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筏,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簡單是說,它就是木頭組成的,越粗的木頭效果越好,難在他們現在除了繩子就算一無所有了,隻能用繩子固定那些粗木頭,是個很費勁的工作。
王麗的心情不好,張國慶讓陳宇峰留守,王麗跟著出去找木頭,搓繩子。
王麗的分工自然是搓繩子,前些天對島上的物種考察現在起了效,他們很快找到一種起名叫“麻繩草”的植物,外皮非常結實,又容易剝下來,一根搓成圓的,三根再編到一起就成了一根細繩,三根細繩再編到一起就變成一根粗繩。
這個簡單的工作費時卻不少,麻繩草並不是人工種植的,這裏一棵那裏一棵,半天時間才找了幾十棵,隻夠編幾根粗繩,張國慶和張帥也隻找到幾棵能用的木頭,按他們的設計,這種直徑20厘米的木頭需要40根才夠用。王麗上午找到的繩子隻夠將兩根圓木固定到一起。
張國慶卻並不擔心進度,以這樣的速度大約需要5天才能找齊圓木,然後需要一天時間把這些圓木固定,再就是要把木筏移到水裏去,或者幹到一半就把半成品的木筏移到水裏安裝,否則可能因為木筏太重而移不到水中。現在的問題是王麗需要在這些工作中穩定情緒,逐漸認清現實。當然其它人也有相同的問題,隻是病情較輕。
他們四人是一個團隊,現在生存是唯一的目的,如果團隊的成員都處於病態,那這樣簡單的目標也無法實現,當前的工作比較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即有良好的環境,又有繁重的勞動,隻要好好引導,也許這些年輕人很快就能恢複正常。
張國慶的方法並不多,他能想到的不過是休息的時候有意引導王麗欣賞這如畫的美景,或者多發揮王麗的長處,多為大家打些野兔野雞。中午後,張國慶把陳宇峰也調了出來,一來因為在海邊,不需要山洞裏單獨留人看守,二來是多一個人可以輪流陪王麗說話。
陳宇峰一個人坐在一個一人高的岩石上替王麗剝“麻繩草”的皮,這個地方是張帥選的,因為比較高,看的遠,又安全,如果有野獸,至少有預警時間,預警方式就是點一個手雷。
王麗這會正和另外兩人一起,一邊尋找“麻繩草”,一邊打獵,找到能伐倒的樹,還要搭把手伐樹。這個伐樹,是真正辛苦,沒有鋸,沒有斧頭,想把一棵木質鬆軟的樹放倒也很困難,他們的方法和原始人差不多,找到了一塊像斧子頭的石頭,捆上木把,說是砍樹,倒不如說是砸樹,每砸幾下,就需要重新捆一下斧子把,另外一個人就替換上來清理砸開的樹幹。
因為解放了王麗,每天都有新鮮野味吃,編繩子的工作自然慢了下來,陳宇峰隻能剝皮,編的水平太差了,這樣王麗打到野味,並且陳宇峰剝的草皮聚成一堆時,王麗都會和他對調工作,這樣能加快一點進度。
傍晚仍然是射箭比賽,現在的射箭比賽已經變成射箭教學活動了,王麗的箭越射越神奇,張國慶有時都想,王麗是不是得到了武功秘籍,因為他們幾個男的連靜止目標都射不中時,這個小女子已經射中活動目標了,有時都能把握住一瞬即逝的機會。在王麗的教導下,幾個男人的箭法也在緩慢的進步中,在二十米的距離上,三個人都能射中他們的木屋了,張帥在三個學生中箭法最好,給他瞄準的時間,他能射中三十米處的兔子,可惜兔子並不給他瞄準的時間,所以他除了一開始撞到了一隻野兔,就再也沒有打中過什麽獵物。按照王麗的估計,張帥還要再射500支箭才能把瞄準的時間控製到發現即可發射的水平,至於張國慶和陳宇峰,根本不能估計需要怎麽鍛煉才能射中三十米處的兔靶。
“你怎麽知道張帥需要500支箭就能打獵?”陳宇峰不服氣的問。
“猜的。”王麗根本沒有科學的方法來測算,隻能是猜的,也許和她射箭一樣,對別人射箭她也會有很好的感覺。
“你還是多教教我們倆個,咱們是一個團隊,團隊裏最差那個人的水平決定了團隊的水平。”陳宇峰把張國慶以前說過的話搬了出來。
“唉,你們怎麽就沒有感覺呢?”王麗對這兩個人也沒有辦法,他們似乎對射箭沒有天賦,“看起來你們的姿勢也對,就是好像缺少了‘神’,有點僵硬的感覺。我可沒有什麽辦法了,你們也先射500箭,看看效果如何。”
讓王麗這種沒有理論基礎,全憑感覺的人當老師,實在有些難為她了。
造木筏的第五天,木筏的原料準備的差不多了,而且每兩根都捆在一起,捆繩子的地方張帥都用刀刻了幾道痕,以免繩子打滑,第二天就可以準備把木筏組裝起來。這天傍晚,幾個人又來到海灘木屋旁射箭。
“我已經有些感覺了。”張帥說著從側對著木屋突然轉過身來,對著木屋就是一箭,果然射中了靶子。他們每人每天都要射30支箭,張帥已經入了門,以後的過程就是精益求精的過程。
張國慶和陳宇峰仍舊在苦練瞄準,他們射擊靜止不動的靶子,長時間瞄準後的準確率仍然不高。
迴到山洞,張國慶想想馬上要出海了,還需要準備些什麽呢,這幾天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需要補充,其它東西呢?
