,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詩經》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
孔子說:能夠和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才可以稱作孝。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來加強團結。《詩經》上說:兄弟關係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係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孔子說:對於父親的同輩,可以乘他的車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這樣做,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輩的同輩。孔子說:連小人都能夠養活他的雙親,作為君子,如果也是隻能養活而不知孝敬,那和小人還有什麽區別呢!
孔子說:父親和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
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平常要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家門之內,隻可以引逗父母高興,不可以在父母麵前唉聲歎氣。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範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祈求父母慈愛的多的。
孔子說:身為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麽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屍,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遵奉的對象。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用這種方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大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過禮。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祭祀;主人不親自給家人布菜,客人就不祭祀。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便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經》上說:殷紂國中的殺牛祭祀,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祭祀,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詩經》上說:君子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爭利而忘義的。
孔子說:君子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先別人而後自己,這樣一來在百姓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所以稱唿別人的國君叫國君,稱唿自己的國君叫寡君。
孔子說:禮儀和榮譽,應該先給死者,後給生者,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給國外為國事奔走的人,後給留在國內的人,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感到國君可以信托。《詩經》上說:你應該思念死去的先君,贍養我這未亡人。用這種方法防範百姓,百姓還有背棄死者而死者的家屬卻哭告無門的。
孔子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如果重視人才而不吝惜頒賞爵祿,百姓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如果重視技藝而不吝惜頒賞車馬,百姓就會樂意學習技藝。所以君子說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則好說空話而少做實事。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聽取百姓的意見,那麽百姓就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聽取百姓的一件,就會導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施惠一般,就會作亂。所以,君子用誠信謙讓來對待百姓,百姓就會用重禮相報。《詩經》上這樣說過:前輩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對於打柴的人也要不恥下問。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就不你爭我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間的怨恨就會日趨消亡。《詩經》上說: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並沒有什麽壞話。孔子說:有功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就歸咎自己,老百姓就會互相推讓成績。《詩經》上說:王占卜間神靈,可否建都在鎬京。龜兆顯示大大吉,武王終於建成之。
孔子說:有成績歸功君王,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忠君之風。《尚書》上說:你有好主意,好辦法,先進去氣走君王。得到俯允之後,你再拿到外邊去實行,並且宣布說:這個好主意,這個好辦法,全靠君王的好領導。嗚唿!隻有善良的君王才會如此光明偉大。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雙親,有錯誤就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尚書》上說:如果我打敗了殷紂,那也不是因為我的武功,而是因為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紂打敗了我,那也不是因為我的父親有錯,而是因為我這個做兒子的品行不好。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於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說是孝子了。《尚書》上講:高宗守喪三年,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詩經》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
孔子說:能夠和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才可以稱作孝。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來加強團結。《詩經》上說:兄弟關係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係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孔子說:對於父親的同輩,可以乘他的車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這樣做,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輩的同輩。孔子說:連小人都能夠養活他的雙親,作為君子,如果也是隻能養活而不知孝敬,那和小人還有什麽區別呢!
孔子說:父親和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
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平常要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家門之內,隻可以引逗父母高興,不可以在父母麵前唉聲歎氣。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範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祈求父母慈愛的多的。
孔子說:身為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麽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屍,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遵奉的對象。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用這種方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大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過禮。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祭祀;主人不親自給家人布菜,客人就不祭祀。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便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經》上說:殷紂國中的殺牛祭祀,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祭祀,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詩經》上說:君子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爭利而忘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