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節 冠義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詩經》上說:與民同樂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老百姓喜歡什麽自己就喜歡什麽,老百姓討厭什麽自己就討厭什麽,這就叫做民之父母。《詩經》上說: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顯赫的太師啊,萬民齊矚目。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問題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懲罰。《詩經》上說:殷商未曾喪失民心時,天帝還保佑。我們應該借鑒殷商滅亡的教訓,天帝才會永遠保佑。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得到民眾就得到國家,失去民眾就失去國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慮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眾,有了民眾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就有了國家的用度。德行是本,財富是末。輕本重末,就會從老百姓手上強奪財富。所以說,國君聚斂財富,百姓就背離而去;國君布施財富,百姓就絡繹而歸。所以,國君既然有不中聽的話出口,百姓就會有不中聽的話進入耳朵;國君的財貨既然不是從正道而得,也就會不從正道出去。
《康浩》上說:天命並不總是保佑一個人。意思是說,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沒有好的德行就會失掉它,《楚書》上說:楚國不把別的什麽東西當作寶貝,隻把德行當作寶貝。舅犯說:流亡者沒有什麽可以當做珍寶的,隻有把珍視仁義作為珍寶。
《秦誓》上說:假如有這樣的一位大臣,誠懇忠實,無他特長,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別人有了什麽本領,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別人的才能,別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讚美,不但口頭上加以稱道,而且還能包容推薦他們,這就使我的子孫黎民得到保護,也有利於國家。別人有了什麽本領,他就嫉妒厭惡;別人的才能,別人的美德,他壓著蓋著不讓國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薦,因而使我的子孫黎民不能得到保護,對國家也很危險。
隻有仁愛的國君能夠流放此等嫉賢妒能之人,把他們驅逐到四夷,不和他們同居國中。這就是說,隻有仁人才懂得要熱愛什麽樣的人,厭惡什麽樣的人。見到賢人而不能推薦,推薦以後而不能重用,這是怠慢。見到壞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後又不能流放遠方,這是錯誤。喜歡人們所厭惡的,討厭人們所喜歡的,這叫做違背人的本性,其結果勢必災禍臨頭。所以君子有一條治國之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驕傲放縱就會失去它。
生財有方法和規矩可循。這就是幹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產的多些,消耗的少些,那麽財富就永遠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別人,贏得好名聲;不仁者寧要財富,不要好名聲,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喜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的財富當作自己的財富加以愛護的。孟獻子說:畜馬乘之家,就不必再雞叫養雞養豬之利;f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牛養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該再養活一個專門斂財的部下。與其養活一個專門斂財的部下,還不如養活一個強盜作部下。
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應該以義為利。當了國君而一心想著如何斂財,必定陷入小人行徑。國君想要施行仁義,卻讓此輩小人來管理國家,那就要鬧到禍不單行,災害並至的地步。到了這時候,即使有善人幫助,對此也無可為了。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是該以義為利。
*********
(43冠義
人之所以成其為人,在於有禮義。禮義從哪裏做起呢?應從舉止得體,態度端正、言談恭順做起。舉止得體,態度端正,言談恭順,然後禮義才算完備。以此來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然後禮義才算確立。所以說,隻有行過冠禮以後才算服裝齊備,服裝齊備以後才能做到舉止得體,態度端正,言談恭順。所以說,冠禮是禮的開始。所以古時候的聖王很重視冠禮。
古人在舉行冠禮時,要先通過占筮選定吉日。通過占筮選擇一位可以為子弟加冠的賓,以此來表示對加冠之事的重視。對加冠之事的重視也就體現了對禮的重視,對禮的重視體現了禮是治國的根本。在東階上為嫡子加冠,這表示嫡子是未來的繼承人。在客位對冠者行醮(jiào禮,這表示他已經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貴,這是要啟發冠者立誌向上。行過冠禮以後,對冠者要稱字而不稱名,這因為他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加冠以後去拜見母親,母親答拜;去見兄弟,兄弟對他再拜:這都是因為他已是成人而與之施禮。
戴上緇布冠,穿上玄端服,拿著禮品去拜見國君,把禮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接受;接著又拿著禮品去拜見鄉大夫和鄉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見。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所謂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也就是將要要求他做一個合格的兒子,做一個合格的弟弟,做一個合格的臣子,做一個合格的後輩。將要要求他具備這四個方麵的德行,冠禮能不重要嗎!