“我們明天再去小溪那裏挖土,下水後可能沒法造箭了。”張國慶說,這意味著第五天不能出海。
“幹脆這次把鍋碗之類的再造一套,水上飄來飄去的萬一打爛了就沒法吃飯了。”張帥提議。
“能不能在木筏上固定幾個凳子,要不然會弄一身水吧?”王麗想到坐在木筏上的樣子,好像不太美觀。
“木筏沒有動力,好像我們還沒有造槳,難道用手劃?”陳宇峰想到了幾個人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常識性問題。
“我們沿著小島劃,再編一根長繩子,可能的話,一個人在岸上拉。”張帥又補充了一點,木筏就有了兩套動力係統。
造木筏的第六天,實際是準備出海的其它工作,挖土、打柴、尋找箭杆、造槳,一天時間還緊緊張張的。
第七天,幾個人先把兩根兩根捆好的木頭運到海邊,然後在海邊組裝,說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幹到下午,這天是沒時間出海了。新補充的箭很充足,但是為了出海需要,張國慶要求大家都使用次品練習,這讓射箭更沒有什麽準頭,也沒有多少意思,隻有張國慶和陳宇峰在練習很差的箭術,張帥和王麗幹脆在旁邊下“紮方”棋了。出海又往後推遲了一天,吃完晚飯,王麗編了幾個小袋子,每人一個,裏麵放的是肉幹,掛在身上,作為零食。
第八天,終於可以出海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準備,他們已經對這次出海有了太多的期待,忽略了可能遇到的風險。
王麗的心情不好,張國慶讓陳宇峰留守,王麗跟著出去找木頭,搓繩子。
王麗的分工自然是搓繩子,前些天對島上的物種考察現在起了效,他們很快找到一種起名叫“麻繩草”的植物,外皮非常結實,又容易剝下來,一根搓成圓的,三根再編到一起就成了一根細繩,三根細繩再編到一起就變成一根粗繩。
這個簡單的工作費時卻不少,麻繩草並不是人工種植的,這裏一棵那裏一棵,半天時間才找了幾十棵,隻夠編幾根粗繩,張國慶和張帥也隻找到幾棵能用的木頭,按他們的設計,這種直徑20厘米的木頭需要40根才夠用。王麗上午找到的繩子隻夠將兩根圓木固定到一起。
張國慶卻並不擔心進度,以這樣的速度大約需要5天才能找齊圓木,然後需要一天時間把這些圓木固定,再就是要把木筏移到水裏去,或者幹到一半就把半成品的木筏移到水裏安裝,否則可能因為木筏太重而移不到水中。現在的問題是王麗需要在這些工作中穩定情緒,逐漸認清現實。當然其它人也有相同的問題,隻是病情較輕。
他們四人是一個團隊,現在生存是唯一的目的,如果團隊的成員都處於病態,那這樣簡單的目標也無法實現,當前的工作比較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即有良好的環境,又有繁重的勞動,隻要好好引導,也許這些年輕人很快就能恢複正常。
張國慶的方法並不多,他能想到的不過是休息的時候有意引導王麗欣賞這如畫的美景,或者多發揮王麗的長處,多為大家打些野兔野雞。中午後,張國慶把陳宇峰也調了出來,一來因為在海邊,不需要山洞裏單獨留人看守,二來是多一個人可以輪流陪王麗說話。
陳宇峰一個人坐在一個一人高的岩石上替王麗剝“麻繩草”的皮,這個地方是張帥選的,因為比較高,看的遠,又安全,如果有野獸,至少有預警時間,預警方式就是點一個手雷。
王麗這會正和另外兩人一起,一邊尋找“麻繩草”,一邊打獵,找到能伐倒的樹,還要搭把手伐樹。這個伐樹,是真正辛苦,沒有鋸,沒有斧頭,想把一棵木質鬆軟的樹放倒也很困難,他們的方法和原始人差不多,找到了一塊像斧子頭的石頭,捆上木把,說是砍樹,倒不如說是砸樹,每砸幾下,就需要重新捆一下斧子把,另外一個人就替換上來清理砸開的樹幹。
