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節 伊尹和湯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長,不是聽從君長所下的命令,而是盯著君長的實際行動,君長怎麽做臣下就怎麽做。君長喜歡某樣東西,臣下必定有超過他的。所以,君長喜歡什麽、討厭什麽,不可不格外慎重,因為臣下是把君長的行為作為表率的。孔子說:禹即帝位三年,百姓在仁的方麵就有所成就,這難道是百姓個個都能仁嗎?隻是由於禹本人好仁,百姓受其影響罷了。
《詩經》上說:赫赫有名的尹太師,百姓都在注視著你。《甫刑》上說:天子一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得到好處。《大雅》上說:成主守信有威望,身為天下好榜樣。孔子說:君長好仁,那麽臣下就會爭先恐後地好仁。所以君長應當表明自己的好仁誌向,以正道教育民眾,推崇仁道,以愛護子女的態度愛護百姓;會無不盡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長愛仁的所好。《詩經》中說: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諸侯就無不服從。
孔子說:君王所說的話本來隻有絲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帶那般粗;君主所說的話本來隻有帶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有繩索那般粗。所以君長不能講華而不實的話。能夠說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說。能夠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言不違背其行,行不違背其言。《詩經》上說:謹慎行事且得體,不要超過了禮儀。
孔子說:君子用言行引導人們行善,用言行禁止人們作惡,所以講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後果,做事一定要考察它會帶來什麽弊端,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說話謹慎小心了。《詩經》上說: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大雅》上說: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舉止謹慎!
孔子說:做百姓君長的人,衣服固定不變,舉止有一定的規矩,以此為百姓樹立榜樣,那麽百姓的道德才會齊一。《詩經》上說:那位來自西都鎬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黃衫,他的儀容不改常規,他的講話出口成章。他行將迴歸西都,深為萬民仰望。孔子說:君長的外貌和內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內心;臣下竭誠事奉君主,從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為人。這樣一來,君就不會懷疑臣,而臣也不會了解君。《尹吉》上說:隻有伊尹和湯,才有純一的德行。《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他們的儀容不會有差錯。
孔子說:作為一國的國君,用獎賞表彰善人,用刑罰懲治壞人,讓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勵什麽,這樣百姓就會一心為善。《詩經》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孔子說:當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迷惑而不知所從;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使君長格外勞神。所以作為民眾的國君,應該表彰善人使百姓有所效法,謹慎地懲治壞人以作效尤,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迷惑而不知所從了。
作為臣下,符合道義的事就要奉行,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叨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一來當國君的就省心了。《詩經》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小雅》上說:臣下不忠於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於爵祿的頒發失當,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於刑罰的懲善而揚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所以君長不可以隨心所欲的動用刑罰,不可隨隨便便頒發爵祿。《康浩》上說:動用刑罰一定要慎重。《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寧。究其原因,在於臣不忠於君,君不敬於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超過了界限。大臣不肯為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私相勾結。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為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對近臣不可不慎加選擇,因為近臣是百姓的導向。應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拿去和小臣商議;應該和近臣談論的事,不應拿去和遠臣談論;應該和內臣謀慮的事,不應拿去和外臣謀議。
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產生怨恨,近臣就不會產生嫉妒,遠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為,不要因寵幸的姬妾而厭棄莊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寵幸的臣子而厭棄莊重守禮的臣子。孔子說: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於是百姓也跟著親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了。
《詩經》上說:當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一旦請去撂一邊,不讓我把重任挑。《君陳》上說:人們在沒有見到聖人之道時,好像自己不能見到。等到自己見到了聖人之道,又不能夠運用聖人之道。
;
《詩經》上說:赫赫有名的尹太師,百姓都在注視著你。《甫刑》上說:天子一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得到好處。《大雅》上說:成主守信有威望,身為天下好榜樣。孔子說:君長好仁,那麽臣下就會爭先恐後地好仁。所以君長應當表明自己的好仁誌向,以正道教育民眾,推崇仁道,以愛護子女的態度愛護百姓;會無不盡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長愛仁的所好。《詩經》中說: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諸侯就無不服從。
孔子說:君王所說的話本來隻有絲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帶那般粗;君主所說的話本來隻有帶那般細,可輾轉傳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有繩索那般粗。所以君長不能講華而不實的話。能夠說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說。能夠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言不違背其行,行不違背其言。《詩經》上說:謹慎行事且得體,不要超過了禮儀。
孔子說:君子用言行引導人們行善,用言行禁止人們作惡,所以講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後果,做事一定要考察它會帶來什麽弊端,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說話謹慎小心了。《詩經》上說: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大雅》上說: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舉止謹慎!
孔子說:做百姓君長的人,衣服固定不變,舉止有一定的規矩,以此為百姓樹立榜樣,那麽百姓的道德才會齊一。《詩經》上說:那位來自西都鎬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黃衫,他的儀容不改常規,他的講話出口成章。他行將迴歸西都,深為萬民仰望。孔子說:君長的外貌和內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內心;臣下竭誠事奉君主,從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為人。這樣一來,君就不會懷疑臣,而臣也不會了解君。《尹吉》上說:隻有伊尹和湯,才有純一的德行。《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他們的儀容不會有差錯。
孔子說:作為一國的國君,用獎賞表彰善人,用刑罰懲治壞人,讓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勵什麽,這樣百姓就會一心為善。《詩經》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孔子說:當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迷惑而不知所從;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使君長格外勞神。所以作為民眾的國君,應該表彰善人使百姓有所效法,謹慎地懲治壞人以作效尤,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迷惑而不知所從了。
作為臣下,符合道義的事就要奉行,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叨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一來當國君的就省心了。《詩經》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小雅》上說:臣下不忠於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於爵祿的頒發失當,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於刑罰的懲善而揚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所以君長不可以隨心所欲的動用刑罰,不可隨隨便便頒發爵祿。《康浩》上說:動用刑罰一定要慎重。《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寧。究其原因,在於臣不忠於君,君不敬於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超過了界限。大臣不肯為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私相勾結。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為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對近臣不可不慎加選擇,因為近臣是百姓的導向。應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拿去和小臣商議;應該和近臣談論的事,不應拿去和遠臣談論;應該和內臣謀慮的事,不應拿去和外臣謀議。
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產生怨恨,近臣就不會產生嫉妒,遠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為,不要因寵幸的姬妾而厭棄莊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寵幸的臣子而厭棄莊重守禮的臣子。孔子說: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於是百姓也跟著親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了。
《詩經》上說:當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一旦請去撂一邊,不讓我把重任挑。《君陳》上說:人們在沒有見到聖人之道時,好像自己不能見到。等到自己見到了聖人之道,又不能夠運用聖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