m。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慮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眾,有了民眾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就有了國家的用度。德行是本,財富是末。輕本重末,就會從老百姓手上強奪財富。所以說,國君聚斂財富,百姓就背離而去;國君布施財富,百姓就絡繹而歸。所以,國君既然有不中聽的話出口,百姓就會有不中聽的話進入耳朵;國君的財貨既然不是從正道而得,也就會不從正道出去。
《康浩》上說:天命並不總是保佑一個人。意思是說,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沒有好的德行就會失掉它,《楚書》上說:楚國不把別的什麽東西當作寶貝,隻把德行當作寶貝。舅犯說:流亡者沒有什麽可以當做珍寶的,隻有把珍視仁義作為珍寶。
《秦誓》上說:假如有這樣的一位大臣,誠懇忠實,無他特長,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別人有了什麽本領,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別人的才能,別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讚美,不但口頭上加以稱道,而且還能包容推薦他們,這就使我的子孫黎民得到保護,也有利於國家。別人有了什麽本領,他就嫉妒厭惡;別人的才能,別人的美德,他壓著蓋著不讓國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薦,因而使我的子孫黎民不能得到保護,對國家也很危險。
隻有仁愛的國君能夠流放此等嫉賢妒能之人,把他們驅逐到四夷,不和他們同居國中。這就是說,隻有仁人才懂得要熱愛什麽樣的人,厭惡什麽樣的人。見到賢人而不能推薦,推薦以後而不能重用,這是怠慢。見到壞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後又不能流放遠方,這是錯誤。喜歡人們所厭惡的,討厭人們所喜歡的,這叫做違背人的本性,其結果勢必災禍臨頭。所以君子有一條治國之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驕傲放縱就會失去它。
生財有方法和規矩可循。這就是幹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產的多些,消耗的少些,那麽財富就永遠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別人,贏得好名聲;不仁者寧要財富,不要好名聲,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喜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的財富當作自己的財富加以愛護的。孟獻子說:畜馬乘之家,就不必再雞叫養雞養豬之利;f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牛養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該再養活一個專門斂財的部下。與其養活一個專門斂財的部下,還不如養活一個強盜作部下。
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應該以義為利。當了國君而一心想著如何斂財,必定陷入小人行徑。國君想要施行仁義,卻讓此輩小人來管理國家,那就要鬧到禍不單行,災害並至的地步。到了這時候,即使有善人幫助,對此也無可為了。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以利為利,而是該以義為利。
*********
(43冠義
人之所以成其為人,在於有禮義。禮義從哪裏做起呢?應從舉止得體,態度端正、言談恭順做起。舉止得體,態度端正,言談恭順,然後禮義才算完備。以此來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然後禮義才算確立。所以說,隻有行過冠禮以後才算服裝齊備,服裝齊備以後才能做到舉止得體,態度端正,言談恭順。所以說,冠禮是禮的開始。所以古時候的聖王很重視冠禮。
古人在舉行冠禮時,要先通過占筮選定吉日。通過占筮選擇一位可以為子弟加冠的賓,以此來表示對加冠之事的重視。對加冠之事的重視也就體現了對禮的重視,對禮的重視體現了禮是治國的根本。在東階上為嫡子加冠,這表示嫡子是未來的繼承人。在客位對冠者行醮(jiào禮,這表示他已經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貴,這是要啟發冠者立誌向上。行過冠禮以後,對冠者要稱字而不稱名,這因為他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加冠以後去拜見母親,母親答拜;去見兄弟,兄弟對他再拜:這都是因為他已是成人而與之施禮。
戴上緇布冠,穿上玄端服,拿著禮品去拜見國君,把禮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接受;接著又拿著禮品去拜見鄉大夫和鄉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見。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所謂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也就是將要要求他做一個合格的兒子,做一個合格的弟弟,做一個合格的臣子,做一個合格的後輩。將要要求他具備這四個方麵的德行,冠禮能不重要嗎!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