因為解放了王麗,每天都有新鮮野味吃,編繩子的工作自然慢了下來,陳宇峰隻能剝皮,編的水平太差了,這樣王麗打到野味,並且陳宇峰剝的草皮聚成一堆時,王麗都會和他對調工作,這樣能加快一點進度。
傍晚仍然是射箭比賽,現在的射箭比賽已經變成射箭教學活動了,王麗的箭越射越神奇,張國慶有時都想,王麗是不是得到了武功秘籍,因為他們幾個男的連靜止目標都射不中時,這個小女子已經射中活動目標了,有時都能把握住一瞬即逝的機會。在王麗的教導下,幾個男人的箭法也在緩慢的進步中,在二十米的距離上,三個人都能射中他們的木屋了,張帥在三個學生中箭法最好,給他瞄準的時間,他能射中三十米處的兔子,可惜兔子並不給他瞄準的時間,所以他除了一開始撞到了一隻野兔,就再也沒有打中過什麽獵物。按照王麗的估計,張帥還要再射500支箭才能把瞄準的時間控製到發現即可發射的水平,至於張國慶和陳宇峰,根本不能估計需要怎麽鍛煉才能射中三十米處的兔靶。
“你怎麽知道張帥需要500支箭就能打獵?”陳宇峰不服氣的問。
“猜的。”王麗根本沒有科學的方法來測算,隻能是猜的,也許和她射箭一樣,對別人射箭她也會有很好的感覺。
“你還是多教教我們倆個,咱們是一個團隊,團隊裏最差那個人的水平決定了團隊的水平。”陳宇峰把張國慶以前說過的話搬了出來。
“唉,你們怎麽就沒有感覺呢?”王麗對這兩個人也沒有辦法,他們似乎對射箭沒有天賦,“看起來你們的姿勢也對,就是好像缺少了‘神’,有點僵硬的感覺。我可沒有什麽辦法了,你們也先射500箭,看看效果如何。”
讓王麗這種沒有理論基礎,全憑感覺的人當老師,實在有些難為她了。
造木筏的第五天,木筏的原料準備的差不多了,而且每兩根都捆在一起,捆繩子的地方張帥都用刀刻了幾道痕,以免繩子打滑,第二天就可以準備把木筏組裝起來。這天傍晚,幾個人又來到海灘木屋旁射箭。
“我已經有些感覺了。”張帥說著從側對著木屋突然轉過身來,對著木屋就是一箭,果然射中了靶子。他們每人每天都要射30支箭,張帥已經入了門,以後的過程就是精益求精的過程。
張國慶和陳宇峰仍舊在苦練瞄準,他們射擊靜止不動的靶子,長時間瞄準後的準確率仍然不高。
迴到山洞,張國慶想想馬上要出海了,還需要準備些什麽呢,這幾天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需要補充,其它東西呢?
“我們明天再去小溪那裏挖土,下水後可能沒法造箭了。”張國慶說,這意味著第五天不能出海。
“幹脆這次把鍋碗之類的再造一套,水上飄來飄去的萬一打爛了就沒法吃飯了。”張帥提議。
“能不能在木筏上固定幾個凳子,要不然會弄一身水吧?”王麗想到坐在木筏上的樣子,好像不太美觀。
“木筏沒有動力,好像我們還沒有造槳,難道用手劃?”陳宇峰想到了幾個人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常識性問題。
“我們沿著小島劃,再編一根長繩子,可能的話,一個人在岸上拉。”張帥又補充了一點,木筏就有了兩套動力係統。
造木筏的第六天,實際是準備出海的其它工作,挖土、打柴、尋找箭杆、造槳,一天時間還緊緊張張的。
第七天,幾個人先把兩根兩根捆好的木頭運到海邊,然後在海邊組裝,說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幹到下午,這天是沒時間出海了。新補充的箭很充足,但是為了出海需要,張國慶要求大家都使用次品練習,這讓射箭更沒有什麽準頭,也沒有多少意思,隻有張國慶和陳宇峰在練習很差的箭術,張帥和王麗幹脆在旁邊下“紮方”棋了。出海又往後推遲了一天,吃完晚飯,王麗編了幾個小袋子,每人一個,裏麵放的是肉幹,掛在身上,作為零食。
第八天,終於可以出海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準備,他們已經對這次出海有了太多的期待,忽略了可能遇到的風險。